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書三十五 列傳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赴洛,遣使召之,習不時而至。
既至,谒明宗于胙縣。
霍彥威謂習曰:「主上所知者十人,公在其四,何猶豫乎!」習乃從明宗入汴。
明宗即位,加兼侍中,令歸本鎮。
屬青州守将王公俨拒命,複授天平軍節度使。
《宋史·顔衎傳》:天成初,為鄒平令。
符習初鎮天平,習武臣之廉慎者,以書告屬邑,毋聚斂為獻賀。
衎未領書,以故規行之,尋為吏所訟,習遽召衎笞之,幕客軍吏,鹹以為辱及正人,習甚悔焉,即表為觀察判官,且塞前事。
四年,移汴州節度使。
安重誨素不悅習,會汴人言習厚賦民錢,以代納藁,及納軍租,多收加耗,由是罷歸京師。
《通鑒》:習自恃宿将,議論多抗安重誨,故重誨求其過,奏之。
授太子太師緻仕,求歸故裡,許之,乃歸昭慶縣。
明宗以其子令謙為趙州刺史。
習飛揚痛飲,周遊田裡,不集朋徒,不過郡邑,如此累年,中風而卒。
贈太師。
子蒙嗣,位至禮部侍郎。
烏震,冀州信都人也。
少孤,自勤鄉校。
弱冠從軍,初為鎮州隊長,以功漸升部将,與符習從征于河上,頗得士心。
聞張文禮弑王镕,志複主雠,雪泣請行。
兵及恆陽,文禮執其母妻洎兒女十口誘之,不回,攻城日急。
文禮忿之,鹹割鼻斷腕,不絕于膚,放至軍門,觀者皆不忍正視。
震一恸而止,憤激奮命,身先矢石。
鎮州平,以功授震深、趙二州刺史。
其性純質,以清直禦下,在河北獨有政聲,移易州刺史,兼北面水陸轉運、招撫等使。
契丹犯塞,漁陽路梗,震率師運糧,三入薊門,擢為河北道副招讨,遙領宣州節度使,代房知溫軍于盧台。
及至軍,會戍兵龍晊所部鄴都奉節等軍數千人作亂,未及交印而遇害。
明宗聞之,廢朝一日,诏贈太傅。
震略涉書史,尤嗜《左氏傳》,好為詩,善筆劄,凡郵亭佛寺,多有留題之迹。
及其遇禍,燕、趙之士皆歎惜之。
王瓚,故河中節度使重盈之諸子也。
天複初,梁祖既平河中,追念王氏舊恩,辟瓚為賓佐。
梁祖即位,曆諸衛大将軍、兗華兩鎮節度使、開封尹。
貞明五年,代賀瑰統軍駐于河上。
時李存審築壘于德勝渡。
秋八月,瓚率汴軍五萬,自黎陽渡河,将掩擊魏州,明宗出師拒之。
瓚至頓丘而旋,于楊村夾河築壘,架浮航,自滑饋運相繼。
瓚嚴于軍法,令行禁止,然機略應變,則非所長。
十一月,瓚率其衆觀兵于戚城,明宗以前鋒擊之,獲其将李立。
十二月,邏騎報汴之饋糧千計,沿河而下,可掩而取之。
莊宗遣徒兵五千,設伏以待之,使騎軍循河南岸西上,俘獲饋役數千。
瓚結陣河曲,以待王師,既而兵合,一戰敗之。
瓚衆走保南城,瓚以小舟北渡僅免。
是日,獲馬千餘匹,俘斬萬級,王師乘勝徇地曹、濮。
梁主以瓚失律,令戴思遠代還。
及王師襲汴,時瓚為開封府尹。
梁主聞王師将至,自登建國門樓,日夜垂泣,時持國寶謂瓚曰:「吾終保有此者,系卿耳。
」令瓚閱市人散徒,登城為備。
洎明宗至封丘門,瓚開門迎降。
