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書八 少帝紀二
關燈
小
中
大
正月甲戌朔,是夕陣雲掩北鬥之魁星。
乙亥,滄、恆、貝、鄴馳告,契丹前鋒趙延壽、趙延昭引五萬騎入寇,将及甘陵,青州楊光遠召之也。
己卯,契丹陷貝州,知州吳巒死之。
庚辰,以宋州節度使高行周為北面行營都部署,以河陽節度使符彥卿為馬軍左廂排陣使,以右神武統軍皇甫遇為馬軍右廂排陣使,以陝州節度使王周為步軍左廂排陣使,以左羽林統軍潘環為步軍右廂排陣使。
太原奏,契丹入雁門,圍忻、代二州。
恆、滄、邢三州上言,契丹大至。
是歲,天下餓死者數十萬人,诏逐處長吏瘗之。
壬午,诏取此月十三日車駕北征,以前邠州節度使李周為權東京留守。
乙酉,車駕發東京。
丁亥,敵騎至黎陽。
以侍衛馬軍都指揮使李守貞為前軍都虞候。
河北危蹙,諸州求救者人使相望。
戊子,車駕至澶州。
以貝州節度使王令溫為鄧州節度使,時令溫弟令崇自契丹至,訴以舉族陷于甘陵,故有是命。
辛卯,鄴都留守張從恩遣人夜缒城間行,奏契丹主以鐵騎三四萬建牙帳于元城,以趙延壽為魏博節度使,改封魏王,延壽日率騎軍摩壘而退。
甲午,以北京留守劉知遠為幽州道行營招讨使,以恆州節度使杜威副之,定州節度使馬全節為都虞候,其職員将校委招讨使便宜署置。
乙未,大霧中有白虹相偶,占者曰:「斯為海淫,其下必将有戰。
」诏率天下公私之馬以資騎軍。
丙申,契丹攻黎陽。
遣右武衛上将軍張彥澤等率勁騎三千以禦之。
己亥,遣譯诏官孟守忠緻書于契丹主,求修舊好。
守忠自敵帳回,契丹主複書曰:「已成之勢,不可改也。
」辛醜,太原奏,與契丹戰于秀谷,斬首三千級,生擒五百人,獲敵将一十七人,賊軍散入鴉鳴谷,已進軍追襲。
二月甲辰朔,遣石赟守麻家口,何建守楊劉鎮,白再榮守馬家渡,安彥威守河陽。
郓州奏,博州刺史周儒以城降契丹,又與楊光遠潛約,引契丹于馬家渡濟河。
時郭謹在汶陽,遣左武衛将軍蔡行遇率數百騎赴之。
遇伏兵于葭葦中,突然而出,轉鬥數合,部下皆遁,行遇為賊所執,鋒镝重傷,不能乘馬,坐畚中舁至幕帳。
遣李守貞等水陸進兵而下,以救汶陽。
丙午,先鋒指揮使石公霸與契丹遇于戚城之北,為契丹所圍。
高行周、符彥卿方息于林下,聞賊至駭愕,督軍而進。
契丹衆甚盛,被圍數重,遣人馳告景延廣,請益師。
延廣遲留,候帝進止。
行周等大噪,瞋目奮擊賊衆,傷死者甚多,帝自禦親兵救之方解。
《宋史·符彥卿傳》:契丹騎兵數萬,圍高行周于鐵丘,諸将莫敢當其鋒,彥卿獨引數百騎擊之,遼人遁去,行周得免。
《高懷德傳》:至戚城,被圍數重,援兵不至,危甚,懷德左右射,縱橫馳突,衆皆披靡,挾父而出。
登戚城古台,置酒以勞三将,鹹咎延廣不遣兵赴難,相對泣下。
戊申,契丹築壘于馬家渡東岸,以騎軍列于外,以禦王師。
李守貞以師搏之,遂破其衆。
敵騎散走,赴河溺死者數千,遂拔其壘。
初,西岸敵軍數萬,鼓噪揚旗以助其勢,及見東岸兵敗,号哭而去。
獲馬八百匹,生擒賊将七十八人,部衆五百人,送行在,悉斬之。
