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書三十四 列傳十
關燈
小
中
大
,始惡其為人。
及除司勳郎中,荛為左丞,通刺不見,荛謂曰:「郎中行止鄙雜,故未見。
」宰相知之,改楚州刺史,卒于任。
誡其子曰:「世世無忘荛。
」故其子弟常與荛仇。
協即彥融之子也。
幼有孝行,登進士第,釋褐為度支巡官、渭南尉,直史館,曆三署,入梁為左司郎中、萬年令、給事中,累官至兵部侍郎。
與中書舍人崔居儉相遇于幕次,協厲聲而言曰;「崔荛之子,何敢相見!」居儉亦報之。
左降太子詹事,俄拜吏部侍郎。
同光初,改禦史中丞,憲司舉奏,多以文字錯誤,屢受責罰。
協器宇宏爽,高談虛論,多不近理,時人以為虛有其表。
天成初,遷禮部尚書、太常卿,因樞密使孔循保薦,拜平章事。
初,豆盧革、韋說得罪,執政議命相,樞密使孔循意不欲河朔人居相位,任圜欲相李琪,而鄭珏素與琪不協,孔循亦惡琪,謂安重誨曰:「李琪非無藝學,但不廉耳。
朝論莫若崔協。
」重誨然之,因奏擇相。
明宗曰:「誰可?」乃以協對。
任圜奏曰:「重誨被人欺賣,如崔協者,少識文字,時人謂之'沒字碑'。
臣比不知書,無才而進,已為天下笑,何容中書之内,更有笑端!」明宗曰;「易州刺史韋肅,人言名家,待我嘗厚,置于此位何如?肅苟未可,則馮書記是先朝判官,稱為長者,與物無競,可以相矣。
」道嘗為莊宗霸府書記,故明宗呼之。
朝退,宰臣樞密使休于中興殿之庑下,孔循拂衣而去,曰:「天下事一則任圜,二則任圜,崔協暴死則已,不死會居此位。
」重誨私謂圜曰:「今相位缺人,協且可乎?」圜曰:「朝廷有李琪者,學際天人,奕葉軒冕,論才校藝,可敵時輩百人。
而讒夫巧沮,忌害其能,必舍琪而相協,如棄蘇合之丸,取蛣蜣之轉也。
」重誨笑而止。
然重誨與循同職,循日言琪之短、協之長,故重誨竟從之。
而協登庸之後,廟堂代筆,假手于人。
朝廷以國庠事重,命協兼判祭酒事,協上奏每歲補監生二百為定,物議非之。
《北夢瑣言》:明宗問宰相馮道:「盧質近日吃酒否?」對曰:「質曾到臣居,亦飲數爵,臣勸不令過度,事亦如酒,過則患生。
」崔協強言于坐曰:「臣聞'食醫心鏡',酒極好,不加藥餌,足以安心神。
」左右見其膚淺,不覺哂之。
四年春,駕自夷門還京,從至須水驿,中風暴卒。
诏贈尚書左仆射,谥曰恭靖。
子颀、頌、壽貞,惟頌仕皇朝,官至左谏議大夫,終于鄜州行軍司馬。
李琪,字台秀。
五代祖憕,天寶末,禮部尚書、東部留守。
安祿山陷東都,遇害,累贈太尉,谥曰忠懿。
憕孫寀,元和朝,位至給事中。
寀子敬方,文宗朝,谏議大夫。
敬方子縠,廣明中,為晉公王铎都統判官,以收複功為谏議大夫。
琪即縠之子也,年十三,詞賦詩頌,大為王铎所知,然亦疑其假手。
一日,铎召縠宴于公署,密遣人以《漢祖得三傑賦》題就其第試之,琪援筆立成。
賦尾雲:「得士則昌,非賢罔共,龍頭之友斯貴,鼎足之臣可重,宜哉項氏之敗亡,一範增而不能用。
」铎覽而駭之,曰:「此兒大器也,将擅文價。
」《太平廣記》:琪總角谒铎。
铎顧曰:「适蜀中诏到,用夏州拓跋思恭為收複都統,可作一詩否?」即秉筆立制,雲:「飛騎經巴棧,洪恩及夏台。
将從天上去,人自日邊來。
此處金門遠,何時玉辇回。
蚤平關右賊,莫待诏書催。
