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書十一 少帝紀五
關燈
小
中
大
開運三年冬十月甲子,正衙命使冊皇太妃安氏。
己醜,以樞密直學士、禮部侍郎邊光範為翰林學士,以給事中邊歸谠為左散騎常侍,以翰林學士、祠部員外郎、知制诰張沆為右谏議大夫。
辛未,以鄴都留守杜威為北面行營都招讨使,以侍衛親軍都指揮使、郓州節度使李守貞為兵馬都監,兗州安審琦為左右廂都指揮使,徐州符彥卿為馬軍左廂都指揮使,滑州皇甫遇為馬軍右廂都指揮使,貝州梁漢璋為馬軍都排陣使,前鄧州宋彥筠為步軍左廂都指揮使,奉國左廂都指揮使王饒為步軍右廂都指揮使,洺州團練使薛懷讓為先鋒都指揮使。
案:《通鑒》載,當時敕榜曰:「先取瀛、鄚,安定關南;次複幽、燕,蕩平塞北。
」蓋狃于陽城之役而驟驕也。
癸酉,冊吳國夫人馮氏為皇後。
乙亥,以侍衛馬軍都指揮使李彥韬權知侍衛司事。
丙戌,鳳翔節度使秦王李從?嚴薨,辍朝,贈尚書令。
丁亥,邠州節度使李德珫卒,辍朝,贈太尉。
十一月戊子朔,以給事中盧撰為右散騎常侍,以尚書兵部郎中兼侍禦史、知雜事陳觀為左谏議大夫。
觀以祖諱「義」,乞改官,尋授給事中。
庚寅,樞密使、中書侍郎兼戶部尚書、平章事馮玉加尚書右仆射,以皇子鎮甯軍節度使延煦為陝州節度使,以陝州留後焦繼勳為鳳翔留後,以前定州留後安審琦為邠州留後,以右仆射和凝為左仆射。
甲午,兩浙節度使吳越國王錢宏佐起複舊任。
丁酉,诏李守貞知幽州行府事。
戊申,日南至,禦崇元殿受朝賀。
是月,北面行營招讨使杜威率諸将領大軍自鄴北征,師次瀛州城下,貝州節度使梁漢璋戰死。
杜威等以漢璋之敗,遂收軍而退。
行次武強,聞契丹入寇,欲取直路,自冀、貝而南。
會張彥澤領騎自鎮定至,且言契丹可破之狀,于是大軍西趨鎮州。
十二月丁巳朔,案:以下有阙文。
據《通鑒》雲:丁巳朔,李穀自書密奏,且言大軍危急之勢,請車駕幸滑州,遣高行周、符彥卿扈從,及發兵守澶州、河陽,以備敵之奔沖。
遣軍将關勳走馬上之。
己未,杜威奏,駐軍于中渡橋。
庚申,以前司農卿儲延英為太子賓客。
诏徐州符彥卿屯澶州。
辛酉,诏澤潞、鄴都、邢洺、河陽運糧赴中渡,杜威遣人口奏軍前事宜,勢迫故也。
壬戌,又遣高行周屯澶州,景延廣守河陽。
博野縣都監張鵬入奏蕃軍事勢。
丙寅,定州李殷奏,前月二十八日夜,領捉生四百人往曲陽嘉山下,逢敵軍車帳,殺千餘人,獲馬二百匹。
诏宋州高行周充北面行營都部署,符彥卿充副,邢州方太充都虞候,領後軍駐于河上,以備敵騎之奔沖也。
時契丹遊騎涉滹水而南,至栾城縣。
自是中渡寨為蕃軍隔絕,探報不通,朝廷大恐,故委行周等繼領兵師守扼津要,且以張其勢也。
己巳,邢州方太奏,此月六日,契丹與王師戰于中渡,王師不利,奉國都指揮使王清戰死。
庚午,幸沙台射兔。
壬申,始聞杜威、李守貞等以此月十日率諸軍降于契丹。
是夜,相州節度使張彥澤受契丹命,率先鋒二千人,自封丘門斬關而入。
癸酉旦,張彥澤頓兵于明德門外,京城大擾。
前曹州節度使石赟死,帝之堂叔也。
時自中渡寨隔絕之後,帝與大臣端坐憂危,國之衛兵,悉在北面,計無所出。
十六日聞滹水之降。
是夜,偵知張彥澤已至滑州,召李崧、馮玉、李彥韬入内計事,方議诏河東劉知遠起兵赴難,至五鼓初,張彥澤引蕃騎入京。
宮中相次火起,帝自攜劍驅擁後妃已下十數人,将同赴火,為親校薛超所持。
俄自寬仁門遞入契丹主與皇太後書,帝乃止,旋令撲滅煙火。
大内都點檢康福全在寬仁門宿衛,登樓觇賊,彥澤呼而下之。