辛亥,夏州節度使李彜殷合蕃漢之兵四萬抵麟州,濟河,侵契丹之境,以牽脅之。
壬子,以彜殷為契丹西南面招讨使。
易州刺史安審約奏,戰契丹于北平,賊退保祁溝關,斷其橋梁而還。
癸醜,博州殘兵至自敵中。
周儒之降也,敵執其軍士,将獻于幕帳,行次中途,守者夜寝,其中軍士一人自解桎梏,為諸兵釋縛,取敵戈矛,盡殺援者二百餘人,南走而歸,至河無舟,浮水而過,溺死之餘,所存者六十七人。
是日,日有黃白暈,二白虹夾日而行。
己未,滄州奏,賊衆三千人援送所掠人口寶貨等,由長蘆入蕃,以輕騎邀之,斬獲千餘人,人口辎重悉委之而走。
庚申,宰臣馮道等再上表請聽樂,皆不允。
時帝自期年之後,于宮中間舉細聲女樂,及親征以來,日于左右召淺蕃軍校,奏三弦胡琴,和以羌笛,擊節鳴鼓,更舞疊歌,以為娛樂。
常謂侍臣曰:「此非音樂也。
」故馮道等奏請舉樂,诏旨未允而止。
壬戌,楊光遠率兵圍棣州,刺史李瓊以州兵擊之,棄營而遁。
冀州奏,敗賊軍于城下,見舁棺者,訊其降者,曰「戚城之戰,上将金頭王中流矢而死,此其榇也。
」癸亥,以前鄧州節度使何建為東南面馬步軍都部署,率師屯汶陽。
甲子,蜀人寇我階州。
三月癸酉朔,契丹主領兵十餘萬來戰。
時契丹僞棄元城寨已旬日矣,伏精騎于頓丘故城,以待王師。
《通鑒》:鄴都留守張從恩屢奏敵已遁去,大軍欲進追之,會霖雨而止。
設伏累日,人馬饑頓,趙延壽謀曰:「晉軍悉在河上,畏我鋒銳,不敢前進,不如徑造城下,四面而進,攻奪其橋梁,天下定矣。
」契丹主然之。
是日,前軍高行周在戚城之南,賊将趙延壽、趙延昭以數萬騎出王師之西,契丹主自擁精騎出王師之東,兩軍接戰
乙亥,滄、恆、貝、鄴馳告,契丹前鋒趙延壽、趙延昭引五萬騎入寇,将及甘陵,青州楊光遠召之也。
己卯,契丹陷貝州,知州吳巒死之。
庚辰,以宋州節度使高行周為北面行營都部署,以河陽節度使符彥卿為馬軍左廂排陣使,以右神武統軍皇甫遇為馬軍右廂排陣使,以陝州節度使王周為步軍左廂排陣使,以左羽林統軍潘環為步軍右廂排陣使。
太原奏,契丹入雁門,圍忻、代二州。
恆、滄、邢三州上言,契丹大至。
是歲,天下餓死者數十萬人,诏逐處長吏瘗之。
壬午,诏取此月十三日車駕北征,以前邠州節度使李周為權東京留守。
乙酉,車駕發東京。
丁亥,敵騎至黎陽。
以侍衛馬軍都指揮使李守貞為前軍都虞候。
河北危蹙,諸州求救者人使相望。
戊子,車駕至澶州。
以貝州節度使王令溫為鄧州節度使,時令溫弟令崇自契丹至,訴以舉族陷于甘陵,故有是命。
辛卯,鄴都留守張從恩遣人夜缒城間行,奏契丹主以鐵騎三四萬建牙帳于元城,以趙延壽為魏博節度使,改封魏王,延壽日率騎軍摩壘而退。
甲午,以北京留守劉知遠為幽州道行營招讨使,以恆州節度使杜威副之,定州節度使馬全節為都虞候,其職員将校委招讨使便宜署置。
乙未,大霧中有白虹相偶,占者曰:「斯為海淫,其下必将有戰。
」诏率天下公私之馬以資騎軍。
丙申,契丹攻黎陽。
遣右武衛上将軍張彥澤等率勁騎三千以禦之。
己亥,遣譯诏官孟守忠緻書于契丹主,求修舊好。
守忠自敵帳回,契丹主複書曰:「已成之勢,不可改也。
」辛醜,太原奏,與契丹戰于秀谷,斬首三千級,生擒五百人,獲敵将一十七人,賊軍散入鴉鳴谷,已進軍追襲。
