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書四十六 列傳二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留,明宗令中使谕之,方得離州。
明宗讨荊南,魯奇為副招讨使,頃之,移鎮遂州。
《九國志·李仁罕傳》:夏魯奇禀朝廷之命,繕治甲兵,将圖蜀,孟知祥與董璋謀先取魯奇,令仁罕攻遂州。
董璋之叛,與孟知祥攻遂州,援路斷絕,兵盡食窮,《九國志·李肇傳》:蜀師圍夏魯奇于遂州,唐師來援,劍門不守,肇領兵赴普安以拒之,唐師不得進。
魯奇自刎而卒,時年四十九。
帝聞其死也,恸哭之,厚給其家,贈太師、齊國公。
姚洪,本梁之小校也。
在梁時,經事董璋,長興初,率兵千人戍阆州。
璋叛,領衆攻阆州,璋密令人誘洪,洪以大義拒之。
及璋攻城,洪悉力拒守者三日,禦備既竭,城陷被擒。
璋謂洪曰:「爾頃為健兒,由吾獎拔至此;吾書誘谕,投之于側,何相負耶?」洪大罵曰:「老賊,爾為天子鎮帥,何苦反耶!爾既辜恩背主,吾與爾何恩,而雲相負!爾為李七郎奴,掃馬糞,得一脔殘炙,感恩無盡。
今明天子付與茅土,貴為諸侯,而驅徒結黨,圖為反噬。
爾本奴才,則無恥;吾忠義之士,不忍為也。
吾可為天子死,不能與人奴苟生!」璋怒,令軍士十人,持刀刲割其膚,燃镬于前,自取啖食,洪至死大罵不已。
明宗聞之泣下,置洪二子于近衛,給賜甚厚。
李嚴,幽州人,本名讓坤。
初仕燕,為刺史,涉獵書傳,便弓馬,有口辯,多遊藝,以功名自許。
同光中,為客省使。
奉使于蜀,及與王衍相見,陳使者之禮,因于笏記中具述莊宗興複之功,其警句雲:「才過汶水,縛王彥章于馬前;旋及夷門,斬硃友貞于樓上。
」嚴複聲韻清亮,蜀人聽之愕然。
時蜀僞樞密使宋光嗣召嚴曲宴,因以近事訊于嚴。
嚴對曰:「吾皇前年四月即位于鄴宮,當月下郓州。
十月四日,親統萬騎破賊中都,乘勝鼓行,遂誅汴孽,僞梁尚有兵三十萬,謀臣猛将,解甲倒戈。
西盡甘、涼,東漸海外,南逾閩、浙,北極幽陵。
牧伯侯王,稱籓不暇,家财入貢,府實上供。
吳國本朝舊臣,岐下先皇元老,遣子入侍,述職稱籓。
淮、海之君,卑辭厚貢,湖湘、荊楚,杭越、瓯閩,異貨奇珍,府無虛月。
吾皇以德懷來,以威款附。
順則涵之以恩澤,逆則問之以幹戈,四海車書,大同非晚。
」光嗣曰:「餘所未知,惟岐下宋公,我之姻好,洞見其心,反覆多端,專謀跋扈,大不足信也。
似聞契丹部族,近日稍強,大國可無慮乎?」嚴曰:「子言契丹之強盛,孰若僞梁?」曰:「比梁差劣也。
」嚴曰:「吾國視契丹如蚤虱耳,以其無害,不足爬搔。
吾良将勁兵布天下,彼不勞一郡之兵,一校之衆,則懸首槀街,盡為奴擄。
但以天生四夷,當置度外,不在九州之本,未欲窮兵黩武也。
」光嗣聞辯對,畏而奇之。
時王衍失政,嚴知其可取,使還具奏,故平蜀之謀,始于嚴。
郭崇韬起軍之日,以嚴為三川招撫使,嚴與先鋒使康延孝将兵五千,先驅閣道,或馳以詞說,或威以兵鋒,大軍未及,所在降下。
延孝在漢州,王衍與書曰:「可請李司空先來,餘即舉城納款。
」衆鹹以讨蜀之謀始于嚴,衍以甘言,将誘而殺之,欲不令往。
嚴聞之喜,即馳騎入益州,衍見嚴于母前,以母、妻為托。
即日,引蜀使歐陽彬迎谒魏王繼岌。
蜀平班師,會明宗即位,遷泗州防禦使兼客省使。
長興初,安重誨謀欲控制兩川,嚴乃求為西川兵馬都監,庶效方略。
孟知祥覺之,既至,執而害之。
《九國志·王彥铢傳》:李嚴之為監軍也,密懷異謀,知祥數其過,命彥铢擒斬之,嚴之左右無敢動者。
贈太保。
嚴之母,賢明婦人。
初,嚴将赴蜀,母曰:「汝前啟破蜀之謀,今又入蜀,将死報蜀人矣!與汝永訣。
」既而果如其言。
李仁矩,本明宗在籓鎮時客将也。
明宗即位,錄其趨走之勞,擢居内職,複為安重誨所庇,故數年之間,遷為客省使、左衛大将軍。
天成中,因奉使東川,董璋張筵以召之,仁矩貪于館舍,與倡妓酣飲,日既中而不至,大為璋所诟辱,自是深銜之。
