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書二十四 列傳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節度使延煦之母也,有容色,彥澤使人取之,太後遲回未與,彥澤立遣人載之而去,其負國欺君也如是。
數日之内,恣行殺害,或軍士擒獲罪人至前,彥澤不問所犯,但瞋目出一手豎三指而已,軍士承其意,即出外斷其腰領焉。
彥澤與閣門使高勳不協,因乘醉至其門,害其仲父、季弟,暴屍于門外。
及契丹帳泊于北郊,勳往訴其冤,時契丹主已怒彥澤剽掠京城,遂令鎖之。
仍以彥澤罪惡宣示百官及京城士庶,且雲:「彥澤之罪,合誅與否?」百官連狀具言罪在不赦,市肆百姓亦争投狀,疏彥澤之罪。
戎王知其衆怒,遂令棄市,仍令高勳監決,斷腕出鎖,然後刑之。
勳使人剖其心以祭死者,市人争其肉而食之。
《五代史補》:李濤常憤張彥澤殺邠州幕吏張式而取其妻,濤率同列上疏,請誅彥澤以謝西土,高祖方姑息武夫,竟不從。
未幾,契丹南侵,至中渡橋,彥澤首降。
契丹喜,命以本軍統蕃部控弦之士,先入京師。
彥澤自以功不世出,乃挾宿憾殺開封尹桑維翰。
濤聞之,謂親知曰:「吾曾上疏請誅彥澤,今國家失守,彥澤所為如此,吾之首領容可保乎!然無可奈何,誰能伏藏溝渎而取辱耶!」于是自寫門狀,求見彥澤。
其狀雲:「上疏請殺太尉人李濤,謹随狀納命。
」彥澤覽之,欣然降階迎之。
然濤猶未安,複曰:「太尉果然相恕乎?」彥澤曰:「覽公門狀,見'納命'二字,使人怒氣頓息,又何憂哉!」濤素滑稽,知其必免,又戲為伶人詞曰:「太尉既相恕,何不将壓驚絹來。
」彥澤大笑,卒善待之。
趙德鈞,本名行實,幽州人也。
少以騎射事滄州連帥劉守文,守文為弟守光所害,遂事守光,署為幽州軍校。
及唐莊宗伐幽州,德鈞知其必敗,乃遁歸莊宗。
莊宗善待之,賜姓,名曰紹斌,累曆郡守,從平梁,遷滄州節度使。
同光三年,移鎮幽州。
明宗即位,遂歸本姓,始改名德鈞。
其子延壽尚明宗女興平公主,故德鈞尤承倚重。
天成中,定州王都反,契丹遣特哩衮領精騎五千來援都,至唐河,為招讨使王晏球所敗。
會霖雨相繼,所在泥淖,敗兵北走,人馬饑疲,德鈞于要路邀之,盡獲餘衆,擒特哩衮已下首領數十人,獻于京師。
明年,王都平,加兼侍中,頃之,加東北面招讨使。
德鈞奏發河北數鎮丁夫,開王馬口至遊口,以通水運凡二百裡。
又于閻溝築壘,以戍兵守之,因名良鄉縣,以備鈔寇。
又于幽州東築三河城,北接薊州,頗為形勝之要,部民由是稍得樵牧。
德鈞鎮幽州凡十餘年,甚有善政,累官至檢校太師、兼中書令,封北平王。
《遼史》:天贊六年,遣人以诏賜盧龍軍節度使趙德鈞。
七年,趙德鈞遣人進時果。
蓋德鈞久在邊境,嘗與契丹通好也。
清泰三年夏,晉高祖起義于晉陽。
九月,契丹敗張敬達之軍于太原城下,唐末帝诏德鈞以本軍由飛狐路出賊後邀之。