二月甲辰朔,遣石赟守麻家口,何建守楊劉鎮,白再榮守馬家渡,安彥威守河陽。
郓州奏,博州刺史周儒以城降契丹,又與楊光遠潛約,引契丹于馬家渡濟河。
時郭謹在汶陽,遣左武衛将軍蔡行遇率數百騎赴之。
遇伏兵于葭葦中,突然而出,轉鬥數合,部下皆遁,行遇為賊所執,鋒镝重傷,不能乘馬,坐畚中舁至幕帳。
遣李守貞等水陸進兵而下,以救汶陽。
丙午,先鋒指揮使石公霸與契丹遇于戚城之北,為契丹所圍。
高行周、符彥卿方息于林下,聞賊至駭愕,督軍而進。
契丹衆甚盛,被圍數重,遣人馳告景延廣,請益師。
延廣遲留,候帝進止。
行周等大噪,瞋目奮擊賊衆,傷死者甚多,帝自禦親兵救之方解。
《宋史·符彥卿傳》:契丹騎兵數萬,圍高行周于鐵丘,諸将莫敢當其鋒,彥卿獨引數百騎擊之,遼人遁去,行周得免。
《高懷德傳》:至戚城,被圍數重,援兵不至,危甚,懷德左右射,縱橫馳突,衆皆披靡,挾父而出。
登戚城古台,置酒以勞三将,鹹咎延廣不遣兵赴難,相對泣下。
戊申,契丹築壘于馬家渡東岸,以騎軍列于外,以禦王師。
李守貞以師搏之,遂破其衆。
敵騎散走,赴河溺死者數千,遂拔其壘。
初,西岸敵軍數萬,鼓噪揚旗以助其勢,及見東岸兵敗,号哭而去。
獲馬八百匹,生擒賊将七十八人,部衆五百人,送行在,悉斬之。
辛亥,夏州節度使李彜殷合蕃漢之兵四萬抵麟州,濟河,侵契丹之境,以牽脅之。
壬子,以彜殷為契丹西南面招讨使。
易州刺史安審約奏,戰契丹于北平,賊退保祁溝關,斷其橋梁而還。
癸醜,博州殘兵至自敵中。
周儒之降也,敵執其軍士,将獻于幕帳,行次中途,守者夜寝,其中軍士一人自解桎梏,為諸兵釋縛,取敵戈矛,盡殺援者二百餘人,南走而歸,至河無舟,浮水而過,溺死之餘,所存者六十七人。
是日,日有黃白暈,二白虹夾日而行。
己未,滄州奏,賊衆三千人援送所掠人口寶貨等,由長蘆入蕃,以輕騎邀之,斬獲千餘人,人口辎重悉委之而走。
庚申,宰臣馮道等再上表請聽樂,皆不允。
時帝自期年之後,于宮中間舉細聲女樂,及親征以來,日于左右召淺蕃軍校,奏三弦胡琴,和以羌笛,擊節鳴鼓,更舞疊歌,以為娛樂。
常謂侍臣曰:「此非音樂也。
」故馮道等奏請舉樂,诏旨未允而止。
壬戌,楊光遠率兵圍棣州,刺史李瓊以州兵擊之,棄營而遁。
冀州奏,敗賊軍于城下,見舁棺者,訊其降者,曰「戚城之戰,上将金頭王中流矢而死,此其榇也。
」癸亥,以前鄧州節度使何建為東南面馬步軍都部署,率師屯汶陽。
甲子,蜀人寇我階州。
三月癸酉朔,契丹主領兵十餘萬來戰。
時契丹僞棄元城寨已旬日矣,伏精騎于頓丘故城,以待王師。
《通鑒》:鄴都留守張從恩屢奏敵已遁去,大軍欲進追之,會霖雨而止。
設伏累日,人馬饑頓,趙延壽謀曰:「晉軍悉在河上,畏我鋒銳,不敢前進,不如徑造城下,四面而進,攻奪其橋梁,天下定矣。
」契丹主然之。
是日,前軍高行周在戚城之南,賊将趙延壽、趙延昭以數萬騎出王師之西,契丹主自擁精騎出王師之東,兩軍接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