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書四十五 列傳二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榮敗,義誠召嶽同至河南府檢閱府藏。
時紛擾未定,義誠密遣騎士射之,嶽走至通利坊,為騎士所害,識與不識皆痛之。
子琏,曆諸衛将軍、籓阃節度副使。
張延朗,汴州開封人也。
事梁,以租庸吏為郓州糧料使。
明宗克郓州,得延朗,複以為糧料使,後徙鎮宣武、成德,以為元從孔目官。
長興元年,始置三司使,拜延朗特進、工部尚書,充諸道鹽鐵轉運等使,兼判戶部度支事,诏以延朗充三司使。
末帝即位,授禮部尚書,兼中書侍郎、平章事、判三司。
延朗再上表辭曰: 臣濫承雨露,擢處鈞衡,兼叨選部之銜,仍掌計司之重。
況中省文章之地,洪爐陶鑄之門,臣自揣量,何以當處。
是以繼陳章表,疊貢情誠,乞請睿恩,免贻朝論。
豈謂禦批累降,聖旨不移,決以此官,委臣非器,所以強收涕泗,勉遏怔忪,重思事上之門,細料盡忠之路。
竊以位高則危至,寵極則謗生,君臣莫保于初終,分義難防于毀譽。
臣若保茲重任,忘彼至公,徇情而以免是非,偷安而以固富貴,則内欺心腑,外負聖朝,何以報君父之大恩,望子孫之延慶。
臣若但行王道,惟守國章,任人必取當才,決事須依正理,确違形勢,堅塞幸門,則可以振舉宏綱,彌縫大化,助陛下含容之澤,彰國家至理之風,然而讒邪者必起憾詞,憎嫉者甯無謗議,或慮至尊未悉,群謗難明,不更拔本尋源,便俟甘瑕受玷,臣心可忍,臣恥可消。
隻恐山林草澤之人,稱量聖制;冠履軒裳之士,輕慢朝廷。
臣又以國計一司,掌其經費,利權二務,職在捃收。
将欲養四海之貧民,無過薄賦;贍六軍之勁士,又藉豐儲。
利害相随,取與難酌,若使罄山采木,竭澤求魚,則地官之教化不行,國本之傷殘益甚,取怨黔首,是黩皇風。
況諸道所征賦租,雖多數額,時逢水旱,或遇蟲霜,其間則有減無添,所在又申逃系欠。
乃至軍儲官俸,常汲汲于供須;夏稅秋租,每懸懸于繼續。
況今内外倉庫,多是罄空;遠近生民,或聞饑歉。
伏惟朝廷尚添軍額,更益師徒,非時之博籴難為,異日之區分轉大。
竊慮年支有阙,國計可憂。
望陛下節例外之破除,放諸項以儉省,不添冗食,且止新兵,務急去繁,以寬經費,減奢從儉,漸俟豐盈,則屈者知恩,叛者從化,弭兵有日,富俗可期。
臣又聞治民尚清,為政務易,易則煩苛并去,清則偏黨無施。
若擇其良牧,委在正人,則境内蒸黎,必獲蘇息,官中倉庫,亦絕侵欺。
伏望誡見在之處官,無乖撫俗;擇将來之莅事,更審求賢。
傥一一得人,則農無所苦;人人緻理,則國複何憂。
但奉公善政者,不惜重酬;昧理無功者,勿頒厚俸。
益彰有道,兼絕徇情。
伏望陛下,念臣布露之前言,闵臣驚憂于後患,察臣愚直,杜彼讒邪,臣即但副天心,不防人口,庶幾萬一,仰答聖明。
末帝優诏答之,召于便殿,謂之曰:「卿所論奏,深中時病,形之切言,頗救朕失。
國計事重,日得商量,無勞過慮也。
」延朗不得已而承命。
延朗有心計,善理繁劇。
