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書九 少帝紀三
關燈
小
中
大
戊辰朔,車駕次滑州。
己巳,渡浮橋,幸黎陽勞軍,至晚還滑州。
以滄州節度使田武充東北面行營都部署。
甲戌,幸澶州,以景延廣為随駕馬步軍都钤轄。
丙子,大閱諸軍于戚城,帝親臨之。
戊寅,北面行營副招讨使馬全節、行營都監李守貞、右神武統軍張彥澤等以前軍先發。
己卯,以許州節度使符彥卿為北面行營馬軍都指揮使,以左神武統軍潘環為北面行營步軍都指揮使。
辛巳,幸楊村故壘。
符彥卿、皇甫遇、李殷率諸軍進發。
以左散騎常侍邊光範為樞密直學士。
诏河北諸州,應蕃騎經由之地,吏民遭殺害者,委所在收瘗,量事祭奠。
诏恆州杜威與馬全節等會合進軍。
丙戌,幸鐵丘閱馬,因幸趙在禮、李從溫軍。
是日大雪。
戊子,安審琦、梁漢璋領兵北征。
府州防禦使折從阮奏,部領兵士攻圍契丹勝州,降之,見進兵趨朔州。
甲午,以河中節度使安審琦為北面行營馬步軍都虞候,許州節度使符彥卿充馬步軍左廂都指揮使,滑州節度使皇甫遇充馬步軍右廂都指揮使,侍衛馬軍都指揮使梁漢璋充馬軍左右廂都指揮使,侍衛步軍都指揮使李殷充步軍左右廂都指揮使,左神武統軍張彥澤充馬軍左右廂都排陣使,右神武統軍潘環充步軍左右廂排陣使。
丙申,以端明殿學士、尚書戶部侍郎馮玉為戶部尚書,充樞密使。
三月戊戌,契丹陷祁州,刺史沈斌死之。
乙巳,左補阙袁範先陷契丹,自賊中逃歸。
杜威奏,與李守貞、馬全節、安審琦、皇甫遇部領大軍赴定州。
易州刺史安審約奏,二月三日夜,差壯丁斫敵營,殺敵十餘人。
是日,以符彥卿為北面行營馬步軍左右廂都排陣使,以皇甫遇為北面行營馬步軍左廂排陣使,以王周為馬步軍右廂排陣使。
丁未,畋于戚城,還幸景延廣、安審信軍。
庚戌,王師攻泰州,刺史晉庭謙以城降。
易州奏,郎山塞将孫方簡破契丹千餘人,斬其将嘉哩相公,擄其妻以獻。
甲寅,杜威奏,收複滿城,獲契丹首領默埒相公,并蕃漢兵士二千人。
以前戶部尚書李怿為兵部尚書。
乙卯,杜威奏,收複遂城。
丙辰奏,大軍自遂城卻退至滿城。
時敵将趙延壽部曲來降,言:「契丹主昨至古北口,幽州走報,漢軍大下,收卻泰州。
尋下令諸部,令辎重入塞,輕騎卻回。
契丹率五萬餘騎,來勢極盛,明日前鋒必至,請為之備。
」杜威、李守貞謀曰:「我師糧運不繼,深入賊疆,而逢大敵,亡之道也。
不如退還泰州,觀其兵勢強弱而禦之。
」軍士皆以為然。
是日,還滿城。
丁巳,至泰州。
戊午,契丹前鋒已至。
己未,大軍發泰州而南,契丹踵其後。
是日,次陽城。
庚申,敵騎如牆而來,我步軍為方陣以禦之。
選勁騎擊敵,鬥二十餘合,南行十餘裡,賊勢稍卻,渡白溝而去。
辛酉,杜威召諸将議曰:「北主自來,實為勍敵,若不血戰,吾輩何以求免。
」諸将然之。
是日,敵騎還繞官軍,相去數裡。
明日,我軍成列而行,蕃漢轉鬥,殺聲震地,才行十餘裡,軍中人馬饑乏。
癸亥,大軍至白團衛村下營。
人馬俱渴,營中掘井,及水辄壞,兵士取其泥絞汁而飲。
敵衆圍繞,漸束其營。
《宋史·藥元福傳》:晉師列方陣,設拒馬為行寨,契丹以奇兵出陣後,斷糧道。
是日,東北風猛,揚塵折樹。
契丹主坐車中謂衆曰:「漢軍盡來,隻有此耳,今日并可生擒,然後平定天下。
」令下馬拔鹿角,飛矢雨集。
軍士大呼曰:「招讨使何不用軍,而令士卒虛死!」諸将鹹請擊之。
