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書四十六 列傳二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奏報,地裡遐僻,朝廷莫知事實,激成璋之逆節,由仁矩也。
長興元年冬十月,璋自率兇黨,以攻其城。
仁矩召軍校謀守戰利害,皆曰:「璋久圖反計,以賂誘士心,兇氣方盛,未可與戰,宜堅壁以守之。
傥旬浃之間,大軍東至,即賊必退。
」仁矩曰:「蜀兵懦,安能當我精甲!」即驅之出戰,兵未交,為賊所敗。
既而城陷,仁矩被擒,舉族為璋所害。
康思立,晉陽人也。
少善騎射,事武皇為爪牙,署河東親騎軍使。
莊宗嗣位,從解圍于上黨,敗梁人于柏鄉,及平薊兵,後戰于河上,皆有功,累承制加檢校戶部尚書,右突騎指揮使。
莊宗即位,繼改軍帥,賜忠勇拱衛功臣,加檢校尚書右仆射。
天成元年,授應州刺史,尋移岚州,充北面諸蕃部族都監。
三年,遷宿州團練使。
四年,領昭武軍節度、利巴集等州觀察處置等使。
改賜耀忠保節功臣。
長興初,朝廷舉兵讨東川董璋,诏監西面行營軍馬都指揮使。
二年,移鎮陝州。
《通鑒》:潞王至靈寶,思立謀固守陝城以俟康義誠。
先是,捧聖五百騎戍陝,為潞王前鋒,至城下,呼城上人曰:「禁軍十萬已奉新帝,爾輩數人奚為!徒累一城人塗地耳!」于是捧聖卒争出迎,思立不能禁,不得已,亦出迎。
清泰初,改授邢台,累官至檢校太傅,封會稽郡開國侯。
二年,入為右神武統軍。
三年,充北面行營馬軍都指揮使。
是歲閏十一月,卒于軍,年六十三。
思立本出陰山諸部,性純厚,善撫将士,明宗素重之,故即位之始,以應州所生之地授焉。
其後曆三郡三鎮,皆得百姓之譽。
末帝以其年高,征居環衛。
及出幸懷州,以北師不利,乃命思立統駕下騎軍赴團柏谷以益軍勢,俄而楊光遠以大軍降于太原,思立因憤激,疾作而卒焉。
晉高祖即位,追其宿舊,為辍朝一日,贈太子少師。
張敬達,字志通,代州人,小字生鐵。
父審,素有勇,事武皇為列校,曆?直軍使,同光初,卒于軍。
敬達少以騎射著名,莊宗知之,召令繼父職;平河南有功,繼加檢校工部尚書。
明宗即位,曆捧聖指揮使、檢校尚書左仆射。
長興中,改河東馬步軍都指揮使,超授檢校司徒,領欽州刺史。
三年,加檢校太保、應州節度使。
四年,遷雲州。
時以契丹率族帳自黑榆林至,雲借漢界水草,敬達每聚兵塞下,以遏其沖。
契丹竟不敢南牧,邊人賴之。
清泰中,自彭門移鎮平陽,加檢校太傅,從石敬瑭為北面兵馬副總管,仍屯兵雁門。
未幾,晉高祖建義,末帝诏以敬達為北面行營都招讨使,仍使悉引部下兵圍太原,以定州節度使楊光遠副焉。
尋統兵三萬,營于晉安鄉。
末帝自六月繼有诏促令攻取,敬達設長城連栅、雲梯飛砲,使工者運其巧思,窮土木之力。
時督事者每有所構,則暴風大雨,平地水深數尺,而城栅崩堕,竟不能合其圍。
九月,契丹至,敬達大敗,尋為所圍。
晉高祖及蕃衆自晉安寨南門外,長百餘裡,闊五十裡,布以氈帳,用毛索挂鈴,而部伍多犬,以備警急。
營中嘗有夜遁者,出則犬吠鈴動,跬步不能行焉。
自是敬達與麾下部曲五萬人,馬萬匹,無由四奔,但見穹廬如崗阜相屬,諸軍相顧失色。
始則削木篩糞,以飼其馬,日望朝廷救軍,及漸羸死,則與将士分食之,馬盡食殚。
副将楊光遠、次将安審琦知不濟,勸敬達宜早降以求自安。
敬達曰:「吾受恩于明宗,位曆方鎮,主上授我大柄,而失律如此,已有愧于心也。
今救軍在近,旦暮雪恥有期,諸公何相迫耶!待勢窮,則請殺吾,攜首以降,亦未為晚。
」光遠、審琦知敬達意未決,恐坐成魚肉,遂斬敬達以降。
《契丹國志》:楊光遠謀害張敬達,諸将高行周陰為之備,敬達疏于防禦,推遠行周等。
清晨,光遠上谒,見敬達左右無人,遂殺之。
末帝聞其殁也,怆恸久之。
契丹主告其部曲及漢之降者曰:「為臣當如此人!」令部人收葬之。
晉高祖即位後,所有田宅,鹹賜其妻子焉。
時議者以敬達嘗事數帝,亟立軍功,及領籓郡,不聞其濫,繼屯守塞垣,複能撫下,而臨難固執,不求苟免,乃近代之忠臣也。