晉高祖在太原,朝廷猜忌,不欲令有積聚,系官财貨留使之外,延朗悉遣取之,晉高祖深銜其事。
及晉陽起兵,末帝議親征,然亦采浮論,不能果決;延朗獨排衆議,請末帝北行,識者韪之。
晉高祖入洛,送台獄以誅之。
其後以選求計使,難得其人,甚追悔焉。
劉延皓,應州渾元人。
祖建立,父茂成,皆以軍功推為邊将。
延皓即劉後之弟也。
末帝鎮鳳翔,署延皓元随都校,奏加檢校戶部尚書。
清泰元年,除宮苑使,加檢校司空。
俄改宣徽南院使、檢校司徒。
二年,遷樞密使、太保,出為鄴都留守、檢校太傅。
延皓禦軍失政,為屯将張令昭所逐,出奔相州,尋诏停所任。
及晉高祖入洛,延皓逃匿龍門廣化寺,數日,自經而死。
延皓始以後戚自籓邸出入左右,甚以溫厚見稱,故末帝嗣位之後,委居近密。
及出鎮大名,而所執一變,掠人财賄,納人園宅,聚歌僮為長夜之飲,而三軍所給不時,内外怨之,因為令昭所逐。
時執政以延皓失守,請舉舊章,末帝以劉後内政之故,止從罷免而已,由是清泰之政弊矣。
劉延朗,宋州虞城人也。
末帝鎮河中時,為郓城馬步都虞候,後納為腹心。
及鎮鳳翔,署為孔目吏。
末帝将圖起義,為捍禦之備,延朗計公私粟帛,以贍其急。
及西師納降,末帝赴洛,皆無所阙焉,末帝甚賞之。
清泰初,除宣徽北院使,俄以劉延皓守鄴,改副樞密使,累官至檢校太傅。
時房皓為樞密使,但高枕閑眠,啟奏除授,一歸延朗,由是得志。
凡籓侯郡牧,自外入者,必先賂延朗,後議進貢,賂厚者先居内地,賂薄者晚出邊籓,故諸将屢有怨讪,末帝不能察之。
及晉高祖入洛,延朗将竄于南山,與從者數輩,過其私第,指而歎曰:「我有錢三十萬貫聚于此,不知為何人所得。
」其愚暗如此。
尋捕而殺之。
時紛擾未定,義誠密遣騎士射之,嶽走至通利坊,為騎士所害,識與不識皆痛之。
子琏,曆諸衛将軍、籓阃節度副使。
張延朗,汴州開封人也。
事梁,以租庸吏為郓州糧料使。
明宗克郓州,得延朗,複以為糧料使,後徙鎮宣武、成德,以為元從孔目官。
長興元年,始置三司使,拜延朗特進、工部尚書,充諸道鹽鐵轉運等使,兼判戶部度支事,诏以延朗充三司使。
末帝即位,授禮部尚書,兼中書侍郎、平章事、判三司。
延朗再上表辭曰: 臣濫承雨露,擢處鈞衡,兼叨選部之銜,仍掌計司之重。
況中省文章之地,洪爐陶鑄之門,臣自揣量,何以當處。
是以繼陳章表,疊貢情誠,乞請睿恩,免贻朝論。
豈謂禦批累降,聖旨不移,決以此官,委臣非器,所以強收涕泗,勉遏怔忪,重思事上之門,細料盡忠之路。
竊以位高則危至,寵極則謗生,君臣莫保于初終,分義難防于毀譽。
臣若保茲重任,忘彼至公,徇情而以免是非,偷安而以固富貴,則内欺心腑,外負聖朝,何以報君父之大恩,望子孫之延慶。
臣若但行王道,惟守國章,任人必取當才,決事須依正理,确違形勢,堅塞幸門,則可以振舉宏綱,彌縫大化,助陛下含容之澤,彰國家至理之風,然而讒邪者必起憾詞,憎嫉者甯無謗議,或慮至尊未悉,群謗難明,不更拔本尋源,便俟甘瑕受玷,臣心可忍,臣恥可消。
隻恐山林草澤之人,稱量聖制;冠履軒裳之士,輕慢朝廷。
臣又以國計一司,掌其經費,利權二務,職在捃收。
将欲養四海之貧民,無過薄賦;贍六軍之勁士,又藉豐儲。
