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書四十一 列傳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李建及,許州人。
本姓王,父質。
建及少事李罕之為紀綱,光啟中,罕之谒武皇于晉陽,因選部下骁勇者百人以獻,建及在籍中。
後以功署牙職,典義兒軍,及賜姓名。
天祐七年,改匡衛軍都校。
柏鄉之役,汴将韓勍追周德威至高邑南野河上,鎮、定兵扼橋道,韓勍選精兵先奪之。
莊宗登高而望,鎮、定兵将衄,謂建及曰:「如賊過橋,則勢不可遏,卿計若何?」建及于部選士二百,挺槍大噪,禦汴軍,卻之于橋下。
二月,王師攻魏,魏人夜出犯我營,建及設伏待之,扼其歸路,盡殪之。
劉鄩之營莘縣,月餘不出,忽一旦縱兵攻鎮、定之營,軍中騰亂,建及率銀槍勁兵千人赴之,擊敗汴軍,追奔至其壘。
元城之戰,建及首陷其陣,授天雄軍教練使。
八月,遷遼州刺史。
十四年,從擊契丹于幽州,破之。
十二月,從攻楊劉,自寅至午,汴軍嬰城拒守,建及自負葭葦堙塹,率先登梯,遂拔之。
胡柳之役,前軍逗撓,際晚,汴軍登土山,建及一戰奪之。
莊宗欲收軍,诘朝合戰。
建及橫槊當前,曰:「賊大将已亡,乘此易擊,王但登山,觀臣破賊!」即引銀槍效節大呼奮擊,三軍增氣,由是王師複振,以功授檢校司空、魏博内外衙都将。
十六年,汴将賀瑰攻德勝南城,以戰船十餘艘,竹笮維之,扼斷津路,王師不得渡。
城中矢石将盡,守城将氏延賞危急,莊宗令積帛軍門,召能破賊船者。
津人有馬破龍者,能水遊,乃令往見延賞,延賞言:「危窘極矣,所争晷刻。
」時棹船滿河,流矢雨集,建及被重铠,執槊呼曰:「豈有一衣帶水,縱賊如此!」乃以二船實甲士,皆短兵持斧,徑抵梁之戰艦,斧其笮;又令上流具甕,積薪其上,順流縱火,以攻其艦。
須臾,煙焰騰熾,梁軍斷纜而遁;建及乃入南城,賀瑰解圍而去。
其年十二月,與汴将王瓚戰于戚城,建及傷手,莊宗解禦衣金帶賜之。
建及有膽氣,慷慨不群,臨陣鞠旅,意氣橫壯,自莊宗至魏州,建及都總内外衙銀槍效節帳前親軍,善于撫禦,所得賞賜,皆分給部下,絕甘分少,頗洽軍情。
又累立戰功,雄勇冠絕,雌劣者忌讒之。
時宦官韋令圖監建及軍,每于莊宗前言:「建及以家财驟施,其趨向志意不小,不可令典衙兵。
」莊宗因猜之。
建及性既忠荩,雖知讒構,不改其操。
十七年三月,授代州刺史。
八月,與李存審赴河中,解同州之圍。
建及少遇禍亂,久從戰陣,矢石所中,肌無完膚,後有功見疑,私心憤郁。
是歲,卒于太原,時年五十七。
石君立,趙州昭慶人也,亦謂之石家财。
初事代州刺史李克柔,後隸李嗣昭為牙校,曆典諸軍。
夾城之役,君立每出挑戰,壞汴軍栅壘,俘擒而還。
八年,與汴軍戰于龍化園,敗之,獲其大将蔔渥以獻。
嗣昭每出征,俾君立為前鋒,敵人畏之。
王檀之逼晉陽也,城中無備,安金全驅市人以登陴,保聚不完。
時莊宗在魏博,救應不暇,人心危懼,嗣昭遣君立率五百騎,自上黨朝發暮至。
王檀遊軍扼汾橋,君立一戰敗之,徑至城下,馳突斬擊,出入如神,大呼曰:「昭義侍中大軍至矣!」是夜入城,與安金全等分出諸門擊殺于外,遲明,梁軍敗走。
十七年,将兵屯德勝。
時汴軍自滑州轉饷以給楊村寨,莊宗親率騎軍于河外,循岸而上,邀擊之。
