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三 隐帝紀上
關燈
小
中
大
隐皇帝,諱承祐,高祖第二子也。
母曰李太後,以唐長興二年,歲在辛卯,三月七日,生帝于鄴都之舊第。
高祖鎮太原,署節院使,累官至檢校尚書右仆射。
國初,授左衛大将軍、檢校司空,遷大内都點檢、檢校太保。
乾祐元年正月二十七日,高祖崩,秘不發喪。
二月辛巳,授特進、檢校太尉、同平章事,封周王。
宣制畢,有頃,召文武百僚赴萬歲殿内,降大行皇帝遺制,雲:「周王承祐,可于柩前即皇帝位。
服紀日月,一依舊制。
」是日,内外發哀成服。
初,高祖欲改年号,中書門下進拟「乾和」二字,高祖改為乾祐,至是與禦名相符。
甲申,群臣上表請聽政,诏答不允,凡四上表,從之。
丁亥,帝于萬歲殿門東庑下見群臣,尊母後為皇太後。
己醜,徐州節度使王周卒。
庚寅,以前晉州留後劉在明為鎮州留後、幽州馬步軍都部署,加檢校太尉。
是日,工部尚書龍敏卒。
壬辰,右衛大将軍王景崇奏,于大散關大敗蜀軍,俘斬三千人。
初,契丹犯京師,侯益、趙贊皆受其命,節制岐、蒲,聞高祖入洛,頗懷反仄。
朝廷移贊于京兆,侯益與贊皆求援于蜀,蜀遣何建率軍出大散關以應之。
至是,景崇糾合岐、雍、邠、泾之師以破之。
癸巳,制「大赦天下,自乾祐元年二月十三日昧爽已前,所犯罪人,已結正未結正、已發覺未發覺、常赦所不原者鹹赦除之。
中外文武臣僚并與加恩,馬步将士各賜優給。
唐、晉兩朝求訪子孫,立為二王後」雲。
丙午,鳳翔巡檢使王景崇,遣人送所獲僞蜀将校軍士四百三十八人至阙下,诏釋之,仍各賜衣服。
以兵部侍郎張允為吏部侍郎,以工部侍郎司徒诩為禮部侍郎。
丁未,以光祿卿李式為尚書右丞,以禮部侍郎邊歸谠為刑部侍郎,以刑部侍郎盧價為兵部侍郎。
三月甲寅,帝始禦廣政殿,群臣起居。
殿中少監胡崧上言:「請禁砍伐桑棗為薪,城門所由,專加捉搦。
」從之。
丙辰,鄴都留守、太尉、中書令、臨清王高行周進封鄴王;北京留守、檢校太尉、同平章事劉崇,領宋州節度使兼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檢校太尉、同平章事史宏肇,并加檢校太師、兼侍中;前邢州節度使安叔千以太子太師緻仕。
戊午,以右谏議大夫于德辰為兵部侍郎。
庚申,河中節度使、檢校太師、兼中書令李守貞加守太傅,進封魯國公;襄州節度使、檢校太師、兼中書令、虢國公安審琦加守太保,進封齊國公;兗州節度使、檢校太師、兼侍中、岐國公符彥卿加兼中書令,進封魏國公;許州節度使兼侍衛親軍副都指揮使、檢校太尉、同平章事劉信加檢校太師。
壬戌,以宰臣窦貞固為山陵使,吏部侍郎段希堯為副使,太常卿張昭為禮儀使,兵部侍郎盧價為鹵簿使,禦史中丞邊蔚為儀仗使。
丙寅,以前鳳翔節度使兼西南面兵馬都部署、檢校太師、兼侍中侯益為開封尹、加兼中書令;《宋史·侯益傳》:益率數十騎奔入朝,隐帝遣侍臣問益連結蜀軍之由,益對曰:「臣欲誘之出關,掩殺之耳。
」隐帝笑之。
益厚賂史宏肇輩,言王景崇之橫恣,諸權貴深庇護之,乃授以開封尹、兼中書令。
西京留守、檢校太師、平章事、莒國公李從敏,夏州節度使、檢校太師、同平章事李彜殷,并加兼侍中;青州節度使、檢校太尉、同平章事劉铢,郓州節度使、檢校太尉、同平章事慕容彥超,并加檢校太師。
诏改廣晉府為大名府,晉昌軍為承興軍。
戊辰,靈州節度使、檢校太師、同平章事馮晖加兼侍中;河陽節度使武行德、滄州節度使王景、華州節度使侯章、晉州節度使王晏,并依前檢校太尉,加同平章事。
庚午,泾州節度使史懿、潞州節度使常思、同州節度使張彥威、延州節度使高允權,并依前檢校太尉,加同平章事;澶州節度使郭從義、邢州節度使薛懷讓,并自檢校太傅加檢校太尉;以前奉國右廂都指揮使王饒為鄜州留後。
甲戌,以邠州節度使、檢校太尉、同平章事王守恩為永興軍節度使,加檢校太師;以滑州節度使、檢校太尉郭謹為邠州節度使;以前鎮州留後、檢校太傅白再榮為滑州節度使,加檢校太尉;以陝州節度使、檢校太尉、同平章事趙晖為鳳翔節度使;以前河中節度使、檢校太尉、同平章事白文珂為陝州節度使。
殿中監任延皓配流鄜州,坐為劉崇所奏故也。
丙子,鄧州節度使劉重進、相州節度使王繼宏、安州節度使楊信,并自檢校太傅加檢校太尉;以鎮州留後兼幽州一行馬步軍都部署、檢校太傅劉在明為鎮州節度使, 加檢校太師,部署如故;貝州節度使、檢校太傅李殷加檢校太尉;定州節度使、檢校太尉孫方簡,府州節度使、檢校太傅折從
