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一 高祖紀上
關燈
小
中
大
使、雷州刺史宏肇為許州節度使,充待衛步軍都指揮使、檢校太傅;以北京牢城都指揮使、壁州刺史常思為鄧州節度使、檢校太傅兼權北京馬步軍都指揮使、三城巡檢使;以河東行軍司馬張彥威為同州節度使、檢校太保;以蕃漢兵馬都孔目官郭威為權樞密使、檢校司徒;以河東左都押衙扈彥珂為宣徽南院使、檢校司徒;以右都押衙王浩為宣徽北院使、檢校司徒;以兩使都孔目官王章為權三司使、檢校太保。
是日,契丹主取相州,殺留後梁晖。
《宋史·李穀傳》:潛遣河朔酋豪晖入據安陽,契丹主患之,即謀北旋,會有告契丹以城中虛弱者,契丹還攻安陽,陷其城。
晖,磁州滏陽人,少為盜,會契丹入汴,晖收集徒黨,先入磁州,無所侵犯,遣使送款于帝。
晖偵知相州頗積兵仗,且無守備,遂以三月二十一日夜與其徒逾垣而入,殺契丹數十人,奪器甲數萬計,遂據其城。
契丹主先遣相州節度使高唐英率兵讨之。
未幾,契丹主至城下,是月四日攻拔之,遂屠其城。
翼日,契丹主北去,命高唐英鎮之,唐英閱城中遺民,得男女七百人而已。
乾祐中,王繼宏鎮相州,奏于城中得髑髅十餘萬,殺人之數,從可知也。
庚申,以石州刺史易全章為洺州團練使,以前遼州刺史安真為宿州團練使,以岚州刺史孟行超為颍州團練使,以汾州刺史武彥宏為曹州防禦使,以前憲州刺史慕容信為齊州防禦使,以遼州刺史薛瓊為亳州防禦使,以沁州刺史李漢韬為汝州防禦使。
癸亥,冊魏國夫人李氏為皇後。
甲子,以皇長子承訓為左衛上将軍,第二子承祐為左衛大将軍,第三子承勳為右衛大将軍,皇女彭城郡君宋氏封永甯公主,皇侄承赟為右衛上将軍。
以河東節度判官蘇逢吉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以河東觀察判官蘇禹珪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
升府州為節鎮,加永安軍額。
以振武節度使、府州團練使折從阮為永安軍節度使,行府州刺史、檢校太尉;以北京随使、左都押衙劉铢為河陽節度使;以河東支使韓祚為左谏議大夫,充樞密直學士。
乙醜,遣史宏肇率兵一萬人趨潞州。
丙寅,以權知潞州軍州事、左骁衛大将軍王守恩為潞州節度使、檢校太保;以權點檢延州軍州事高允權為延州節度使、檢校太保;以岢岚軍使鄭謙為忻州刺史,遙領應州節度使,充忻、代二州義軍都部署。
丁卯,以河東都巡館驿、沿河巡檢使閻萬進為岚州刺史,領朔州節度使,充岚、憲二州義軍都制置。
戊 辰,權河陽留後武行德以城來歸。
初,契丹主将發東京,船載武庫兵仗,自汴浮河,欲置之于北地,遣奉國都虞候武行德部送,與軍士千餘人并家屬俱行。
至河陰,軍亂,奪兵仗,殺契丹監吏,衆推行德為帥,與河陰屯駐軍士合,乃自汜水抵河陽。
河陽僞命節度使崔廷勳率兵拒之,兵敗,行德等追蹑之,廷勳棄城而遁,行德因據其城。
《隆平集·武行德傳》:行德陷于契丹,僞請自效,因遣送将校數十人護所取尚方铠甲還契丹。
至河陰,行德謂衆曰:「我與若等能為邊地鬼耶?」衆素伏其威名,皆曰:「惟命。
」遂攻孟州,走其節度使崔廷勳,悉以府庫分諸校,而權領州事。
遣其弟行友詣太原勸進。
僞命西京留守劉晞棄洛城,南走許州,遂奔東京,洛京巡檢使方太自署知留守事。
未幾,太為武行德所害。
是日,蕃将耿崇美屯澤州,史宏肇遣先鋒将馬誨率兵擊之,崇美退保懷州。
崔廷勳以契丹衆攻武行德于河陽,行德出戰,為廷勳所敗。
汴州蕭翰遣蕃将高牟翰将兵援送劉晞複歸于洛。
牟翰至,殺前澶州節度使潘環于洛陽。
辛未,以河陽都部署武行德為河陽節度使、檢校太尉,充一行馬步軍都部署。
甲戌,潞州節度使王守恩加檢校太尉,以前棣州刺史慕容彥超為澶州節度使、檢校太保。
丙子,契丹主耶律德光卒于鎮之栾城。
趙延壽于鎮州自稱權知國事。