晉有天下,不能追懋官封,賞其事迹,非激忠之道也。
長興元年冬十月,璋自率兇黨,以攻其城。
仁矩召軍校謀守戰利害,皆曰:「璋久圖反計,以賂誘士心,兇氣方盛,未可與戰,宜堅壁以守之。
傥旬浃之間,大軍東至,即賊必退。
」仁矩曰:「蜀兵懦,安能當我精甲!」即驅之出戰,兵未交,為賊所敗。
既而城陷,仁矩被擒,舉族為璋所害。
康思立,晉陽人也。
少善騎射,事武皇為爪牙,署河東親騎軍使。
莊宗嗣位,從解圍于上黨,敗梁人于柏鄉,及平薊兵,後戰于河上,皆有功,累承制加檢校戶部尚書,右突騎指揮使。
莊宗即位,繼改軍帥,賜忠勇拱衛功臣,加檢校尚書右仆射。
天成元年,授應州刺史,尋移岚州,充北面諸蕃部族都監。
三年,遷宿州團練使。
四年,領昭武軍節度、利巴集等州觀察處置等使。
改賜耀忠保節功臣。
長興初,朝廷舉兵讨東川董璋,诏監西面行營軍馬都指揮使。
二年,移鎮陝州。
《通鑒》:潞王至靈寶,思立謀固守陝城以俟康義誠。
先是,捧聖五百騎戍陝,為潞王前鋒,至城下,呼城上人曰:「禁軍十萬已奉新帝,爾輩數人奚為!徒累一城人塗地耳!」于是捧聖卒争出迎,思立不能禁,不得已,亦出迎。
清泰初,改授邢台,累官至檢校太傅,封會稽郡開國侯。
二年,入為右神武統軍。
三年,充北面行營馬軍都指揮使。
是歲閏十一月,卒于軍,年六十三。
思立本出陰山諸部,性純厚,善撫将士,明宗素重之,故即位之始,以應州所生之地授焉。
其後曆三郡三鎮,皆得百姓之譽。
末帝以其年高,征居環衛。
及出幸懷州,以北師不利,乃命思立統駕下騎軍赴團柏谷以益軍勢,俄而楊光遠以大軍降于太原,思立因憤激,疾作而卒焉。
晉高祖即位,追其宿舊,為辍朝一日,贈太子少師。
張敬達,字志通,代州人,小字生鐵。
父審,素有勇,事武皇為列校,曆?直軍使,同光初,卒于軍。
敬達少以騎射著名,莊宗知之,召令繼父職;平河南有功,繼加檢校工部尚書。
明宗即位,曆捧聖指揮使、檢校尚書左仆射。
長興中,改河東馬步軍都指揮使,超授檢校司徒,領欽州刺史。
三年,加檢校太保、應州節度使。
四年,遷雲州。
時以契丹率族帳自黑榆林至,雲借漢界水草,敬達每聚兵塞下,以遏其沖。
契丹竟不敢南牧,邊人賴之。
清泰中,自彭門移鎮平陽,加檢校太傅,從石敬瑭為北面兵馬副總管,仍屯兵雁門。
未幾,晉高祖建義,末帝诏以敬達為北面行營都招讨使,仍使悉引部下兵圍太原,以定州節度使楊光遠副焉。
尋統兵三萬,營于晉安鄉。
末帝自六月繼有诏促令攻取,敬達設長城連栅、雲梯飛砲,使工者運其巧思,窮土木之力。
時督事者每有所構,則暴風大雨,平地水深數尺,而城栅崩堕,竟不能合其圍。
九月,契丹至,敬達大敗,尋為所圍。
晉高祖及蕃衆自晉安寨南門外,長百餘裡,闊五十裡,布以氈帳,用毛索挂鈴,而部伍多犬,以備警急。
營中嘗有夜遁者,出則犬吠鈴動,跬步不能行焉。
自是敬達與麾下部曲五萬人,馬萬匹,無由四奔,但見穹廬如崗阜相屬,諸軍相顧失色。
始則削木篩糞,以飼其馬,日望朝廷救軍,及漸羸死,則與将士分食之,馬盡食殚。
副将楊光遠、次将安審琦知不濟,勸敬達宜早降以求自安。
敬達曰:「吾受恩于明宗,位曆方鎮,主上授我大柄,而失律如此,已有愧于心也。
今救軍在近,旦暮雪恥有期,諸公何相迫耶!待勢窮,則請殺吾,攜首以降,亦未為晚。
」光遠、審琦知敬達意未決,恐坐成魚肉,遂斬敬達以降。
《契丹國志》:楊光遠謀害張敬達,諸将高行周陰為之備,敬達疏于防禦,推遠行周等。
清晨,光遠上谒,見敬達左右無人,遂殺之。
末帝聞其殁也,怆恸久之。
契丹主告其部曲及漢之降者曰:「為臣當如此人!」令部人收葬之。
晉高祖即位後,所有田宅,鹹賜其妻子焉。
時議者以敬達嘗事數帝,亟立軍功,及領籓郡,不聞其濫,繼屯守塞垣,複能撫下,而臨難固執,不求苟免,乃近代之忠臣也。
晉有天下,不能追懋官封,賞其事迹,非激忠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