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書四十三 列傳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同列;屬孔循用事,援引崔協以塞其請。
俄以本職權知貢舉,改兵部侍郎,充翰林承旨。
長興初,除太常卿,屬趙鳳出鎮邢台,乃拜中書侍郎、平章事,轉集賢殿大學士。
長興季年,秦王恣橫,權要之臣,避禍不暇,邦之存亡,無敢言者。
愚性剛介,往往形言,然人無唱和者。
後轉門下侍郎,監修國史,兼吏部尚書,與諸儒修成《創業功臣傳》三十卷。
愚初不治第,既命為相,官借延賓館居之。
嘗有疾,诏近臣宣谕,延之中堂,設席惟筦稭,使人言之,明宗特賜帷帳茵褥。
《職官分紀》雲:長興四年,愚病,明宗遣中使宣問。
愚所居寝室,蕭然四壁,病榻弊氈而已。
中使具言其事,帝曰:「宰相月俸幾何?而委頓如此。
」诏賜絹百匹、錢百千、帷帳什物一十三事。
闵帝嗣位,志修德政,易月之制才除,便延訪學士讀《貞觀政要》、《太宗實錄》,有意于緻理。
愚私謂同列曰:「吾君延訪,少及吾輩,位高責重,事亦堪憂,奈宗社何!」皆惕息而不敢言。
以恩例進位左仆射。
清泰初,徽陵禮畢,馮道出鎮同州,愚加特進、太微宮使、宏文館大學士。
宰相劉昫與馮道為婚家,道既出鎮,兩人在中書,或舊事不便要厘革者,對論不定。
愚性太峻,因曰:「此事賢家翁所為,更之不亦便乎!」昫憾其言切,于是每言必相折難,或至喧呼。
無幾,兩人俱罷相守本官。
清泰二年秋,愚已嬰疾,率多請告,累表乞骸,不允,卒于位。
任圜,京兆三原人。
祖清,成都少尹。
父茂宏,避地太原,奏授西河令;有子五人,曰圖、回、圜、團、冏,風彩俱異。
武皇愛之,以宗女妻圜,曆代、憲二郡刺史。
李嗣昭典兵于晉陽,與圜遊處甚洽,及鎮澤潞,請為觀察支使,解褐,賜硃绂。
圜美姿容,有口辯。
嗣昭為人間諜于莊宗,方有微隙,圜奉使往來,常申理之,克成友于之道,圜之力也。
及丁母憂,莊宗承制起複潞州觀察判官,賜紫。
常山之役,嗣昭為帥,卒于軍,圜代總其事,号令如一,敵人不知。
莊宗聞之,倍加獎賞。
是秋,複以上黨之師攻常山,城中萬人突出,大将孫文進死之,賊逼我軍,圜麾騎士擊之,頗有殺獲。
嘗以禍福谕其城中,鎮人信之,使乞降。
及城潰,誅元惡之外,官吏鹹保其家屬,亦圜所庇護焉。
莊宗改鎮州為北京,以圜為工部尚書兼真定尹、北京副留守,行留守事。
明年,郭崇韬兼鎮,改行軍司馬,充北面水陸轉運使,仍知府事。
同光三年,歸朝,守工部尚書。
崇韬伐蜀,奏令從征,西蜀平,署圜黔南節度使,懇辭遂止。
魏王班師,行及利州,康延孝叛,以勁兵八千回劫西川。
繼岌聞之,夜半命中使李廷安召圜,圜方寝,廷安登其床以告之,圜衣不及帶,遽見繼岌。
繼岌泣而言曰:「紹琛負恩,非尚書不能制。
」即署圜為招讨副使,與都指揮使梁漢颙等率兵攻延孝于漢州,擒之。
旋至渭南,繼岌遇害。
圜代總全師,朝于洛陽。
明宗嘉其功,拜平章事,判三司。
圜揀拔賢俊,杜絕幸門,百官俸入為孔謙減折。
圜以廷臣為國家羽儀,故優假班行,禁其虛估,期月之内,府庫充贍,朝廷修葺,軍民鹹足。
雖憂國如家,而切于功名,故為安重誨所忌。
嘗與重誨會于私第,有妓善歌,重誨求之不得,嫌隙自茲而深矣。
先是,使人食券,皆出于戶部,重誨止之,俾須内出,争于禦前,往複數四,竟為所沮,《通鑒》:安重誨與圜争于上前,往複數四,聲色俱厲。
上退朝,宮人問上:「适與重誨論事為誰?」上曰:「宰相。
」宮人曰:「妾在長安宮中,未嘗見宰相、樞密奏事敢如是者,蓋輕大家耳!」上愈不悅。
因求罷三司。
天成二年,除太子少保緻仕,出居磁州。
及硃守殷叛,重誨乘間誣其結構,立遣人稱制就害之,乃下诏曰:「太子少保緻仕任圜,早推勳舊,曾委重難,既退免于劇權,俾優閑于外地,而乃不遵禮分,潛附守殷,緘題罔避于嫌疑,情旨頗彰于怨望。
自收汴壘,備見蹤由,若務含宏,是孤典憲,尚全大體,止罪一身。
宜令本州于私第賜自盡。
」圜受命之日,聚族酣飲,神情不撓。
清泰中,制贈太傅。
子徹,仕皇朝,位至度支郎中,卒。
史臣曰:革、說承舊族之胄,佐新造之邦,業雖謝于财成,罪未聞于昭著,而乃為權臣之所忌,顧後命以無逃,靜而言之,亦可憫也。
盧程器狹如是,形渥攸宜。
趙鳳、李愚,鹹以文學之名,俱踐岩廊之位,校其貞節,愚複優焉。
任圜有縱橫濟物之才,無明哲保身之道,退猶不免,籲可悲哉!
