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書四十一 列傳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補天雄軍左廂馬步都虞候,曆蔚、慈、隰三州刺史。
同光三年,除新州節度使。
塞上多事,廷裕無控制之術,邊鄙常聳。
天成三年,卒于治所。
诏贈太保。
王思同,幽州人也。
父敬柔,曆瀛、平、儒、檀、營五州刺史。
思同母即劉仁恭之女也,故思同初事仁恭為帳下軍校。
會劉守光攻仁恭于大安山,思同以部下兵歸太原,時年十六,武皇命為飛騰指揮使。
從莊宗平定山東,累典諸軍。
思同性疏俊,粗有文,性喜為詩什,與人唱和,自稱薊門戰客。
魏王繼岌待之若子。
時内養呂知柔侍興聖宮,頗用事,思同不平之。
呂為終南山詩,末句有「頭」字,思同和曰:「料伊直拟沖霄漢,賴有青天壓著頭。
」其所為詩句,皆此類也。
每從征,必在興聖帳下,然同光朝,位止鄭州刺史。
明宗在軍時,素知之,即位後,用為同州節度使,未幾,移鎮隴右。
思同好文士,無賢不肖,必館接賄遺,歲費數十萬。
在秦州累年,邊民懷惠,華戎甯息。
長興元年,入朝,見于中興殿。
明宗問秦州邊事,對曰:「秦州與吐蕃接境,蕃部多違法度。
臣設法招懷,沿邊置寨四十餘所,控其要害。
每蕃人互市、飲食之界上,令納器械。
」因手指畫秦州山川要害控扼處。
明宗曰:「人言思同不管事,豈及此耶!」時兩川叛,欲用之,且留左右,故授右武衛将軍。
八月,授西南面行營馬步都虞候。
九月,遷京兆尹、西京留守。
伐蜀之役,為先鋒指揮使。
石敬瑭入大散關。
思同恃勇先入劍門,大軍未相繼,複被董璋兵逐出之。
及敬瑭班師,思同以曾獲劍門之功,移鎮山南西道。
三年,兩川交兵,明宗慮并在一人,則朝廷難制,密诏思同相度形勢,即乘間用軍,事未行而董璋敗。
八月,複為京兆尹兼西京留守。
時潞王鎮鳳翔,與之鄰境,及潞王不禀朝旨,緻書于秦、泾、雍、梁、邠諸帥,言:「賊臣亂政,屬先帝疾笃,謀害秦王,迎立嗣君,自擅權柄,以緻殘害骨肉,搖動籓垣。
懼先人基業,忽焉墜地,故誓心入朝,以除君側,事濟之後,謝病歸籓。
然籓邸素貧。
兵力俱困,欲希國士,共濟急難。
」乃令小伶女十人以五弦技見思同,因歡諷動,又令軍校宋審溫者,請使于雍,若不從命,即獨圖之。
又令推官郝昭、府吏硃延乂以書檄起兵。
會副部署藥彥稠至,方宴,而妓、使适至,乃擊之于獄。
彥稠請誅審溫,拘送昭赴阙。
時思同已遣其子入朝言事,朝廷嘉之,乃以思同為鳳翔行營都部署,起軍營于扶風。
三月十四日,與張虔钊會于岐下,梯沖大集。
十五日,進收東西關城,城中戰備不完,然死力禦捍,外兵傷夷者十二三。
十六日,複進攻其城,潞王登陴泣谕于外,聞者悲之。
張虔钊性褊,诘旦,西南用軍,與都監皆血刃以督軍士,軍士齊诟,反攻虔钊,虔钊躍馬避之。
時羽林指揮使楊思權引軍自西門先入,思同未之知,猶督士登城。
俄而嚴衛指揮使尹晖呼曰:「西城軍已入城受賞矣,軍士可解甲!」棄仗之聲,振動天地。
日午,亂軍畢集,泾州張從賓、邠州康福、河中安彥威皆遁去。
十七日,思同與藥彥稠、苌從簡俱至長安,劉遂雍閉關不内,乃奔潼關。
二十二日,潞王至昭應,前鋒執思同來獻。
