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書二十 列傳九
關燈
小
中
大
去,若不去,吃取金海槍。
」言訖,援槍鞭馬,疾趨其陣。
從進懼,躍馬而進,師遂相接,大為金海、焦繼勳摧敗。
奏到,晉祖大喜,賞賜有差。
從進自此喪氣,嬰城自固,王師為連城重塹以守之。
月餘,王師攻城,城上矢下如雨,王師被傷者衆。
是日,金海為飛矢集身,扶傷歸營。
明日,從進用計污金海,欲使朝廷疑之。
以金瓶貯酒,金合盛藥,以索懸之,城上呼「郭金海」。
金海知之,力疾扶創而往。
城上勞金海曰:「大王知爾中箭創甚,賜爾金瓶金合酒與風藥。
」金海目不知書,惟利是貪,取瓶與合歸營,且不聞于元戎。
元戎等疑之,乃馳驿奏。
晉祖以花山之功,不加罪。
城下,就除金州團練,并其兵于他部。
金海之任,居常悒悒不樂,至于捐館。
劉處讓,字德謙,滄州人也。
祖信,累贈太子少保。
父喻,累贈太子少師。
梁貞明初,張萬進帥兗州,處讓事之,為親校。
萬進據城叛,梁遣大将劉鄩讨之。
時唐莊宗屯軍于麻口渡,萬進密遣處讓乞師于莊宗,莊宗未即應之,乃于軍門截耳曰:「主帥急難,使我告援,苟不得請,死亦何避。
」莊宗義之,将舉兵渡河,俄聞城陷乃止。
因以墨制授處讓行台左骁衛将軍,俄改客省副使。
梁平,加檢校兵部尚書,累将命稱旨。
天成初,轉檢校尚書右仆射,依前充職。
歲餘遷引進使。
長興三年,轉檢校司空、左威衛大将軍,其職如故。
四年,西川孟知祥跋扈,不通朝貢,朝廷方議懷柔,乃遣處讓為官告國信使,複命,轉檢校司徒。
應順初,授忻州刺史、檢校太保,充西北面都計度使,備北寇也。
清泰二年,入為左骁衛大将軍。
三年夏,魏博屯将張令昭逐其帥以城叛,朝廷命範延光領兵讨之,以處讓為河北都轉運使。
及高祖舉義于太原,處讓從至洛陽,乃授宣徽北院使。
天福二年,轉左監門衛上将軍,充宣徽南院使。
範延光之據鄴也,高祖命宣武軍節度使楊光遠領兵讨之。
時處讓奉诏與光遠同參議軍政,會張從賓作亂于河陽,處讓自黎陽分兵讨襲,從賓平,複與楊光遠同攻鄴城。
四年冬,範延光将謀納款,尚或遲留,處讓首入其城,以禍福谕之,延光乃降,以功加檢校太傅。
先是,桑維翰、李崧兼充樞密使,處讓以莊宗已來,樞密使罕有宰臣兼者,因萌心以觊其位。
及楊光遠讨伐鄴城,軍機大事,高祖每命處讓宣達。
時光遠恃軍權,多有越體論奏,高祖依違而已,光遠慊之,頻與處讓宴語及之,處讓訴曰:「非聖旨也,皆出維翰等意。
」及楊光遠入朝,遂于高祖前面言執政之失,高祖知其故,不得已乃罷維翰等,以處讓為樞密使。
時處讓每有敷奏,高祖多不稱旨,會處讓丁繼母憂,高祖因議罷樞密使,其本院庶事并委宰臣分判。
處讓居喪期年,起複,授彰德軍節度使、澶衛等州觀察處置等使。
處讓勤于公務,孜孜求理,馭吏民不至苛察,人甚便之。
高祖幸鄴都,處讓竭家财貢奉,至于薪炭膏沐之細,悉供億焉。
六年,除右金吾衛上将軍,處讓自以嘗經重任,又曆方鎮,謂其入朝必重要職,一旦除授金吾,有所不足。
少帝即位之初,處讓與宰臣言,有協翼之論,覃恩之際,又未擢用。
一日至中書,宰臣馮道、趙瑩、李崧、和凝在列,處讓因酒酣,曆诋諸相,道笑而不答。
月餘稱病。
八年,從駕歸汴,寄居于封禅寺,遇疾而卒,年六十三。
贈太尉,再贈太師。
子保勳,仕皇朝,位至省郎。
李瓊,字隐光,滄州饒安人也。
