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書十 少帝紀四
關燈
小
中
大
易其行伍,配以羸師數千戍荊州口。
癸卯,以前華州節度使劉繼勳為同州節度使,以陝州節度使劉景岩為鄧州節度使。
丙午,以宣徽南院使、知陝州事焦繼勳為陝州留後。
丁未,刑部員外郎王洧賜自盡,坐私用宮錢經營求利故也。
右司郎中李知損貶均州司戶,員外置,馳驿發遣,坐前任度支判官日與解縣榷鹽使王景遇交遊借貸故也。
己酉,诏侍衛親軍副都指揮使李守貞率師巡撫北邊。
辛亥,以皇弟秦州節度使重睿為許州節度使,以許州節度使安審琦為兗州節度使,以兗州節度使趙在禮為晉昌軍節度使。
癸醜,以泾州節度使何建為秦州節度使,以前貝州節度使史威為泾州節度使。
乙卯,定州奏,契丹入寇。
己未,二王後守太仆少卿、襲酅國公楊延壽除名配流威州,終身勿齒。
延壽奉命于磁州檢苗,受贓二百餘匹,準律當絞,有司以二王後入議,故貸其死。
二月壬戌朔,日有蝕之。
诏滑州皇甫遇率兵援糧入易、定等州。
甲子,以滄州留後王景為本州節度使。
右仆射和凝逐月别給錢五萬、傔糧刍粟等,優舊相也。
辛未,魯國大長公主史氏薨,辍朝三日。
丙子,光祿卿緻仕王宏贽卒,贈太常卿。
回鹘遣使貢方物。
升桂州全義縣為溥州,仍隸桂州,其全義縣改為德昌縣,從湖南馬希範所請也。
壬午,以前晉昌軍節度使安彥威充北面行營副都統,以宣徽北院使兼太府卿孟承誨為右武衛大将軍充職;是日幸南莊,命臣僚泛舟飲酒,因幸杜威園,醉方歸内。
甲申,河陽節度使李從溫薨,辍朝,贈太師。
三月壬辰朔,以權知河西節度使張遵古為河西留後。
乙未,以禦史中丞顔衎為戶部侍郎,以戶部侍郎趙遠為禦史中丞。
丙申,以邠州節度使兼侍衛步軍都指揮使馮晖為河陽節度使,以前泾州節度使李德珫為邠州節度使。
李守貞奏,大軍至衡水。
己亥,奏獲鄚州刺史趙思恭。
癸卯,奏大軍回至冀州。
戶部侍郎顔衎上表,以母老乞解官就養。
從之。
戊申,以皇子齊州防禦使延煦為澶州節度使。
辛亥,密州上言,饑民殍者一千五百。
庚申,以瓜州刺史曹元忠為沙州留後。
夏四月辛酉朔,李守貞自北班師到阙。
太原奏,吐渾白可久奔歸契丹,諸侯鹹有異志。
乙亥,宰臣詣寺觀禱雨。
曹州奏,部民相次饑死凡三千人。
時河南、河北大饑,殍?名甚衆,沂、密、兗、郓寇盜群起,所在屯聚,剽劫縣邑,吏不能禁。
兗州節度使安審琦出兵捕逐,為賊所敗。
戊寅,幸相國寺禱雨。
皇子延煦與晉昌軍節度使趙在禮結婚,令宗正卿石光贊主之。
五月庚寅朔,以兵部郎中劉皞為太府卿。
戊戌,以前同州節度使馮道為鄧州節度使。
定州奏,部民相次擄殺流移,約五千餘戶。
青州奏,全家殍死者一百一十二戶。
沂州奏,淮南遣海州刺史領兵一千五百人,應接賊頭常知及。
诏兗州安審琦領兵捕逐。
甲辰,以前太子賓客韋勳為太子賓客。
兗州安審琦奏,淮賊抽退,賊頭常知及與相次首領武約等并乞歸命。
丁未,幸大年莊,遊船習射。
帝醉甚,賜群官器帛有差,夜分方歸内。
戊申,以鄜州留後李殷為定州節度使。
辛亥,诏皇甫遇為北面行營都部署,張彥澤為副,李殷為都監,領兵赴易、定等州,尋止其行。
甲寅,以貝州留後梁漢璋為貝州節度使,以左神武統軍郭謹為鄜州節度使。
六月庚申朔,登州奏,文登縣部内有銅佛像四、瓷佛像十,自地踴出。
狼山招收指揮使孫方簡叛,據狼山歸契丹。
乙醜,诏諸道不得橫薦官僚,如本處幕府有阙,即得奏薦。
丙寅,以前昭義軍節度使李從敏為河陽節度使,以河陽節度使兼侍衛步軍都指揮使馮晖為靈州節度使。
壬午,以郓州節度使兼侍衛親軍都指揮使高行周為宋州節度使,加兼中書令,充北面行營副都統;以宋州節度使、侍衛親軍都指揮使。
案:以下有阙文。
定州奏,蕃寇壓境。
诏李守貞為北面行營都部署,滑州皇甫遇為副,相州張彥澤充馬軍都指揮使,定州李殷充步軍都指揮使。
七月壬辰,以禮部尚書王延為刑部尚書,以工部尚書王松為禮部尚書,以太常卿龍敏為工部尚書,以左丞李慎儀為太常卿
