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書三十七 列傳十三

關燈
請後主臨幸,而韓昭贊成之。

    《太平廣記》引《王氏見聞錄》雲:承休請從諸軍揀選官健,得骁勇數千,号龍武軍,承休自為統帥,并特加衣糧,日有優給。

    因乞秦州節度使,且雲:「願與陛下于秦州采掇美麗。

    」且說秦州風土,多出國色,仍請幸天水。

    少主甚悅,即遣仗節赴鎮,應所選龍武精銳,并充衙隊從行。

     同光二年十月,蜀主率衆數萬,由劍閣将出興、鳳,以遊秦州;至興州,遇魏王繼岌軍至,狼狽而旋。

    承休遽聞東師入讨,大恐,計無從出,問于重霸。

    對曰;「開府何患?蜀中精兵,不下十萬,咫尺之險,安有不濟,縱東軍盡如狼虎,豈能入劍門!然國家有患,開府特受主知,不得失于奔赴,此州制置事定,無虞得失,重霸願從開府赴阙。

    」承休素信以為忠赤。

    重霸出秦州金帛以賂群羌,買由州山路歸蜀。

    承休擁龍武軍及招置僅萬人從行,令重霸權握部署,州人祖送,秦州軍亦列部隊。

    承休登乘,重霸馬前辭曰:「國家費盡事力,收獲隴西,若從開府南行,隴州即時疏失,請開府自行,重霸且為國守籓。

    」承休既去,重霸在秦州,聞明宗起河北,即時遣使以秦、成等州來降。

    天成初,用為阆州團練使。

    未幾,召還為左衛大将軍。

    常以奸佞揣人主意,明宗尤愛之。

    長興末,明宗謂侍臣曰:「安重霸朕之故人,以秦州歸國,其功不細,酬以團練防禦,恐非懷來之道。

    」範延光曰:「将校内有自河東、河北從陛下龍飛故人,尚有未及團防者,今若遽授重霸方鎮,恐為人竊議。

    」明宗不悅。

    未幾,竟以同州節钺授之。

    清泰初,移授西京留守、京兆尹。

    先是,秦、雍之間,令長設酒食,私丐于部民者,俗謂之「搗蒜」。

    及重霸之鎮長安,亦為之,故秦人目重霸為「搗蒜老」。

    其年冬,改雲州節度。

    居無何,以病求代,時家寄上黨,及歸而卒。

    重霸善悅人,好賂遺,時人目之為俊。

     弟重進,尤兇惡。

    事莊宗,以試劍殺人,奔淮南。

    《玉堂閑話》:安重進,性兇險,莊宗潛龍時為小校,常佩劍列于翊衛。

    後攜劍南馳,投于梁祖,梁祖壯之,俾隸淮之鎮戍。

    複以射殺掌庾吏,逃竄江湖,淮帥得之,擢為裨将。

    重霸在蜀,聞之蜀主,取之于吳,用為裨将。

    随重霸為龍武小将,戍長道,又殺人,奔歸洛陽。

    《太平廣記》雲:蜀破,重進東歸,明宗補為諸州馬步軍都指揮使,後有過,鞭背卒。

     重霸之子曰懷浦,晉天福中,為禁軍指揮使。

    契丹寇澶州,以臨陣忸怩,為景延廣所誅。

      劉訓,字遵範,隰州永和人也。

    出身行間,初事武皇為馬軍隊長,漸至散将。

    屬河中王氏昆仲有尋戈之役,訓從史俨攻陝州。

    武皇讨王行瑜,以訓為前鋒,後隸河中,為隰州防禦都将。

    居無何,殺陝州刺史,以郡歸莊宗,曆瀛州刺史。

    同光初,拜左監衛大将軍。

    三年,授襄州節度使。

    四年四月,洛陽有變,訓以私忿害節度副使胡裝,族其家,聞者冤之。

    天成中,荊南高季興叛,诏訓為南面行營招讨使,知荊南行府事。

    是時,湖南馬殷請以舟師會,及王師至荊渚,殷軍方到嶽州。

    仍傳意于訓,許助軍儲弓甲之類,久之,略無至者。

    案《通鑒》:劉訓至荊南,楚王殷遣都指揮使許德勳等将水軍屯嶽州。

    高季興堅壁不戰,求救于吳,吳人遣水軍援之。

    荊渚地氣卑濕,漸及霖潦,糧運不繼,人多疾疫。

    訓本無将略,人鹹苦之。

    及孔循至,得襄之小校獻竹龍之術,及造竹龍二道,傅于城下,竟無所濟。

    遂罷兵,令将士散略居民而回。

    诏訓赴阙,尋責授檀州刺史,續敕濮州安置,未幾,起為龍武大将軍,尋授建雄軍節度使,移鎮延平。

    卒贈太尉。

      張敬詢,勝州金河縣人,世為振武軍牙校。

    祖仲阮,曆勝州刺史,父漢環事武皇為牙将。

    敬詢當武皇時,專掌甲坊十五年,以稱職聞。

    複以女為武皇子存霸妻,益見親信。

    莊宗即位,以為沁州刺史,秩滿,複用為甲坊使。

    莊宗經略山東,敬詢從軍,曆博、澤、慈、隰四州刺史。

    同光末,授耀州團練使。

    郭崇韬之征蜀也,以敬詢善督租賦,乃表為利州留後。

    明宗即位,正授昭武軍節度使。

    天成二年,诏還京師,複授大同節度使,至鎮,招撫室韋萬餘帳。

    四年,征為左骁衛上将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