翼日,莊宗禦元德殿,瓚與百官待罪及進币馬,诏釋之,仍令收梁主屍,備槥椟權厝于佛寺,漆首函送于郊社。
居數日,段凝上疏奏:「梁朝掌事權者趙岩等,并助成虐政,結怨于人,聖政惟新,宜誅首惡,以謝天下。
」于是張漢傑、張漢融、張漢倫、張希逸、趙縠、硃珪等并族誅,家财籍沒。
瓚聞諸族當法,憂悸失次,每出則與妻子訣别。
郭崇韬遣人慰譬之,诏授宣武軍節度副使,知府事,檢校太傅如故。
《歐陽史》雲:瓚伏地請死,莊宗勞而起之曰:「朕與卿家世婚姻,然人臣各為主耳,複何罪邪!」因以為開封尹,遷宣武軍節度使。
瓚心憂疑成疾,十二月卒。
贈太子太師。
瓚雖為治嚴肅,而慘酷有家世風。
自曆守蕃鎮,頗能除盜,而明不能照下。
及尹正京邑,委政于愛婿牙将辛廷蔚,曲法納賄,因緣為奸。
初,汴人駐軍于河上,軍計不足,瓚請率汴之富戶,出助軍錢,賦取不均,人靡控訴,至有雉經者,又有富室緻賂幸而免率者。
及明宗即位,素知廷蔚之奸,乃勒歸田裡。
然瓚能優禮搢紳,抑挫豪猾,故當時士流皆稱仰焉。
袁象先,宋州下邑人也。
自稱唐中宗朝中書令、南陽郡王恕己之後。
曾祖進朝,成都少尹,梁以象先貴,累贈左仆射。
祖忠義,忠武軍節度判官,累贈司空。
父敬初,太府卿,累贈司徒、驸馬都尉。
敬初娶梁祖之妹,初封沛郡太君。
開平中,追封長公主。
貞明中,追封萬安大長公主。
象先即梁祖之甥也。
性寬厚,不忤于物,幼遇亂,慨然有憂時之意。
象先嘗射一水鳥,不中,箭落水中,下貫雙鯉,見者異之。
梁祖鎮夷門,象先起家授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太子賓客、兼禦史中丞。
景福元年,自檢校
既至,谒明宗于胙縣。
霍彥威謂習曰:「主上所知者十人,公在其四,何猶豫乎!」習乃從明宗入汴。
明宗即位,加兼侍中,令歸本鎮。
屬青州守将王公俨拒命,複授天平軍節度使。
《宋史·顔衎傳》:天成初,為鄒平令。
符習初鎮天平,習武臣之廉慎者,以書告屬邑,毋聚斂為獻賀。
衎未領書,以故規行之,尋為吏所訟,習遽召衎笞之,幕客軍吏,鹹以為辱及正人,習甚悔焉,即表為觀察判官,且塞前事。
四年,移汴州節度使。
安重誨素不悅習,會汴人言習厚賦民錢,以代納藁,及納軍租,多收加耗,由是罷歸京師。
《通鑒》:習自恃宿将,議論多抗安重誨,故重誨求其過,奏之。
授太子太師緻仕,求歸故裡,許之,乃歸昭慶縣。
明宗以其子令謙為趙州刺史。
習飛揚痛飲,周遊田裡,不集朋徒,不過郡邑,如此累年,中風而卒。
贈太師。
子蒙嗣,位至禮部侍郎。
烏震,冀州信都人也。
少孤,自勤鄉校。
弱冠從軍,初為鎮州隊長,以功漸升部将,與符習從征于河上,頗得士心。
聞張文禮弑王镕,志複主雠,雪泣請行。
兵及恆陽,文禮執其母妻洎兒女十口誘之,不回,攻城日急。
文禮忿之,鹹割鼻斷腕,不絕于膚,放至軍門,觀者皆不忍正視。
震一恸而止,憤激奮命,身先矢石。
鎮州平,以功授震深、趙二州刺史。
其性純質,以清直禦下,在河北獨有政聲,移易州刺史,兼北面水陸轉運、招撫等使。
契丹犯塞,漁陽路梗,震率師運糧,三入薊門,擢為河北道副招讨,遙領宣州節度使,代房知溫軍于盧台。