癸酉,帝奉表于契丹主曰: 孫臣某
己醜,以樞密直學士、禮部侍郎邊光範為翰林學士,以給事中邊歸谠為左散騎常侍,以翰林學士、祠部員外郎、知制诰張沆為右谏議大夫。
辛未,以鄴都留守杜威為北面行營都招讨使,以侍衛親軍都指揮使、郓州節度使李守貞為兵馬都監,兗州安審琦為左右廂都指揮使,徐州符彥卿為馬軍左廂都指揮使,滑州皇甫遇為馬軍右廂都指揮使,貝州梁漢璋為馬軍都排陣使,前鄧州宋彥筠為步軍左廂都指揮使,奉國左廂都指揮使王饒為步軍右廂都指揮使,洺州團練使薛懷讓為先鋒都指揮使。
案:《通鑒》載,當時敕榜曰:「先取瀛、鄚,安定關南;次複幽、燕,蕩平塞北。
」蓋狃于陽城之役而驟驕也。
癸酉,冊吳國夫人馮氏為皇後。
乙亥,以侍衛馬軍都指揮使李彥韬權知侍衛司事。
丙戌,鳳翔節度使秦王李從?嚴薨,辍朝,贈尚書令。
丁亥,邠州節度使李德珫卒,辍朝,贈太尉。
十一月戊子朔,以給事中盧撰為右散騎常侍,以尚書兵部郎中兼侍禦史、知雜事陳觀為左谏議大夫。
觀以祖諱「義」,乞改官,尋授給事中。
庚寅,樞密使、中書侍郎兼戶部尚書、平章事馮玉加尚書右仆射,以皇子鎮甯軍節度使延煦為陝州節度使,以陝州留後焦繼勳為鳳翔留後,以前定州留後安審琦為邠州留後,以右仆射和凝為左仆射。
甲午,兩浙節度使吳越國王錢宏佐起複舊任。
丁酉,诏李守貞知幽州行府事。
戊申,日南至,禦崇元殿受朝賀。
是月,北面行營招讨使杜威率諸将領大軍自鄴北征,師次瀛州城下,貝州節度使梁漢璋戰死。
杜威等以漢璋之敗,遂收軍而退。
行次武強,聞契丹入寇,欲取直路,自冀、貝而南。
會張彥澤領騎自鎮定至,且言契丹可破之狀,于是大軍西趨鎮州。
十二月丁巳朔,案:以下有阙文。
據《通鑒》雲:丁巳朔,李穀自書密奏,且言大軍危急之勢,請車駕幸滑州,遣高行周、符彥卿扈從,及發兵守澶州、河陽,以備敵之奔沖。
遣軍将關勳走馬上之。
己未,杜威奏,駐軍于中渡橋。
庚申,以前司農卿儲延英為太子賓客。
诏徐州符彥卿屯澶州。
辛酉,诏澤潞、鄴都、邢洺、河陽運糧赴中渡,杜威遣人口奏軍前事宜,勢迫故也。
壬戌,又遣高行周屯澶州,景延廣守河陽。
博野縣都監張鵬入奏蕃軍事勢。
丙寅,定州李殷奏,前月二十八日夜,領捉生四百人往曲陽嘉山下,逢敵軍車帳,殺千餘人,獲馬二百匹。
诏宋州高行周充北面行營都部署,符彥卿充副,邢州方太充都虞候,領後軍駐于河上,以備敵騎之奔沖也。
時契丹遊騎涉滹水而南,至栾城縣。
自是中渡寨為蕃軍隔絕,探報不通,朝廷大恐,故委行周等繼領兵師守扼津要,且以張其勢也。
己巳,邢州方太奏,此月六日,契丹與王師戰于中渡,王師不利,奉國都指揮使王清戰死。
庚午,幸沙台射兔。
壬申,始聞杜威、李守貞等以此月十日率諸軍降于契丹。
是夜,相州節度使張彥澤受契丹命,率先鋒二千人,自封丘門斬關而入。
癸酉旦,張彥澤頓兵于明德門外,京城大擾。
前曹州節度使石赟死,帝之堂叔也。
時自中渡寨隔絕之後,帝與大臣端坐憂危,國之衛兵,悉在北面,計無所出。
十六日聞滹水之降。
是夜,偵知張彥澤已至滑州,召李崧、馮玉、李彥韬入内計事,方議诏河東劉知遠起兵赴難,至五鼓初,張彥澤引蕃騎入京。
宮中相次火起,帝自攜劍驅擁後妃已下十數人,将同赴火,為親校薛超所持。
俄自寬仁門遞入契丹主與皇太後書,帝乃止,旋令撲滅煙火。
大内都點檢康福全在寬仁門宿衛,登樓觇賊,彥澤呼而下之。
癸酉,帝奉表于契丹主曰: 孫臣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