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書三十四 列傳十
關燈
小
中
大
趙光逢,字延吉。
曾祖植,嶺南節度使。
祖存約,興元府推官。
父隐,右仆射。
光逢與弟光裔,皆以文學德行知名。
《舊唐書》:光裔,光啟三年進士擢第,累遷司勳郎中、弘文館學士,改膳部郎中、知制诰。
季述廢立之後,旅遊江表以避患,嶺南劉隐深禮之,奏為副使,因家嶺外。
光逢幼嗜墳典,動守規檢,議者目之為「玉界尺」。
僖宗朝,登進士第。
逾月,辟度支巡官,曆官台省,内外兩制,俱有能名,轉尚書左丞、翰林承旨。
昭宗幸石門,光逢不從,昭宗遣内養戴知權诏赴行在,稱疾解官。
駕在華州,拜禦史中丞。
時有道士許岩士、瞽者馬道殷出入禁庭,驟至列卿宮相,因此以左道求進者衆,光逢持憲紀治之,皆伏法,自是其徒頗息。
改禮部侍郎、知貢舉。
光化中,王道浸衰,南北司為黨,光逢素惟慎靜,慮禍及己,因挂冠伊洛,屏絕交遊,凡五六年。
門人柳璨登庸,除吏部侍郎、太常卿。
《唐摭言》雲:光化二年,趙光逢放柳璨及第,後三年不遷,時璨自内庭大拜,光逢始以左丞征入。
入梁為中書侍郎、平章事,累轉左仆射兼租庸使,上章求退,以太子太保緻仕。
梁末帝愛其才,征拜司空、平章事。
無幾以疾辭,授司徒緻仕。
《唐摭言》雲:光逢膺大用,居重地十餘歲,七表乞骸,守司空緻仕。
居二年,複征拜上相。
同光初,弟光允為平章事,時谒問于私第,嘗語及政事,他日,光逢署其戶曰「請不言中書事」,其清淨寡欲端默如此。
嘗有女冠寄黃金一镒于其室家,時屬亂離,女冠委化于他土。
後二十年,金無所歸,納于河南尹張全義,請付諸宮觀,其舊封尚在。
兩登廊廟,四退邱園,百行五常,不欺暗室,搢紳鹹仰以為名教主。
天成初,遷太保緻仕,封齊國公,卒于洛陽。
诏贈太傅。
光允,光逢之弟也,新舊《唐書》俱雲:趙隐子三人,光逢、光裔、光允。
為後唐相者,光允也。
原本作光裔,系誤。
俱以詞藝知名,亦登進士第。
《舊唐書》雲:大順二年,進士登第。
天祐初,累官至駕部郎中。
光允仕梁,曆清顯,伯仲之間,鹹以方雅自高,北人聞其名者,皆望風欽重。
及莊宗平定汴、洛,時盧程以狂妄免,郭崇韬自勳臣拜,議者以為國朝典禮故實,須訪前代名家,鹹曰光允有宰相器。
薛廷珪、李琪當武皇為晉王時,嘗因為冊使至太原,故皆有宿望,當時鹹謂宜處台司。
郭崇韬采言事者雲,廷珪朽老,浮華無相業;琪雖文學高,傾險無士風,皆不可相,乃止。
同光元年十一月,光允與韋說并拜平章事。
光允生于季末,漸染時風,雖欲躍鱗振翮,仰希前輩,然才力無餘,未能恢遠,朝廷每有禮樂制度、沿革拟議,以為己任;同列既匪博通,見其浮譚橫議,莫之測也。
豆盧革雖憑門地,在本朝時,仕進尚微,久從使府,朝章典禮,未能深悉。
光允每有發論,革但唯唯而已。
後革奏議或當,光允謂群官曰:「昨有所議,前座一言粗當,近日差進,學者其可已乎!」其自負如此。
先是,條制:「權豪強買人田宅,或陷害籍沒,顯有屈塞者,許人自理。
」内官楊希朗者,故觀軍容使複恭從孫也,援例理複恭舊業。
事下中書,光允謂崇韬曰:「複恭與山南謀逆,顯當國法,本朝未經昭雪,安得論理?」崇韬私抑宦者,因具奏聞。
