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書一 高祖紀一
關燈
小
中
大
河,自汴西門而入,因據其城。
及明宗入汴,莊宗親統師亦至城之西北五裡,登高歎曰:「吾不濟矣!」由此莊宗從兵大潰,來歸明宗。
明宗尋遣帝令率兵為前鋒,趨汜水關。
俄而莊宗遇内難而崩。
是月,明宗入洛,嘉帝之功,自總管府都校署陝府兵馬留後。
明宗即位,改元天成,五月,加帝光祿大夫、檢校司徒,充陝州保義軍節度使,歲未期而軍民之政大治焉。
二年二月,加檢校太傅兼六軍諸衛副使,進封開國伯,增食邑四百戶。
是月,帝赴阙,以倅六軍諸衛事故也。
八月,加食邑八百戶,實封一百戶,旌為政之效也。
十月,明宗幸汴,以帝為禦營使。
車駕次京水,飛報汴州節度使硃守殷叛,明宗命帝董親軍倍道星行,信宿及浚城,一戰而拔之。
尋以帝為宣武軍節度使、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兼六軍諸衛副使,進封開國公,加食邑五百戶,賜耀忠匡定保節功臣。
四月,車駕還洛,制加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興唐尹、鄴都留守、天雄軍節度使。
五月丁未,加驸馬都尉。
長興元年二月,明宗南郊禮畢,加檢校太尉,增食邑五百戶,尋诏歸任。
時鄴都繁富為天下之冠,而土俗犷悍,民多争訟,帝令投函府門,一一覽之,及逾年,盈積幾案,滞于獄者甚衆,時論以此減之。
九月,東川董璋叛,朝廷命帝為東川行營都招讨使,兼知東川行府事。
十月,至自魏博,董衆西征。
二年春,以川路險艱,糧運不繼,诏班師。
四月,複兼六軍諸衛副使。
六月,改河陽節度使,仍兼兵柄。
是時,秦王從榮奏:「伏見北面頻奏報,契丹族移帳近塞,吐渾、突厥已侵邊地,戍兵雖多,未有統帥,早宜命大将一人,以安雲、朔。
」明宗曰:「卿等商量。
」從榮與諸大臣奏曰:「将校之中,唯石敬瑭、康義誠二人可行。
」帝素不欲為禁軍之副,即奏曰:「臣願北行。
」明宗曰:「卿為吾行,事無不濟。
」及受诏,不落六軍副使,帝複遷延辭避。
十一月乙酉,明宗複謂侍臣曰:「雲州奏,契丹自幽州移帳,言就放牧,終冬不退,其患深矣。
」樞密使範延光奏曰:「已議石敬瑭與康義誠北行,然其定奪,即在宸旨。
」帝奏曰:「臣雖不才,争敢避事,但進退惟命。
」明宗曰:「卿為吾行,甚葉衆議。
」由是遂定。
丁亥,加兼侍中、太原尹、北京留守、河東節度使,兼大同、振武、彰國、威塞等軍蕃漢馬步軍總管,改賜竭忠匡運甯國功臣。
翌日,宴于中興殿,帝捧觞上壽,因奏曰:「臣雖微怯,惟邊事敢不盡其忠力,但臣遠違玉階,無以時申補報。
」帝因再拜告辭,明宗泣下沾衿。
左右怪其過傷,果與帝因此為訣,不複相見矣。
十二月,明宗晏駕,帝聞之,長恸若喪考妣。
應順元年正月,闵帝即位,加中書令,及增食邑。
帝性簡儉,未嘗以聲色滋味辄自燕樂,每公退,必召幕客論民間利害及刑政得失,明而難犯,事多親決。
有店婦與軍士訟,雲「曝粟于門,為馬所食」。
而軍士懇訴,無以自明。
帝謂鞫吏曰:「兩訟未分,何以為斷?可殺馬刳腸而視其粟,有則軍士誅,無則婦人死。
」遂殺馬,馬腸無粟,因戮其婦人。
境内肅然,莫敢以欺事言者。
三月,移鎮常山。
所曆方鎮,以孝治為急,見民間父母在昆弟分索者,必繩而殺之。
勤于吏事,廷無滞訟。
常山屬邑曰九門,有人鬻地與異居兄,議價不定,乃移于他人。
他人須兄立券,兄固抑之,因訴于令。
令以弟兄俱不義,送府。
帝監之曰:「人之不義,由牧長新至,教化所未能及,吾甚愧焉。
若以至理言之,兄利良田,弟求善價,順之則是,沮之則非,其兄不義之甚也,宜重笞焉。
市田以高價者取之。
」上下服其明。
及岐陽兵亂,推潞王為天子,闵帝急诏帝赴阙,欲以社稷為托。
闵帝自洛陽出奔于衛,相遇于途,遂與闵帝回入衛州。
時闵帝左右将不利于帝,帝覺之,因擒其從騎百餘人。
闵帝知事不濟,與帝長恸而别,帝遣刺史王宏贽安置闵帝于公舍而去,尋為潞王所害,帝後長以此愧心焉。
清泰元年五月,複授太原節度使、北京留守,充大同、振武、彰國、威塞等軍蕃漢馬步總管。
二年夏,帝屯軍于忻州,朝廷遣使送夏衣,傳诏撫谕,後軍人遽呼萬歲者數四,帝懼,斬挾馬将李