時德鈞子延壽為樞密使,唐末帝命帥軍屯上黨,德鈞乃以所部銀鞍契丹直三千騎至鎮州,率節度使華溫琪同赴征行,自吳兒峪路趨昭義,與延壽會于西唐店。
十一月,以德鈞為諸道行營都統,以延壽為太原南面招讨使,遣端明殿學士呂琦赍賜官告,兼令犒軍。
琦從容言天子委任之意,德鈞曰:「既以兵相委,焉敢惜死。
」時範延光領兵二萬軍于遼州,德鈞欲并其軍,奏請與延光會合。
唐末帝谕延光,疑其奸謀,不從。
德鈞、延壽自潞州引軍至團柏谷,德鈞累奏乞授延壽鎮州節度,末帝不悅,謂左右曰:「趙德鈞父子堅要鎮州,苟能逐退蕃戎,要代予位,亦所甘心;若玩寇要君,但恐犬兔俱斃。
」朝廷繼馳書诏,促令進軍,德鈞持疑不果,乃遣使于契丹,厚赍金币,求立以為帝,仍許晉祖長鎮太原,契丹主不之許。
及楊光遠以晉安寨降于契丹,德鈞父子自團柏谷南走潞州,一行兵士,投戈棄甲,自相騰踐,死者萬計。
時德鈞有愛将時賽,率輕騎東還漁陽,其部曲尚千餘人,與散亡之卒俱集于潞州。
是日,潞州節度使高行周亦自北還,及至府門,見德鈞父子在城闉上,行周謂曰:「某與大王鄉人,宜以忠言相告,城中無鬥粟可食,請大王速迎車駕,自圖安計,無取後悔焉。
」德鈞遂與延壽出降契丹。
高祖至,德鈞父子迎谒于馬前,高祖不禮之。
時契丹主問德鈞曰:「汝在幽州日,所置銀鞍契丹直何在?」德鈞指示之,契丹盡殺于潞之西郊,遂鎖德鈞父子入蕃。
及見國母舒噜氏,盡以一行财寶及幽州田宅籍而獻之,國母謂之曰:「汝父子自覓天子何耶?」德鈞俯首不能對。
《通鑒》:太後問曰:「汝近者何
數日之内,恣行殺害,或軍士擒獲罪人至前,彥澤不問所犯,但瞋目出一手豎三指而已,軍士承其意,即出外斷其腰領焉。
彥澤與閣門使高勳不協,因乘醉至其門,害其仲父、季弟,暴屍于門外。
及契丹帳泊于北郊,勳往訴其冤,時契丹主已怒彥澤剽掠京城,遂令鎖之。
仍以彥澤罪惡宣示百官及京城士庶,且雲:「彥澤之罪,合誅與否?」百官連狀具言罪在不赦,市肆百姓亦争投狀,疏彥澤之罪。
戎王知其衆怒,遂令棄市,仍令高勳監決,斷腕出鎖,然後刑之。
勳使人剖其心以祭死者,市人争其肉而食之。
《五代史補》:李濤常憤張彥澤殺邠州幕吏張式而取其妻,濤率同列上疏,請誅彥澤以謝西土,高祖方姑息武夫,竟不從。
未幾,契丹南侵,至中渡橋,彥澤首降。
契丹喜,命以本軍統蕃部控弦之士,先入京師。
彥澤自以功不世出,乃挾宿憾殺開封尹桑維翰。
濤聞之,謂親知曰:「吾曾上疏請誅彥澤,今國家失守,彥澤所為如此,吾之首領容可保乎!然無可奈何,誰能伏藏溝渎而取辱耶!」于是自寫門狀,求見彥澤。
其狀雲:「上疏請殺太尉人李濤,謹随狀納命。
」彥澤覽之,欣然降階迎之。
然濤猶未安,複曰:「太尉果然相恕乎?」彥澤曰:「覽公門狀,見'納命'二字,使人怒氣頓息,又何憂哉!」濤素滑稽,知其必免,又戲為伶人詞曰:「太尉既相恕,何不将壓驚絹來。