」铎益奇之,因執琪手曰:「此真鳳手也。
」時年十四。
明年,丁母憂,因流寓青、齊。
然糠照薪,俾夜作畫,覽書數千卷,間為詩賦。
唐僖宗再幸梁、洋,竊賦雲:「哀痛不下诏,登封誰上書。
」 昭宗時,李谿父子以文學知名。
琪年十八,袖賦一軸谒谿。
谿覽賦驚異,倒屣迎門,出琪《調啞鐘》、《捧日》等賦,謂琪曰:「餘嘗患近年文士辭賦,皆數句之後,未見賦題,吾子入句見題,偶屬典麗,籲!可畏也。
」琪由是益知名,舉進士第。
天複初,應博學弘詞,居第四等,授武功縣尉,辟轉運巡官,遷左拾遣、殿中侍禦史。
自琪為谏官憲職,凡時政有所不便,必封章論列,文章秀麗,覽之者忘倦。
琪兄珽,亦登進士第,才藻富贍,兄弟齊名,而尤為梁祖所知,以珽為崇政學士。
琪自左補阙入為翰林學士,《北夢瑣言》:梁李相國琪,唐末以文學策名,仕至禦史。
昭宗播遷,衣冠蕩析,琪藏迹于荊、楚間,自晦其迹,号華原李長官。
其堂兄光符宰宜都,嘗厭薄之。
琪寂寞,每臨流踞石,摘樹葉而試草制詞,籲嗟怏怅,而投葉水中。
梁祖受禅,征入,拜翰林學士。
累遷戶部侍郎、翰林承旨。
梁祖西抗邠、岐,北攻澤、潞,出師燕、趙,經略四方,暫無甯歲,而琪以學士居帳中,專掌文翰,下筆稱旨,寵遇逾倫。
是時,琪之名播于海内。
琪重然諾,憐才獎善,家門雍睦。
貞明、龍德中,曆兵、禮、吏侍郎,受命與馮錫嘉、張充、郗殷象同撰《梁太祖實錄》三十卷,遷禦史中丞,累擢尚書左丞、中書門下平章事。
時琪與蕭頃同為宰相,頃性畏慎深密,琪倜傥負氣,不拘小節,中書奏覆,多行其志,而頃專掎摭其咎。
會琪除吏是試攝名銜,改「攝」為「守」,為頃所奏,梁帝大怒,将投諸荒裔,而為趙岩輩所援,罷相
及除司勳郎中,荛為左丞,通刺不見,荛謂曰:「郎中行止鄙雜,故未見。
」宰相知之,改楚州刺史,卒于任。
誡其子曰:「世世無忘荛。
」故其子弟常與荛仇。
協即彥融之子也。
幼有孝行,登進士第,釋褐為度支巡官、渭南尉,直史館,曆三署,入梁為左司郎中、萬年令、給事中,累官至兵部侍郎。
與中書舍人崔居儉相遇于幕次,協厲聲而言曰;「崔荛之子,何敢相見!」居儉亦報之。
左降太子詹事,俄拜吏部侍郎。
同光初,改禦史中丞,憲司舉奏,多以文字錯誤,屢受責罰。
協器宇宏爽,高談虛論,多不近理,時人以為虛有其表。
天成初,遷禮部尚書、太常卿,因樞密使孔循保薦,拜平章事。
初,豆盧革、韋說得罪,執政議命相,樞密使孔循意不欲河朔人居相位,任圜欲相李琪,而鄭珏素與琪不協,孔循亦惡琪,謂安重誨曰:「李琪非無藝學,但不廉耳。
朝論莫若崔協。
」重誨然之,因奏擇相。
明宗曰:「誰可?」乃以協對。
任圜奏曰:「重誨被人欺賣,如崔協者,少識文字,時人謂之'沒字碑'。
臣比不知書,無才而進,已為天下笑,何容中書之内,更有笑端!」明宗曰;「易州刺史韋肅,人言名家,待我嘗厚,置于此位何如?肅苟未可,則馮書記是先朝判官,稱為長者,與物無競,可以相矣。
」道嘗為莊宗霸府書記,故明宗呼之。
朝退,宰臣樞密使休于中興殿之庑下,孔循拂衣而去,曰:「天下事一則任圜,二則任圜,崔協暴死則已,不死會居此位。
」重誨私謂圜曰:「今相位缺人,協且可乎?」圜曰:「朝廷有李琪者,學際天人,奕葉軒冕,論才校藝,可敵時輩百人。
而讒夫巧沮,忌害其能,必舍琪而相協,如棄蘇合之丸,取蛣蜣之轉也。