及明宗入汴,莊宗親統師亦至城之西北五裡,登高歎曰:「吾不濟矣!」由此莊宗從兵大潰,來歸明宗。
明宗尋遣帝令率兵為前鋒,趨汜水關。
俄而莊宗遇内難而崩。
是月,明宗入洛,嘉帝之功,自總管府都校署陝府兵馬留後。
明宗即位,改元天成,五月,加帝光祿大夫、檢校司徒,充陝州保義軍節度使,歲未期而軍民之政大治焉。
二年二月,加檢校太傅兼六軍諸衛副使,進封開國伯,增食邑四百戶。
是月,帝赴阙,以倅六軍諸衛事故也。
八月,加食邑八百戶,實封一百戶,旌為政之效也。
十月,明宗幸汴,以帝為禦營使。
車駕次京水,飛報汴州節度使硃守殷叛,明宗命帝董親軍倍道星行,信宿及浚城,一戰而拔之。
尋以帝為宣武軍節度使、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兼六軍諸衛副使,進封開國公,加食邑五百戶,賜耀忠匡定保節功臣。
四月,車駕還洛,制加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興唐尹、鄴都留守、天雄軍節度使。
五月丁未,加驸馬都尉。
長興元年二月,明宗南郊禮畢,加檢校太尉,增食邑五百戶,尋诏歸任。
時鄴都繁富為天下之冠,而土俗犷悍,民多争訟,帝令投函府門,一一覽之,及逾年,盈積幾案,滞于獄者甚衆,時論以此減之。
九月,東川董璋叛,朝廷命帝為東川行營都招讨使,兼知東川行府事。
十月,至自魏博,董衆西征。
二年春,以川路險艱,糧運不繼,诏班師。
四月,複兼六軍諸衛副使。
六月,改河陽節度使,仍兼兵柄。
是時,秦王從榮奏:「伏見北面頻奏報,契丹族移帳近塞,吐渾、突厥已侵邊地,戍兵雖多,未有統帥,早宜命大将一人,以安雲、朔。
」明宗曰:「卿等商量。
」從榮與諸大臣奏曰:「将校之中,唯石敬瑭、康義誠二人可行。
」帝素不欲為禁軍之副,即奏曰:「臣願北行。
」明宗曰:「卿為吾行,事無不濟。
」及受诏,不落六軍副使,帝複遷延辭避。
十一月乙酉,明宗複謂侍臣曰:「雲州奏,契丹自幽州移帳,言就放牧,終冬不退,其患深矣。
」樞密使範延光奏曰:「已議石敬瑭與康義誠北行,然其定奪,即在宸旨。
」帝奏曰:「臣雖不才,争敢避事,但進退惟命。
」明宗曰:「卿為吾行,甚葉衆議。
」由是遂定。
丁亥,加兼侍中、太原尹、北京留守、河東節度使,兼大同、振武、彰國、威塞等軍蕃漢馬步軍總管,改賜竭忠匡運甯國功臣。
翌日,宴于中興殿,帝捧觞上壽,因奏曰:「臣雖微怯,惟邊事敢不盡其忠力,但臣遠違玉階,無以時申補報。
」帝因再拜告辭,明宗泣下沾衿。
左右怪其過傷,果與帝因此為訣,不複相見矣。
十二月,明宗晏駕,帝聞之,長恸若喪考妣。
應順元年正月,闵帝即位,加中書令,及增食邑。
帝性簡儉,未嘗以聲色滋味辄自燕樂,每公退,必召幕客論民間利害及刑政得失,明而難犯,事多親決。
有店婦與軍士訟,雲「曝粟于門,為馬所食」。
而軍士懇訴,無以自明。
帝謂鞫吏曰:「兩訟未分,何以為斷?可殺馬刳腸而視其粟,有則軍士誅,無則婦人死。
」遂殺馬,馬腸無粟,因戮其婦人。
境内肅然,莫敢以欺事言者。
三月,移鎮常山。
所曆方鎮,以孝治為急,見民間父母在昆弟分索者,必繩而殺之。
勤于吏事,廷無滞訟。
常山屬邑曰九門,有人鬻地與異居兄,議價不定,乃移于他人。
他人須兄立券,兄固抑之,因訴于令。
令以弟兄俱不義,送府。
帝監之曰:「人之不義,由牧長新至,教化所未能及,吾甚愧焉。
若以至理言之,兄利良田,弟求善價,順之則是,沮之則非,其兄不義之甚也,宜重笞焉。
市田以高價者取之。
」上下服其明。
及岐陽兵亂,推潞王為天子,闵帝急诏帝赴阙,欲以社稷為托。
闵帝自洛陽出奔于衛,相遇于途,遂與闵帝回入衛州。
時闵帝左右将不利于帝,帝覺之,因擒其從騎百餘人。
闵帝知事不濟,與帝長恸而别,帝遣刺史王宏贽安置闵帝于公舍而去,尋為潞王所害,帝後長以此愧心焉。
清泰元年五月,複授太原節度使、北京留守,充大同、振武、彰國、威塞等軍蕃漢馬步總管。
二年夏,帝屯軍于忻州,朝廷遣使送夏衣,傳诏撫谕,後軍人遽呼萬歲者數四,帝懼,斬挾馬将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