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書六 高祖紀六

關燈
固為門下侍郎,以禮部郎中邊歸谠為比部郎中、知制诰。

    壬午,以河陽節度使王周為泾州節度使,以恆州節度副使王欽祚為殿中監。

     二月丁亥,皇妹清平公主進封衛國長公主。

    契丹遣使來聘。

    己醜,宴于武德殿,新恆州節度使杜重威已下、諸軍副兵馬使已上悉預焉,賜物有差。

    己亥,以曹州防禦使何建為延州留後。

    泾州奏,差押牙陳延晖赍敕書往西涼府,本府都指揮使等請以陳延晖為節度使。

    辛醜,宰臣李崧丁母憂,起複舊任。

    延州蕃寇作亂,同州、鄜州各起牙兵讨平之。

    丙午,诏:「鄧、唐、随、郢諸州,多有曠土,宜令人戶取便開耕,與免五年差稅。

    」 三月己未,兵部尚書韓恽卒。

    庚申,遣前齊州防禦使宋光鄴、翰林茶酒使張言使于契丹。

    壬戌,分命朝臣諸寺觀禱雨。

    丙寅,皇後為妹契丹樞密使趙延壽妻燕國長公主卒于幽州,舉哀于外次。

    辛未,滑州節度使、驸馬都尉史匡翰卒,辍朝,贈太保。

    诏唐州湖陽縣蓼山神祠宜賜号為「蓼山顯順之神」。

    乙亥,以晉昌軍節度使安審琦為河中節度使,以前亳州防禦使王令溫為貝州節度使。

    丙子,賜宰臣李崧白藤肩輿,以起複故也。

    丁醜,以晉州節度使皇甫遇為河陽節度使,以壽州節度使兼侍衛馬軍指揮使李守貞為滑州節度使,以夔州節度使兼侍衛步軍都指揮使郭謹為相州節度使,皆典軍如故。

    宰臣于寺觀禱雨。

     閏月丙戌,以兵部郎中司徒诩為右谏議大夫。

    戊子,兗州節度使桑維翰加特進,封開國公。

    庚寅,以延州留後何建為延州節度使,以引進使兼殿中監劉政恩為太子詹事。

    壬辰,宋州節度使安彥威奏,修滑州黃河功畢。

    诏于河決之地建碑立廟。

    丙申,以鄜州節度使周密為晉州節度使,以左羽林統軍符彥卿為鄜州節度使。

    壬寅,诏百官五日一度起居,日輪定兩員,具所見以封事奏聞。

    诏改鄴都宣明門為硃鳳門;武德殿為視政殿,文思殿為崇德殿,畫堂為天清殿,寝殿為乾福殿,其門悉從殿名;皇城南門為乾明門,北門為元德門,東門為萬春門,西門為千秋門;羅城南磚門為廣運門,觀音門為金明門,橙槽門為清景門,寇氏門為永芳門,朝臣門為景風門;大城南門為昭明門,觀音門為廣義門,北河門為靜安門,魏縣門為應福門,寇氏門為迎春門,朝城門為興仁門,上鬥門為延清門,下鬥門為通遠門。

    戊申,宋州節度使安彥威封邠國公,賞修河之勞也。

    癸醜,泾州節度使王周奏,前節度使張彥澤在任日不法事二十六條,已改正停廢。

    诏褒之。

    是春,鄴都、鳳翔、兗、陝、汝、恆、陳等州旱,郓、曹、澶、博、相、洺諸州蝗。

     夏四月甲寅朔,避正殿不視朝,日食故也。

    是日,太陽不虧,百官上表稱賀。

    诏沿河籓君節度使、刺史并兼管内河堤使。

    己未,右谏議大夫鄭受益兩疏論張彥澤在泾州之日,違法虐民,支解掌書記張式、部曲楊洪等,請下所司,明申其罪。

    皆留中不出。

    庚申,刑部郎中李濤、張麟,員外郎麻麟、王禧,同詣閣門上疏,論張彥澤罪犯,詞甚懇切。

    《宋史·李濤傳》:泾帥張彥澤殺記室張式,奪其妻,式家人詣阙上訴,晉祖以彥澤有軍功,釋其罪。

    濤伏閣抗疏,請置于法。

    晉祖召見谕之,濤植笏叩階,聲色俱厲,晉祖怒叱之,濤執笏如初。

    晉祖曰:「吾與彥澤有誓約,恕其死。

    」濤厲聲曰:「彥澤私誓,陛下不忍食其言;範延光嘗賜鐵券,今複安在?」晉祖不能答,即拂衣起。

    辛酉,诏:「張彥澤刳剔賓從,誅剝生聚,冤聲穢迹,流聞四方,章表繼來,指陳甚切。

    尚以曾施微功,特示寬恩。

    深懷曲法之慚,貴徇議勞之典。

    其張彥澤宜削一階,仍降爵一紀。

    其張式宜贈官,張式父铎、弟守貞、男希範并與除官。

    仍于泾州賜錢十萬,差人津置張式靈柩并骨肉歸鄉,所有先收納卻張式家财物畜,并令卻還。

    其泾州新歸業戶,量與蠲減稅賦。

    」翌日,以前泾州節度使張彥澤為左龍武大将軍。

    《宋史·楊昭儉傳》:昭儉與李濤論張彥澤不報,會有诏令朝臣轉對,或有封事,亦許以不時條奏。

    昭儉複上疏曰:「天子君臨四海,日有萬幾,懋建诤臣,彌縫其阙。

    今則谏臣雖設,言路不通。

    藥石之論,不達于聖聰,而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