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書八 少帝紀二
關燈
小
中
大
,交相勝負。
至晡時,契丹主以勁兵中央出而來,帝禦親軍列為後陣,東西濟河,為偃月之勢,旗幟鮮盛,士馬嚴整。
契丹主望之,謂左右曰:「楊光遠言晉朝兵馬半已餓死,今日觀之,何其壯耶!」敵騎往來馳突,王師植立不動,萬弩齊彀,飛矢蔽空,賊軍稍卻。
會有亡者告契丹主曰:「南軍東面人少,沿河城栅不固,可以攻之。
」契丹乃率精騎以攻東邊,王師敗走,敵騎追之。
時有夾馬軍士千餘人在堤間治水寨,旗幟之末出于堰埭,敵望見之,以為伏兵所起,追騎乃止。
久之複戰,王師又退,李守超以數百騎短兵直起擊之,敵稍卻。
戰場之地,人馬死者無算,斷箭殘镞,橫厚數寸。
遇夜,賊擊钲抽軍而退,夜行三十裡而舍焉。
護聖指揮使協霸協霸」二字上疑有脫文。
亡入賊中,夷其族。
護聖第二軍都指揮使安重懷、指揮使烏韓七、監軍何彥超等臨陣畏怯,手失兵仗,悉斬之。
乙亥,契丹主帳内小校竊其主所乘馬來奔,雲:「契丹已傳木書,收軍北去。
」《契丹國志》雲:景延廣疑有詐,閉壁不敢追。
遼帝北歸,所過焚掠民物殆盡。
齊州奏,青州賊軍寇明水鎮。
壬午,禮部尚書盧詹卒,贈太子太保。
甲申,契丹車帳已過貝州,以趙延昭守貝州。
《遼史》:三月壬午,留趙延昭守貝州,徙所俘戶于内地。
辛卯,定州馬全節攻泰州,拔之,俘其兵士二千人,雜畜戎仗稱是。
癸巳,北京留守、兼中書令劉知遠封太原王,餘如故。
是日,诏天下抽點鄉兵,凡七戶出一士,六戶資之,仍自具兵仗,以「武定」為軍号。
太常丞王緒棄市。
緒家于青州,常緻書于楊光遠,緒有妾之兄慊緒不為赒給,遂告與光遠連謀,密書述朝廷機事,遂收捕斬之。
夏四月,車駕在澶州。
滄州奏,契丹陷德州,刺史尹居璠為敵所執。
甲辰,鄴都留守張從恩來朝。
丁未,加從恩平章事,還鄴。
己酉,诏取今月八日車駕還京,令高行周、王周留鎮澶淵,近地兵馬委便宜制置。
甲寅,至自澶州,曲赦京城大辟以下罪人。
丁巳,升冀州為防禦使額。
同、華奏,人民相食。
己未,以右武衛上将軍張彥澤為右神武統軍。
辛酉,以郓州節度使、侍衛親軍都指揮使景延廣為西京留守;以宋州節度使高行周為侍衛親軍都指揮使;以侍衛親軍都虞候、義成軍節度使李守貞為兗州節度使,典軍如故。
是日,分命文武臣僚三十六人往諸道州府括率錢帛,以資軍用。
癸亥,以西京留守安彥威為晉昌軍節度使,以晉昌軍節度使趙瑩為華州節度使,以左龍武統軍皇甫遇為滑州節度使。
是日,置酒宮中,召景延廣謂之曰:「卿有佐命之功,命保厘伊、洛,非酬勳之地也。
」因解禦衣、寶帶以賜之。
丙寅,隴州奏,餓死者五萬六千口。
五月壬申朔,太原劉知遠奏,邊境未甯,軍用甚廣,所封王爵,乞未行冊命。
戊寅,遣侍衛親軍都虞候李守貞率步騎二萬,讨楊光遠于青州。
丁亥,以鄴都留守張從恩為貝州行營都部署,《通鑒》:張從恩上言:「趙延昭雖據貝州,麾下将士久客思歸,宜速進軍攻。
」诏以從恩為貝州行營都部署。
以滑州節度使皇甫遇為行營都虞候,以左神武統軍潘環掌騎兵,右神武統軍張彥澤掌步兵。
