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書四十四 列傳二十

關燈
薛廷珪,其先河東人也。

    父逢,鹹通中為秘書監,以才名著于時。

    廷珪,中和年在西川登進士第,累曆台省。

    《舊唐書》:大順初,累遷司勳員外郎、知制诰。

    乾甯中,為中書舍人。

    駕在華州,改散騎常侍,尋請緻仕,客遊蜀川。

    昭宗遷洛陽,征為禮部侍郎。

    《舊唐書》:光化中,複為中書舍人,遷邢部、吏部二侍郎,權知禮部貢舉,拜尚書左丞。

    時柳璨屠害朝士,衣冠畢罹其毒,廷珪以居常退讓獲全。

    《新唐書》:硃全忠兼四鎮,廷珪以官告使至汴,客将先見,諷其拜。

    廷珪佯不曉,曰:「吾何德,敢受令公拜乎!」及見,卒不肯加禮。

    入梁為禮部尚書。

    莊宗平定河南,以廷珪年老,除太子少師緻仕。

    《通鑒》:廷珪與李琪嘗為太祖冊禮使。

    同光三年九月卒。

    贈右仆射。

    所著《鳳閣詞書》十卷、《克家志》五卷,并行于世。

    初,廷珪父逢,著《鑿混沌》、《真珠簾》等賦,大為時人所稱。

    廷珪既壯,亦著賦數十篇,同為一集,故目曰《克家志》。

     崔沂,《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沂,字德潤。

    大中時宰相魏公铉之幼子也。

    兄沆,廣明初亦為宰輔。

    沂舉進士第,曆監察、補阙。

    昭宗時,累遷至員外郎、知制诰。

    性抗厲守道,而文藻非優,嘗與同舍顔荛、錢珝俱秉筆,見荛、珝贍速,草制數十,無妨譚笑,而沂自愧。

    翌日,谒國相訴曰:「沂疏淺,不足以供詞翰之職。

    」相輔然之,移為谏議大夫。

    入梁,為禦史司憲,糾缪繩違,不避豪右。

    開平中,金吾街使寇彥卿入朝,過天津橋,市民梁現者不時回避,前導伍伯捽之,投石欄以緻斃。

    彥卿自前白于梁祖,梁祖命通事舍人趙可封宣谕,令出私财與死者之家,以贖其罪。

    沂奏劾曰:「彥卿位是人臣,無專殺之理。

    況天津橋禦路之要,正對端門,當車駕出入之途,非街使震怒之所。

    況梁現不時回避,其過止于鞭笞。

    捽首投驅,深乖朝憲,請論之以法。

    」梁祖惜彥卿,令沂以過失論,沂引鬥競律,以怙勢力為罪首,下手者減一等。

    又鬥毆條,不鬥故毆傷人者,加傷罪一等。

    沂表入,責授彥卿遊擊将軍、左衛中郎将。

    沂剛正守法,人士多之。

    遷左司侍郎,改太常卿,轉禮部尚書。

    貞明中,帶本官充西京副留守。

    時張全義留守、天下兵馬副元帥、河南尹、判六軍諸衛事、守太尉、中書令、魏王,名位之重,冠絕中外。

    沂至府,客将白以副留守合行廷禮,沂曰:「張公官位至重,然尚帶府尹之名,不知副留守見尹之儀何如?」全義知之,遽引見沂,勞曰:「彼此有禮,俱老矣,勿相勞煩。

    」莊宗興複唐室,複用為左丞,判吏部尚書铨選司,坐累谪石州司馬。

    明宗即位,召還,複為左丞。

    以衰疾告老,授太子少保緻仕。

    卒于龍門之别墅,時年七十餘。

    贈太子少傅。

     劉嶽,字昭輔。

    其先遼東襄平人,元魏平定遼東,徙家于代,随孝文遷洛,遂為洛陽人。

    八代祖民部尚書渝國公政會,武德時功臣。

    祖符,蔡州刺史。

    父珪,洪洞縣令。

    符有子八人,皆登進士第。

    珪之母弟瑰、玕,異母弟崇夷、崇龜、崇望、崇魯、崇谟。

    崇龜,乾甯中廣南節度使;崇望,乾甯中宰相;崇魯、崇谟、崇夷,并曆朝省。

    嶽少孤,亦進士擢第,曆戶部巡官、鄭縣簿、直史館,轉左拾遺、侍禦史。

    梁貞明初,召入翰林為學士。

    嶽為文敏速,尤善談諧,在職累遷戶部侍郎,在翰林十二年。

    莊宗入汴,随例貶均州司馬,尋丁母憂,許自貶所奔喪,服阕,授太子詹事。

    明宗即位,曆兵部吏部侍郎、秘書監、太常卿。

    卒年五十六。

    贈吏部尚書。

    嶽文學之外,通于典禮。

    天成中,奉诏撰《新書儀》一部,文約而理當,今行于世。

     子溫叟,仕至禦史中丞。

    《國老談苑》雲:劉溫叟方正守道,以名教為己任。

    幼孤,事母以孝聞,其母甚賢。

    初為翰林學士,私庭拜母,母即命二婢箱擎公服、金帶,置于階下,謂溫叟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