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書二十一 列傳十
關燈
小
中
大
皇甫遇,常山人也。
父武,流寓太原,嘗為遮塞軍使。
遇少好勇,及壯,虬髯,善騎射。
唐明宗在籓時,隸于麾下,累從戰有功。
明宗即位,遷龍武都指揮使,遙領嚴州刺史,出讨東川,為行營左軍都指揮使。
應順、清泰中,累曆團練防禦使,尋遷鄧州節度使。
所至苛暴,以誅斂為務,其幕客多私去,以避其累。
高祖入洛,移領中山,俄聞與鎮州安重榮為婚家,乃移鎮上黨,又改平陽,鹹以憸人執事,政事隳紊。
及鎮河陽,部内創别業,開畎水泉,以通溉灌,所經墳墓悉毀之,部民以朝廷方姑息郡帥,莫之敢訴。
少帝即位,罷歸阙下。
二年,契丹南寇,從至澶州,戰于郓州北津,契丹衆大敗,溺死者數千人,以功拜滑州節度使。
三年,契丹率衆屯邯鄲,遇與安審琦、慕容彥超等禦之。
遇将渡漳河,契丹前鋒大至,遇引退,轉鬥二十裡至鄴南榆林。
遇謂審琦等曰:「彼衆我寡,走無生路,不如血戰。
」遂自辰及未,戰百餘合,所傷甚衆。
遇所乘馬中镝而斃,遇有紀綱杜知敏以馬授遇,遇得馬複戰,久之稍解。
杜知敏已為所獲,遇謂彥超曰:「知敏蒼黃之中,以馬授我,義也,安可使陷于賊中!」遂與彥超躍馬取知敏而還,敵騎壯之。
俄而生軍複合,遇不能解。
時審琦已至安陽河,謂首将張從恩曰:「皇甫遇等未至,必為敵騎所圍,若不急救,則成擒矣。
」從恩曰:「敵甚盛,無以枝梧,将軍獨往何益?」審琦曰:「成敗命也。
設若不濟,則與之俱死。
假令失此二将,将何面目以見天子!」遂率鐵騎北渡赴之。
契丹見塵起,謂救軍并至,乃引去。
遇與彥超中數創得還,時諸軍歎曰:「此三人皆猛将也!」遇累官至檢校太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四年,契丹複至,從杜重威營滹水,重威送款于契丹,遇不預其議,及降,心不平之。
時契丹欲遣遇先入汴,遇辭之,因私謂人曰:「我身荷國恩,位兼将相,既不能死于軍陣,何顔以見舊主!更受命圖之,所不忍也。
」明日,行至趙郡,泊其縣舍,顧從者曰:「我已信宿不食,疾甚矣,主辱臣死,無複南行。
」因絕吭而殒,遠近聞而義之。
漢高祖登極,诏贈中書令。
周廣順三年正月,遇妻宋國夫人霍氏上言,請度為尼,周太祖許之,仍賜紫衣,号貞範大師,法名惠圓,又賜夏臘十。
王清,字去瑕,洺州曲周人也。
父度,世為農。
清少以勇力端厚稱于鄉裡。
後唐明宗領行台,置步直軍,清預其募,漸升為小校。
同光初,從戰于河上有功,賜忠烈功臣。
明宗即位,自天成至清泰末,曆嚴衛、甯衛指揮使,加檢校右散騎常侍。
天福元年,高祖建義入洛,加檢校刑部尚書,改賜扈跸忠孝功臣。
三年,從楊光遠平範延光于鄴,改奉國軍都虞候。
六年,襄州安從進叛,從高行周讨之,逾年不下。
一日,清請先登,諸軍繼其後,會有内應者,遂拔其城。
清以中重創,有诏褒慰。
七年,改賜推忠保運功臣,加金紫光祿大夫,領溪州刺史。
八年,诏遣以所部兵屯于鄴。