辛卯,張從恩奏,貝州賊将趙延昭縱火大掠,棄城而遁。
《通鑒》:延昭屯于瀛、莫,阻水自固。
以李守貞為青州行營都部署,以河陽節度使符彥卿副之。
戊戌,以鄧州節度使何建為貝州永清軍節度使。
是月,澤潞上言,餓死者凡五千餘人。
六月辛醜朔,王師拔淄州,斬楊光遠僞署刺史劉翰。
癸卯,以太尉、兼侍中馮道為檢校太師、兼侍中,充同州節度使。
丙午,诏複置樞密院。
丁未,以侍中桑維翰為中書令,充樞密使。
權開封府尹李周卒,辍朝,贈太師。
辛亥,以邢州節度使安叔千為晉州節度使,加同平章事;以晉州節度使宋彥筠為陝州節度使;以吏部郎中李穀充樞密直學士。
丙辰,滑州河決,漂注曹、單、濮、郓等州之境,環梁山合于汶、濟。
《宋史·楊昭儉傳》:河決數郡,大發丁夫,以本部帥董其役,既而塞之。
晉少主喜,诏立碑紀其事。
昭儉表谏曰:「陛下刻石紀功,不若降哀痛之诏;摛翰頌美,不若頒罪己之文。
」言甚切至,少主嗟賞之,卒罷其事。
戊午,升府州為團練使額。
庚申,襄州獻白鵲。
甲子,複置翰林學士。
乙醜,宰臣等三上表請聽樂,诏允之。
戊辰,以門下侍郎王松為左丞;以右丞王易簡為吏部侍郎;以右散騎常侍蕭願為秘書監;以右谏議大夫王仁裕為給事中;以給事中李式為左散騎常侍;以金部郎中、知制诰徐台符為翰林學士;以禮部郎中李浣本官知制诰,充翰林學士;以刑部郎中劉溫叟改都官郎中,充翰林學士;以主客員外郎範質充翰林學士;禦史張宜改倉部員外郎、知制诰。
庚午,以前晉州節度使周密為左龍武統軍,以同州節度使李懷忠為左羽林統軍。
至晡時,契丹主以勁兵中央出而來,帝禦親軍列為後陣,東西濟河,為偃月之勢,旗幟鮮盛,士馬嚴整。
契丹主望之,謂左右曰:「楊光遠言晉朝兵馬半已餓死,今日觀之,何其壯耶!」敵騎往來馳突,王師植立不動,萬弩齊彀,飛矢蔽空,賊軍稍卻。
會有亡者告契丹主曰:「南軍東面人少,沿河城栅不固,可以攻之。
」契丹乃率精騎以攻東邊,王師敗走,敵騎追之。
時有夾馬軍士千餘人在堤間治水寨,旗幟之末出于堰埭,敵望見之,以為伏兵所起,追騎乃止。
久之複戰,王師又退,李守超以數百騎短兵直起擊之,敵稍卻。
戰場之地,人馬死者無算,斷箭殘镞,橫厚數寸。
遇夜,賊擊钲抽軍而退,夜行三十裡而舍焉。
護聖指揮使協霸協霸」二字上疑有脫文。
亡入賊中,夷其族。
護聖第二軍都指揮使安重懷、指揮使烏韓七、監軍何彥超等臨陣畏怯,手失兵仗,悉斬之。
乙亥,契丹主帳内小校竊其主所乘馬來奔,雲:「契丹已傳木書,收軍北去。
」《契丹國志》雲:景延廣疑有詐,閉壁不敢追。
遼帝北歸,所過焚掠民物殆盡。
齊州奏,青州賊軍寇明水鎮。
壬午,禮部尚書盧詹卒,贈太子太保。
甲申,契丹車帳已過貝州,以趙延昭守貝州。
《遼史》:三月壬午,留趙延昭守貝州,徙所俘戶于内地。
辛卯,定州馬全節攻泰州,拔之,俘其兵士二千人,雜畜戎仗稱是。
癸巳,北京留守、兼中書令劉知遠封太原王,餘如故。
是日,诏天下抽點鄉兵,凡七戶出一士,六戶資之,仍自具兵仗,以「武定」為軍号。
太常丞王緒棄市。