俄以本職權知貢舉,改兵部侍郎,充翰林承旨。
長興初,除太常卿,屬趙鳳出鎮邢台,乃拜中書侍郎、平章事,轉集賢殿大學士。
長興季年,秦王恣橫,權要之臣,避禍不暇,邦之存亡,無敢言者。
愚性剛介,往往形言,然人無唱和者。
後轉門下侍郎,監修國史,兼吏部尚書,與諸儒修成《創業功臣傳》三十卷。
愚初不治第,既命為相,官借延賓館居之。
嘗有疾,诏近臣宣谕,延之中堂,設席惟筦稭,使人言之,明宗特賜帷帳茵褥。
《職官分紀》雲:長興四年,愚病,明宗遣中使宣問。
愚所居寝室,蕭然四壁,病榻弊氈而已。
中使具言其事,帝曰:「宰相月俸幾何?而委頓如此。
」诏賜絹百匹、錢百千、帷帳什物一十三事。
闵帝嗣位,志修德政,易月之制才除,便延訪學士讀《貞觀政要》、《太宗實錄》,有意于緻理。
愚私謂同列曰:「吾君延訪,少及吾輩,位高責重,事亦堪憂,奈宗社何!」皆惕息而不敢言。
以恩例進位左仆射。
清泰初,徽陵禮畢,馮道出鎮同州,愚加特進、太微宮使、宏文館大學士。
宰相劉昫與馮道為婚家,道既出鎮,兩人在中書,或舊事不便要厘革者,對論不定。
愚性太峻,因曰:「此事賢家翁所為,更之不亦便乎!」昫憾其言切,于是每言必相折難,或至喧呼。
無幾,兩人俱罷相守本官。
清泰二年秋,愚已嬰疾,率多請告,累表乞骸,不允,卒于位。
任圜,京兆三原人。
祖清,成都少尹。
父茂宏,避地太原,奏授西河令;有子五人,曰圖、回、圜、團、冏,風彩俱異。
武皇愛之,以宗女妻圜,曆代、憲二郡刺史。
李嗣昭典兵于晉陽,與圜遊處甚洽,及鎮澤潞,請為觀察支使,解褐,賜硃绂。
圜美姿容,有口辯。
嗣昭為人間諜于莊宗,方有微隙,圜奉使往來,常申理之,克成友于之道,圜之力也。
及丁母憂,莊宗承制起複潞州觀察判官,賜紫。
常山之役,嗣昭為帥,卒于軍,圜代總其事,号令如一,敵人不知。
莊宗聞之,倍加獎賞。
是秋,複以上黨之師攻常山,城中萬人突出,大将孫文進死之,賊逼我軍,圜麾騎士擊之,頗有殺獲。
嘗以禍福谕其城中,鎮人信之,使乞降。
及城潰,誅元惡之外,官吏鹹保其家屬,亦圜所庇護焉。
莊宗改鎮州為北京,以圜為工部尚書兼真定尹、北京副留守,行留守事。
明年,郭崇韬兼鎮,改行軍司馬,充北面水陸轉運使,仍知府事。
同光三年,歸朝,守工部尚書。
崇韬伐蜀,奏令從征,西蜀平,署圜黔南節度使,懇辭遂止。
魏王班師,行及利州,康延孝叛,以勁兵八千回劫西川。
繼岌聞之,夜半命中使李廷安召圜,圜方寝,廷安登其床以告之,圜衣不及帶,遽見繼岌。
繼岌泣而言曰:「紹琛負恩,非尚書不能制。
」即署圜為招讨副使,與都指揮使梁漢颙等率兵攻延孝于漢州,擒之。
旋至渭南,繼岌遇害。
圜代總全師,朝于洛陽。
明宗嘉其功,拜平章事,判三司。
圜揀拔賢俊,杜絕幸門,百官俸入為孔謙減折。
圜以廷臣為國家羽儀,故優假班行,禁其虛估,期月之内,府庫充贍,朝廷修葺,軍民鹹足。
雖憂國如家,而切于功名,故為安重誨所忌。
嘗與重誨會于私第,有妓善歌,重誨求之不得,嫌隙自茲而深矣。
先是,使人食券,皆出于戶部,重誨止之,俾須内出,争于禦前,往複數四,竟為所沮,《通鑒》:安重誨與圜争于上前,往複數四,聲色俱厲。
上退朝,宮人問上:「适與重誨論事為誰?」上曰:「宰相。
」宮人曰:「妾在長安宮中,未嘗見宰相、樞密奏事敢如是者,蓋輕大家耳!」上愈不悅。
因求罷三司。
天成二年,除太子少保緻仕,出居磁州。
及硃守殷叛,重誨乘間誣其結構,立遣人稱制就害之,乃下诏曰:「太子少保緻仕任圜,早推勳舊,曾委重難,既退免于劇權,俾優閑于外地,而乃不遵禮分,潛附守殷,緘題罔避于嫌疑,情旨頗彰于怨望。
自收汴壘,備見蹤由,若務含宏,是孤典憲,尚全大體,止罪一身。
宜令本州于私第賜自盡。
」圜受命之日,聚族酣飲,神情不撓。
清泰中,制贈太傅。
子徹,仕皇朝,位至度支郎中,卒。
史臣曰:革、說承舊族之胄,佐新造之邦,業雖謝于财成,罪未聞于昭著,而乃為權臣之所忌,顧後命以無逃,靜而言之,亦可憫也。
盧程器狹如是,形渥攸宜。
趙鳳、李愚,鹹以文學之名,俱踐岩廊之位,校其貞節,愚複優焉。
任圜有縱橫濟物之才,無明哲保身之道,退猶不免,籲可悲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