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一 高祖紀上
關燈
小
中
大
高祖睿文聖武昭肅孝皇帝,姓劉氏,諱暠,本名知遠,及即位改今諱。
其先本沙陀部人也。
四代祖諱湍,帝有天下,追尊為明元皇帝,廟号文祖,陵曰懿陵;《五代會要》:湍為東漢顯宗第八子淮陽王昞之後。
高祖母隴西李氏,追谥明貞皇後。
曾祖諱昂,晉贈太保,追尊為恭僖皇帝,朝号德祖,陵曰沛陵;《五代會要》:懿陵、沛陵皆無陵所,遙申朝拜。
曾祖母虢國太夫人楊氏,追谥恭惠皇後。
祖諱僎,晉贈太傅,追尊為昭獻皇帝,廟号翼祖,陵曰威陵;祖母魯國太夫人李氏,追谥為昭穆皇後。
皇考諱琠,事後唐武皇帝為列校,晉贈太師,追尊為章聖皇帝,廟号顯祖,陵曰肅陵;皇妣吳國太夫人安氏,追谥章懿皇後。
後以唐乾甯二年,歲在乙卯,二月四日生帝于太原。
帝弱不好弄,嚴重寡言,及長,面紫色,目睛多白。
初事唐明宗,列于麾下。
明宗與梁人對栅于德勝,時晉高祖為梁人所襲,馬甲連革斷,帝辍騎以授之,取斷革者自跨之,徐殿其後,晉高祖感而壯之。
明宗踐阼,晉高祖為北京留守,以帝前有護援之力,奏移麾下,署為牙門都校。
應順初,晉高祖鎮常山,唐明宗召赴阙,會闵帝出奔,與晉高祖相遇于途,遂俱入衛州,泊于郵舍。
闵帝左右謀害晉高祖,帝密遣禦士石敢袖鎚立于晉高祖後,及有變,敢擁晉高祖入一室,以巨木塞門,敢尋死焉。
帝率衆盡殺闵帝左右,遂免晉高祖于難。
《通監考異》引《漢高祖實錄》雲:是夜,偵知少帝伏甲,欲與從臣謀害晉高祖,詐屏人對語,方坐庭庑。
帝密遣禦士石敢袖鎚立于後,俄頃伏甲者起,敢有勇力,擁晉高祖入一室,以巨木塞門,敢力當其鋒,死之。
帝解佩刀,遇夜晦,以在地葦炬未然者奮擊之,衆謂短兵也,遂散走。
帝乃匿身長垣下,聞帝親将李洪信謂人曰:「石太尉死矣。
」帝隔垣呼洪信曰:「太尉無恙。
」乃逾垣出就洪信兵,共護晉高祖,殺建謀者,以少主授王宏贽。
清泰元年,晉高祖複鎮河東。
三年夏,移鎮汶陽。
帝勸晉高祖舉義,贊成密計,經綸之始,中外賴之。
晉高祖以帝為北京馬步軍都指揮使。
及契丹以全軍赴難,大破張敬達之衆于晉陽城下,有降軍千餘人,晉高祖将置之于親衛,帝盡殺之。
晉國初建,加檢校司空,充侍衛馬步都指揮使,權點檢随駕六軍諸衛事,尋改陝州節度使,充侍衛親軍馬步都虞候。
契丹主送晉高祖至上黨,指帝謂高祖曰:「此都軍甚操剌,無大故不可棄之。
」晉高祖入洛,委帝巡警,都邑肅然,無敢犯令。
天福二年夏四月,加檢校太保。
八月,改許州節度使,典軍如故。
三年夏四月,加檢校太傅。
冬十月,授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
十一月,移授宋州,加檢校太尉。
十二月,加同平章事。
時帝與杜重威同制加恩,帝憤然不樂,懇讓不受,杜門不出者數日。
《通監》:知遠自以有佐命功,重威起于外戚,無大功,恥與之同制。
制下數日,杜門四表辭不受。
晉高祖怒,召宰相趙瑩等議落帝兵權,任歸私第。
瑩等以為不可,乃遣端明殿學士和凝就第宣谕,帝乃承命。
五年三月,改鄴都留守兼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
九月,奉诏赴阙,晉高祖幸其第。
六年七月,授北京留守、河東節度使。
七年正月,加侍中。
時天下大蝗,惟不入河東界。
六月,晉高祖崩于鄴宮,少帝即位,加帝檢校太師。
八年三月,進位中書令。
開運元年正月,契丹南下,契丹主以大軍直抵澶州,遣蕃将偉王率兵入雁門。
朝廷以帝為幽州道行營招讨使,帝大破偉王于忻口。
尋奉诏起兵至土門,軍至樂平,會契丹退,乃還。
三月,封太原王。
七月,兼北面行營都統。
二年四月,封北平王。
三年五月,加守太尉。
是月,帝誅吐渾白承福等五族凡四百人,以别部王義宗統其餘衆。
九月,案:此下有脫文。
犯塞,帝親率牙兵至朔州南陽武谷,大破之。
《東都事略·郭進傳》:契丹屠安陽,高祖遣進拒戰,契丹敗走,以功除刺吏。
十一月,契丹主率蕃漢大軍由易、定抵鎮州,杜重威等駐軍于中渡橋以禦之。
十二月十日,杜重威等以全軍降于契丹。
