漢書三 隐帝紀上
關燈
小
中
大
阮,并加檢校太師。
丁醜,中書侍郎兼戶部尚書、平章事李濤罷免,勒歸私第。
時蘇逢吉等在中書,樞密使楊邠、副樞密使郭威等,權勢甚盛,中書每有除授,多為邠等所抑。
濤不平之,因上疏請出邠等,以籓鎮授之,樞密之務,宜委逢吉、禹珪。
疏入,邠等知之,乃見太後泣訴其事,太後怒,濤由是獲譴。
先是,中書廚釜鳴者數四,未幾,濤罷免。
西道諸州奏,河中李守貞謀叛,發兵據潼關。
夏四月辛巳,陝州兵馬監押王玉奏,收複潼關。
定州孫方簡奏,三月二十七日,契丹棄定州遁去。
壬午,以樞密使楊邠為中書侍郎兼吏部尚書、平章事,使如故;以副樞密使郭威為樞密使,加檢校太尉;三司使王章加檢校太尉、同平章事。
郢州刺史尹實奏,荊南起兵在境上,欲攻城。
是日,以澶州節度使郭從義為永興軍一行兵馬都部署。
時供奉官時知化、王益,自鳳翔部署前永興節度使趙贊部下牙兵趙思绾等三百餘人赴阙,三月二十四日,行次永興,思绾等作亂,突入府城,據城以叛,故命從義帥師以讨之。
甲申,王景崇奏,趙思绾叛,見起兵攻讨。
丁亥,幸道宮、佛寺禱雨。
戊子,東南面兵馬都元帥、兩浙節度使、檢校太師、兼中書令、吳越國王錢宏倧加諸道兵馬都元帥,天策上将軍、湖南節度使、檢校太師、兼中書令、楚王馬希廣加守中書令,以陝州節度使白文珂為河中府城下一行都部署。
庚寅,宰臣窦貞固、蘇逢吉、蘇禹珪并進封開國公。
辛卯,削奪李守貞在身官爵。
甲午,以翰林學士承旨、戶部侍郎王仁裕為戶部尚書,以翰林學士、左散騎常侍張沆為工部尚書,以翰林學士、中書舍人範質為戶部侍郎,以樞密直學士、尚書比部員外郎王度為祠部郎中,并依前充職。
以侍衛步軍都指揮使尚洪遷充西南面行營都虞候,以客省使王峻為西南面行營兵馬都監。
戊戌,以宣徽南院使扈彥珂為左金吾上将軍。
庚子,以左金吾大将軍、充兩街使、檢校太傅劉承赟為徐州節度使。
甲辰,以宣徽北院使薛可言為右金吾上将軍,以皇城使李晖為宣徽南院使。
乙巳,定州節度使孫方簡奏,複入于本州。
初,方簡為狼山寨主,叛晉歸契丹,及契丹降中渡之師,乃以方簡為定州節度使。
契丹主死,永康王嗣位,即以蕃将耶律忠代之,移方簡為雲州節度使,方簡不受命,遂歸狼山。
高祖至阙,方簡歸款,複以中山命之。
是歲三月二十七日,契丹棄定州,隳城壁,焚室廬,盡驅人民入蕃,惟餘空城瓦礫而已。
至是,方簡自狼山回保定州。
是月,河決原武縣,河北諸州旱,徐州餓死民九百三十有七。
五月己酉朔,國子監奏,《周禮》、《儀禮》、《公羊》、《穀梁》四經未有印闆,欲集學官考校雕造。
從之。
己未,回鹘遣使朝貢。
丁卯,前翰林學士徐台符自幽州逃歸。
乙亥,河決滑州魚池。
六月戊寅朔,日有食之。
庚辰,以内客省使王峻為宣徽北院使,依前永興城下兵馬都監。
以冀州牢城指揮使張廷翰為冀州刺史,時廷翰殺本州刺史何行通,自知州事,故有是命。
