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書二十三 列傳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小校,從戰有功。
唐天成中,自捧聖指揮使領澄州刺史,遷左右羽林都校。
從藥彥稠讨楊彥溫于河中,平之。
長興中,領壽州忠正軍節度使,加檢校太保、侍衛步軍都指揮使。
從賓素便佞,每進言,明宗多納之。
有供奉官丁延徽者,性貪狡,時奉诏監廪,以犯贓下獄,權貴多為救解,明宗怒,不許。
從賓因奏他事,言及延徽,明宗曰:「非但爾言,蘇秦說予,亦不得也。
」延徽竟就戮。
長興末,從賓出鎮靈武,加檢校太傅。
高祖即位,受代入觐,會駕東幸,留從賓警巡洛下。
一日,逢留司禦史于天津橋,從兵百人,不分路而過,排禦史于水中,從賓绐奏其酒醉,其兇傲如此。
及範延光據鄴城叛,诏從賓為副部署使,從楊光遠同讨延光。
會延光使人誘從賓,從賓時在河陽,乃起兵以應之。
先害皇子重信,及入洛,又害皇子重乂,取内庫金帛以給部伍,因東據汜水關,且欲觀望軍勢。
高祖命杜重威、侯益分兵讨之,從賓大敗,乘馬入河,溺水而死焉。
張延播者,汶陽人也。
始為郡之牙将,唐同光初,明宗下其城,因收隸左右。
天成中,累授檢校司空、兩河發運營田使、柳州刺史。
長興元年,出牧蔡州,加檢校司徒,入為左領軍衛大将軍,充客省使。
伐蜀之役,命為馬軍都監。
三年,遷鳳州防禦使、西面水陸轉運使。
高祖即位,除東都副留守。
車駕幸汴,遣兼洛京巡檢使。
張從賓作亂,令延播知河南府事。
從賓敗,伏誅。
楊光遠,小字阿檀,及長,止名檀,唐天成中,以明宗改禦名為亶,以偏傍字犯之,始改名光遠,字德明,其先沙陀部人也。
父阿噔啜,後改名瑊,事唐武皇為隊長。
光遠事莊宗為騎将,唐天祐中,莊宗遣振武節度使周德威讨劉守光于幽州,因令光遠隸于德威麾下。
後與德威拒契丹于新州,一軍以深入緻敗,因傷其臂,遂廢,罷于家。
莊宗即位,思其戰功,命為幽州馬步軍都指揮使、檢校尚書右仆射,戍瓦橋關久之。
明宗朝,曆妫、瀛、易、冀四州刺史。
光遠雖不識字,然有口辯,通于吏理,在郡有政聲,明宗頗重之。
長興中,契丹有中山之敗,生擒其将紮拉等數十人,送于阙下,其後契丹既通和,遣使乞歸之,明宗與大臣謀議,特放還蕃。
一日,召光遠于便殿言其事,光遠曰:「紮拉等北土之善戰者,彼失之如喪手足;又在此累年,備谙中國事,若放還非便。
」明宗曰:「蕃人重盟誓,既通歡好,必不相負。
」光遠曰:「臣恐後悔不及也。
」明宗遂止,深嘉其抗直。
後自振武節度使移鎮中山,累加檢校太傅,将兵戍蔚州。
高祖舉義于太原,唐末帝遣光遠與張敬達屯兵于城下,俄而契丹大至,為其所敗,圍其寨久之,軍中糧絕,光遠乃與次将安審琦等殺敬達,擁衆歸命。
從高祖入洛,加檢校太尉,充宣武軍節度使、同平章事,判六軍諸衛事。
是時,光遠每對高祖,常悒然不樂,高祖慮有不足,密遣近臣訊之。
光遠附奏曰:「臣貴為将相,非有不足,但以張生鐵死得其所,臣弗如也,衷心内愧,是以不樂。
」生鐵,蓋敬達之小字也。
高祖聞其言,以光遠為忠純之最者也。
其實光遠故為其言,以邀高祖之重信也。
明年,範延光據鄴城叛,高祖命光遠率師讨之。
将濟河,會滑州軍亂,時軍衆欲推光遠為主。
光遠曰:「自古有折臂天子乎?且天子豈公輩販弄之物?晉陽之降,乃勢所窮迫,今若為之,直反賊也。
」由是其下惕然,無複言者。
高祖聞之,尤加寵重。
光遠既圍延光,尋授魏博行府節度使。
兵柄在手,以為高祖懼己,稍幹預朝政,或抗有所奏,高祖亦曲從之。
複下诏以其子承祚尚長安公主,次子承信皆授美官。
恩渥殊等,為當時之冠。
桑維翰為樞密使,往往彈射其事,光遠心銜之。
及延光降,光遠入朝,面奏維翰擅權。
高祖以光遠方有功于國,乃出維翰鎮相州,光遠為西京留守,兼鎮河陽,因罷其兵權。
光遠由此怨望,潛貯異志,多以珍玩奉契丹,訴己之屈,又私養部曲千餘人,撓法犯禁,河、洛之人,恆如備盜。
尋冊拜太尉、兼中書令。
時範延光緻仕,辇囊裝妓妾,居于河陽。
光遠利其奇貨,且慮為子孫之雠,因奏延光不家汴、洛,出舍外籓,非南走淮夷,則北走契丹,宜早除之。
高祖以許之不死,鐵券在焉,持疑未允。
光遠乃遣子承勳以甲士圍其第,逼令自裁。
延光曰:「天子在上,安得如此!」乃遣使者乞移居洛下,行及河橋,擯于流而溺殺之,矯奏雲延光自投河,朝廷以适會其意,弗之理。
