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書十五 列傳四

關燈
可先使桑維翰、景延廣遠來相接,甚是好事。

    」是日淩旦,都下軍亂,宮中火發。

    維翰時在府署,左右勸使逃避,維翰曰:「吾國家大臣,何所逃乎!」即坐以俟命。

    時少帝已受契丹撫慰之命,乃謀自全之計,因思維翰在相時,累貢謀畫,請與契丹和,慮契丹到京窮究其事,則顯彰己過,故欲殺維翰以滅其口,因令圖之。

    張彥澤既受少帝密旨,複利維翰家财,乃稱少帝命召維翰。

    維翰束帶乘馬,行及天街,與李崧相遇,交談之次,有軍吏于馬前揖維翰赴侍衛司,維翰知其不可,顧謂崧曰:「侍中當國,今日國亡,翻令維翰死之,何也?」崧甚有愧色。

    是日,彥澤遣兵守之,十八日夜,為彥澤所害,時年四十九。

    即以衣帶加頸,報契丹主:維翰自經而死。

    契丹主曰:「我本無心害維翰,維翰不合自緻。

    」契丹至阙,使人驗其狀,令殡于私第,厚撫其家,所有田園邸第,并令賜之。

    及漢高祖登極,诏贈尚書令。

      維翰少時所居,恆有魑魅,家人鹹畏之,維翰往往被竊其衣,撮其巾栉,而未嘗改容。

    當兩朝秉政,出上将楊光遠、景延廣俱為洛川守;又嘗一制除節将十五人,各領軍職,無不屈而服之。

    理安陽除民弊二十餘事,在兗、海擒豪賊過千人,亦寇恂、尹翁歸之流也。

    開運中,朝廷以長子坦為屯田員外郎,次子埙為秘書郎。

    維翰謂同列曰:「漢代三公之子為郎,廢已久矣,近或行之,甚喧外議。

    」乃抗表固讓不受。

    尋改坦為大理司直,埙為秘書省正字,議者美之。

    初,高祖在位時,诏廢翰林學士院,由是并内外制皆歸閣下,命舍人直内廷,數年之間,尤重其選。

    及維翰再居宥密,不信宿,奏複置學士院,凡署職者,皆其親舊。

    時議者以維翰相業素高,公望所屬,雖除授或黨,亦弗之咎也。

    《五代史補》:桑維翰形貌甚怪,往往見之者失次。

    張彥澤素以骁勇稱,每谒候,雖冬月未嘗不雨汗。

    及中渡變生,彥澤引蕃部至,欲逞其威,乃領衆突入開封府,弓矢亂發,且問:「桑維翰安在?」維翰聞之,乃厲聲曰:「吾為大臣,使國家如此,其死宜矣。

    張彥澤安得無禮!」乃升?安坐謂彥澤曰:「汝有何功,帶使相已臨方面,當國家危急,不能盡犬馬之力以為報效,一旦背叛,助契丹作威為賊,汝心安乎?」彥澤睹其詞氣慨然,股粟不敢仰視,退曰:「吾不知桑維翰何人,今日之下,威棱猶如此,其再可見耶!」是夜,令壯士就府缢殺之。

    當維翰之缢也,猶瞋目直視,噓其氣再三,每一噓皆有火出,其光赫然,三噓之外,火盡滅,就視則奄然矣。

     趙瑩,字元輝,華陰人也。

    曾祖溥,江陵縣丞。

    祖孺,秘書正字。

    父居晦,為農。

    瑩風儀美秀,性複純謹。

    梁龍德中,始解褐為康延孝從事。

    後唐同光中,延孝鎮陝州,會莊宗伐蜀,命延孝為騎将。

    将行,留瑩監修金天神祠。

    功既集,忽夢神召于前亭,待以優禮,謂瑩曰:「公富有前程,所宜自愛。

    」因遺一劍一笏,覺而駭異。

    明宗即位,以高祖為陝府兩使留後,瑩時在郡,以前官谒之,一見如舊相識,即奏署管記。

    高祖曆諸鎮皆從之,累使阙下,官至禦史大夫,賜金紫。

    高祖再鎮并州,位至節度判官。

    高祖建号,授瑩翰林學士承旨、金紫光祿大夫、戶部侍郎,知太原府事,尋遷門下侍郎、同平章事、監修國史。

    車駕入洛,使持聘謝契丹,及還,加光祿大夫兼吏部尚書,判戶部。

    初,瑩為從事,丁母憂,高祖不許歸華下,以粗缞随幕,人或短之。

    及入相,以敦讓汲引為務。

    監修國史日,以唐代故事殘缺,署能者居職,纂補實錄及修正史二百卷行于時,瑩首有力焉。

    少帝嗣位,拜守中書令。

    明年,檢校太尉本官,出為晉昌軍節度使。

    是時,天下大蝗,境内捕蝗者獲蝗一鬥,給粟一鬥,使饑者獲濟,遠近嘉之。

    未幾,移鎮華州,歲餘入為開封尹。

      開運末,馮玉、李彥韬用事,以桑維翰才望素重,而瑩柔而可制,因共稱之,乃出維翰,複瑩相位,加宏文館大學士。

    及李崧、馮玉議出兵應接趙延壽,而以杜威為招讨都部署,瑩私謂馮、李曰:「杜中令國之懿親,所求未惬,心恆怏怏,安可更與兵權?若有事邊陲,隻李守貞将之可也。

    」及契丹陷京城,契丹主遷少帝于北塞,瑩與馮玉、李彥韬俱從。

    契丹永康王代立,授瑩太子太保。

    周廣順初,遣尚書左丞田敏報命于契丹,遇瑩于幽州。

    瑩得見華人,悲怅不已,謂田敏曰:「老身漂零寄于此,近聞室家喪逝,弱子無恙,蒙中朝皇帝倍加存恤,東京舊第本屬公家,亦聞優恩特給善價,老夫至死無以報效。

    」于是南望稽首,涕泗橫流。

    先是,漢高祖以入蕃将相第宅遍賜随駕大臣,故以瑩第賜周太祖。

    太祖時為樞密副使,召瑩子前刑部郎中易則告之曰:「所賜第,除素屬版籍外,如有别契券為己所置者,可歸本直。

    」即以千餘缗遺易則。

    易則惶恐辭讓,周太祖堅與之方受,故瑩言及之。

    未幾,瑩卒于幽州,時年六十七。

    瑩初被疾,遣人祈告于契丹主,願歸骨于南朝,使羁魂幸複鄉裡,契丹主闵而許之。

    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