利害相随,取與難酌,若使罄山采木,竭澤求魚,則地官之教化不行,國本之傷殘益甚,取怨黔首,是黩皇風。
況諸道所征賦租,雖多數額,時逢水旱,或遇蟲霜,其間則有減無添,所在又申逃系欠。
乃至軍儲官俸,常汲汲于供須;夏稅秋租,每懸懸于繼續。
況今内外倉庫,多是罄空;遠近生民,或聞饑歉。
伏惟朝廷尚添軍額,更益師徒,非時之博籴難為,異日之區分轉大。
竊慮年支有阙,國計可憂。
望陛下節例外之破除,放諸項以儉省,不添冗食,且止新兵,務急去繁,以寬經費,減奢從儉,漸俟豐盈,則屈者知恩,叛者從化,弭兵有日,富俗可期。
臣又聞治民尚清,為政務易,易則煩苛并去,清則偏黨無施。
若擇其良牧,委在正人,則境内蒸黎,必獲蘇息,官中倉庫,亦絕侵欺。
伏望誡見在之處官,無乖撫俗;擇将來之莅事,更審求賢。
傥一一得人,則農無所苦;人人緻理,則國複何憂。
但奉公善政者,不惜重酬;昧理無功者,勿頒厚俸。
益彰有道,兼絕徇情。
伏望陛下,念臣布露之前言,闵臣驚憂于後患,察臣愚直,杜彼讒邪,臣即但副天心,不防人口,庶幾萬一,仰答聖明。
末帝優诏答之,召于便殿,謂之曰:「卿所論奏,深中時病,形之切言,頗救朕失。
國計事重,日得商量,無勞過慮也。
」延朗不得已而承命。
延朗有心計,善理繁劇。
晉高祖在太原,朝廷猜忌,不欲令有積聚,系官财貨留使之外,延朗悉遣取之,晉高祖深銜其事。
及晉陽起兵,末帝議親征,然亦采浮論,不能果決;延朗獨排衆議,請末帝北行,識者韪之。
晉高祖入洛,送台獄以誅之。
其後以選求計使,難得其人,甚追悔焉。
劉延皓,應州渾元人。
祖建立,父茂成,皆以軍功推為邊将。
延皓即劉後之弟也。
末帝鎮鳳翔,署延皓元随都校,奏加檢校戶部尚書。
清泰元年,除宮苑使,加檢校司空。
俄改宣徽南院使、檢校司徒。
二年,遷樞密使、太保,出為鄴都留守、檢校太傅。
延皓禦軍失政,為屯将張令昭所逐,出奔相州,尋诏停所任。
及晉高祖入洛,延皓逃匿龍門廣化寺,數日,自經而死。
延皓始以後戚自籓邸出入左右,甚以溫厚見稱,故末帝嗣位之後,委居近密。
及出鎮大名,而所執一變,掠人财賄,納人園宅,聚歌僮為長夜之飲,而三軍所給不時,内外怨之,因為令昭所逐。
時執政以延皓失守,請舉舊章,末帝以劉後内政之故,止從罷免而已,由是清泰之政弊矣。
劉延朗,宋州虞城人也。
末帝鎮河中時,為郓城馬步都虞候,後納為腹心。
及鎮鳳翔,署為孔目吏。
末帝将圖起義,為捍禦之備,延朗計公私粟帛,以贍其急。
及西師納降,末帝赴洛,皆無所阙焉,末帝甚賞之。
清泰初,除宣徽北院使,俄以劉延皓守鄴,改副樞密使,累官至檢校太傅。
時房皓為樞密使,但高枕閑眠,啟奏除授,一歸延朗,由是得志。
凡籓侯郡牧,自外入者,必先賂延朗,後議進貢,賂厚者先居内地,賂薄者晚出邊籓,故諸将屢有怨讪,末帝不能察之。
及晉高祖入洛,延朗将竄于南山,與從者數輩,過其私第,指而歎曰:「我有錢三十萬貫聚于此,不知為何人所得。
」其愚暗如此。
尋捕而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