汴人距楊村五十裡,于河曲潘張村築壘以貯軍儲,莊宗令諸軍攻之。
汴人設伏于要路,逆戰僞敗,王師乘之,蹙入壘門,梁伏兵起,因與血戰。
君立與鎮州大将王钊陷入賊壘,時諸将部校陷賊者十餘人,君立被執,送于汴。
梁祖素知其骁勇,欲用之為将,械而下獄。
久之,梁主遣人誘之,君立曰:「敗軍之将,難與議勇,如欲将我,我雖真誠效命,能信我乎?人皆有君,吾何忍反為仇人哉!」既而諸将被戮,尚惜君立不之害。
同光元年,莊宗至汴前一日,梁主始令殺之。
高行珪,燕人也。
家世勇悍,與弟行周俱有武藝,初仕燕為騎将,骁果出諸将之右。
燕帥劉守光僭逆不道,莊宗令周德威征之,守光大懼,以行珪為武州刺史,令張犄角之勢。
時明宗将兵助德威平燕,俄聞行珪至,率騎以禦之。
明宗谕以逆順之理,行珪乃降。
守光将元行欽在山北,聞行珪有變,即率部下軍衆以攻行珪。
行珪遣弟行周告急于周德威,德威命明宗、李嗣本、安金全将兵援之。
明宗破行欽于廣邊軍,行欽亦降。
尋以行珪為朔州刺史,曆忻、岚二郡,遷雲州留後。
天成初,授鄧州節度使,尋移鎮安州。
行珪性貪鄙,短于為政,在安州日,行事多不法。
副使範延策者,幽州人也,性剛直,累為賓職,及佐行珪,睹其貪猥,因強谏之,行珪不從。
後延策因入奏,獻封章于阙下,事有三條:一請不禁過淮豬羊,而禁絲綿匹帛,以實中國;一請于山林要害置軍鎮,以絕寇盜;一述籓侯之弊,請敕從事明谏诤之,不從,令諸軍校列班廷诤。
行珪聞之,深銜之。
後因戍兵作亂,誣奏延策與之同謀,父子俱戮于汴,聞者冤之。
未幾,行珪以疾卒。
诏贈太尉。
張廷裕,代北人也。
幼事武皇于雲中,從平黃巢,讨王行瑜,自行間漸升為小将。
莊宗定魏
本姓王,父質。
建及少事李罕之為紀綱,光啟中,罕之谒武皇于晉陽,因選部下骁勇者百人以獻,建及在籍中。
後以功署牙職,典義兒軍,及賜姓名。
天祐七年,改匡衛軍都校。
柏鄉之役,汴将韓勍追周德威至高邑南野河上,鎮、定兵扼橋道,韓勍選精兵先奪之。
莊宗登高而望,鎮、定兵将衄,謂建及曰:「如賊過橋,則勢不可遏,卿計若何?」建及于部選士二百,挺槍大噪,禦汴軍,卻之于橋下。
二月,王師攻魏,魏人夜出犯我營,建及設伏待之,扼其歸路,盡殪之。
劉鄩之營莘縣,月餘不出,忽一旦縱兵攻鎮、定之營,軍中騰亂,建及率銀槍勁兵千人赴之,擊敗汴軍,追奔至其壘。
元城之戰,建及首陷其陣,授天雄軍教練使。
八月,遷遼州刺史。
十四年,從擊契丹于幽州,破之。
十二月,從攻楊劉,自寅至午,汴軍嬰城拒守,建及自負葭葦堙塹,率先登梯,遂拔之。
胡柳之役,前軍逗撓,際晚,汴軍登土山,建及一戰奪之。
莊宗欲收軍,诘朝合戰。
建及橫槊當前,曰:「賊大将已亡,乘此易擊,王但登山,觀臣破賊!」即引銀槍效節大呼奮擊,三軍增氣,由是王師複振,以功授檢校司空、魏博内外衙都将。
十六年,汴将賀瑰攻德勝南城,以戰船十餘艘,竹笮維之,扼斷津路,王師不得渡。
城中矢石将盡,守城将氏延賞危急,莊宗令積帛軍門,召能破賊船者。
津人有馬破龍者,能水遊,乃令往見延賞,延賞言:「危窘極矣,所争晷刻。
」時棹船滿河,流矢雨集,建及被重铠,執槊呼曰:「豈有一衣帶水,縱賊如此!」乃以二船實甲士,皆短兵持斧,徑抵梁之戰艦,斧其笮;又令上流具甕,積薪其上,順流縱火,以攻其艦。