希朗泣訴于莊宗,莊宗令自見光允言之。
希朗陳訴:「叔祖複光有大功于王室,伯祖複恭為張浚所構,得罪前朝,當時強臣掣肘,國命不行,及王行瑜伏誅,德音昭洗,制書尚在,相公本朝世族,谙練故事,安得謂之未雪耶!若言未雪,吾伯氏彥博,洎諸昆仲,監護軍鎮,何途得進!」漸至聲色俱厲。
光允方恃名德,為其所折,悒然不樂。
又以希朗幸臣,慮摭他事危己,心不自安。
三年夏四月,病疽卒。
贈左仆射。
鄭珏,昭宗朝宰相綮之侄孫。
父徽,河南尹張全義判官。
光化中,登進士第,《歐陽史》雲:珏舉進士數不中,全義以珏屬有司,乃得及第。
曆弘文館校書、集賢校理、監察禦史,入梁為補阙、起居郎,召入翰林,累遷禮部侍郎充職。
珏文章美麗,旨趣雍容,自策名登朝,張全義皆有力焉。
貞明中,拜平章事。
莊宗入汴,責授萊州司戶,未幾,量移曹州司馬。
張全義言于郭崇韬,将複相之,尋入為太子賓客。
明宗即位,任圜自蜀至,安重誨不欲圜獨拜宰輔,共議朝望一人共之。
孔循言珏貞明時久在中書,性畏慎而長者,美詞翰,好人物,重誨即奏與任圜并命為相。
有頃,珏以老病耳疾,不任中書事,四上章請,明宗惜之,久而方允,乃授開府儀同三司,行尚書左仆射緻仕,仍賜鄭州莊一區。
明宗自汴還洛陽,遣中使撫問,賜錢二十萬,食羊百口。
長興初卒。
贈司空。
初,珏應進士,十九年方登第,名姓為第十九人,自登第凡十九年為宰相,又昆仲之次第十九,時亦異之。
子遘,太平興國中任正郎。
崔協,字思化。
遠祖清河太守第二子寅,仕後魏為太子洗馬,因為清河小房,至唐朝盛為流品。
曾祖邠,太常卿,祖瓘,吏部尚書。
父彥融,楚州刺史。
彥融素與崔荛善,嘗為萬年令,荛谒于縣,彥融未出,見案上有尺題,皆賂遺中貴人,荛知其由徑
曾祖植,嶺南節度使。
祖存約,興元府推官。
父隐,右仆射。
光逢與弟光裔,皆以文學德行知名。
《舊唐書》:光裔,光啟三年進士擢第,累遷司勳郎中、弘文館學士,改膳部郎中、知制诰。
季述廢立之後,旅遊江表以避患,嶺南劉隐深禮之,奏為副使,因家嶺外。
光逢幼嗜墳典,動守規檢,議者目之為「玉界尺」。
僖宗朝,登進士第。
逾月,辟度支巡官,曆官台省,内外兩制,俱有能名,轉尚書左丞、翰林承旨。
昭宗幸石門,光逢不從,昭宗遣内養戴知權诏赴行在,稱疾解官。
駕在華州,拜禦史中丞。
時有道士許岩士、瞽者馬道殷出入禁庭,驟至列卿宮相,因此以左道求進者衆,光逢持憲紀治之,皆伏法,自是其徒頗息。
改禮部侍郎、知貢舉。
光化中,王道浸衰,南北司為黨,光逢素惟慎靜,慮禍及己,因挂冠伊洛,屏絕交遊,凡五六年。
門人柳璨登庸,除吏部侍郎、太常卿。
《唐摭言》雲:光化二年,趙光逢放柳璨及第,後三年不遷,時璨自内庭大拜,光逢始以左丞征入。
入梁為中書侍郎、平章事,累轉左仆射兼租庸使,上章求退,以太子太保緻仕。
梁末帝愛其才,征拜司空、平章事。
無幾以疾辭,授司徒緻仕。
《唐摭言》雲:光逢膺大用,居重地十餘歲,七表乞骸,守司空緻仕。
居二年,複征拜上相。
同光初,弟光允為平章事,時谒問于私第,嘗語及政事,他日,光逢署其戶曰「請不言中書事」,其清淨寡欲端默如此。
嘗有女冠寄黃金一镒于其室家,時屬亂離,女冠委化于他土。
後二十年,金無所歸,納于河南尹張全義,請付諸宮觀,其舊封尚在。
