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書四十五 列傳二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官錢,皆不可任。
」意謂崇韬必令己代其任,時物議未允而止,謙沮喪久之。
李紹宏曰:「邦計國本,時号怨府,非張憲不稱職。
」即日征之。
孔謙、段徊白崇韬曰:「邦計雖重,在侍中眼前,但得一人為使即可。
魏博六州戶口,天下之半,王正言操守有餘,智力不足,若朝廷任使,庶幾與人共事;若專制方隅,未見其可。
張憲才器兼濟,宜以委之。
」崇韬即奏憲留守魏州,征王正言為租庸使。
正言在職,主諾而已,權柄出于孔謙。
正言不耐繁浩,簿領縱橫,觸事遺忘,物論以為不可,即以孔謙代之,正言守禮部尚書。
三年冬,代張憲為興唐尹,留守鄴都。
時武德使史彥瓊,監守鄴都,廪帑出納,兵馬制置,皆出彥瓊,将佐官吏,頤指氣使,正言不能以道禦之,但趑趄聽命。
至是,貝州戍兵亂,入魏州,彥瓊望風敗走,亂兵剽劫坊市。
正言促召書吏寫奏章,家人曰:「賊已殺人縱火,都城已陷,何奏之有。
」是日,正言引諸僚佐谒趙在禮,《通鑒》:正言索馬,不能得,乃帥僚佐步出府門谒在禮。
望塵再拜請罪。
在禮曰:「尚書重德,勿自卑屈,餘受國恩,與尚書共事,但思歸之衆,倉卒見迫耳。
」因拜正言,厚加慰撫。
明宗即位,正言求為平盧軍行軍司馬,因以授之,竟卒于任。
胡裝,禮部尚書曾之孫。
汴将楊師厚之鎮魏州,裝與副使李嗣業有舊,因往依之,薦授貴鄉令。
及張彥之亂,嗣業遇害,裝罷秩,客于魏州。
莊宗初至,裝谒見,求假官,司空颋以其居官貪濁,不得調者久之。
十三年,莊宗還太原,裝候于離亭;谒者不内,乃排闼而入,曰:「臣本朝公卿子孫,從兵至此。
殿下比襲唐祚,勤求英俊,以壯霸圖。
臣雖不才,比于進九九,納豎刁、頭須,亦所庶幾。
而羁旅累年,執事者不垂顧錄,臣不能赴海觸樹,走胡适越,今日歸死于殿下也!」莊宗愕然曰:「孤未之知,何至如是!」賜酒食慰遣之,謂郭崇韬曰:「便與拟議。
」是歲,署館驿巡官。
未幾,授監察禦史裡行,遷節度巡官,賜绯魚袋;尋曆推官、檢校員外郎。
裝學書無師法,工詩非作者,僻于題壁,所至宮亭寺觀,必書爵裡,人或譏之,不以為愧。
時四鎮幕賓皆金紫,裝獨恥銀艾。
十七年,莊宗自魏州之德勝,與賓僚城樓餞别,既而群僚離席,裝獨留,獻詩三篇,意在章服。
莊宗舉大鐘屬裝曰:「員外能釂此乎?」裝飲酒素少,略無難色,為之一舉而釂,莊宗即解紫袍賜之。
同光初,以裝為給事中,從幸洛陽。
時連年大水,百官多窘,裝求為襄州副使。
四年,洛陽變擾,節度使劉訓以私忿族裝,誣奏雲裝欲謀亂,人士冤之。
崔贻孫,《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贻孫字伯垂。
祖元亮,左散騎常侍。
《世系表》:元亮,字晦孫,虢州刺史。
父刍言,潞州判官。
贻孫以門族登進士第,以監察升朝,曆清資美職。
及為省郎,使于江南回,以橐裝營别墅于漢上之谷城,退居自奉。
清江之上,綠竹遍野,狹徑濃密,維舟曲岸,人莫造焉,時人甚高之。
及李振貶均州,贻孫曲奉之。