王謂左右曰:「思同計乖于事,然盡心于所奉,亦可嘉也。
」顧謂趙守鈞曰:「思同爾之故人,可行迓之于路,達予撫慰之意。
」思同至,潞王讓之曰:「賊臣傾我國家,殘害骨肉,非予弟之過。
我起兵岐山,蓋誅一二賊臣耳,爾何首鼠兩端,多方誤我,今日之罪,其可逃乎!」思同曰:「臣起自行間,受先朝爵命,秉旄仗钺,累曆重籓,終無顯效以答殊遇。
臣非不知攀龍附鳳則福多,扶衰救弱則禍速,但恐瞑目之後,無面見先帝。
釁鼓膏原,缧囚之常分也。
」潞王為之改容,徐謂之曰:「且憩歇。
」潞王欲用之,而楊思權之徒恥見其面,屢啟劉延朗,言「思同不可留,慮失士心。
」又,潞王入長安時,尹晖盡得思同家财及諸妓女,故尤惡思同,與劉延朗亟言之。
屬王醉,不待報,殺思同并其子德勝。
潞王醒,召思同,左右報已誅之矣。
潞王怒延朗,累日嗟惜之。
及漢高祖即位,诏贈侍中。
索自通,字得之,太原清源人也。
父繼昭,以自通貴,授國子監祭酒緻仕。
自通少能騎射,嘗于山墅射獵,莊宗鎮太原時,遇之于野,訊其姓名,即補右番?直軍使。
後因從獵,射中走鹿,轉指揮使。
佐周德威攻燕軍于涿州,擒燕将郭在鈞。
從莊宗定魏博,改突騎指揮使。
明宗即位,自随駕左右廂馬軍都指揮授忻州刺史。
歲餘召還,複典禁兵,領韶州刺史,出為大同軍節度使。
累歲移鎮忠武,改京兆尹、西京留守。
楊彥溫據河中作亂,自通率師讨平之,授河中節度使。
尋自鄜州入為右龍武統軍。
初,自通既平楊彥溫,代末帝鎮河中,臨事失于周旋,末帝深銜之。
《通鑒》:自通至鎮,承安重誨指,籍軍府甲仗數上之,以為從珂私造,賴王德妃居中保護,從珂由是得免。
及末帝即位,自通憂悸求死。
清泰元年七月,因朝退涉洛,自溺而卒。
子萬進,周顯德中,曆任方鎮。
同光三年,除新州節度使。
塞上多事,廷裕無控制之術,邊鄙常聳。
天成三年,卒于治所。
诏贈太保。
王思同,幽州人也。
父敬柔,曆瀛、平、儒、檀、營五州刺史。
思同母即劉仁恭之女也,故思同初事仁恭為帳下軍校。
會劉守光攻仁恭于大安山,思同以部下兵歸太原,時年十六,武皇命為飛騰指揮使。
從莊宗平定山東,累典諸軍。
思同性疏俊,粗有文,性喜為詩什,與人唱和,自稱薊門戰客。
魏王繼岌待之若子。
時内養呂知柔侍興聖宮,頗用事,思同不平之。
呂為終南山詩,末句有「頭」字,思同和曰:「料伊直拟沖霄漢,賴有青天壓著頭。
」其所為詩句,皆此類也。
每從征,必在興聖帳下,然同光朝,位止鄭州刺史。
明宗在軍時,素知之,即位後,用為同州節度使,未幾,移鎮隴右。
思同好文士,無賢不肖,必館接賄遺,歲費數十萬。
在秦州累年,邊民懷惠,華戎甯息。
長興元年,入朝,見于中興殿。
明宗問秦州邊事,對曰:「秦州與吐蕃接境,蕃部多違法度。
臣設法招懷,沿邊置寨四十餘所,控其要害。
每蕃人互市、飲食之界上,令納器械。
」因手指畫秦州山川要害控扼處。
明宗曰:「人言思同不管事,豈及此耶!」時兩川叛,欲用之,且留左右,故授右武衛将軍。
八月,授西南面行營馬步都虞候。
九月,遷京兆尹、西京留守。
伐蜀之役,為先鋒指揮使。
石敬瑭入大散關。
思同恃勇先入劍門,大軍未相繼,複被董璋兵逐出之。
及敬瑭班師,思同以曾獲劍門之功,移鎮山南西道。
三年,兩川交兵,明宗慮并在一人,則朝廷難制,密诏思同相度形勢,即乘間用軍,事未行而董璋敗。