少籍本軍為騎士,莊宗平河朔,隸明宗麾下,漸升為小校。
同光二年,明宗受诏,以本部兵送糧入薊門,時高祖從行,至涿州與敵相遇,高祖陷于圍中。
瓊顧諸軍已退,密牽高祖鐵衣,指東而遁。
至劉李河,為敵所襲,瓊浮水先至南岸,高祖至河中,馬倒,順流而下,瓊以所執長矛援高祖出之,又以所跨馬奉高祖,瓊徒步護之,奔十餘裡,乃入涿州。
高祖薦于明宗,明宗賞之,尋超授軍職。
同光末,明宗讨趙在禮于鄴。
鄴軍既變,明宗退至魏縣,遣高祖以騎士三百疾趨汴州。
時莊宗遣騎将西方鄴守其城,高祖憂之,使瓊以勁兵突封丘門而入,高祖踵之,鄴尋歸命,浚郊遂定。
及高祖領陝州,奏補雲騎指揮使,俄改侍衛牙隊指揮使。
長興中,從高祖讨東川,至劍州,使瓊以部下兵破賊軍數千,身中重創,軍還,改龍武指揮使。
清泰中,屯雲州,累擒獲契丹人馬,以功改右捧聖軍指揮使。
唐末帝以瓊元事高祖,乃自塞下移授單州馬步軍副指揮使。
高祖即位,補護聖都指揮使,又念疇昔辍馬導護之力,前後所賜金帛甚厚,但未升爵位,瓊亦郁郁然。
久之,領橫州刺史。
五年,出典申州,微有政聲。
少帝嗣位,入為殿前散員都指揮使,遙領雷州,俄遷棣州刺史。
遇楊光遠以青州叛,自統本部兵攻其城,且以書誘瓊,瓊因拒之,以書上進,朝廷嘉之。
開運二年,改洺州團練使,累官至加檢校司空。
三年,授護聖右廂都指揮使,領嶽州團練使。
時洺州吏民列狀保留,朝廷不允。
及杜重威降敵,改授瓊威州刺史。
行及鄭州,遇群盜攻郡,與方太禦賊,中流矢而卒,年六十五。
高漢筠,字時英,齊州曆山人也。
曾祖詣,嘗為是邑令,故家焉。
漢筠少好書傳,嘗詣長白山講肄,會唐末齊、魯交兵,梁氏方霸,乃擲筆谒焉,尋納于軍門。
未幾,出為衛州牙
」言訖,援槍鞭馬,疾趨其陣。
從進懼,躍馬而進,師遂相接,大為金海、焦繼勳摧敗。
奏到,晉祖大喜,賞賜有差。
從進自此喪氣,嬰城自固,王師為連城重塹以守之。
月餘,王師攻城,城上矢下如雨,王師被傷者衆。
是日,金海為飛矢集身,扶傷歸營。
明日,從進用計污金海,欲使朝廷疑之。
以金瓶貯酒,金合盛藥,以索懸之,城上呼「郭金海」。
金海知之,力疾扶創而往。
城上勞金海曰:「大王知爾中箭創甚,賜爾金瓶金合酒與風藥。
」金海目不知書,惟利是貪,取瓶與合歸營,且不聞于元戎。
元戎等疑之,乃馳驿奏。
晉祖以花山之功,不加罪。
城下,就除金州團練,并其兵于他部。
金海之任,居常悒悒不樂,至于捐館。
劉處讓,字德謙,滄州人也。
祖信,累贈太子少保。
父喻,累贈太子少師。
梁貞明初,張萬進帥兗州,處讓事之,為親校。
萬進據城叛,梁遣大将劉鄩讨之。
時唐莊宗屯軍于麻口渡,萬進密遣處讓乞師于莊宗,莊宗未即應之,乃于軍門截耳曰:「主帥急難,使我告援,苟不得請,死亦何避。
」莊宗義之,将舉兵渡河,俄聞城陷乃止。
因以墨制授處讓行台左骁衛将軍,俄改客省副使。
梁平,加檢校兵部尚書,累将命稱旨。
天成初,轉檢校尚書右仆射,依前充職。
歲餘遷引進使。
長興三年,轉檢校司空、左威衛大将軍,其職如故。
四年,西川孟知祥跋扈,不通朝貢,朝廷方議懷柔,乃遣處讓為官告國信使,複命,轉檢校司徒。
應順初,授忻州刺史、檢校太保,充西北面都計度使,備北寇也。
清泰二年,入為左骁衛大将軍。
三年夏,魏博屯将張令昭逐其帥以城叛,朝廷命範延光領兵讨之,以處讓為河北都轉運使。
及高祖舉義于太原,處讓從至洛陽,乃授宣徽北院使。