及至軍,會戍兵龍晊所部鄴都奉節等軍數千人作亂,未及交印而遇害。
明宗聞之,廢朝一日,诏贈太傅。
震略涉書史,尤嗜《左氏傳》,好為詩,善筆劄,凡郵亭佛寺,多有留題之迹。
及其遇禍,燕、趙之士皆歎惜之。
王瓚,故河中節度使重盈之諸子也。
天複初,梁祖既平河中,追念王氏舊恩,辟瓚為賓佐。
梁祖即位,曆諸衛大将軍、兗華兩鎮節度使、開封尹。
貞明五年,代賀瑰統軍駐于河上。
時李存審築壘于德勝渡。
秋八月,瓚率汴軍五萬,自黎陽渡河,将掩擊魏州,明宗出師拒之。
瓚至頓丘而旋,于楊村夾河築壘,架浮航,自滑饋運相繼。
瓚嚴于軍法,令行禁止,然機略應變,則非所長。
十一月,瓚率其衆觀兵于戚城,明宗以前鋒擊之,獲其将李立。
十二月,邏騎報汴之饋糧千計,沿河而下,可掩而取之。
莊宗遣徒兵五千,設伏以待之,使騎軍循河南岸西上,俘獲饋役數千。
瓚結陣河曲,以待王師,既而兵合,一戰敗之。
瓚衆走保南城,瓚以小舟北渡僅免。
是日,獲馬千餘匹,俘斬萬級,王師乘勝徇地曹、濮。
梁主以瓚失律,令戴思遠代還。
及王師襲汴,時瓚為開封府尹。
梁主聞王師将至,自登建國門樓,日夜垂泣,時持國寶謂瓚曰:「吾終保有此者,系卿耳。
」令瓚閱市人散徒,登城為備。
洎明宗至封丘門,瓚開門迎降。
翼日,莊宗禦元德殿,瓚與百官待罪及進币馬,诏釋之,仍令收梁主屍,備槥椟權厝于佛寺,漆首函送于郊社。
居數日,段凝上疏奏:「梁朝掌事權者趙岩等,并助成虐政,結怨于人,聖政惟新,宜誅首惡,以謝天下。
」于是張漢傑、張漢融、張漢倫、張希逸、趙縠、硃珪等并族誅,家财籍沒。
瓚聞諸族當法,憂悸失次,每出則與妻子訣别。
郭崇韬遣人慰譬之,诏授宣武軍節度副使,知府事,檢校太傅如故。
《歐陽史》雲:瓚伏地請死,莊宗勞而起之曰:「朕與卿家世婚姻,然人臣各為主耳,複何罪邪!」因以為開封尹,遷宣武軍節度使。
瓚心憂疑成疾,十二月卒。
贈太子太師。
瓚雖為治嚴肅,而慘酷有家世風。
自曆守蕃鎮,頗能除盜,而明不能照下。
及尹正京邑,委政于愛婿牙将辛廷蔚,曲法納賄,因緣為奸。
初,汴人駐軍于河上,軍計不足,瓚請率汴之富戶,出助軍錢,賦取不均,人靡控訴,至有雉經者,又有富室緻賂幸而免率者。
及明宗即位,素知廷蔚之奸,乃勒歸田裡。
然瓚能優禮搢紳,抑挫豪猾,故當時士流皆稱仰焉。
袁象先,宋州下邑人也。
自稱唐中宗朝中書令、南陽郡王恕己之後。
曾祖進朝,成都少尹,梁以象先貴,累贈左仆射。
祖忠義,忠武軍節度判官,累贈司空。
父敬初,太府卿,累贈司徒、驸馬都尉。
敬初娶梁祖之妹,初封沛郡太君。
開平中,追封長公主。
貞明中,追封萬安大長公主。
象先即梁祖之甥也。
性寬厚,不忤于物,幼遇亂,慨然有憂時之意。
象先嘗射一水鳥,不中,箭落水中,下貫雙鯉,見者異之。
梁祖鎮夷門,象先起家授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太子賓客、兼禦史中丞。
景福元年,自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