甲申,以皇弟右衛大将軍勳為興元節度使、檢校太尉、同平章事,豐州節度使郭勳加檢校太師。
辛卯,永興兵馬都部署郭從義奏,得王景崇報,有兵自隴州來,欲投河中,追襲至鄜城。
荊南節度使高從誨上表歸命,從誨嘗拒朝命,至是方遣牙将劉扶詣阙請罪。
丙申,鎮州奏,節度使劉在明卒。
戊戌。
以河陽節度使武行德為鎮州節度使,以宣徽南院使李晖為河陽節度使,以相州節度使王繼宏為貝州節度使。
壬寅,荊南高從誨入貢謝恩,釋罪。
丙午,以前永興軍節度使王守恩為西京留守。
是月,河北旱,青州蝗。
秋七月戊申朔,相州節度使王繼宏殺節度判官張易,以訛言聞。
是時,法尚深刻,籓郡凡奏刑殺,不究其實,即順其請,故當時從事鮮賓客之禮,重足一迹而事之,猶不能免其禍焉。
壬子,以工部侍郎李穀充西南面行營都轉運使。
乙卯,禮儀使張昭上高祖廟尊号,獻舞名并歌辭,舞曲請以「觀德」為名,歌辭不錄。
丙辰,以久旱,幸道宮、佛寺禱雨,是日大澍。
開封言,陽武、雍丘、襄邑三縣,蝗為瞿?鹆聚食,诏禁捕瞿?鹆。
庚申,樞密使郭威加同平章事。
辛酉,滄州上言,自今年七月後,幽州界投來人口凡五千一百四十七,北土饑故也。
乙醜,以宣徽北院使王峻為宣徽南院使,以内客省使吳虔裕為宣徽北院使。
戊辰,以遂州節度使兼侍衛親軍馬軍都指揮使李洪信為澶州節度使,以澶州節度使郭從義為永興軍節度使兼行營都部署。
庚午,故兵部尚書李怿贈尚書左仆射。
鎮州奏,準诏處斬節
丁醜,中書侍郎兼戶部尚書、平章事李濤罷免,勒歸私第。
時蘇逢吉等在中書,樞密使楊邠、副樞密使郭威等,權勢甚盛,中書每有除授,多為邠等所抑。
濤不平之,因上疏請出邠等,以籓鎮授之,樞密之務,宜委逢吉、禹珪。
疏入,邠等知之,乃見太後泣訴其事,太後怒,濤由是獲譴。
先是,中書廚釜鳴者數四,未幾,濤罷免。
西道諸州奏,河中李守貞謀叛,發兵據潼關。
夏四月辛巳,陝州兵馬監押王玉奏,收複潼關。
定州孫方簡奏,三月二十七日,契丹棄定州遁去。
壬午,以樞密使楊邠為中書侍郎兼吏部尚書、平章事,使如故;以副樞密使郭威為樞密使,加檢校太尉;三司使王章加檢校太尉、同平章事。
郢州刺史尹實奏,荊南起兵在境上,欲攻城。
是日,以澶州節度使郭從義為永興軍一行兵馬都部署。
時供奉官時知化、王益,自鳳翔部署前永興節度使趙贊部下牙兵趙思绾等三百餘人赴阙,三月二十四日,行次永興,思绾等作亂,突入府城,據城以叛,故命從義帥師以讨之。
甲申,王景崇奏,趙思绾叛,見起兵攻讨。
丁亥,幸道宮、佛寺禱雨。
戊子,東南面兵馬都元帥、兩浙節度使、檢校太師、兼中書令、吳越國王錢宏倧加諸道兵馬都元帥,天策上将軍、湖南節度使、檢校太師、兼中書令、楚王馬希廣加守中書令,以陝州節度使白文珂為河中府城下一行都部署。
庚寅,宰臣窦貞固、蘇逢吉、蘇禹珪并進封開國公。
辛卯,削奪李守貞在身官爵。
