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一 高祖紀上
關燈
小
中
大
分兵守境,以備寇患。
天福十二年春正月丁亥朔,契丹主入東京。
癸巳,晉少帝蒙塵于封禅寺。
癸卯,少帝北遷。
二月丁巳朔,契丹主具漢法服,禦崇元殿受朝,制改晉國為大遼國,大赦天下,号會同十年。
是月,帝遣牙将王峻奉表于契丹,契丹主賜诏褒美,呼帝為兒,又賜木柺一。
蕃法,貴重大臣方得此賜,亦猶漢儀賜幾杖之比也。
王峻持柺而歸,契丹望之皆避路。
及峻至太原,帝知契丹政亂,乃議建号焉。
是月,秦州節度使何建以其地入于蜀。
戊辰,河東行軍司馬張彥威與文武将吏等,以中原無主,帝威望日隆,群情所屬,上箋勸進,帝謙讓不允。
自是群官三上箋,諸軍将吏、缁黃耆耋,相次迫請,教答允之。
庚午,陝府屯駐奉國指揮使趙晖、侯章、都頭王晏殺契丹監軍及副使劉願,晖自稱留後。
契丹因授晖陝州兵馬留後,侯章為本州馬步軍都指揮使,王晏為副都指揮使,晖等不受命。
《宋史·王晏傳》:開運末,與本軍都校趙晖、忠衛都校侯章等戍陝州。
會契丹至汴,遣其将劉願據陝,恣行暴虐。
晏與晖等謀曰:「今契丹南侵,天下洶洶,英雄豪傑固當乘時自奮。
且聞太原劉公,威德遠被,人心歸服,若殺願送款河東,為天下倡首,則取富貴如反掌耳!」晖等然之。
晏乃率敢死士數人,夜逾城入府署,劫庫兵給其徒。
遲明,斬願首懸府門外。
衆請晖為帥,章為本城副指揮使、内外巡檢使兼都虞候,乃遣其子漢倫奉表晉陽。
辛未,帝于太原宮受冊,即皇帝位,制改晉開運四年為天福十二年。
《契丹國志》雲:漢祖仍稱天福年号,曰:「予未忍忘晉也。
」甲戌,帝以晉帝舉族北遷,憤惋久之。
是日,率親兵趨土門路,邀迎晉帝至壽陽,聞其已過,乃還。
契丹聞帝建号,僞制削奪帝官爵。
以通事耿崇美為潞州節度使,高唐英為相州節度使,崔廷勳為河陽節度使,以扼要害之地。
丁醜,磁州賊帥梁晖據相州。
己卯,帝遣都将史宏肇率兵讨代州,平之。
初,代州刺史王晖叛歸契丹,宏肇一鼓而拔之,斬晖以徇。
庚辰,權晉州兵馬留後張晏洪奏,軍亂,殺知州副使駱從朗及括錢使、谏議大夫趙熙,以城歸順。
時晉州留後劉在明赴東京,朝于契丹,從朗知軍州事,帝方遣使張晏洪、辛處明等告谕登極,從朗囚之本城。
大将藥可俦殺從朗于理所,州民相率害趙熙,三軍請晏洪為留後,處明為都監。
辛巳,權陝州留後趙晖、權潞州留後王守恩,并上表歸順。
癸未,澶州賊帥王瓊與其衆斷本州浮橋,瓊敗,死之。
時契丹以族人朗鄂為澶州節度使,朗鄂性貪虐,吏民苦之。
瓊為水運什長,乃構夏津賊帥張乙,得千餘人,沿河而上,中夜竊發,自南城殺守将,絕浮航,入北城,朗悟據牙城以拒之。
數日,會契丹救至,瓊敗死焉。
契丹主初聞其變也,懼甚,由是大河之南無久留之意,尋遣天雄軍節度使杜重威歸鎮。
三月丙戌朔,诏河東管内,自前稅外,雜色征配一切除放。
是日,契丹主坐崇元殿行入閣之禮,契丹主以舅蕭翰為宣武軍節度使。
辛卯,權延州留後高允權遣判官李彬奏:本道節度使周密為三軍所逐,以允權知留後事,上表歸順。
未幾,帝召密赴行在。
壬辰,丹州都指揮使高彥珣殺契丹所命刺史,據城歸命。
壬寅,契丹主發自東京還本國。
是日,宿于赤崗,至晡,有大聲如雷,起于敵帳之下。
契丹自黎陽濟河,遂趨相州。
庚戌,帝以北京馬步軍都指揮使、泗州防禦使、檢校太保劉崇為太原尹、檢校太尉,以北京馬步軍都虞候郭從義為鄭州防禦使、檢校太保,以北京興捷左廂都指揮使李洪信為陳州刺史、檢校司徒,以興捷右廂都指揮使尚洪遷為單州刺史、檢校司徒,以北京武節左廂都指揮使蓋萬為蔡州刺史,以武節右廂都指揮使周晖為濮州刺史,以保甯都指揮使硃奉千為随州刺史。
辛亥,吐渾節度使王義宗加檢校太尉,以前忻州刺史秦習為耀州團練使。
癸醜,以北京副留守、檢校司徒白文珂為河中節度使、檢校太尉。
夏四月己未,以北京馬軍都指揮使、集州刺史劉信為滑州節度使,充侍衛馬軍都指揮使、檢校太傅;以北京随使、右都押衙楊邠為權樞密使、檢校太保;以北京武節都指揮