振入朝,贻孫累遷丞郎。
同光初,除吏部侍郎,铨選疏謬,貶官塞地,馳驿至潞州,緻書于府帥孔勍曰:「十五年谷城山裡,自謂逸人;二千裡沙塞途中,今為逐客。
」勍以其年八十,奏留府下。
明年,量移澤州司馬,遇赦還京。
宰相鄭珏以姻戚之分,複拟吏部侍郎,天官任重,昏耄罔知,後遷禮部尚書,緻仕而卒。
《北夢瑣言》:崔贻孫年過八十,求進不休,囊橐之資,素有貯積,性好幹人,喜得小惠。
有子三人,自贻孫左降之後,各于舊業争分其利,甘旨醫藥,莫有奉者。
贻孫以書責之雲:「生有明君宰相,死有天曹地府,吾雖考終,豈放汝耶!」 孟鹄,魏州人。
莊宗初定魏博,選幹吏以計兵賦,以鹄為度支孔目官。
明宗時,為邢洺節度使,每曲意承迎,明宗甚德之。
及孔謙專典軍賦,徵督苛急,明宗嘗切齒。
及即位,鹄自租庸勾官擢為客省副使、樞密承旨,遷三司副使,出為相州刺史。
會範延光再遷樞密,乃征鹄為三司使。
初,鹄有計畫之能,及專掌邦賦,操割依違,名譽頓減。
期年發疾,求外任,仍授許州節度使。
謝恩退,帝目送之,顧為侍臣曰:「孟鹄掌三司幾年,得至方鎮?」範延光奏曰:「鹄于同光世已為三司勾官,天成初為三司副使,出刺相州,入判三司又二年。
」帝曰:「鹄以幹事,遽至方鎮,争不勉旃。
」鹄與延光俱魏人,厚相結托,暨延光掌樞務,援引判三司,又緻節钺,明宗知之,故以此言譏之。
到任未周歲,卒。
贈太傅。
孫嶽,冀州人也。
強幹有才用,曆府衛右職。
天成中,為颍耀二州刺史、阆州團練使,所至稱治,遷鳳州節度使。
受代歸京,秦王從榮欲以嶽為元帥府都押衙,事未行,馮赟舉為三司使,時預密謀。
硃、馮患從榮之恣橫,嶽曾極言其禍之端,康義誠聞之不悅。
及從
」意謂崇韬必令己代其任,時物議未允而止,謙沮喪久之。
李紹宏曰:「邦計國本,時号怨府,非張憲不稱職。
」即日征之。
孔謙、段徊白崇韬曰:「邦計雖重,在侍中眼前,但得一人為使即可。
魏博六州戶口,天下之半,王正言操守有餘,智力不足,若朝廷任使,庶幾與人共事;若專制方隅,未見其可。
張憲才器兼濟,宜以委之。
」崇韬即奏憲留守魏州,征王正言為租庸使。
正言在職,主諾而已,權柄出于孔謙。
正言不耐繁浩,簿領縱橫,觸事遺忘,物論以為不可,即以孔謙代之,正言守禮部尚書。
三年冬,代張憲為興唐尹,留守鄴都。
時武德使史彥瓊,監守鄴都,廪帑出納,兵馬制置,皆出彥瓊,将佐官吏,頤指氣使,正言不能以道禦之,但趑趄聽命。
至是,貝州戍兵亂,入魏州,彥瓊望風敗走,亂兵剽劫坊市。
正言促召書吏寫奏章,家人曰:「賊已殺人縱火,都城已陷,何奏之有。
」是日,正言引諸僚佐谒趙在禮,《通鑒》:正言索馬,不能得,乃帥僚佐步出府門谒在禮。
望塵再拜請罪。
在禮曰:「尚書重德,勿自卑屈,餘受國恩,與尚書共事,但思歸之衆,倉卒見迫耳。
」因拜正言,厚加慰撫。
明宗即位,正言求為平盧軍行軍司馬,因以授之,竟卒于任。
胡裝,禮部尚書曾之孫。
汴将楊師厚之鎮魏州,裝與副使李嗣業有舊,因往依之,薦授貴鄉令。
及張彥之亂,嗣業遇害,裝罷秩,客于魏州。
莊宗初至,裝谒見,求假官,司空颋以其居官貪濁,不得調者久之。
十三年,莊宗還太原,裝候于離亭;谒者不内,乃排闼而入,曰:「臣本朝公卿子孫,從兵至此。