須臾,煙焰騰熾,梁軍斷纜而遁;建及乃入南城,賀瑰解圍而去。
其年十二月,與汴将王瓚戰于戚城,建及傷手,莊宗解禦衣金帶賜之。
建及有膽氣,慷慨不群,臨陣鞠旅,意氣橫壯,自莊宗至魏州,建及都總内外衙銀槍效節帳前親軍,善于撫禦,所得賞賜,皆分給部下,絕甘分少,頗洽軍情。
又累立戰功,雄勇冠絕,雌劣者忌讒之。
時宦官韋令圖監建及軍,每于莊宗前言:「建及以家财驟施,其趨向志意不小,不可令典衙兵。
」莊宗因猜之。
建及性既忠荩,雖知讒構,不改其操。
十七年三月,授代州刺史。
八月,與李存審赴河中,解同州之圍。
建及少遇禍亂,久從戰陣,矢石所中,肌無完膚,後有功見疑,私心憤郁。
是歲,卒于太原,時年五十七。
石君立,趙州昭慶人也,亦謂之石家财。
初事代州刺史李克柔,後隸李嗣昭為牙校,曆典諸軍。
夾城之役,君立每出挑戰,壞汴軍栅壘,俘擒而還。
八年,與汴軍戰于龍化園,敗之,獲其大将蔔渥以獻。
嗣昭每出征,俾君立為前鋒,敵人畏之。
王檀之逼晉陽也,城中無備,安金全驅市人以登陴,保聚不完。
時莊宗在魏博,救應不暇,人心危懼,嗣昭遣君立率五百騎,自上黨朝發暮至。
王檀遊軍扼汾橋,君立一戰敗之,徑至城下,馳突斬擊,出入如神,大呼曰:「昭義侍中大軍至矣!」是夜入城,與安金全等分出諸門擊殺于外,遲明,梁軍敗走。
十七年,将兵屯德勝。
時汴軍自滑州轉饷以給楊村寨,莊宗親率騎軍于河外,循岸而上,邀擊之。
汴人距楊村五十裡,于河曲潘張村築壘以貯軍儲,莊宗令諸軍攻之。
汴人設伏于要路,逆戰僞敗,王師乘之,蹙入壘門,梁伏兵起,因與血戰。
君立與鎮州大将王钊陷入賊壘,時諸将部校陷賊者十餘人,君立被執,送于汴。
梁祖素知其骁勇,欲用之為将,械而下獄。
久之,梁主遣人誘之,君立曰:「敗軍之将,難與議勇,如欲将我,我雖真誠效命,能信我乎?人皆有君,吾何忍反為仇人哉!」既而諸将被戮,尚惜君立不之害。
同光元年,莊宗至汴前一日,梁主始令殺之。
高行珪,燕人也。
家世勇悍,與弟行周俱有武藝,初仕燕為騎将,骁果出諸将之右。
燕帥劉守光僭逆不道,莊宗令周德威征之,守光大懼,以行珪為武州刺史,令張犄角之勢。
時明宗将兵助德威平燕,俄聞行珪至,率騎以禦之。
明宗谕以逆順之理,行珪乃降。
守光将元行欽在山北,聞行珪有變,即率部下軍衆以攻行珪。
行珪遣弟行周告急于周德威,德威命明宗、李嗣本、安金全将兵援之。
明宗破行欽于廣邊軍,行欽亦降。
尋以行珪為朔州刺史,曆忻、岚二郡,遷雲州留後。
天成初,授鄧州節度使,尋移鎮安州。
行珪性貪鄙,短于為政,在安州日,行事多不法。
副使範延策者,幽州人也,性剛直,累為賓職,及佐行珪,睹其貪猥,因強谏之,行珪不從。
後延策因入奏,獻封章于阙下,事有三條:一請不禁過淮豬羊,而禁絲綿匹帛,以實中國;一請于山林要害置軍鎮,以絕寇盜;一述籓侯之弊,請敕從事明谏诤之,不從,令諸軍校列班廷诤。
行珪聞之,深銜之。
後因戍兵作亂,誣奏延策與之同謀,父子俱戮于汴,聞者冤之。
未幾,行珪以疾卒。
诏贈太尉。
張廷裕,代北人也。
幼事武皇于雲中,從平黃巢,讨王行瑜,自行間漸升為小将。
莊宗定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