天福十二年春正月丁亥朔,契丹主入東京。
癸巳,晉少帝蒙塵于封禅寺。
癸卯,少帝北遷。
二月丁巳朔,契丹主具漢法服,禦崇元殿受朝,制改晉國為大遼國,大赦天下,号會同十年。
是月,帝遣牙将王峻奉表于契丹,契丹主賜诏褒美,呼帝為兒,又賜木柺一。
蕃法,貴重大臣方得此賜,亦猶漢儀賜幾杖之比也。
王峻持柺而歸,契丹望之皆避路。
及峻至太原,帝知契丹政亂,乃議建号焉。
是月,秦州節度使何建以其地入于蜀。
戊辰,河東行軍司馬張彥威與文武将吏等,以中原無主,帝威望日隆,群情所屬,上箋勸進,帝謙讓不允。
自是群官三上箋,諸軍将吏、缁黃耆耋,相次迫請,教答允之。
庚午,陝府屯駐奉國指揮使趙晖、侯章、都頭王晏殺契丹監軍及副使劉願,晖自稱留後。
契丹因授晖陝州兵馬留後,侯章為本州馬步軍都指揮使,王晏為副都指揮使,晖等不受命。
《宋史·王晏傳》:開運末,與本軍都校趙晖、忠衛都校侯章等戍陝州。
會契丹至汴,遣其将劉願據陝,恣行暴虐。
晏與晖等謀曰:「今契丹南侵,天下洶洶,英雄豪傑固當乘時自奮。
且聞太原劉公,威德遠被,人心歸服,若殺願送款河東,為天下倡首,則取富貴如反掌耳!」晖等然之。
晏乃率敢死士數人,夜逾城入府署,劫庫兵給其徒。
遲明,斬願首懸府門外。
衆請晖為帥,章為本城副指揮使、内外巡檢使兼都虞候,乃遣其子漢倫奉表晉陽。
辛未,帝于太原宮受冊,即皇帝位,制改晉開運四年為天福十二年。
《契丹國志》雲:漢祖仍稱天福年号,曰:「予未忍忘晉也。
」甲戌,帝以晉帝舉族北遷,憤惋久之。
是日,率親兵趨土門路,邀迎晉帝至壽陽,聞其已過,乃還。
契丹聞帝建号,僞制削奪帝官爵。
以通事耿崇美為潞州節度使,高唐英為相州節度使,崔廷勳為河陽節度使,以扼要害之地。
丁醜,磁州賊帥梁晖據相州。
己卯,帝遣都将史宏肇率兵讨代州,平之。
初,代州刺史王晖叛歸契丹,宏肇一鼓而拔之,斬晖以徇。
庚辰,權晉州兵馬留後張晏洪奏,軍亂,殺知州副使駱從朗及括錢使、谏議大夫趙熙,以城歸順。
時晉州留後劉在明赴東京,朝于契丹,從朗知軍州事,帝方遣使張晏洪、辛處明等告谕登極,從朗囚之本城。
大将藥可俦殺從朗于理所,州民相率害趙熙,三軍請晏洪為留後,處明為都監。
辛巳,權陝州留後趙晖、權潞州留後王守恩,并上表歸順。
癸未,澶州賊帥王瓊與其衆斷本州浮橋,瓊敗,死之。
時契丹以族人朗鄂為澶州節度使,朗鄂性貪虐,吏民苦之。
瓊為水運什長,乃構夏津賊帥張乙,得千餘人,沿河而上,中夜竊發,自南城殺守将,絕浮航,入北城,朗悟據牙城以拒之。
數日,會契丹救至,瓊敗死焉。
契丹主初聞其變也,懼甚,由是大河之南無久留之意,尋遣天雄軍節度使杜重威歸鎮。
三月丙戌朔,诏河東管内,自前稅外,雜色征配一切除放。
是日,契丹主坐崇元殿行入閣之禮,契丹主以舅蕭翰為宣武軍節度使。
辛卯,權延州留後高允權遣判官李彬奏:本道節度使周密為三軍所逐,以允權知留後事,上表歸順。
未幾,帝召密赴行在。
壬辰,丹州都指揮使高彥珣殺契丹所命刺史,據城歸命。
壬寅,契丹主發自東京還本國。
是日,宿于赤崗,至晡,有大聲如雷,起于敵帳之下。
契丹自黎陽濟河,遂趨相州。
庚戌,帝以北京馬步軍都指揮使、泗州防禦使、檢校太保劉崇為太原尹、檢校太尉,以北京馬步軍都虞候郭從義為鄭州防禦使、檢校太保,以北京興捷左廂都指揮使李洪信為陳州刺史、檢校司徒,以興捷右廂都指揮使尚洪遷為單州刺史、檢校司徒,以北京武節左廂都指揮使蓋萬為蔡州刺史,以武節右廂都指揮使周晖為濮州刺史,以保甯都指揮使硃奉千為随州刺史。
辛亥,吐渾節度使王義宗加檢校太尉,以前忻州刺史秦習為耀州團練使。
癸醜,以北京副留守、檢校司徒白文珂為河中節度使、檢校太尉。
夏四月己未,以北京馬軍都指揮使、集州刺史劉信為滑州節度使,充侍衛馬軍都指揮使、檢校太傅;以北京随使、右都押衙楊邠為權樞密使、檢校太保;以北京武節都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