杜威曰:「候風勢稍慢,觀其進退。
」守貞曰:「此風助我也。
彼衆我寡,黑風之内,莫測多少,若候風止,我輩無噍類矣。
」即呼衆軍齊力擊賊。
張彥澤、符彥卿、皇甫遇等率騎奮擊,風勢尤猛,沙塵如夜,敵遂大敗。
《宋史·符彥卿傳》:時晉師居下風,将戰,弓弩莫施。
彥卿謂張彥澤、皇甫遇曰:「與其束手就擒,曷若死戰,然未必死。
」彥澤然之,遂潛兵尾其後,順風擊之,契丹大敗。
又,《藥元福傳》:守貞與元福謀曰:「軍中饑渴已甚,若候風反出戰,吾屬為擄矣 。
彼謂我不能逆風以戰,宜出其不意以擊之,此兵家之奇也。
」元福乃率麾下開拒馬出戰,諸将繼至,契丹大敗。
時步騎齊進,追襲二十餘裡。
至陽城東,賊軍稍稍成列,我騎複擊之,乃渡河而去。
守貞曰:「今日危急極矣,幸諸君奮命,吾事獲濟。
兩日以來,人馬渴乏,今吃水之後,腳重難行,速宜收軍定州,保全而還,上策也。
」由是諸将整衆而還。
是時,契丹主坐車中,及敗走,車行十餘裡,追兵既急,獲一橐駝,乘之而走。
乙醜,杜威等大軍自定州班師入恆州。
夏四月丙子,以車駕将還京,差官往西京告天地宗廟社稷。
辛巳,駕發澶州。
甲申,至京師,曲赦在京禁囚。
丁亥,诏鄴都依舊為天雄軍。
庚寅,河東節度使劉知遠封北平王;恆州節度使杜威加守太傅;徐州趙在禮移鎮兗州;宋州節度使加侍衛親軍馬步都指揮使高行周移鎮郓州,侍衛如故;鄴都留守馬全節改天雄軍節度使;兗州節度使兼侍衛都虞候李守貞移鎮宋州,加檢校太師兼侍衛親軍副指揮使;河中節度使安審琦加兼侍中,移鎮許州;許州節度使符彥卿加同平章事,移鎮徐州;滑州節度使皇甫遇加同平章事。
壬辰,西京留守景延廣加邑封,改功臣;泰州節度使侯益移鎮河中;定州節度使王周加檢校太師。
己巳,渡浮橋,幸黎陽勞軍,至晚還滑州。
以滄州節度使田武充東北面行營都部署。
甲戌,幸澶州,以景延廣為随駕馬步軍都钤轄。
丙子,大閱諸軍于戚城,帝親臨之。
戊寅,北面行營副招讨使馬全節、行營都監李守貞、右神武統軍張彥澤等以前軍先發。
己卯,以許州節度使符彥卿為北面行營馬軍都指揮使,以左神武統軍潘環為北面行營步軍都指揮使。
辛巳,幸楊村故壘。
符彥卿、皇甫遇、李殷率諸軍進發。
以左散騎常侍邊光範為樞密直學士。
诏河北諸州,應蕃騎經由之地,吏民遭殺害者,委所在收瘗,量事祭奠。
诏恆州杜威與馬全節等會合進軍。
丙戌,幸鐵丘閱馬,因幸趙在禮、李從溫軍。
是日大雪。
戊子,安審琦、梁漢璋領兵北征。
府州防禦使折從阮奏,部領兵士攻圍契丹勝州,降之,見進兵趨朔州。
甲午,以河中節度使安審琦為北面行營馬步軍都虞候,許州節度使符彥卿充馬步軍左廂都指揮使,滑州節度使皇甫遇充馬步軍右廂都指揮使,侍衛馬軍都指揮使梁漢璋充馬軍左右廂都指揮使,侍衛步軍都指揮使李殷充步軍左右廂都指揮使,左神武統軍張彥澤充馬軍左右廂都排陣使,右神武統軍潘環充步軍左右廂排陣使。
丙申,以端明殿學士、尚書戶部侍郎馮玉為戶部尚書,充樞密使。
三月戊戌,契丹陷祁州,刺史沈斌死之。
乙巳,左補阙袁範先陷契丹,自賊中逃歸。
杜威奏,與李守貞、馬全節、安審琦、皇甫遇部領大軍赴定州。
易州刺史安審約奏,二月三日夜,差壯丁斫敵營,殺敵十餘人。
是日,以符彥卿為北面行營馬步軍左右廂都排陣使,以皇甫遇為北面行營馬步軍左廂排陣使,以王周為馬步軍右廂排陣使。
丁未,畋于戚城,還幸景延廣、安審信軍。
庚戌,王師攻泰州,刺史晉庭謙以城降。
