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書一 高祖紀一
關燈
小
中
大
高祖聖文章武明德孝皇帝,姓石氏,諱敬瑭,太原人也。
本衛大夫碏、漢丞相奮之後,漢衰,關輔亂,子孫流泛西裔,故有居甘州者焉。
四代祖璟,以唐元和中與沙陀軍都督硃耶氏自靈武入附,憲宗嘉之,隸為河東陰山府裨校,以邊功累官至朔州刺史。
天福二年,追尊為孝安皇帝,廟号靖祖,陵曰義陵。
祖妣秦氏,追谥為孝安元皇後。
三代祖郴,早薨,贈左散騎常侍,追尊為孝簡皇帝,廟号肅祖,陵曰惠陵。
祖妣安氏,追谥孝簡恭皇後。
皇祖諱翌,任振武防禦使,贈尚書右仆射,追尊孝平皇帝,廟号睿祖,陵曰康陵。
祖妣米氏,追谥孝平獻皇後。
皇考諱紹雍,番字臬捩雞,善騎射,有經遠大略,事後唐武皇及莊宗,累立戰功,與周德威相亞,曆平、洺二州刺史,薨于任,贈太傅,追尊為孝元皇帝,廟号憲祖,陵曰昌陵。
皇妣何氏,追谥孝元懿皇後。
帝即孝元之第二子也,以唐景福元年二月二十八日生于太原汾陽裡,時有白氣充庭,人甚異焉。
及長,性沈淡,寡言笑,讀兵法,重李牧、周亞夫行事。
唐明宗為代州刺史,每深心器之,因妻以愛女。
唐莊宗聞其善射,擢居左右,明宗請隸大軍,從之。
後明宗從莊宗征行,命帝領親騎,号「三讨軍」,倚以心腹。
天祐十二年,莊宗并有河北之地,開府于鄴,梁遣上将劉鄩以兵五萬營于莘。
十三年二月,鄩引兵突至清平,薄于城下。
莊宗至自甘陵,兵未陣,多為鄩所掩。
帝領十餘騎,橫槊深入,東西馳突,無敢當者,卒全部伍而還。
莊宗壯之,拊其背曰:「将門出将,言不謬爾。
」因頒以器帛,複親為啖酥,當時以為異恩,由是知名。
明年,鄩兵陣于莘之西北,明宗從莊宗酣戰。
久之,塵埃四合,帝與明宗俱陷陣内,帝挺身躍劍,反複轉鬥,行數十裡,逐鄩于故元城之東。
是日,鄩軍殺傷過半。
十五年,唐軍拔楊劉鎮,梁将賀瑰設伏于無石山,明宗為瑰所迫,帝為後殿,破梁軍五百餘騎,按辔而還。
十二月,莊宗與梁軍大戰于胡柳陂,衆号十萬。
總管周德威将左軍,雜以燕人,前鋒不利,德威死之。
莊宗率步衆五千,固守高陵以避敵之銳。
明宗獨完右廣,伏于土山之下,顧謂帝曰:「梁人首獲其利,旌旗甚整,何計可以挫之?」帝曰:「臘後寒如此,出手堕指,彼多步衆,易進難退,莫若啜Я飲水,徐而困之。
且超乘徒行,其勢不等,一擊而破,期在必勝。
」明宗曰:「是吾心也。
」會日暮,梁軍列于平野,五六萬人為一方陣,麾遊騎以迫唐軍,帝曰:「敵将遁矣!」乃請明宗令士整胄,寬而羅之,命左射軍三百人鳴矢馳轉,漸束其勢,以數千騎合之。
迨夜,旌旗皆靡,而一角先潰,三面踵之,其牙竿相擊,若火爆之聲,橫屍積甲,不可勝計。
由是梁人勢削,莊宗進營德勝渡。
十八年十月,又從明宗戰梁人于德勝渡,敗其将戴思遠,殺二萬餘人。
十九年,戰胡盧套,唐軍稍卻,帝睹其敵銳,拔劍辟道,肩護明宗而退,敵人望之,無敢襲者。
二十年十月,從明宗觀梁人之楊村寨,部曲皆不擐甲,俄而敵出不意,以兵掩明宗,刃将及背,帝挾戰戟而進,一擊而兇酋落馬者數輩,明宗遂解其難。
是歲,莊宗即位于鄴,改元同光,遣明宗越河,懸軍深入以取郓。
郓人始不之覺,帝以五十騎從明宗涉濟,突東門而入。
郓兵來拒,帝中刃,翼明宗,羅兵通衢,嶷然不動。
會後騎繼至,遂拔中城以據之。
既而平汴水,滅梁室,緻莊宗一統,集明宗大勳,帝與唐末帝功居最,莊宗朝官未顯者,以帝不好矜伐故也,唯明宗心知之。
同光四年二月,趙在禮據鄴為亂,朝廷遣元行欽招之不下,群議紛然,以為非明宗不可,莊宗乃以明宗為統帥。
時帝從行,至魏,諸軍有變,叩馬請明宗帝河北。
明宗受霍彥威勸,将自訴于天子,遂佯諾。
諸軍亦恐事不果,而散者甚衆,明宗所全者,唯常山一軍而已。
西次魏縣,帝密言于明宗曰:「猶豫者兵家大忌,必若求訴,宜決其行。
某願率三百騎先趨汴水,以探虎口,如遂其志,請大軍速進。
夷門者,天下之要害也,據之可以自雪。
安有上将與三軍言變,他日有平手乎!危在頃刻,不宜恬然。