」重誨笑而止。
然重誨與循同職,循日言琪之短、協之長,故重誨竟從之。
而協登庸之後,廟堂代筆,假手于人。
朝廷以國庠事重,命協兼判祭酒事,協上奏每歲補監生二百為定,物議非之。
《北夢瑣言》:明宗問宰相馮道:「盧質近日吃酒否?」對曰:「質曾到臣居,亦飲數爵,臣勸不令過度,事亦如酒,過則患生。
」崔協強言于坐曰:「臣聞'食醫心鏡',酒極好,不加藥餌,足以安心神。
」左右見其膚淺,不覺哂之。
四年春,駕自夷門還京,從至須水驿,中風暴卒。
诏贈尚書左仆射,谥曰恭靖。
子颀、頌、壽貞,惟頌仕皇朝,官至左谏議大夫,終于鄜州行軍司馬。
李琪,字台秀。
五代祖憕,天寶末,禮部尚書、東部留守。
安祿山陷東都,遇害,累贈太尉,谥曰忠懿。
憕孫寀,元和朝,位至給事中。
寀子敬方,文宗朝,谏議大夫。
敬方子縠,廣明中,為晉公王铎都統判官,以收複功為谏議大夫。
琪即縠之子也,年十三,詞賦詩頌,大為王铎所知,然亦疑其假手。
一日,铎召縠宴于公署,密遣人以《漢祖得三傑賦》題就其第試之,琪援筆立成。
賦尾雲:「得士則昌,非賢罔共,龍頭之友斯貴,鼎足之臣可重,宜哉項氏之敗亡,一範增而不能用。
」铎覽而駭之,曰:「此兒大器也,将擅文價。
」《太平廣記》:琪總角谒铎。
铎顧曰:「适蜀中诏到,用夏州拓跋思恭為收複都統,可作一詩否?」即秉筆立制,雲:「飛騎經巴棧,洪恩及夏台。
将從天上去,人自日邊來。
此處金門遠,何時玉辇回。
蚤平關右賊,莫待诏書催。
」铎益奇之,因執琪手曰:「此真鳳手也。
」時年十四。
明年,丁母憂,因流寓青、齊。
然糠照薪,俾夜作畫,覽書數千卷,間為詩賦。
唐僖宗再幸梁、洋,竊賦雲:「哀痛不下诏,登封誰上書。
」 昭宗時,李谿父子以文學知名。
琪年十八,袖賦一軸谒谿。
谿覽賦驚異,倒屣迎門,出琪《調啞鐘》、《捧日》等賦,謂琪曰:「餘嘗患近年文士辭賦,皆數句之後,未見賦題,吾子入句見題,偶屬典麗,籲!可畏也。
」琪由是益知名,舉進士第。
天複初,應博學弘詞,居第四等,授武功縣尉,辟轉運巡官,遷左拾遣、殿中侍禦史。
自琪為谏官憲職,凡時政有所不便,必封章論列,文章秀麗,覽之者忘倦。
琪兄珽,亦登進士第,才藻富贍,兄弟齊名,而尤為梁祖所知,以珽為崇政學士。
琪自左補阙入為翰林學士,《北夢瑣言》:梁李相國琪,唐末以文學策名,仕至禦史。
昭宗播遷,衣冠蕩析,琪藏迹于荊、楚間,自晦其迹,号華原李長官。
其堂兄光符宰宜都,嘗厭薄之。
琪寂寞,每臨流踞石,摘樹葉而試草制詞,籲嗟怏怅,而投葉水中。
梁祖受禅,征入,拜翰林學士。
累遷戶部侍郎、翰林承旨。
梁祖西抗邠、岐,北攻澤、潞,出師燕、趙,經略四方,暫無甯歲,而琪以學士居帳中,專掌文翰,下筆稱旨,寵遇逾倫。
是時,琪之名播于海内。
琪重然諾,憐才獎善,家門雍睦。
貞明、龍德中,曆兵、禮、吏侍郎,受命與馮錫嘉、張充、郗殷象同撰《梁太祖實錄》三十卷,遷禦史中丞,累擢尚書左丞、中書門下平章事。
時琪與蕭頃同為宰相,頃性畏慎深密,琪倜傥負氣,不拘小節,中書奏覆,多行其志,而頃專掎摭其咎。
會琪除吏是試攝名銜,改「攝」為「守」,為頃所奏,梁帝大怒,将投諸荒裔,而為趙岩輩所援,罷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