」彥澤大笑,卒善待之。
趙德鈞,本名行實,幽州人也。
少以騎射事滄州連帥劉守文,守文為弟守光所害,遂事守光,署為幽州軍校。
及唐莊宗伐幽州,德鈞知其必敗,乃遁歸莊宗。
莊宗善待之,賜姓,名曰紹斌,累曆郡守,從平梁,遷滄州節度使。
同光三年,移鎮幽州。
明宗即位,遂歸本姓,始改名德鈞。
其子延壽尚明宗女興平公主,故德鈞尤承倚重。
天成中,定州王都反,契丹遣特哩衮領精騎五千來援都,至唐河,為招讨使王晏球所敗。
會霖雨相繼,所在泥淖,敗兵北走,人馬饑疲,德鈞于要路邀之,盡獲餘衆,擒特哩衮已下首領數十人,獻于京師。
明年,王都平,加兼侍中,頃之,加東北面招讨使。
德鈞奏發河北數鎮丁夫,開王馬口至遊口,以通水運凡二百裡。
又于閻溝築壘,以戍兵守之,因名良鄉縣,以備鈔寇。
又于幽州東築三河城,北接薊州,頗為形勝之要,部民由是稍得樵牧。
德鈞鎮幽州凡十餘年,甚有善政,累官至檢校太師、兼中書令,封北平王。
《遼史》:天贊六年,遣人以诏賜盧龍軍節度使趙德鈞。
七年,趙德鈞遣人進時果。
蓋德鈞久在邊境,嘗與契丹通好也。
清泰三年夏,晉高祖起義于晉陽。
九月,契丹敗張敬達之軍于太原城下,唐末帝诏德鈞以本軍由飛狐路出賊後邀之。
時德鈞子延壽為樞密使,唐末帝命帥軍屯上黨,德鈞乃以所部銀鞍契丹直三千騎至鎮州,率節度使華溫琪同赴征行,自吳兒峪路趨昭義,與延壽會于西唐店。
十一月,以德鈞為諸道行營都統,以延壽為太原南面招讨使,遣端明殿學士呂琦赍賜官告,兼令犒軍。
琦從容言天子委任之意,德鈞曰:「既以兵相委,焉敢惜死。
」時範延光領兵二萬軍于遼州,德鈞欲并其軍,奏請與延光會合。
唐末帝谕延光,疑其奸謀,不從。
德鈞、延壽自潞州引軍至團柏谷,德鈞累奏乞授延壽鎮州節度,末帝不悅,謂左右曰:「趙德鈞父子堅要鎮州,苟能逐退蕃戎,要代予位,亦所甘心;若玩寇要君,但恐犬兔俱斃。
」朝廷繼馳書诏,促令進軍,德鈞持疑不果,乃遣使于契丹,厚赍金币,求立以為帝,仍許晉祖長鎮太原,契丹主不之許。
及楊光遠以晉安寨降于契丹,德鈞父子自團柏谷南走潞州,一行兵士,投戈棄甲,自相騰踐,死者萬計。
時德鈞有愛将時賽,率輕騎東還漁陽,其部曲尚千餘人,與散亡之卒俱集于潞州。
是日,潞州節度使高行周亦自北還,及至府門,見德鈞父子在城闉上,行周謂曰:「某與大王鄉人,宜以忠言相告,城中無鬥粟可食,請大王速迎車駕,自圖安計,無取後悔焉。
」德鈞遂與延壽出降契丹。
高祖至,德鈞父子迎谒于馬前,高祖不禮之。
時契丹主問德鈞曰:「汝在幽州日,所置銀鞍契丹直何在?」德鈞指示之,契丹盡殺于潞之西郊,遂鎖德鈞父子入蕃。
及見國母舒噜氏,盡以一行财寶及幽州田宅籍而獻之,國母謂之曰:「汝父子自覓天子何耶?」德鈞俯首不能對。
《通鑒》:太後問曰:「汝近者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