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書一 高祖紀一

關燈
晖以下三十餘人以徇,乃止。

     三年五月,移授郓州節度使,進封趙國公,仍改扶天啟運中正功臣。

    尋降诏促帝赴任。

    帝心疑之,乃召僚佐議曰:「孤再受太原之日,主上面宣雲:'與卿北門,一生無議除改。

    '今忽降此命,莫是以去年忻州亂兵見迫,過相猜乎?又今年千春節,公主入觐,當辭時,謂公主曰:'爾歸心甚急,欲與石郎反耶?'此疑我之狀固且明矣。

    今天子用後族,委邪臣,沈湎荒惑,萬機停壅,失刑失賞,不亡何待!吾自應順中少主出奔之日,睹人情大去,不能扶危持颠,憤憤于方寸者三年矣。

    今我無異志,朝廷自啟禍機,不可安然死于道路。

    況太原險固之地,積粟甚多,若且寬我,我當奉之。

    必若加兵,我則外告鄰方,北構強敵,興亡之數,皎皎在天。

    今欲發表稱疾,以俟其意,諸公以為何如?」《玉堂閑話》:晉祖在并部,嘗從容謂賓佐雲:「近因晝寝,忽夢若頃年在洛京時,與天子連镳于路,過舊第,天子請某入其第,某遜讓者數四,不得已即促辔而入,至?事下馬,升自阼階,西向而坐,天子已馳車去矣。

    其夢如此。

    」群僚莫敢有所答。

    是年冬,果有鼎革之事。

    蓋晉祖懷不軌之志久矣,故托夢以惑衆也。

    掌書記桑維翰、都押衙劉知遠贊成密計,遂拒末帝之命。

    朝廷以帝不奉诏,降旨削奪官爵,即诏晉州刺史、北面副招讨使張敬達領兵圍帝于晉陽。

    帝尋命桑維翰詣諸道求援,契丹遣人複書諾之,約以中秋赴義。

    《遼史太宗紀》雲:七月丙申,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為其主所讨,遣趙瑩求救,時趙德鈞亦遣使至,河東複遣桑維翰來告急,遂許興師。

    八月庚午,自将以援敬瑭。

    六月,北面招收指揮使安重榮以部曲數千人入城。

    七月,代州屯将安元信率一軍,與西北面先鋒指揮使安審信引五百騎俱至。

    八月,懷州彰聖軍使張萬迪等各率千餘騎來降。

    是月,外衆攻我甚急,帝親當矢石,人心雖固,廪食漸困。

      九月辛醜,契丹主率衆自雁門而南,旌騎不絕五十裡餘。

    《遼史》:九月丁酉,入雁門。

    戊戌,次忻州。

    己亥,次太原。

    先使人報帝雲:「吾欲今日便破賊,可乎?」帝使人馳告曰:「皇帝赴難,比要成功,賊勢至厚,可明旦穩審議戰,未為晚也。

    」使未達,契丹已與南軍騎将高行周、符彥卿等合戰。

    時張敬達、楊光遠列陣西山下,士未及成伍,而行周、彥卿為伏兵所斷,舍軍而退,敬達等步兵大敗,死者萬人。

    是夜,帝出北門見契丹主,契丹主執帝手曰:「恨會面之晚。

    」因論父子之義。

    《遼史》:敬瑭率官屬來見,帝執手撫慰之。

    《契丹國志》雲:敬瑭見契丹帝,問曰:「皇帝遠來,士馬疲倦,遽與唐大戰而勝,何也?」帝曰:「始我謂唐必斷雁門諸路,伏兵險要,不可得進。

    使人偵視皆無之,是以長驅而深入。

    我氣方銳,乘此擊之,是以勝之。

    」敬瑭歎服。

    明日,帝與契丹圍敬達營寨,南軍不複出矣。

    帝與契丹本無結好,自末帝見迫之後,遣腹心何福,以刀錯為信,一言親赴其難,迅若流電,信天意耶!己酉,唐末帝率親軍步騎三萬出次河橋。

    辛亥,末帝诏樞密使趙延壽分衆二萬為北面招讨使,又诏魏博節度使範延光統本軍二萬人屯遼州。

    十月,幽州節度使趙德鈞領所部萬餘人自上黨吳兒谷合延壽兵屯團柏谷,與敬達寨相去百裡,彌月竟不能相通。

    《遼史》:初圍晉安,分遣精兵守其要害,以絕援兵之路。

    趙延壽等皆逗留不進。

     十一月,契丹主會帝于營中,曰:「我三千裡赴義,事須必成。

    觀爾體貌恢廓,識量深遠,真國主也。

    天命有屬,時不可失。

    欲徇蕃漢群議,冊爾為天子。

    」帝飾讓久之。

    既而諸軍勸請相繼,乃命築壇于晉陽城南,冊帝為大晉皇帝,契丹主解衣冠授焉。

    《遼史太宗紀》:十一年冬十月甲子,封敬瑭為晉王。

    十一月丁酉,冊敬瑭為大晉皇帝。

    文曰: 維天顯九年,歲次丙申,十一月丙戌朔,十二日丁酉,大契丹皇帝若曰:於戲!元氣肇開,樹之以君;天命不恆,人輔惟德。

    故商政衰而周道盛,秦德亂而漢圖昌,人事天心,古今靡異。

     咨爾子晉王,神鐘睿哲,天贊英雄,葉夢日以儲祥,應澄河而啟運。

    迨事數帝,曆試諸艱。

    武略文經,乃由天縱;忠規孝節,固自生知。

    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