天福二年,轉左監門衛上将軍,充宣徽南院使。
範延光之據鄴也,高祖命宣武軍節度使楊光遠領兵讨之。
時處讓奉诏與光遠同參議軍政,會張從賓作亂于河陽,處讓自黎陽分兵讨襲,從賓平,複與楊光遠同攻鄴城。
四年冬,範延光将謀納款,尚或遲留,處讓首入其城,以禍福谕之,延光乃降,以功加檢校太傅。
先是,桑維翰、李崧兼充樞密使,處讓以莊宗已來,樞密使罕有宰臣兼者,因萌心以觊其位。
及楊光遠讨伐鄴城,軍機大事,高祖每命處讓宣達。
時光遠恃軍權,多有越體論奏,高祖依違而已,光遠慊之,頻與處讓宴語及之,處讓訴曰:「非聖旨也,皆出維翰等意。
」及楊光遠入朝,遂于高祖前面言執政之失,高祖知其故,不得已乃罷維翰等,以處讓為樞密使。
時處讓每有敷奏,高祖多不稱旨,會處讓丁繼母憂,高祖因議罷樞密使,其本院庶事并委宰臣分判。
處讓居喪期年,起複,授彰德軍節度使、澶衛等州觀察處置等使。
處讓勤于公務,孜孜求理,馭吏民不至苛察,人甚便之。
高祖幸鄴都,處讓竭家财貢奉,至于薪炭膏沐之細,悉供億焉。
六年,除右金吾衛上将軍,處讓自以嘗經重任,又曆方鎮,謂其入朝必重要職,一旦除授金吾,有所不足。
少帝即位之初,處讓與宰臣言,有協翼之論,覃恩之際,又未擢用。
一日至中書,宰臣馮道、趙瑩、李崧、和凝在列,處讓因酒酣,曆诋諸相,道笑而不答。
月餘稱病。
八年,從駕歸汴,寄居于封禅寺,遇疾而卒,年六十三。
贈太尉,再贈太師。
子保勳,仕皇朝,位至省郎。
李瓊,字隐光,滄州饒安人也。
少籍本軍為騎士,莊宗平河朔,隸明宗麾下,漸升為小校。
同光二年,明宗受诏,以本部兵送糧入薊門,時高祖從行,至涿州與敵相遇,高祖陷于圍中。
瓊顧諸軍已退,密牽高祖鐵衣,指東而遁。
至劉李河,為敵所襲,瓊浮水先至南岸,高祖至河中,馬倒,順流而下,瓊以所執長矛援高祖出之,又以所跨馬奉高祖,瓊徒步護之,奔十餘裡,乃入涿州。
高祖薦于明宗,明宗賞之,尋超授軍職。
同光末,明宗讨趙在禮于鄴。
鄴軍既變,明宗退至魏縣,遣高祖以騎士三百疾趨汴州。
時莊宗遣騎将西方鄴守其城,高祖憂之,使瓊以勁兵突封丘門而入,高祖踵之,鄴尋歸命,浚郊遂定。
及高祖領陝州,奏補雲騎指揮使,俄改侍衛牙隊指揮使。
長興中,從高祖讨東川,至劍州,使瓊以部下兵破賊軍數千,身中重創,軍還,改龍武指揮使。
清泰中,屯雲州,累擒獲契丹人馬,以功改右捧聖軍指揮使。
唐末帝以瓊元事高祖,乃自塞下移授單州馬步軍副指揮使。
高祖即位,補護聖都指揮使,又念疇昔辍馬導護之力,前後所賜金帛甚厚,但未升爵位,瓊亦郁郁然。
久之,領橫州刺史。
五年,出典申州,微有政聲。
少帝嗣位,入為殿前散員都指揮使,遙領雷州,俄遷棣州刺史。
遇楊光遠以青州叛,自統本部兵攻其城,且以書誘瓊,瓊因拒之,以書上進,朝廷嘉之。
開運二年,改洺州團練使,累官至加檢校司空。
三年,授護聖右廂都指揮使,領嶽州團練使。
時洺州吏民列狀保留,朝廷不允。
及杜重威降敵,改授瓊威州刺史。
行及鄭州,遇群盜攻郡,與方太禦賊,中流矢而卒,年六十五。
高漢筠,字時英,齊州曆山人也。
曾祖詣,嘗為是邑令,故家焉。
漢筠少好書傳,嘗詣長白山講肄,會唐末齊、魯交兵,梁氏方霸,乃擲筆谒焉,尋納于軍門。
未幾,出為衛州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