甲午,以翰林學士承旨、戶部侍郎王仁裕為戶部尚書,以翰林學士、左散騎常侍張沆為工部尚書,以翰林學士、中書舍人範質為戶部侍郎,以樞密直學士、尚書比部員外郎王度為祠部郎中,并依前充職。
以侍衛步軍都指揮使尚洪遷充西南面行營都虞候,以客省使王峻為西南面行營兵馬都監。
戊戌,以宣徽南院使扈彥珂為左金吾上将軍。
庚子,以左金吾大将軍、充兩街使、檢校太傅劉承赟為徐州節度使。
甲辰,以宣徽北院使薛可言為右金吾上将軍,以皇城使李晖為宣徽南院使。
乙巳,定州節度使孫方簡奏,複入于本州。
初,方簡為狼山寨主,叛晉歸契丹,及契丹降中渡之師,乃以方簡為定州節度使。
契丹主死,永康王嗣位,即以蕃将耶律忠代之,移方簡為雲州節度使,方簡不受命,遂歸狼山。
高祖至阙,方簡歸款,複以中山命之。
是歲三月二十七日,契丹棄定州,隳城壁,焚室廬,盡驅人民入蕃,惟餘空城瓦礫而已。
至是,方簡自狼山回保定州。
是月,河決原武縣,河北諸州旱,徐州餓死民九百三十有七。
五月己酉朔,國子監奏,《周禮》、《儀禮》、《公羊》、《穀梁》四經未有印闆,欲集學官考校雕造。
從之。
己未,回鹘遣使朝貢。
丁卯,前翰林學士徐台符自幽州逃歸。
乙亥,河決滑州魚池。
六月戊寅朔,日有食之。
庚辰,以内客省使王峻為宣徽北院使,依前永興城下兵馬都監。
以冀州牢城指揮使張廷翰為冀州刺史,時廷翰殺本州刺史何行通,自知州事,故有是命。
甲申,以皇弟右衛大将軍勳為興元節度使、檢校太尉、同平章事,豐州節度使郭勳加檢校太師。
辛卯,永興兵馬都部署郭從義奏,得王景崇報,有兵自隴州來,欲投河中,追襲至鄜城。
荊南節度使高從誨上表歸命,從誨嘗拒朝命,至是方遣牙将劉扶詣阙請罪。
丙申,鎮州奏,節度使劉在明卒。
戊戌。
以河陽節度使武行德為鎮州節度使,以宣徽南院使李晖為河陽節度使,以相州節度使王繼宏為貝州節度使。
壬寅,荊南高從誨入貢謝恩,釋罪。
丙午,以前永興軍節度使王守恩為西京留守。
是月,河北旱,青州蝗。
秋七月戊申朔,相州節度使王繼宏殺節度判官張易,以訛言聞。
是時,法尚深刻,籓郡凡奏刑殺,不究其實,即順其請,故當時從事鮮賓客之禮,重足一迹而事之,猶不能免其禍焉。
壬子,以工部侍郎李穀充西南面行營都轉運使。
乙卯,禮儀使張昭上高祖廟尊号,獻舞名并歌辭,舞曲請以「觀德」為名,歌辭不錄。
丙辰,以久旱,幸道宮、佛寺禱雨,是日大澍。
開封言,陽武、雍丘、襄邑三縣,蝗為瞿?鹆聚食,诏禁捕瞿?鹆。
庚申,樞密使郭威加同平章事。
辛酉,滄州上言,自今年七月後,幽州界投來人口凡五千一百四十七,北土饑故也。
乙醜,以宣徽北院使王峻為宣徽南院使,以内客省使吳虔裕為宣徽北院使。
戊辰,以遂州節度使兼侍衛親軍馬軍都指揮使李洪信為澶州節度使,以澶州節度使郭從義為永興軍節度使兼行營都部署。
庚午,故兵部尚書李怿贈尚書左仆射。
鎮州奏,準诏處斬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