易州奏,郎山塞将孫方簡破契丹千餘人,斬其将嘉哩相公,擄其妻以獻。
甲寅,杜威奏,收複滿城,獲契丹首領默埒相公,并蕃漢兵士二千人。
以前戶部尚書李怿為兵部尚書。
乙卯,杜威奏,收複遂城。
丙辰奏,大軍自遂城卻退至滿城。
時敵将趙延壽部曲來降,言:「契丹主昨至古北口,幽州走報,漢軍大下,收卻泰州。
尋下令諸部,令辎重入塞,輕騎卻回。
契丹率五萬餘騎,來勢極盛,明日前鋒必至,請為之備。
」杜威、李守貞謀曰:「我師糧運不繼,深入賊疆,而逢大敵,亡之道也。
不如退還泰州,觀其兵勢強弱而禦之。
」軍士皆以為然。
是日,還滿城。
丁巳,至泰州。
戊午,契丹前鋒已至。
己未,大軍發泰州而南,契丹踵其後。
是日,次陽城。
庚申,敵騎如牆而來,我步軍為方陣以禦之。
選勁騎擊敵,鬥二十餘合,南行十餘裡,賊勢稍卻,渡白溝而去。
辛酉,杜威召諸将議曰:「北主自來,實為勍敵,若不血戰,吾輩何以求免。
」諸将然之。
是日,敵騎還繞官軍,相去數裡。
明日,我軍成列而行,蕃漢轉鬥,殺聲震地,才行十餘裡,軍中人馬饑乏。
癸亥,大軍至白團衛村下營。
人馬俱渴,營中掘井,及水辄壞,兵士取其泥絞汁而飲。
敵衆圍繞,漸束其營。
《宋史·藥元福傳》:晉師列方陣,設拒馬為行寨,契丹以奇兵出陣後,斷糧道。
是日,東北風猛,揚塵折樹。
契丹主坐車中謂衆曰:「漢軍盡來,隻有此耳,今日并可生擒,然後平定天下。
」令下馬拔鹿角,飛矢雨集。
軍士大呼曰:「招讨使何不用軍,而令士卒虛死!」諸将鹹請擊之。
杜威曰:「候風勢稍慢,觀其進退。
」守貞曰:「此風助我也。
彼衆我寡,黑風之内,莫測多少,若候風止,我輩無噍類矣。
」即呼衆軍齊力擊賊。
張彥澤、符彥卿、皇甫遇等率騎奮擊,風勢尤猛,沙塵如夜,敵遂大敗。
《宋史·符彥卿傳》:時晉師居下風,将戰,弓弩莫施。
彥卿謂張彥澤、皇甫遇曰:「與其束手就擒,曷若死戰,然未必死。
」彥澤然之,遂潛兵尾其後,順風擊之,契丹大敗。
又,《藥元福傳》:守貞與元福謀曰:「軍中饑渴已甚,若候風反出戰,吾屬為擄矣 。
彼謂我不能逆風以戰,宜出其不意以擊之,此兵家之奇也。
」元福乃率麾下開拒馬出戰,諸将繼至,契丹大敗。
時步騎齊進,追襲二十餘裡。
至陽城東,賊軍稍稍成列,我騎複擊之,乃渡河而去。
守貞曰:「今日危急極矣,幸諸君奮命,吾事獲濟。
兩日以來,人馬渴乏,今吃水之後,腳重難行,速宜收軍定州,保全而還,上策也。
」由是諸将整衆而還。
是時,契丹主坐車中,及敗走,車行十餘裡,追兵既急,獲一橐駝,乘之而走。
乙醜,杜威等大軍自定州班師入恆州。
夏四月丙子,以車駕将還京,差官往西京告天地宗廟社稷。
辛巳,駕發澶州。
甲申,至京師,曲赦在京禁囚。
丁亥,诏鄴都依舊為天雄軍。
庚寅,河東節度使劉知遠封北平王;恆州節度使杜威加守太傅;徐州趙在禮移鎮兗州;宋州節度使加侍衛親軍馬步都指揮使高行周移鎮郓州,侍衛如故;鄴都留守馬全節改天雄軍節度使;兗州節度使兼侍衛都虞候李守貞移鎮宋州,加檢校太師兼侍衛親軍副指揮使;河中節度使安審琦加兼侍中,移鎮許州;許州節度使符彥卿加同平章事,移鎮徐州;滑州節度使皇甫遇加同平章事。
壬辰,西京留守景延廣加邑封,改功臣;泰州節度使侯益移鎮河中;定州節度使王周加檢校太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