辛巳,陝州節度使趙晖加檢校太尉,華州節度使兼陝州馬步軍都指揮使侯章加檢校太傅,以陝府馬步軍副都指揮使兼绛州防禦使王晏為晉州節度使、檢校太傅,以丹州都指揮使、權知軍州事高彥珣為丹州刺史。
《隆平集·王晏傳》雲:漢祖威名未振,而晏等歸之,甚喜,即授以節度使。
是日,契丹主取相州,殺留後梁晖。
《宋史·李穀傳》:潛遣河朔酋豪晖入據安陽,契丹主患之,即謀北旋,會有告契丹以城中虛弱者,契丹還攻安陽,陷其城。
晖,磁州滏陽人,少為盜,會契丹入汴,晖收集徒黨,先入磁州,無所侵犯,遣使送款于帝。
晖偵知相州頗積兵仗,且無守備,遂以三月二十一日夜與其徒逾垣而入,殺契丹數十人,奪器甲數萬計,遂據其城。
契丹主先遣相州節度使高唐英率兵讨之。
未幾,契丹主至城下,是月四日攻拔之,遂屠其城。
翼日,契丹主北去,命高唐英鎮之,唐英閱城中遺民,得男女七百人而已。
乾祐中,王繼宏鎮相州,奏于城中得髑髅十餘萬,殺人之數,從可知也。
庚申,以石州刺史易全章為洺州團練使,以前遼州刺史安真為宿州團練使,以岚州刺史孟行超為颍州團練使,以汾州刺史武彥宏為曹州防禦使,以前憲州刺史慕容信為齊州防禦使,以遼州刺史薛瓊為亳州防禦使,以沁州刺史李漢韬為汝州防禦使。
癸亥,冊魏國夫人李氏為皇後。
甲子,以皇長子承訓為左衛上将軍,第二子承祐為左衛大将軍,第三子承勳為右衛大将軍,皇女彭城郡君宋氏封永甯公主,皇侄承赟為右衛上将軍。
以河東節度判官蘇逢吉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以河東觀察判官蘇禹珪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
升府州為節鎮,加永安軍額。
以振武節度使、府州團練使折從阮為永安軍節度使,行府州刺史、檢校太尉;以北京随使、左都押衙劉铢為河陽節度使;以河東支使韓祚為左谏議大夫,充樞密直學士。
乙醜,遣史宏肇率兵一萬人趨潞州。
丙寅,以權知潞州軍州事、左骁衛大将軍王守恩為潞州節度使、檢校太保;以權點檢延州軍州事高允權為延州節度使、檢校太保;以岢岚軍使鄭謙為忻州刺史,遙領應州節度使,充忻、代二州義軍都部署。
丁卯,以河東都巡館驿、沿河巡檢使閻萬進為岚州刺史,領朔州節度使,充岚、憲二州義軍都制置。
戊 辰,權河陽留後武行德以城來歸。
初,契丹主将發東京,船載武庫兵仗,自汴浮河,欲置之于北地,遣奉國都虞候武行德部送,與軍士千餘人并家屬俱行。
至河陰,軍亂,奪兵仗,殺契丹監吏,衆推行德為帥,與河陰屯駐軍士合,乃自汜水抵河陽。
河陽僞命節度使崔廷勳率兵拒之,兵敗,行德等追蹑之,廷勳棄城而遁,行德因據其城。
《隆平集·武行德傳》:行德陷于契丹,僞請自效,因遣送将校數十人護所取尚方铠甲還契丹。
至河陰,行德謂衆曰:「我與若等能為邊地鬼耶?」衆素伏其威名,皆曰:「惟命。
」遂攻孟州,走其節度使崔廷勳,悉以府庫分諸校,而權領州事。
遣其弟行友詣太原勸進。
僞命西京留守劉晞棄洛城,南走許州,遂奔東京,洛京巡檢使方太自署知留守事。
未幾,太為武行德所害。
是日,蕃将耿崇美屯澤州,史宏肇遣先鋒将馬誨率兵擊之,崇美退保懷州。
崔廷勳以契丹衆攻武行德于河陽,行德出戰,為廷勳所敗。
汴州蕭翰遣蕃将高牟翰将兵援送劉晞複歸于洛。
牟翰至,殺前澶州節度使潘環于洛陽。
辛未,以河陽都部署武行德為河陽節度使、檢校太尉,充一行馬步軍都部署。
甲戌,潞州節度使王守恩加檢校太尉,以前棣州刺史慕容彥超為澶州節度使、檢校太保。
丙子,契丹主耶律德光卒于鎮之栾城。
趙延壽于鎮州自稱權知國事。
辛巳,陝州節度使趙晖加檢校太尉,華州節度使兼陝州馬步軍都指揮使侯章加檢校太傅,以陝府馬步軍副都指揮使兼绛州防禦使王晏為晉州節度使、檢校太傅,以丹州都指揮使、權知軍州事高彥珣為丹州刺史。
《隆平集·王晏傳》雲:漢祖威名未振,而晏等歸之,甚喜,即授以節度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