癸卯,以前華州節度使劉繼勳為同州節度使,以陝州節度使劉景岩為鄧州節度使。
丙午,以宣徽南院使、知陝州事焦繼勳為陝州留後。
丁未,刑部員外郎王洧賜自盡,坐私用宮錢經營求利故也。
右司郎中李知損貶均州司戶,員外置,馳驿發遣,坐前任度支判官日與解縣榷鹽使王景遇交遊借貸故也。
己酉,诏侍衛親軍副都指揮使李守貞率師巡撫北邊。
辛亥,以皇弟秦州節度使重睿為許州節度使,以許州節度使安審琦為兗州節度使,以兗州節度使趙在禮為晉昌軍節度使。
癸醜,以泾州節度使何建為秦州節度使,以前貝州節度使史威為泾州節度使。
乙卯,定州奏,契丹入寇。
己未,二王後守太仆少卿、襲酅國公楊延壽除名配流威州,終身勿齒。
延壽奉命于磁州檢苗,受贓二百餘匹,準律當絞,有司以二王後入議,故貸其死。
二月壬戌朔,日有蝕之。
诏滑州皇甫遇率兵援糧入易、定等州。
甲子,以滄州留後王景為本州節度使。
右仆射和凝逐月别給錢五萬、傔糧刍粟等,優舊相也。
辛未,魯國大長公主史氏薨,辍朝三日。
丙子,光祿卿緻仕王宏贽卒,贈太常卿。
回鹘遣使貢方物。
升桂州全義縣為溥州,仍隸桂州,其全義縣改為德昌縣,從湖南馬希範所請也。
壬午,以前晉昌軍節度使安彥威充北面行營副都統,以宣徽北院使兼太府卿孟承誨為右武衛大将軍充職;是日幸南莊,命臣僚泛舟飲酒,因幸杜威園,醉方歸内。
甲申,河陽節度使李從溫薨,辍朝,贈太師。
三月壬辰朔,以權知河西節度使張遵古為河西留後。
乙未,以禦史中丞顔衎為戶部侍郎,以戶部侍郎趙遠為禦史中丞。
丙申,以邠州節度使兼侍衛步軍都指揮使馮晖為河陽節度使,以前泾州節度使李德珫為邠州節度使。
李守貞奏,大軍至衡水。
己亥,奏獲鄚州刺史趙思恭。
癸卯,奏大軍回至冀州。
戶部侍郎顔衎上表,以母老乞解官就養。
從之。
戊申,以皇子齊州防禦使延煦為澶州節度使。
辛亥,密州上言,饑民殍者一千五百。
庚申,以瓜州刺史曹元忠為沙州留後。
夏四月辛酉朔,李守貞自北班師到阙。
太原奏,吐渾白可久奔歸契丹,諸侯鹹有異志。
乙亥,宰臣詣寺觀禱雨。
曹州奏,部民相次饑死凡三千人。
時河南、河北大饑,殍?名甚衆,沂、密、兗、郓寇盜群起,所在屯聚,剽劫縣邑,吏不能禁。
兗州節度使安審琦出兵捕逐,為賊所敗。
戊寅,幸相國寺禱雨。
皇子延煦與晉昌軍節度使趙在禮結婚,令宗正卿石光贊主之。
五月庚寅朔,以兵部郎中劉皞為太府卿。
戊戌,以前同州節度使馮道為鄧州節度使。
定州奏,部民相次擄殺流移,約五千餘戶。
青州奏,全家殍死者一百一十二戶。
沂州奏,淮南遣海州刺史領兵一千五百人,應接賊頭常知及。
诏兗州安審琦領兵捕逐。
甲辰,以前太子賓客韋勳為太子賓客。
兗州安審琦奏,淮賊抽退,賊頭常知及與相次首領武約等并乞歸命。
丁未,幸大年莊,遊船習射。
帝醉甚,賜群官器帛有差,夜分方歸内。
戊申,以鄜州留後李殷為定州節度使。
辛亥,诏皇甫遇為北面行營都部署,張彥澤為副,李殷為都監,領兵赴易、定等州,尋止其行。
甲寅,以貝州留後梁漢璋為貝州節度使,以左神武統軍郭謹為鄜州節度使。
六月庚申朔,登州奏,文登縣部内有銅佛像四、瓷佛像十,自地踴出。
狼山招收指揮使孫方簡叛,據狼山歸契丹。
乙醜,诏諸道不得橫薦官僚,如本處幕府有阙,即得奏薦。
丙寅,以前昭義軍節度使李從敏為河陽節度使,以河陽節度使兼侍衛步軍都指揮使馮晖為靈州節度使。
壬午,以郓州節度使兼侍衛親軍都指揮使高行周為宋州節度使,加兼中書令,充北面行營副都統;以宋州節度使、侍衛親軍都指揮使。
案:以下有阙文。
定州奏,蕃寇壓境。
诏李守貞為北面行營都部署,滑州皇甫遇為副,相州張彥澤充馬軍都指揮使,定州李殷充步軍都指揮使。
七月壬辰,以禮部尚書王延為刑部尚書,以工部尚書王松為禮部尚書,以太常卿龍敏為工部尚書,以左丞李慎儀為太常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