殿下比襲唐祚,勤求英俊,以壯霸圖。
臣雖不才,比于進九九,納豎刁、頭須,亦所庶幾。
而羁旅累年,執事者不垂顧錄,臣不能赴海觸樹,走胡适越,今日歸死于殿下也!」莊宗愕然曰:「孤未之知,何至如是!」賜酒食慰遣之,謂郭崇韬曰:「便與拟議。
」是歲,署館驿巡官。
未幾,授監察禦史裡行,遷節度巡官,賜绯魚袋;尋曆推官、檢校員外郎。
裝學書無師法,工詩非作者,僻于題壁,所至宮亭寺觀,必書爵裡,人或譏之,不以為愧。
時四鎮幕賓皆金紫,裝獨恥銀艾。
十七年,莊宗自魏州之德勝,與賓僚城樓餞别,既而群僚離席,裝獨留,獻詩三篇,意在章服。
莊宗舉大鐘屬裝曰:「員外能釂此乎?」裝飲酒素少,略無難色,為之一舉而釂,莊宗即解紫袍賜之。
同光初,以裝為給事中,從幸洛陽。
時連年大水,百官多窘,裝求為襄州副使。
四年,洛陽變擾,節度使劉訓以私忿族裝,誣奏雲裝欲謀亂,人士冤之。
崔贻孫,《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贻孫字伯垂。
祖元亮,左散騎常侍。
《世系表》:元亮,字晦孫,虢州刺史。
父刍言,潞州判官。
贻孫以門族登進士第,以監察升朝,曆清資美職。
及為省郎,使于江南回,以橐裝營别墅于漢上之谷城,退居自奉。
清江之上,綠竹遍野,狹徑濃密,維舟曲岸,人莫造焉,時人甚高之。
及李振貶均州,贻孫曲奉之。
振入朝,贻孫累遷丞郎。
同光初,除吏部侍郎,铨選疏謬,貶官塞地,馳驿至潞州,緻書于府帥孔勍曰:「十五年谷城山裡,自謂逸人;二千裡沙塞途中,今為逐客。
」勍以其年八十,奏留府下。
明年,量移澤州司馬,遇赦還京。
宰相鄭珏以姻戚之分,複拟吏部侍郎,天官任重,昏耄罔知,後遷禮部尚書,緻仕而卒。
《北夢瑣言》:崔贻孫年過八十,求進不休,囊橐之資,素有貯積,性好幹人,喜得小惠。
有子三人,自贻孫左降之後,各于舊業争分其利,甘旨醫藥,莫有奉者。
贻孫以書責之雲:「生有明君宰相,死有天曹地府,吾雖考終,豈放汝耶!」 孟鹄,魏州人。
莊宗初定魏博,選幹吏以計兵賦,以鹄為度支孔目官。
明宗時,為邢洺節度使,每曲意承迎,明宗甚德之。
及孔謙專典軍賦,徵督苛急,明宗嘗切齒。
及即位,鹄自租庸勾官擢為客省副使、樞密承旨,遷三司副使,出為相州刺史。
會範延光再遷樞密,乃征鹄為三司使。
初,鹄有計畫之能,及專掌邦賦,操割依違,名譽頓減。
期年發疾,求外任,仍授許州節度使。
謝恩退,帝目送之,顧為侍臣曰:「孟鹄掌三司幾年,得至方鎮?」範延光奏曰:「鹄于同光世已為三司勾官,天成初為三司副使,出刺相州,入判三司又二年。
」帝曰:「鹄以幹事,遽至方鎮,争不勉旃。
」鹄與延光俱魏人,厚相結托,暨延光掌樞務,援引判三司,又緻節钺,明宗知之,故以此言譏之。
到任未周歲,卒。
贈太傅。
孫嶽,冀州人也。
強幹有才用,曆府衛右職。
天成中,為颍耀二州刺史、阆州團練使,所至稱治,遷鳳州節度使。
受代歸京,秦王從榮欲以嶽為元帥府都押衙,事未行,馮赟舉為三司使,時預密謀。
硃、馮患從榮之恣橫,嶽曾極言其禍之端,康義誠聞之不悅。
及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