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書二十四 列傳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為在太原?」德鈞曰:「奉唐主之命。
」太後曰:「汝從吾兒求為天子,何妄語耶!」又自指其心曰:「此不可欺也。
」又曰:「吾兒将行,吾戒之雲:'趙大王若引兵北向榆關,亟須引歸,太原不可救也。
'汝欲為天子,何不先擊退吾兒,徐圖亦未晚。
汝為人臣,既負其主,不能擊敵,又欲乘亂邀利,所為如此,何面目複求生乎?」德鈞俯首不能對。
又問:「田宅何在?」曰:「俱在幽州。
」國母曰:「屬我矣,又何獻也?」至天福二年夏,德鈞卒于契丹。
《契丹國志》:德鈞郁郁不多食,逾年而死。
德鈞既卒,國主釋延壽而用之。
延壽,本姓劉氏。
父曰邟,常山人也,嘗任蓚令。
梁開平初,滄州節度使劉守文陷其邑,時德鈞為偏将,獲延壽并其母種氏,遂養之為子。
延壽姿貌妍柔,稍涉書史,尤好賓客,亦能為詩。
《太平廣記》引《趙延壽傳》雲:延壽幼習武略,即戎之暇,時複以篇什為意,嘗在北庭賦詩曰:「占得高原肥草地,夜深生火折林梢。
」南人聞者傳之。
及長,尚明宗女興平公主。
初為汴州司馬,明宗即位,授汝州刺史,曆河陽、宋州節度使,入為上将軍,充宣徽使,遷樞密使,兼鎮徐州。
及高祖起義于晉陽,唐末帝幸懷州,委延壽北伐。
後高祖至潞州,延壽與父德鈞俱陷北庭。
未幾,契丹主以延壽為幽州節度使,封燕王,尋為樞密使兼政事令。
天福末,契丹與少帝絕好,契丹主委延壽以圖南之事,許以中原帝之。
延壽乃導誘蕃軍,蠶食河朔。
晉軍既降于中渡,契丹主命延壽就寨安撫之,仍賜龍鳳褚袍,使衣之而往。
謂之曰:「漢兒兵士,皆爾有之,爾宜親自慰撫。
」延壽至營,杜重威、李守貞已下皆迎谒于馬前。
及契丹入汴,時降軍數萬,皆野次于陳橋,契丹主慮有變,欲盡殺之。
延聞之,遽請見契丹主,曰:「臣伏見今日已前,皇帝百戰千征,始收得晉國,不知皇帝自要治之乎?為他人取之乎?」契丹主變色曰:「爾何言之過也!朕以晉人負義,舉國南征,五年相殺,方得中原,豈不自要為主,而為他人耶?卿有何說,速奏朕來!」延壽曰:「皇帝嘗知吳、蜀與晉朝相殺否?」曰:「知。
」延壽曰:「今中原南自安、申,西及秦、鳳,沿邊數千裡,并是兩界守戍之所。
将來皇帝歸國時,又漸及炎蒸,若吳、蜀二寇交侵中國,未知許大世界,教甚兵馬禦捍?苟失堤防,豈非為他人取也。
」契丹主曰:「我弗知也,為之奈何?」延壽曰:「臣知上國之兵,當炎暑之時,沿吳、蜀之境,難為用也。
未若以陳橋所聚降軍團并,别作軍額,以備邊防。
」契丹主曰:「念在壺關失斷陽城時,亦曾言議,未獲區分,緻五年相殺,此時入手,如何更不翦除?」延壽曰:「晉軍見在之數,如今還似從前盡在河南,誠為不可。
臣請遷其軍,并其家口于鎮、定、雲、朔間以處之,每歲差伊分番,于河外沿邊防戍,上策也。
」契丹主忻然曰:「一取大王商量。
」由是陳橋之衆獲免長平之禍焉。
延壽在汴久之,知契丹主無踐言之意,乃遣李崧達語契丹主,求立為皇太子,崧不得已言之。
契丹主曰:「我于燕王,無所愛惜,但我皮肉堪與燕王使用,亦可割也,何況他事!我聞皇太子,天子之子合作,燕王豈得為之也!」因命與燕王加恩。
時北來翰林學士承旨張砺,拟延壽為中京留守、大丞相、錄尚書事、都督中外諸軍事,樞密使、燕王如故。
契丹主覽狀,索筆圍卻「錄尚書事、都督中外諸軍事」之字,乃付翰林院草制焉。
又以其子匡贊為河中節度使。
延壽在汴州,複娶明宗小女為繼室。
先是,延州節度使周密為其子廣娶焉,已納财畢,親迎有日矣,至是延壽奪取之。
契丹主自汴回至邢州,命升延壽坐在契丹左右相之上。
契丹主死,延壽下教于諸道,稱權知南朝軍國事。
是歲六月一日,為永康王烏裕所鎖,籍其家财,分給諸部。
尋以延壽入國,竟卒于契丹。
匡贊曆漢、周兩朝,累授節鎮及統軍使。
仕皇朝,曆廬、延、邠、鄜等四鎮焉。
張砺,字夢臣,磁州滏陽人也。
祖慶,父寶,世為農。
砺幼嗜學,有文藻。
在布衣時,或睹民間争競,必為親詣公府,辨其曲直,其負氣也如此。
唐同光初,擢進士第,尋拜左拾遺,直史館。
會郭崇韬伐蜀,奏請砺掌軍書。
蜀平,崇韬為魏王繼岌所誅,時崇韬左右親信皆懼禍奔逃,惟砺詣魏王府第,恸哭久之,時人皆服其高義。