八月,複為京兆尹兼西京留守。
時潞王鎮鳳翔,與之鄰境,及潞王不禀朝旨,緻書于秦、泾、雍、梁、邠諸帥,言:「賊臣亂政,屬先帝疾笃,謀害秦王,迎立嗣君,自擅權柄,以緻殘害骨肉,搖動籓垣。
懼先人基業,忽焉墜地,故誓心入朝,以除君側,事濟之後,謝病歸籓。
然籓邸素貧。
兵力俱困,欲希國士,共濟急難。
」乃令小伶女十人以五弦技見思同,因歡諷動,又令軍校宋審溫者,請使于雍,若不從命,即獨圖之。
又令推官郝昭、府吏硃延乂以書檄起兵。
會副部署藥彥稠至,方宴,而妓、使适至,乃擊之于獄。
彥稠請誅審溫,拘送昭赴阙。
時思同已遣其子入朝言事,朝廷嘉之,乃以思同為鳳翔行營都部署,起軍營于扶風。
三月十四日,與張虔钊會于岐下,梯沖大集。
十五日,進收東西關城,城中戰備不完,然死力禦捍,外兵傷夷者十二三。
十六日,複進攻其城,潞王登陴泣谕于外,聞者悲之。
張虔钊性褊,诘旦,西南用軍,與都監皆血刃以督軍士,軍士齊诟,反攻虔钊,虔钊躍馬避之。
時羽林指揮使楊思權引軍自西門先入,思同未之知,猶督士登城。
俄而嚴衛指揮使尹晖呼曰:「西城軍已入城受賞矣,軍士可解甲!」棄仗之聲,振動天地。
日午,亂軍畢集,泾州張從賓、邠州康福、河中安彥威皆遁去。
十七日,思同與藥彥稠、苌從簡俱至長安,劉遂雍閉關不内,乃奔潼關。
二十二日,潞王至昭應,前鋒執思同來獻。
王謂左右曰:「思同計乖于事,然盡心于所奉,亦可嘉也。
」顧謂趙守鈞曰:「思同爾之故人,可行迓之于路,達予撫慰之意。
」思同至,潞王讓之曰:「賊臣傾我國家,殘害骨肉,非予弟之過。
我起兵岐山,蓋誅一二賊臣耳,爾何首鼠兩端,多方誤我,今日之罪,其可逃乎!」思同曰:「臣起自行間,受先朝爵命,秉旄仗钺,累曆重籓,終無顯效以答殊遇。
臣非不知攀龍附鳳則福多,扶衰救弱則禍速,但恐瞑目之後,無面見先帝。
釁鼓膏原,缧囚之常分也。
」潞王為之改容,徐謂之曰:「且憩歇。
」潞王欲用之,而楊思權之徒恥見其面,屢啟劉延朗,言「思同不可留,慮失士心。
」又,潞王入長安時,尹晖盡得思同家财及諸妓女,故尤惡思同,與劉延朗亟言之。
屬王醉,不待報,殺思同并其子德勝。
潞王醒,召思同,左右報已誅之矣。
潞王怒延朗,累日嗟惜之。
及漢高祖即位,诏贈侍中。
索自通,字得之,太原清源人也。
父繼昭,以自通貴,授國子監祭酒緻仕。
自通少能騎射,嘗于山墅射獵,莊宗鎮太原時,遇之于野,訊其姓名,即補右番?直軍使。
後因從獵,射中走鹿,轉指揮使。
佐周德威攻燕軍于涿州,擒燕将郭在鈞。
從莊宗定魏博,改突騎指揮使。
明宗即位,自随駕左右廂馬軍都指揮授忻州刺史。
歲餘召還,複典禁兵,領韶州刺史,出為大同軍節度使。
累歲移鎮忠武,改京兆尹、西京留守。
楊彥溫據河中作亂,自通率師讨平之,授河中節度使。
尋自鄜州入為右龍武統軍。
初,自通既平楊彥溫,代末帝鎮河中,臨事失于周旋,末帝深銜之。
《通鑒》:自通至鎮,承安重誨指,籍軍府甲仗數上之,以為從珂私造,賴王德妃居中保護,從珂由是得免。
及末帝即位,自通憂悸求死。
清泰元年七月,因朝退涉洛,自溺而卒。
子萬進,周顯德中,曆任方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