長興初,璋既跋扈于東川,重誨奏以仁矩為阆州節度使,俾伺璋之反狀,時物議以為不可。
及仁矩至鎮,偵璋所為,曲形
明宗讨荊南,魯奇為副招讨使,頃之,移鎮遂州。
《九國志·李仁罕傳》:夏魯奇禀朝廷之命,繕治甲兵,将圖蜀,孟知祥與董璋謀先取魯奇,令仁罕攻遂州。
董璋之叛,與孟知祥攻遂州,援路斷絕,兵盡食窮,《九國志·李肇傳》:蜀師圍夏魯奇于遂州,唐師來援,劍門不守,肇領兵赴普安以拒之,唐師不得進。
魯奇自刎而卒,時年四十九。
帝聞其死也,恸哭之,厚給其家,贈太師、齊國公。
姚洪,本梁之小校也。
在梁時,經事董璋,長興初,率兵千人戍阆州。
璋叛,領衆攻阆州,璋密令人誘洪,洪以大義拒之。
及璋攻城,洪悉力拒守者三日,禦備既竭,城陷被擒。
璋謂洪曰:「爾頃為健兒,由吾獎拔至此;吾書誘谕,投之于側,何相負耶?」洪大罵曰:「老賊,爾為天子鎮帥,何苦反耶!爾既辜恩背主,吾與爾何恩,而雲相負!爾為李七郎奴,掃馬糞,得一脔殘炙,感恩無盡。
今明天子付與茅土,貴為諸侯,而驅徒結黨,圖為反噬。
爾本奴才,則無恥;吾忠義之士,不忍為也。
吾可為天子死,不能與人奴苟生!」璋怒,令軍士十人,持刀刲割其膚,燃镬于前,自取啖食,洪至死大罵不已。
明宗聞之泣下,置洪二子于近衛,給賜甚厚。
李嚴,幽州人,本名讓坤。
初仕燕,為刺史,涉獵書傳,便弓馬,有口辯,多遊藝,以功名自許。
同光中,為客省使。
奉使于蜀,及與王衍相見,陳使者之禮,因于笏記中具述莊宗興複之功,其警句雲:「才過汶水,縛王彥章于馬前;旋及夷門,斬硃友貞于樓上。
」嚴複聲韻清亮,蜀人聽之愕然。
時蜀僞樞密使宋光嗣召嚴曲宴,因以近事訊于嚴。
嚴對曰:「吾皇前年四月即位于鄴宮,當月下郓州。
十月四日,親統萬騎破賊中都,乘勝鼓行,遂誅汴孽,僞梁尚有兵三十萬,謀臣猛将,解甲倒戈。
西盡甘、涼,東漸海外,南逾閩、浙,北極幽陵。
牧伯侯王,稱籓不暇,家财入貢,府實上供。
吳國本朝舊臣,岐下先皇元老,遣子入侍,述職稱籓。
淮、海之君,卑辭厚貢,湖湘、荊楚,杭越、瓯閩,異貨奇珍,府無虛月。
吾皇以德懷來,以威款附。
順則涵之以恩澤,逆則問之以幹戈,四海車書,大同非晚。
」光嗣曰:「餘所未知,惟岐下宋公,我之姻好,洞見其心,反覆多端,專謀跋扈,大不足信也。
似聞契丹部族,近日稍強,大國可無慮乎?」嚴曰:「子言契丹之強盛,孰若僞梁?」曰:「比梁差劣也。
」嚴曰:「吾國視契丹如蚤虱耳,以其無害,不足爬搔。
吾良将勁兵布天下,彼不勞一郡之兵,一校之衆,則懸首槀街,盡為奴擄。
但以天生四夷,當置度外,不在九州之本,未欲窮兵黩武也。
」光嗣聞辯對,畏而奇之。
時王衍失政,嚴知其可取,使還具奏,故平蜀之謀,始于嚴。
郭崇韬起軍之日,以嚴為三川招撫使,嚴與先鋒使康延孝将兵五千,先驅閣道,或馳以詞說,或威以兵鋒,大軍未及,所在降下。
延孝在漢州,王衍與書曰:「可請李司空先來,餘即舉城納款。
」衆鹹以讨蜀之謀始于嚴,衍以甘言,将誘而殺之,欲不令往。
嚴聞之喜,即馳騎入益州,衍見嚴于母前,以母、妻為托。
即日,引蜀使歐陽彬迎谒魏王繼岌。
蜀平班師,會明宗即位,遷泗州防禦使兼客省使。
長興初,安重誨謀欲控制兩川,嚴乃求為西川兵馬都監,庶效方略。
孟知祥覺之,既至,執而害之。
《九國志·王彥铢傳》:李嚴之為監軍也,密懷異謀,知祥數其過,命彥铢擒斬之,嚴之左右無敢動者。
贈太保。
嚴之母,賢明婦人。
初,嚴将赴蜀,母曰:「汝前啟破蜀之謀,今又入蜀,将死報蜀人矣!與汝永訣。
」既而果如其言。
李仁矩,本明宗在籓鎮時客将也。
明宗即位,錄其趨走之勞,擢居内職,複為安重誨所庇,故數年之間,遷為客省使、左衛大将軍。
天成中,因奉使東川,董璋張筵以召之,仁矩貪于館舍,與倡妓酣飲,日既中而不至,大為璋所诟辱,自是深銜之。
長興初,璋既跋扈于東川,重誨奏以仁矩為阆州節度使,俾伺璋之反狀,時物議以為不可。
及仁矩至鎮,偵璋所為,曲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