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書三十七 列傳十三

關燈
安金全,代北人。

    世為邊将,少骁果,便騎射。

    武皇時為騎将,屢從征讨。

    莊宗之救潞州及平河朔,皆有戰功,累為刺史,以老病退居太原。

    天祐中,汴将王檀率師三萬,乘莊宗在鄴,來襲并州。

    時城無備兵,敵軍奄至,監軍張承業大恐,計無所出,閱諸司丁匠,登陴禦捍。

    外攻甚急,金全遽出謂承業曰:「老夫退居抱病,不任軍事。

    然吾王家屬在此,王業本根之地,如一旦為敵所有,大事去矣。

    請以庫甲見授,為公備寇。

    」承業即時授之。

    金全被甲跨馬,召率子弟及退閑諸将,得數百人。

    夜出北門,擊賊于羊馬城内,梁人驚潰,由是退卻。

    俄而石君立自潞州至,汴軍退走。

    微金全之奮命,城幾危矣。

    莊宗性矜伐,凡大将立功,不時行賞,故金全終莊宗世,名位不進。

    明宗與之有舊,及登極,授金全同平章事,充振武軍節度使。

    在任二年,治民為政非所長,诏赴阙,俄而病卒。

    廢視朝二日。

    初,南北對壘,汴之遊騎每出,必為金全所獲,故梁之偵邏者鹹懼,目之為「安五道」,蓋比鬼将有五道之名也。

     子審琦等,皆位至方鎮,别有傳。

      審通,金全之猶子也。

    幼事莊宗,累有戰功,轉先鋒指揮使。

    同光初,為北京右廂馬軍都指揮使,屯奉化軍。

    四年春,赴明宗急诏,軍趨夷癯,為前鋒。

    天成初,授單州刺史,改齊州防禦使,兼諸道先鋒馬軍都指揮使。

    奉诏北征,從房知溫營于盧台。

    會龍晊部下兵亂,審通脫身酒筵,奪般以濟,促騎士介馬,及亂兵南行,盡戮之,以功授檢校太傅、滄州節度使。

    圍王都于中山,躬冒矢石,為飛石所中而卒。

    贈太尉。

     安元信,字子言,代北人。

    父順琳,為降野軍使。

    元信以将族子,便騎射,幼事武皇,從平巢、蔡。

    光啟中,吐渾赫連铎寇雲中,武皇使元信拒之,元信兵敗于居庸關。

    武皇性嚴急,元信不敢還,遂奔定州;王處存待之甚厚,用為突騎都校。

    乾甯中,處存子郜嗣位。

    時梁軍攻河朔三鎮,奔命不暇,梁将張存敬軍奄至城下,既無宿備,郜懼,挈其族奔太原,元信從之;武皇待之如初,用為鐵林軍使。

    梁将氏叔琮之攻河東也,别将葛從周自馬嶺入,元信伏于榆次,挫其前鋒。

    梁将李思安之攻上黨也,王師将壁高河,為梁軍所逼。

    别将秦武者,尤為難敵,元信與鬥,斃之。

    由是梁軍解去,城壘得立。

    武皇賜所乘馬及細铠仗,遷突陣都将。

    莊宗嗣晉王位,元信從救上黨,破夾寨,複澤、潞,以功授檢校司空、遼州刺史,賜玉鞭名馬。

    柏鄉之役,日晚戰酣,元信重傷,莊宗自臨傅藥。

    其年,改檢校司徒、武州刺史,充内衙副都指揮使、山北諸州都團練副使。

    從莊宗定魏博,移為博州刺史。

    與梁對壘德勝渡,元信為右廂排陣使。

    未幾,為大同軍節度使。

    莊宗平定河南,移授橫海軍節度使。

    時契丹犯邊,元信與霍彥威從明宗屯常山。

    元信恃功,每對明宗以成敗勇怯戲侮彥威,彥威不敢答。

    明宗曰;「成由天地,不由于人。

    當氏叔琮圍太原,公有何勇!今國家運興,緻我等富貴。

    」元興乃起謝,不複以彥威為戲。

    明宗即位,以元信嘗為内衙都校,尤厚待之,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明年,移鎮徐州。

    王師之讨高季興,襄帥劉訓逗撓軍期,移授元信山南東道節度使以代訓。

    歲餘,改歸德軍節度使,就加兼侍中。

    明宗不豫,求入。

    末帝即位,授潞州節度使,加檢校太尉。

    清泰三年二月,以疾卒于鎮,時年七十四。

    贈太師。

    晉高祖即位,以元信宿望,令禮官定谥曰忠懿。

     有子六人,長曰友權,曆諸衛大将軍。

    次曰友親,仕皇朝為滁州刺史,卒于任。

      安重霸,雲州人也。

    性狡谲,多智算。

    初,自代北與明宗俱事武皇,因負罪奔梁;在梁複以罪奔蜀,蜀以蕃人善騎射,因為親将。

    蜀後主王衍,幼年襲位,其政多僻。

    宦官王承休居中用事,與成都尹韓昭内外相結,專采擇聲色,以固寵幸。

    武臣宿将,居常切齒。

    重霸谄事承休,特見委信。

    梁末,岐下削弱,蜀人奪取秦、成、階等州,重霸說承休求鎮秦州。

    仍于軍中選山東骁果,得數千人,号龍武都,以承休為軍帥,重霸副焉,俱在天水。

    歲餘,承休欲求旄钺,乃以隴西花木入獻,又稱秦州山水之美,人物之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