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書二十二 列傳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即位,擢為閣門使,出為淄州刺史,遷澶州防禦使,俄改鄭州,自宣徽北院使拜華州刺史。
歲餘,移鎮同州。
始少帝與契丹絕好,繼勳亦預其謀,及契丹主至阙,繼勳自鎮來朝,契丹責之。
時馮道在側,繼勳事急,指道曰:「少帝在鄴,道為首相,與景延廣謀議,遂緻南北失歡。
臣位至卑,未嘗措言,今請問道,道細知之。
」契丹主曰:「此老子不是好鬧人,無相牽引,皆爾輩為之。
」繼勳不敢複對。
繼勳時有疾,契丹主因令人候其疾狀,雲有風痹,契丹主曰:「北方地涼,居之此疾可愈。
」乃命鎖繼勳。
尋解之,以疾終于家。
《通鑒》:契丹主聞趙在禮死,乃釋繼勳,繼勳憂憤而卒。
漢高祖入汴,贈太尉。
鄭受益,《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字謙光。
唐宰相餘慶之曾孫也。
餘慶生浣,浣生從谠,兩為太原節度使,再登相位。
從谠兄處誨,為汴州節度使。
家襲清儉,深有士風,中朝禮法,以鄭氏為甲。
處誨生受益。
受益亦以文學緻身,累曆台閣,自尚書郎遷右谏議大夫。
天福七年夏,以張彥澤數為不道,上章請行國典,旬日不報。
又貢表切言,讦直無所忌,執政稍惡之。
俄而以病請告,歸長安。
高祖晏駕,以不赴國哀停任,會赦,拜京兆少尹。
宰相趙瑩出鎮鹹秦,以受益朝班舊僚,眷待甚至。
屬天下率借金谷,乃謂瑩曰:「京兆戶籍登耗,民力虛實,某備知之矣,品而定之,可使平允。
」瑩信之,因使與王人同掌其事。
受益既經廢棄,薄于仕宦,遂阿法射利,冀為生生之資;又素恃門望,陵轹同幕,内奸外直,群情無相洽者。
及贓污事發,騰于衆口,瑩不得已,遂按之,其直百萬。
八年冬,賜死于家。
受益數世公台,一朝自棄,士君子皆惜之。
程遜,字浮休,壽春人。
案:此下有阙文。
召入翰林充學士,自兵部侍郎承旨授太常卿。
天福三年秋,命使吳越,《十國春秋》雲:禮部尚書程遜為加恩使。
母羸老雙瞽,遜未嘗白執政以辭之。
将行,母以手扪其面,号泣以送之。
仲秋之夕,陰暝如晦,遜嘗為詩曰:「幽室有時聞雁叫,空庭無路見蟾光。
」同僚見之,訝其詩語稍異。
及使回,遭風水而溺焉。
李郁,字文緯,唐之宗屬也。
少曆宗寺官,天成、長興中,累遷為宗正卿。
性平允,所曆無愛憎毀譽。
高祖登極,授光祿卿。
一日晝寝,夢食巨棗,覺而有疾,謂其親友曰:「嘗聞'棗'字重'來',呼魂之象也。
餘神氣逼抑,将不免乎!」天福五年夏卒。
贈太子太保。
馬重績,字洞微。
少學數術,明太一、五紀、八象、三統大曆,居于太原。
仕晉,拜太子右贊善大夫,遷司天監。
天福三年,重績上言:「曆象,王者所以正一氣之元,宣萬邦之命,而古今所記,考審多差。
《宣明》氣朔正而星度不驗,《崇元》五星得而歲差一日。
以《宣明》之氣朔,合《崇元》之五星,二曆相參,然後符合。
自前世諸曆,皆起天正十一月為歲首,用太古甲子為上元,積歲愈多,差闊愈甚。
臣辄合二曆,創為新法,以唐天寶十四載乙未為上元,雨水正月中氣為氣首。
」诏下司天監趙仁琦、張文皓等考核得失,仁琦等言:「明年庚子正月朔,用重績曆考之,皆合無舛。
」乃下诏班行之,号《調元曆》。
行之數歲辄差,遂不用。
重績又言:「漏刻之法,以中星考晝夜為一百刻,八刻六十分刻之二十為一時,時以四刻十分為正,此自古所用也。
今失其傳,以午正為時始,下侵未四刻十分而為午,由是晝夜昏曉,皆失其正,請依古改正。
」從之。
重績卒年六十四。
陳元,京兆人也。
家世為醫,初事河中王重榮。
乾符中,後唐武皇自太原率師攻王行瑜,路出于蒲中,時元侍湯藥,武皇甚重之。
及還太原,日侍左右。
武皇性剛暴,樂殺人,無敢言者。
元深測其情,每有暴怒,則從容啟谏,免禍者不一,以是晉人深德之,勳貴賂遺盈門。
性好酒樂施,随得而無私積。
明宗朝,為太原少尹,入為太府卿。
長興中,集平生所驗方七十五首,并修合藥法百件,号曰《要術》,刊石置于太原府衙門之左,以示于衆,病者賴焉。
天福中,以耄期上表求退,以光祿卿緻仕,卒于晉陽,年八十餘。
史臣曰:夫彰善瘅惡,《麟史》之為義也;瑜不掩瑕,虹玉之為德也。