」明宗至相州,遂分骁騎三百付之,遣帝由黎陽濟
本衛大夫碏、漢丞相奮之後,漢衰,關輔亂,子孫流泛西裔,故有居甘州者焉。
四代祖璟,以唐元和中與沙陀軍都督硃耶氏自靈武入附,憲宗嘉之,隸為河東陰山府裨校,以邊功累官至朔州刺史。
天福二年,追尊為孝安皇帝,廟号靖祖,陵曰義陵。
祖妣秦氏,追谥為孝安元皇後。
三代祖郴,早薨,贈左散騎常侍,追尊為孝簡皇帝,廟号肅祖,陵曰惠陵。
祖妣安氏,追谥孝簡恭皇後。
皇祖諱翌,任振武防禦使,贈尚書右仆射,追尊孝平皇帝,廟号睿祖,陵曰康陵。
祖妣米氏,追谥孝平獻皇後。
皇考諱紹雍,番字臬捩雞,善騎射,有經遠大略,事後唐武皇及莊宗,累立戰功,與周德威相亞,曆平、洺二州刺史,薨于任,贈太傅,追尊為孝元皇帝,廟号憲祖,陵曰昌陵。
皇妣何氏,追谥孝元懿皇後。
帝即孝元之第二子也,以唐景福元年二月二十八日生于太原汾陽裡,時有白氣充庭,人甚異焉。
及長,性沈淡,寡言笑,讀兵法,重李牧、周亞夫行事。
唐明宗為代州刺史,每深心器之,因妻以愛女。
唐莊宗聞其善射,擢居左右,明宗請隸大軍,從之。
後明宗從莊宗征行,命帝領親騎,号「三讨軍」,倚以心腹。
天祐十二年,莊宗并有河北之地,開府于鄴,梁遣上将劉鄩以兵五萬營于莘。
十三年二月,鄩引兵突至清平,薄于城下。
莊宗至自甘陵,兵未陣,多為鄩所掩。
帝領十餘騎,橫槊深入,東西馳突,無敢當者,卒全部伍而還。
莊宗壯之,拊其背曰:「将門出将,言不謬爾。
」因頒以器帛,複親為啖酥,當時以為異恩,由是知名。
明年,鄩兵陣于莘之西北,明宗從莊宗酣戰。
久之,塵埃四合,帝與明宗俱陷陣内,帝挺身躍劍,反複轉鬥,行數十裡,逐鄩于故元城之東。
是日,鄩軍殺傷過半。
十五年,唐軍拔楊劉鎮,梁将賀瑰設伏于無石山,明宗為瑰所迫,帝為後殿,破梁軍五百餘騎,按辔而還。
十二月,莊宗與梁軍大戰于胡柳陂,衆号十萬。
總管周德威将左軍,雜以燕人,前鋒不利,德威死之。
莊宗率步衆五千,固守高陵以避敵之銳。
明宗獨完右廣,伏于土山之下,顧謂帝曰:「梁人首獲其利,旌旗甚整,何計可以挫之?」帝曰:「臘後寒如此,出手堕指,彼多步衆,易進難退,莫若啜Я飲水,徐而困之。
且超乘徒行,其勢不等,一擊而破,期在必勝。
」明宗曰:「是吾心也。
」會日暮,梁軍列于平野,五六萬人為一方陣,麾遊騎以迫唐軍,帝曰:「敵将遁矣!」乃請明宗令士整胄,寬而羅之,命左射軍三百人鳴矢馳轉,漸束其勢,以數千騎合之。
迨夜,旌旗皆靡,而一角先潰,三面踵之,其牙竿相擊,若火爆之聲,橫屍積甲,不可勝計。
由是梁人勢削,莊宗進營德勝渡。
十八年十月,又從明宗戰梁人于德勝渡,敗其将戴思遠,殺二萬餘人。
十九年,戰胡盧套,唐軍稍卻,帝睹其敵銳,拔劍辟道,肩護明宗而退,敵人望之,無敢襲者。
二十年十月,從明宗觀梁人之楊村寨,部曲皆不擐甲,俄而敵出不意,以兵掩明宗,刃将及背,帝挾戰戟而進,一擊而兇酋落馬者數輩,明宗遂解其難。
是歲,莊宗即位于鄴,改元同光,遣明宗越河,懸軍深入以取郓。
郓人始不之覺,帝以五十騎從明宗涉濟,突東門而入。
郓兵來拒,帝中刃,翼明宗,羅兵通衢,嶷然不動。
會後騎繼至,遂拔中城以據之。
既而平汴水,滅梁室,緻莊宗一統,集明宗大勳,帝與唐末帝功居最,莊宗朝官未顯者,以帝不好矜伐故也,唯明宗心知之。
同光四年二月,趙在禮據鄴為亂,朝廷遣元行欽招之不下,群議紛然,以為非明宗不可,莊宗乃以明宗為統帥。
時帝從行,至魏,諸軍有變,叩馬請明宗帝河北。
明宗受霍彥威勸,将自訴于天子,遂佯諾。
諸軍亦恐事不果,而散者甚衆,明宗所全者,唯常山一軍而已。
西次魏縣,帝密言于明宗曰:「猶豫者兵家大忌,必若求訴,宜決其行。
某願率三百騎先趨汴水,以探虎口,如遂其志,請大軍速進。
夷門者,天下之要害也,據之可以自雪。
安有上将與三軍言變,他日有平手乎!危在頃刻,不宜恬然。
」明宗至相州,遂分骁騎三百付之,遣帝由黎陽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