緒家于青州,常緻書于楊光遠,緒有妾之兄慊緒不為赒給,遂告與光遠連謀,密書述朝廷機事,遂收捕斬之。
夏四月,車駕在澶州。
滄州奏,契丹陷德州,刺史尹居璠為敵所執。
甲辰,鄴都留守張從恩來朝。
丁未,加從恩平章事,還鄴。
己酉,诏取今月八日車駕還京,令高行周、王周留鎮澶淵,近地兵馬委便宜制置。
甲寅,至自澶州,曲赦京城大辟以下罪人。
丁巳,升冀州為防禦使額。
同、華奏,人民相食。
己未,以右武衛上将軍張彥澤為右神武統軍。
辛酉,以郓州節度使、侍衛親軍都指揮使景延廣為西京留守;以宋州節度使高行周為侍衛親軍都指揮使;以侍衛親軍都虞候、義成軍節度使李守貞為兗州節度使,典軍如故。
是日,分命文武臣僚三十六人往諸道州府括率錢帛,以資軍用。
癸亥,以西京留守安彥威為晉昌軍節度使,以晉昌軍節度使趙瑩為華州節度使,以左龍武統軍皇甫遇為滑州節度使。
是日,置酒宮中,召景延廣謂之曰:「卿有佐命之功,命保厘伊、洛,非酬勳之地也。
」因解禦衣、寶帶以賜之。
丙寅,隴州奏,餓死者五萬六千口。
五月壬申朔,太原劉知遠奏,邊境未甯,軍用甚廣,所封王爵,乞未行冊命。
戊寅,遣侍衛親軍都虞候李守貞率步騎二萬,讨楊光遠于青州。
丁亥,以鄴都留守張從恩為貝州行營都部署,《通鑒》:張從恩上言:「趙延昭雖據貝州,麾下将士久客思歸,宜速進軍攻。
」诏以從恩為貝州行營都部署。
以滑州節度使皇甫遇為行營都虞候,以左神武統軍潘環掌騎兵,右神武統軍張彥澤掌步兵。
辛卯,張從恩奏,貝州賊将趙延昭縱火大掠,棄城而遁。
《通鑒》:延昭屯于瀛、莫,阻水自固。
以李守貞為青州行營都部署,以河陽節度使符彥卿副之。
戊戌,以鄧州節度使何建為貝州永清軍節度使。
是月,澤潞上言,餓死者凡五千餘人。
六月辛醜朔,王師拔淄州,斬楊光遠僞署刺史劉翰。
癸卯,以太尉、兼侍中馮道為檢校太師、兼侍中,充同州節度使。
丙午,诏複置樞密院。
丁未,以侍中桑維翰為中書令,充樞密使。
權開封府尹李周卒,辍朝,贈太師。
辛亥,以邢州節度使安叔千為晉州節度使,加同平章事;以晉州節度使宋彥筠為陝州節度使;以吏部郎中李穀充樞密直學士。
丙辰,滑州河決,漂注曹、單、濮、郓等州之境,環梁山合于汶、濟。
《宋史·楊昭儉傳》:河決數郡,大發丁夫,以本部帥董其役,既而塞之。
晉少主喜,诏立碑紀其事。
昭儉表谏曰:「陛下刻石紀功,不若降哀痛之诏;摛翰頌美,不若頒罪己之文。
」言甚切至,少主嗟賞之,卒罷其事。
戊午,升府州為團練使額。
庚申,襄州獻白鵲。
甲子,複置翰林學士。
乙醜,宰臣等三上表請聽樂,诏允之。
戊辰,以門下侍郎王松為左丞;以右丞王易簡為吏部侍郎;以右散騎常侍蕭願為秘書監;以右谏議大夫王仁裕為給事中;以給事中李式為左散騎常侍;以金部郎中、知制诰徐台符為翰林學士;以禮部郎中李浣本官知制诰,充翰林學士;以刑部郎中劉溫叟改都官郎中,充翰林學士;以主客員外郎範質充翰林學士;禦史張宜改倉部員外郎、知制诰。
庚午,以前晉州節度使周密為左龍武統軍,以同州節度使李懷忠為左羽林統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