故自崇弼而下,善者既書之,其不善者亦書之,庶使後之君子見善如不及,見惡如探湯也。
至如重績之曆法,陳元之醫道,亦不可漏其名而弗紀也。
歲餘,移鎮同州。
始少帝與契丹絕好,繼勳亦預其謀,及契丹主至阙,繼勳自鎮來朝,契丹責之。
時馮道在側,繼勳事急,指道曰:「少帝在鄴,道為首相,與景延廣謀議,遂緻南北失歡。
臣位至卑,未嘗措言,今請問道,道細知之。
」契丹主曰:「此老子不是好鬧人,無相牽引,皆爾輩為之。
」繼勳不敢複對。
繼勳時有疾,契丹主因令人候其疾狀,雲有風痹,契丹主曰:「北方地涼,居之此疾可愈。
」乃命鎖繼勳。
尋解之,以疾終于家。
《通鑒》:契丹主聞趙在禮死,乃釋繼勳,繼勳憂憤而卒。
漢高祖入汴,贈太尉。
鄭受益,《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字謙光。
唐宰相餘慶之曾孫也。
餘慶生浣,浣生從谠,兩為太原節度使,再登相位。
從谠兄處誨,為汴州節度使。
家襲清儉,深有士風,中朝禮法,以鄭氏為甲。
處誨生受益。
受益亦以文學緻身,累曆台閣,自尚書郎遷右谏議大夫。
天福七年夏,以張彥澤數為不道,上章請行國典,旬日不報。
又貢表切言,讦直無所忌,執政稍惡之。
俄而以病請告,歸長安。
高祖晏駕,以不赴國哀停任,會赦,拜京兆少尹。
宰相趙瑩出鎮鹹秦,以受益朝班舊僚,眷待甚至。
屬天下率借金谷,乃謂瑩曰:「京兆戶籍登耗,民力虛實,某備知之矣,品而定之,可使平允。
」瑩信之,因使與王人同掌其事。
受益既經廢棄,薄于仕宦,遂阿法射利,冀為生生之資;又素恃門望,陵轹同幕,内奸外直,群情無相洽者。
及贓污事發,騰于衆口,瑩不得已,遂按之,其直百萬。
八年冬,賜死于家。
受益數世公台,一朝自棄,士君子皆惜之。
程遜,字浮休,壽春人。
案:此下有阙文。
召入翰林充學士,自兵部侍郎承旨授太常卿。
天福三年秋,命使吳越,《十國春秋》雲:禮部尚書程遜為加恩使。
母羸老雙瞽,遜未嘗白執政以辭之。
将行,母以手扪其面,号泣以送之。
仲秋之夕,陰暝如晦,遜嘗為詩曰:「幽室有時聞雁叫,空庭無路見蟾光。
」同僚見之,訝其詩語稍異。
及使回,遭風水而溺焉。
李郁,字文緯,唐之宗屬也。
少曆宗寺官,天成、長興中,累遷為宗正卿。
性平允,所曆無愛憎毀譽。
高祖登極,授光祿卿。
一日晝寝,夢食巨棗,覺而有疾,謂其親友曰:「嘗聞'棗'字重'來',呼魂之象也。
餘神氣逼抑,将不免乎!」天福五年夏卒。
贈太子太保。
馬重績,字洞微。
少學數術,明太一、五紀、八象、三統大曆,居于太原。
仕晉,拜太子右贊善大夫,遷司天監。
天福三年,重績上言:「曆象,王者所以正一氣之元,宣萬邦之命,而古今所記,考審多差。
《宣明》氣朔正而星度不驗,《崇元》五星得而歲差一日。
以《宣明》之氣朔,合《崇元》之五星,二曆相參,然後符合。
自前世諸曆,皆起天正十一月為歲首,用太古甲子為上元,積歲愈多,差闊愈甚。
臣辄合二曆,創為新法,以唐天寶十四載乙未為上元,雨水正月中氣為氣首。
」诏下司天監趙仁琦、張文皓等考核得失,仁琦等言:「明年庚子正月朔,用重績曆考之,皆合無舛。
」乃下诏班行之,号《調元曆》。
行之數歲辄差,遂不用。
重績又言:「漏刻之法,以中星考晝夜為一百刻,八刻六十分刻之二十為一時,時以四刻十分為正,此自古所用也。
今失其傳,以午正為時始,下侵未四刻十分而為午,由是晝夜昏曉,皆失其正,請依古改正。
」從之。
重績卒年六十四。
陳元,京兆人也。
家世為醫,初事河中王重榮。
乾符中,後唐武皇自太原率師攻王行瑜,路出于蒲中,時元侍湯藥,武皇甚重之。
及還太原,日侍左右。
武皇性剛暴,樂殺人,無敢言者。
元深測其情,每有暴怒,則從容啟谏,免禍者不一,以是晉人深德之,勳貴賂遺盈門。
性好酒樂施,随得而無私積。
明宗朝,為太原少尹,入為太府卿。
長興中,集平生所驗方七十五首,并修合藥法百件,号曰《要術》,刊石置于太原府衙門之左,以示于衆,病者賴焉。
天福中,以耄期上表求退,以光祿卿緻仕,卒于晉陽,年八十餘。
史臣曰:夫彰善瘅惡,《麟史》之為義也;瑜不掩瑕,虹玉之為德也。
故自崇弼而下,善者既書之,其不善者亦書之,庶使後之君子見善如不及,見惡如探湯也。
至如重績之曆法,陳元之醫道,亦不可漏其名而弗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