十七日,相州節度使張彥澤受契丹命,陷京城,遷少帝于開封府。
帝聞之大駭,
其先本沙陀部人也。
四代祖諱湍,帝有天下,追尊為明元皇帝,廟号文祖,陵曰懿陵;《五代會要》:湍為東漢顯宗第八子淮陽王昞之後。
高祖母隴西李氏,追谥明貞皇後。
曾祖諱昂,晉贈太保,追尊為恭僖皇帝,朝号德祖,陵曰沛陵;《五代會要》:懿陵、沛陵皆無陵所,遙申朝拜。
曾祖母虢國太夫人楊氏,追谥恭惠皇後。
祖諱僎,晉贈太傅,追尊為昭獻皇帝,廟号翼祖,陵曰威陵;祖母魯國太夫人李氏,追谥為昭穆皇後。
皇考諱琠,事後唐武皇帝為列校,晉贈太師,追尊為章聖皇帝,廟号顯祖,陵曰肅陵;皇妣吳國太夫人安氏,追谥章懿皇後。
後以唐乾甯二年,歲在乙卯,二月四日生帝于太原。
帝弱不好弄,嚴重寡言,及長,面紫色,目睛多白。
初事唐明宗,列于麾下。
明宗與梁人對栅于德勝,時晉高祖為梁人所襲,馬甲連革斷,帝辍騎以授之,取斷革者自跨之,徐殿其後,晉高祖感而壯之。
明宗踐阼,晉高祖為北京留守,以帝前有護援之力,奏移麾下,署為牙門都校。
應順初,晉高祖鎮常山,唐明宗召赴阙,會闵帝出奔,與晉高祖相遇于途,遂俱入衛州,泊于郵舍。
闵帝左右謀害晉高祖,帝密遣禦士石敢袖鎚立于晉高祖後,及有變,敢擁晉高祖入一室,以巨木塞門,敢尋死焉。
帝率衆盡殺闵帝左右,遂免晉高祖于難。
《通監考異》引《漢高祖實錄》雲:是夜,偵知少帝伏甲,欲與從臣謀害晉高祖,詐屏人對語,方坐庭庑。
帝密遣禦士石敢袖鎚立于後,俄頃伏甲者起,敢有勇力,擁晉高祖入一室,以巨木塞門,敢力當其鋒,死之。
帝解佩刀,遇夜晦,以在地葦炬未然者奮擊之,衆謂短兵也,遂散走。
帝乃匿身長垣下,聞帝親将李洪信謂人曰:「石太尉死矣。
」帝隔垣呼洪信曰:「太尉無恙。
」乃逾垣出就洪信兵,共護晉高祖,殺建謀者,以少主授王宏贽。
清泰元年,晉高祖複鎮河東。
三年夏,移鎮汶陽。
帝勸晉高祖舉義,贊成密計,經綸之始,中外賴之。
晉高祖以帝為北京馬步軍都指揮使。
及契丹以全軍赴難,大破張敬達之衆于晉陽城下,有降軍千餘人,晉高祖将置之于親衛,帝盡殺之。
晉國初建,加檢校司空,充侍衛馬步都指揮使,權點檢随駕六軍諸衛事,尋改陝州節度使,充侍衛親軍馬步都虞候。
契丹主送晉高祖至上黨,指帝謂高祖曰:「此都軍甚操剌,無大故不可棄之。
」晉高祖入洛,委帝巡警,都邑肅然,無敢犯令。
天福二年夏四月,加檢校太保。
八月,改許州節度使,典軍如故。
三年夏四月,加檢校太傅。
冬十月,授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
十一月,移授宋州,加檢校太尉。
十二月,加同平章事。
時帝與杜重威同制加恩,帝憤然不樂,懇讓不受,杜門不出者數日。
《通監》:知遠自以有佐命功,重威起于外戚,無大功,恥與之同制。
制下數日,杜門四表辭不受。
晉高祖怒,召宰相趙瑩等議落帝兵權,任歸私第。
瑩等以為不可,乃遣端明殿學士和凝就第宣谕,帝乃承命。
五年三月,改鄴都留守兼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
九月,奉诏赴阙,晉高祖幸其第。
六年七月,授北京留守、河東節度使。
七年正月,加侍中。
時天下大蝗,惟不入河東界。
六月,晉高祖崩于鄴宮,少帝即位,加帝檢校太師。
八年三月,進位中書令。
開運元年正月,契丹南下,契丹主以大軍直抵澶州,遣蕃将偉王率兵入雁門。
朝廷以帝為幽州道行營招讨使,帝大破偉王于忻口。
尋奉诏起兵至土門,軍至樂平,會契丹退,乃還。
三月,封太原王。
七月,兼北面行營都統。
二年四月,封北平王。
三年五月,加守太尉。
是月,帝誅吐渾白承福等五族凡四百人,以别部王義宗統其餘衆。
九月,案:此下有脫文。
犯塞,帝親率牙兵至朔州南陽武谷,大破之。
《東都事略·郭進傳》:契丹屠安陽,高祖遣進拒戰,契丹敗走,以功除刺吏。
十一月,契丹主率蕃漢大軍由易、定抵鎮州,杜重威等駐軍于中渡橋以禦之。
十二月十日,杜重威等以全軍降于契丹。
十七日,相州節度使張彥澤受契丹命,陷京城,遷少帝于開封府。
帝聞之大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