及魏王班師,砺從副招讨使任圜東歸。
至利州,會康延孝叛,回據漢州,圜奉魏王命,回軍西讨延孝。
」太後曰:「汝從吾兒求為天子,何妄語耶!」又自指其心曰:「此不可欺也。
」又曰:「吾兒将行,吾戒之雲:'趙大王若引兵北向榆關,亟須引歸,太原不可救也。
'汝欲為天子,何不先擊退吾兒,徐圖亦未晚。
汝為人臣,既負其主,不能擊敵,又欲乘亂邀利,所為如此,何面目複求生乎?」德鈞俯首不能對。
又問:「田宅何在?」曰:「俱在幽州。
」國母曰:「屬我矣,又何獻也?」至天福二年夏,德鈞卒于契丹。
《契丹國志》:德鈞郁郁不多食,逾年而死。
德鈞既卒,國主釋延壽而用之。
延壽,本姓劉氏。
父曰邟,常山人也,嘗任蓚令。
梁開平初,滄州節度使劉守文陷其邑,時德鈞為偏将,獲延壽并其母種氏,遂養之為子。
延壽姿貌妍柔,稍涉書史,尤好賓客,亦能為詩。
《太平廣記》引《趙延壽傳》雲:延壽幼習武略,即戎之暇,時複以篇什為意,嘗在北庭賦詩曰:「占得高原肥草地,夜深生火折林梢。
」南人聞者傳之。
及長,尚明宗女興平公主。
初為汴州司馬,明宗即位,授汝州刺史,曆河陽、宋州節度使,入為上将軍,充宣徽使,遷樞密使,兼鎮徐州。
及高祖起義于晉陽,唐末帝幸懷州,委延壽北伐。
後高祖至潞州,延壽與父德鈞俱陷北庭。
未幾,契丹主以延壽為幽州節度使,封燕王,尋為樞密使兼政事令。
天福末,契丹與少帝絕好,契丹主委延壽以圖南之事,許以中原帝之。
延壽乃導誘蕃軍,蠶食河朔。
晉軍既降于中渡,契丹主命延壽就寨安撫之,仍賜龍鳳褚袍,使衣之而往。
謂之曰:「漢兒兵士,皆爾有之,爾宜親自慰撫。
」延壽至營,杜重威、李守貞已下皆迎谒于馬前。
及契丹入汴,時降軍數萬,皆野次于陳橋,契丹主慮有變,欲盡殺之。
延聞之,遽請見契丹主,曰:「臣伏見今日已前,皇帝百戰千征,始收得晉國,不知皇帝自要治之乎?為他人取之乎?」契丹主變色曰:「爾何言之過也!朕以晉人負義,舉國南征,五年相殺,方得中原,豈不自要為主,而為他人耶?卿有何說,速奏朕來!」延壽曰:「皇帝嘗知吳、蜀與晉朝相殺否?」曰:「知。
」延壽曰:「今中原南自安、申,西及秦、鳳,沿邊數千裡,并是兩界守戍之所。
将來皇帝歸國時,又漸及炎蒸,若吳、蜀二寇交侵中國,未知許大世界,教甚兵馬禦捍?苟失堤防,豈非為他人取也。
」契丹主曰:「我弗知也,為之奈何?」延壽曰:「臣知上國之兵,當炎暑之時,沿吳、蜀之境,難為用也。
未若以陳橋所聚降軍團并,别作軍額,以備邊防。
」契丹主曰:「念在壺關失斷陽城時,亦曾言議,未獲區分,緻五年相殺,此時入手,如何更不翦除?」延壽曰:「晉軍見在之數,如今還似從前盡在河南,誠為不可。
臣請遷其軍,并其家口于鎮、定、雲、朔間以處之,每歲差伊分番,于河外沿邊防戍,上策也。
」契丹主忻然曰:「一取大王商量。
」由是陳橋之衆獲免長平之禍焉。
延壽在汴久之,知契丹主無踐言之意,乃遣李崧達語契丹主,求立為皇太子,崧不得已言之。
契丹主曰:「我于燕王,無所愛惜,但我皮肉堪與燕王使用,亦可割也,何況他事!我聞皇太子,天子之子合作,燕王豈得為之也!」因命與燕王加恩。
時北來翰林學士承旨張砺,拟延壽為中京留守、大丞相、錄尚書事、都督中外諸軍事,樞密使、燕王如故。
契丹主覽狀,索筆圍卻「錄尚書事、都督中外諸軍事」之字,乃付翰林院草制焉。
又以其子匡贊為河中節度使。
延壽在汴州,複娶明宗小女為繼室。
先是,延州節度使周密為其子廣娶焉,已納财畢,親迎有日矣,至是延壽奪取之。
契丹主自汴回至邢州,命升延壽坐在契丹左右相之上。
契丹主死,延壽下教于諸道,稱權知南朝軍國事。
是歲六月一日,為永康王烏裕所鎖,籍其家财,分給諸部。
尋以延壽入國,竟卒于契丹。
匡贊曆漢、周兩朝,累授節鎮及統軍使。
仕皇朝,曆廬、延、邠、鄜等四鎮焉。
張砺,字夢臣,磁州滏陽人也。
祖慶,父寶,世為農。
砺幼嗜學,有文藻。
在布衣時,或睹民間争競,必為親詣公府,辨其曲直,其負氣也如此。
唐同光初,擢進士第,尋拜左拾遺,直史館。
會郭崇韬伐蜀,奏請砺掌軍書。
蜀平,崇韬為魏王繼岌所誅,時崇韬左右親信皆懼禍奔逃,惟砺詣魏王府第,恸哭久之,時人皆服其高義。
及魏王班師,砺從副招讨使任圜東歸。
至利州,會康延孝叛,回據漢州,圜奉魏王命,回軍西讨延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