九年春,契丹南牧,圍其城,清與張從恩守之,少帝飛蠟诏勉谕,錫之第宅。
契丹退,以幹城功,繼遷軍額。
開運二年春三月,從杜重威北征,解陽城之圍,加檢校司徒。
是歲秋七月,诏遣與皇甫遇援糧入易州。
十一月,從杜重威收瀛州,聞契丹大至,重威率諸軍沿滹水而西,将保常山,及至中渡橋,契丹已屯于北岸。
自其月二十七日至十二月五日,軍不能解。
時契丹至,留騎之精者以禦我,分其弱者,自故靈都城緣其山足,涉滹沱之淺處,引衆而南,至趙郡,凡百餘裡,斷我飛輓,且扼歸路。
清知勢蹙,謂重威曰:「軍去常山五裡,守株于此,營孤食盡,将若之何!請以步兵二千為前鋒,奪橋開路,公可率諸軍繼之,期入常山,必濟矣。
」重威可之,遣宋彥筠俱行。
清一擊獲其橋,契丹為之小卻,重威猶豫不進,密已貳于國矣。
彥筠退走,清列陣北岸,嚴戒部曲。
日暮,酣戰不息。
契丹以生軍繼至,我軍無寸刃以益之,清與其下殁焉,時年五十三。
《通鑒》:清謂其衆曰:「上将握兵,坐觀吾輩困急而不救,此必有異志。
吾輩當以死報國耳!」衆感其言,莫有退者,至幕,戰不息。
契丹以新兵繼之,清及衆士盡死,由是諸軍皆奪氣。
契丹尋于所戰之地,築一京觀。
及漢高祖即位,使人平之,贈清太傅。
是歲,清子守鈞于本邑義化别業,招魂以葬之也。
梁漢璋,字國寶,應州人也。
少以勇力事唐明宗,曆突騎、奉德指揮使。
高祖即位之二年,遙領欽州刺史。
三年,加檢校司空,改護聖都指揮使。
七年,遷檢校司徒,遙領阆州團練使。
八年,授陳州防禦使,從少帝澶州還,改檢校太保、鄭州防禦使,充侍衛馬軍都
父武,流寓太原,嘗為遮塞軍使。
遇少好勇,及壯,虬髯,善騎射。
唐明宗在籓時,隸于麾下,累從戰有功。
明宗即位,遷龍武都指揮使,遙領嚴州刺史,出讨東川,為行營左軍都指揮使。
應順、清泰中,累曆團練防禦使,尋遷鄧州節度使。
所至苛暴,以誅斂為務,其幕客多私去,以避其累。
高祖入洛,移領中山,俄聞與鎮州安重榮為婚家,乃移鎮上黨,又改平陽,鹹以憸人執事,政事隳紊。
及鎮河陽,部内創别業,開畎水泉,以通溉灌,所經墳墓悉毀之,部民以朝廷方姑息郡帥,莫之敢訴。
少帝即位,罷歸阙下。
二年,契丹南寇,從至澶州,戰于郓州北津,契丹衆大敗,溺死者數千人,以功拜滑州節度使。
三年,契丹率衆屯邯鄲,遇與安審琦、慕容彥超等禦之。
遇将渡漳河,契丹前鋒大至,遇引退,轉鬥二十裡至鄴南榆林。
遇謂審琦等曰:「彼衆我寡,走無生路,不如血戰。
」遂自辰及未,戰百餘合,所傷甚衆。
遇所乘馬中镝而斃,遇有紀綱杜知敏以馬授遇,遇得馬複戰,久之稍解。
杜知敏已為所獲,遇謂彥超曰:「知敏蒼黃之中,以馬授我,義也,安可使陷于賊中!」遂與彥超躍馬取知敏而還,敵騎壯之。
俄而生軍複合,遇不能解。
時審琦已至安陽河,謂首将張從恩曰:「皇甫遇等未至,必為敵騎所圍,若不急救,則成擒矣。
」從恩曰:「敵甚盛,無以枝梧,将軍獨往何益?」審琦曰:「成敗命也。
設若不濟,則與之俱死。
假令失此二将,将何面目以見天子!」遂率鐵騎北渡赴之。
契丹見塵起,謂救軍并至,乃引去。