母曰李太後,以唐長興二年,歲在辛卯,三月七日,生帝于鄴都之舊第。
高祖鎮太原,署節院使,累官至檢校尚書右仆射。
國初,授左衛大将軍、檢校司空,遷大内都點檢、檢校太保。
乾祐元年正月二十七日,高祖崩,秘不發喪。
二月辛巳,授特進、檢校太尉、同平章事,封周王。
宣制畢,有頃,召文武百僚赴萬歲殿内,降大行皇帝遺制,雲:「周王承祐,可于柩前即皇帝位。
服紀日月,一依舊制。
」是日,内外發哀成服。
初,高祖欲改年号,中書門下進拟「乾和」二字,高祖改為乾祐,至是與禦名相符。
甲申,群臣上表請聽政,诏答不允,凡四上表,從之。
丁亥,帝于萬歲殿門東庑下見群臣,尊母後為皇太後。
己醜,徐州節度使王周卒。
庚寅,以前晉州留後劉在明為鎮州留後、幽州馬步軍都部署,加檢校太尉。
是日,工部尚書龍敏卒。
壬辰,右衛大将軍王景崇奏,于大散關大敗蜀軍,俘斬三千人。
初,契丹犯京師,侯益、趙贊皆受其命,節制岐、蒲,聞高祖入洛,頗懷反仄。
朝廷移贊于京兆,侯益與贊皆求援于蜀,蜀遣何建率軍出大散關以應之。
至是,景崇糾合岐、雍、邠、泾之師以破之。
癸巳,制「大赦天下,自乾祐元年二月十三日昧爽已前,所犯罪人,已結正未結正、已發覺未發覺、常赦所不原者鹹赦除之。
中外文武臣僚并與加恩,馬步将士各賜優給。
唐、晉兩朝求訪子孫,立為二王後」雲。
丙午,鳳翔巡檢使王景崇,遣人送所獲僞蜀将校軍士四百三十八人至阙下,诏釋之,仍各賜衣服。
以兵部侍郎張允為吏部侍郎,以工部侍郎司徒诩為禮部侍郎。
丁未,以光祿卿李式為尚書右丞,以禮部侍郎邊歸谠為刑部侍郎,以刑部侍郎盧價為兵部侍郎。
三月甲寅,帝始禦廣政殿,群臣起居。
殿中少監胡崧上言:「請禁砍伐桑棗為薪,城門所由,專加捉搦。
」從之。
丙辰,鄴都留守、太尉、中書令、臨清王高行周進封鄴王;北京留守、檢校太尉、同平章事劉崇,領宋州節度使兼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檢校太尉、同平章事史宏肇,并加檢校太師、兼侍中;前邢州節度使安叔千以太子太師緻仕。
戊午,以右谏議大夫于德辰為兵部侍郎。
庚申,河中節度使、檢校太師、兼中書令李守貞加守太傅,進封魯國公;襄州節度使、檢校太師、兼中書令、虢國公安審琦加守太保,進封齊國公;兗州節度使、檢校太師、兼侍中、岐國公符彥卿加兼中書令,進封魏國公;許州節度使兼侍衛親軍副都指揮使、檢校太尉、同平章事劉信加檢校太師。
壬戌,以宰臣窦貞固為山陵使,吏部侍郎段希堯為副使,太常卿張昭為禮儀使,兵部侍郎盧價為鹵簿使,禦史中丞邊蔚為儀仗使。
丙寅,以前鳳翔節度使兼西南面兵馬都部署、檢校太師、兼侍中侯益為開封尹、加兼中書令;《宋史·侯益傳》:益率數十騎奔入朝,隐帝遣侍臣問益連結蜀軍之由,益對曰:「臣欲誘之出關,掩殺之耳。
」隐帝笑之。
益厚賂史宏肇輩,言王景崇之橫恣,諸權貴深庇護之,乃授以開封尹、兼中書令。
西京留守、檢校太師、平章事、莒國公李從敏,夏州節度使、檢校太師、同平章事李彜殷,并加兼侍中;青州節度使、檢校太尉、同平章事劉铢,郓州節度使、檢校太尉、同平章事慕容彥超,并加檢校太師。
诏改廣晉府為大名府,晉昌軍為承興軍。
戊辰,靈州節度使、檢校太師、同平章事馮晖加兼侍中;河陽節度使武行德、滄州節度使王景、華州節度使侯章、晉州節度使王晏,并依前檢校太尉,加同平章事。
庚午,泾州節度使史懿、潞州節度使常思、同州節度使張彥威、延州節度使高允權,并依前檢校太尉,加同平章事;澶州節度使郭從義、邢州節度使薛懷讓,并自檢校太傅加檢校太尉;以前奉國右廂都指揮使王饒為鄜州留後。
甲戌,以邠州節度使、檢校太尉、同平章事王守恩為永興軍節度使,加檢校太師;以滑州節度使、檢校太尉郭謹為邠州節度使;以前鎮州留後、檢校太傅白再榮為滑州節度使,加檢校太尉;以陝州節度使、檢校太尉、同平章事趙晖為鳳翔節度使;以前河中節度使、檢校太尉、同平章事白文珂為陝州節度使。
殿中監任延皓配流鄜州,坐為劉崇所奏故也。
丙子,鄧州節度使劉重進、相州節度使王繼宏、安州節度使楊信,并自檢校太傅加檢校太尉;以鎮州留後兼幽州一行馬步軍都部署、檢校太傅劉在明為鎮州節度使, 加檢校太師,部署如故;貝州節度使、檢校太傅李殷加檢校太尉;定州節度使、檢校太尉孫方簡,府州節度使、檢校太傅折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