後逾歲入觐,高祖為置曲宴,教坊伶人以光遠暴斂重賦,因陳戲譏之,光遠殊
唐天成中,自捧聖指揮使領澄州刺史,遷左右羽林都校。
從藥彥稠讨楊彥溫于河中,平之。
長興中,領壽州忠正軍節度使,加檢校太保、侍衛步軍都指揮使。
從賓素便佞,每進言,明宗多納之。
有供奉官丁延徽者,性貪狡,時奉诏監廪,以犯贓下獄,權貴多為救解,明宗怒,不許。
從賓因奏他事,言及延徽,明宗曰:「非但爾言,蘇秦說予,亦不得也。
」延徽竟就戮。
長興末,從賓出鎮靈武,加檢校太傅。
高祖即位,受代入觐,會駕東幸,留從賓警巡洛下。
一日,逢留司禦史于天津橋,從兵百人,不分路而過,排禦史于水中,從賓绐奏其酒醉,其兇傲如此。
及範延光據鄴城叛,诏從賓為副部署使,從楊光遠同讨延光。
會延光使人誘從賓,從賓時在河陽,乃起兵以應之。
先害皇子重信,及入洛,又害皇子重乂,取内庫金帛以給部伍,因東據汜水關,且欲觀望軍勢。
高祖命杜重威、侯益分兵讨之,從賓大敗,乘馬入河,溺水而死焉。
張延播者,汶陽人也。
始為郡之牙将,唐同光初,明宗下其城,因收隸左右。
天成中,累授檢校司空、兩河發運營田使、柳州刺史。
長興元年,出牧蔡州,加檢校司徒,入為左領軍衛大将軍,充客省使。
伐蜀之役,命為馬軍都監。
三年,遷鳳州防禦使、西面水陸轉運使。
高祖即位,除東都副留守。
車駕幸汴,遣兼洛京巡檢使。
張從賓作亂,令延播知河南府事。
從賓敗,伏誅。
楊光遠,小字阿檀,及長,止名檀,唐天成中,以明宗改禦名為亶,以偏傍字犯之,始改名光遠,字德明,其先沙陀部人也。
父阿噔啜,後改名瑊,事唐武皇為隊長。
光遠事莊宗為騎将,唐天祐中,莊宗遣振武節度使周德威讨劉守光于幽州,因令光遠隸于德威麾下。
後與德威拒契丹于新州,一軍以深入緻敗,因傷其臂,遂廢,罷于家。
莊宗即位,思其戰功,命為幽州馬步軍都指揮使、檢校尚書右仆射,戍瓦橋關久之。
明宗朝,曆妫、瀛、易、冀四州刺史。
光遠雖不識字,然有口辯,通于吏理,在郡有政聲,明宗頗重之。
長興中,契丹有中山之敗,生擒其将紮拉等數十人,送于阙下,其後契丹既通和,遣使乞歸之,明宗與大臣謀議,特放還蕃。
一日,召光遠于便殿言其事,光遠曰:「紮拉等北土之善戰者,彼失之如喪手足;又在此累年,備谙中國事,若放還非便。
」明宗曰:「蕃人重盟誓,既通歡好,必不相負。
」光遠曰:「臣恐後悔不及也。
」明宗遂止,深嘉其抗直。
後自振武節度使移鎮中山,累加檢校太傅,将兵戍蔚州。
高祖舉義于太原,唐末帝遣光遠與張敬達屯兵于城下,俄而契丹大至,為其所敗,圍其寨久之,軍中糧絕,光遠乃與次将安審琦等殺敬達,擁衆歸命。
從高祖入洛,加檢校太尉,充宣武軍節度使、同平章事,判六軍諸衛事。
是時,光遠每對高祖,常悒然不樂,高祖慮有不足,密遣近臣訊之。
光遠附奏曰:「臣貴為将相,非有不足,但以張生鐵死得其所,臣弗如也,衷心内愧,是以不樂。
」生鐵,蓋敬達之小字也。
高祖聞其言,以光遠為忠純之最者也。
其實光遠故為其言,以邀高祖之重信也。
明年,範延光據鄴城叛,高祖命光遠率師讨之。
将濟河,會滑州軍亂,時軍衆欲推光遠為主。
光遠曰:「自古有折臂天子乎?且天子豈公輩販弄之物?晉陽之降,乃勢所窮迫,今若為之,直反賊也。
」由是其下惕然,無複言者。
高祖聞之,尤加寵重。
光遠既圍延光,尋授魏博行府節度使。
兵柄在手,以為高祖懼己,稍幹預朝政,或抗有所奏,高祖亦曲從之。
複下诏以其子承祚尚長安公主,次子承信皆授美官。
恩渥殊等,為當時之冠。
桑維翰為樞密使,往往彈射其事,光遠心銜之。
及延光降,光遠入朝,面奏維翰擅權。
高祖以光遠方有功于國,乃出維翰鎮相州,光遠為西京留守,兼鎮河陽,因罷其兵權。
光遠由此怨望,潛貯異志,多以珍玩奉契丹,訴己之屈,又私養部曲千餘人,撓法犯禁,河、洛之人,恆如備盜。
尋冊拜太尉、兼中書令。
時範延光緻仕,辇囊裝妓妾,居于河陽。
光遠利其奇貨,且慮為子孫之雠,因奏延光不家汴、洛,出舍外籓,非南走淮夷,則北走契丹,宜早除之。
高祖以許之不死,鐵券在焉,持疑未允。
光遠乃遣子承勳以甲士圍其第,逼令自裁。
延光曰:「天子在上,安得如此!」乃遣使者乞移居洛下,行及河橋,擯于流而溺殺之,矯奏雲延光自投河,朝廷以适會其意,弗之理。
後逾歲入觐,高祖為置曲宴,教坊伶人以光遠暴斂重賦,因陳戲譏之,光遠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