遇與彥超中數創得還,時諸軍歎曰:「此三人皆猛将也!」遇累官至檢校太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四年,契丹複至,從杜重威營滹水,重威送款于契丹,遇不預其議,及降,心不平之。
時契丹欲遣遇先入汴,遇辭之,因私謂人曰:「我身荷國恩,位兼将相,既不能死于軍陣,何顔以見舊主!更受命圖之,所不忍也。
」明日,行至趙郡,泊其縣舍,顧從者曰:「我已信宿不食,疾甚矣,主辱臣死,無複南行。
」因絕吭而殒,遠近聞而義之。
漢高祖登極,诏贈中書令。
周廣順三年正月,遇妻宋國夫人霍氏上言,請度為尼,周太祖許之,仍賜紫衣,号貞範大師,法名惠圓,又賜夏臘十。
王清,字去瑕,洺州曲周人也。
父度,世為農。
清少以勇力端厚稱于鄉裡。
後唐明宗領行台,置步直軍,清預其募,漸升為小校。
同光初,從戰于河上有功,賜忠烈功臣。
明宗即位,自天成至清泰末,曆嚴衛、甯衛指揮使,加檢校右散騎常侍。
天福元年,高祖建義入洛,加檢校刑部尚書,改賜扈跸忠孝功臣。
三年,從楊光遠平範延光于鄴,改奉國軍都虞候。
六年,襄州安從進叛,從高行周讨之,逾年不下。
一日,清請先登,諸軍繼其後,會有内應者,遂拔其城。
清以中重創,有诏褒慰。
七年,改賜推忠保運功臣,加金紫光祿大夫,領溪州刺史。
八年,诏遣以所部兵屯于鄴。
九年春,契丹南牧,圍其城,清與張從恩守之,少帝飛蠟诏勉谕,錫之第宅。
契丹退,以幹城功,繼遷軍額。
開運二年春三月,從杜重威北征,解陽城之圍,加檢校司徒。
是歲秋七月,诏遣與皇甫遇援糧入易州。
十一月,從杜重威收瀛州,聞契丹大至,重威率諸軍沿滹水而西,将保常山,及至中渡橋,契丹已屯于北岸。
自其月二十七日至十二月五日,軍不能解。
時契丹至,留騎之精者以禦我,分其弱者,自故靈都城緣其山足,涉滹沱之淺處,引衆而南,至趙郡,凡百餘裡,斷我飛輓,且扼歸路。
清知勢蹙,謂重威曰:「軍去常山五裡,守株于此,營孤食盡,将若之何!請以步兵二千為前鋒,奪橋開路,公可率諸軍繼之,期入常山,必濟矣。
」重威可之,遣宋彥筠俱行。
清一擊獲其橋,契丹為之小卻,重威猶豫不進,密已貳于國矣。
彥筠退走,清列陣北岸,嚴戒部曲。
日暮,酣戰不息。
契丹以生軍繼至,我軍無寸刃以益之,清與其下殁焉,時年五十三。
《通鑒》:清謂其衆曰:「上将握兵,坐觀吾輩困急而不救,此必有異志。
吾輩當以死報國耳!」衆感其言,莫有退者,至幕,戰不息。
契丹以新兵繼之,清及衆士盡死,由是諸軍皆奪氣。
契丹尋于所戰之地,築一京觀。
及漢高祖即位,使人平之,贈清太傅。
是歲,清子守鈞于本邑義化别業,招魂以葬之也。
梁漢璋,字國寶,應州人也。
少以勇力事唐明宗,曆突騎、奉德指揮使。
高祖即位之二年,遙領欽州刺史。
三年,加檢校司空,改護聖都指揮使。
七年,遷檢校司徒,遙領阆州團練使。
八年,授陳州防禦使,從少帝澶州還,改檢校太保、鄭州防禦使,充侍衛馬軍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