兩登廊廟,四退邱園,百行五常,不欺暗室,搢紳鹹仰以為名教主。
天成初,遷太保緻仕,封齊國公,卒于洛陽。
诏贈太傅。
光允,光逢之弟也,新舊《唐書》俱雲:趙隐子三人,光逢、光裔、光允。
為後唐相者,光允也。
原本作光裔,系誤。
俱以詞藝知名,亦登進士第。
《舊唐書》雲:大順二年,進士登第。
天祐初,累官至駕部郎中。
光允仕梁,曆清顯,伯仲之間,鹹以方雅自高,北人聞其名者,皆望風欽重。
及莊宗平定汴、洛,時盧程以狂妄免,郭崇韬自勳臣拜,議者以為國朝典禮故實,須訪前代名家,鹹曰光允有宰相器。
薛廷珪、李琪當武皇為晉王時,嘗因為冊使至太原,故皆有宿望,當時鹹謂宜處台司。
郭崇韬采言事者雲,廷珪朽老,浮華無相業;琪雖文學高,傾險無士風,皆不可相,乃止。
同光元年十一月,光允與韋說并拜平章事。
光允生于季末,漸染時風,雖欲躍鱗振翮,仰希前輩,然才力無餘,未能恢遠,朝廷每有禮樂制度、沿革拟議,以為己任;同列既匪博通,見其浮譚橫議,莫之測也。
豆盧革雖憑門地,在本朝時,仕進尚微,久從使府,朝章典禮,未能深悉。
光允每有發論,革但唯唯而已。
後革奏議或當,光允謂群官曰:「昨有所議,前座一言粗當,近日差進,學者其可已乎!」其自負如此。
先是,條制:「權豪強買人田宅,或陷害籍沒,顯有屈塞者,許人自理。
」内官楊希朗者,故觀軍容使複恭從孫也,援例理複恭舊業。
事下中書,光允謂崇韬曰:「複恭與山南謀逆,顯當國法,本朝未經昭雪,安得論理?」崇韬私抑宦者,因具奏聞。
希朗泣訴于莊宗,莊宗令自見光允言之。
希朗陳訴:「叔祖複光有大功于王室,伯祖複恭為張浚所構,得罪前朝,當時強臣掣肘,國命不行,及王行瑜伏誅,德音昭洗,制書尚在,相公本朝世族,谙練故事,安得謂之未雪耶!若言未雪,吾伯氏彥博,洎諸昆仲,監護軍鎮,何途得進!」漸至聲色俱厲。
光允方恃名德,為其所折,悒然不樂。
又以希朗幸臣,慮摭他事危己,心不自安。
三年夏四月,病疽卒。
贈左仆射。
鄭珏,昭宗朝宰相綮之侄孫。
父徽,河南尹張全義判官。
光化中,登進士第,《歐陽史》雲:珏舉進士數不中,全義以珏屬有司,乃得及第。
曆弘文館校書、集賢校理、監察禦史,入梁為補阙、起居郎,召入翰林,累遷禮部侍郎充職。
珏文章美麗,旨趣雍容,自策名登朝,張全義皆有力焉。
貞明中,拜平章事。
莊宗入汴,責授萊州司戶,未幾,量移曹州司馬。
張全義言于郭崇韬,将複相之,尋入為太子賓客。
明宗即位,任圜自蜀至,安重誨不欲圜獨拜宰輔,共議朝望一人共之。
孔循言珏貞明時久在中書,性畏慎而長者,美詞翰,好人物,重誨即奏與任圜并命為相。
有頃,珏以老病耳疾,不任中書事,四上章請,明宗惜之,久而方允,乃授開府儀同三司,行尚書左仆射緻仕,仍賜鄭州莊一區。
明宗自汴還洛陽,遣中使撫問,賜錢二十萬,食羊百口。
長興初卒。
贈司空。
初,珏應進士,十九年方登第,名姓為第十九人,自登第凡十九年為宰相,又昆仲之次第十九,時亦異之。
子遘,太平興國中任正郎。
崔協,字思化。
遠祖清河太守第二子寅,仕後魏為太子洗馬,因為清河小房,至唐朝盛為流品。
曾祖邠,太常卿,祖瓘,吏部尚書。
父彥融,楚州刺史。
彥融素與崔荛善,嘗為萬年令,荛谒于縣,彥融未出,見案上有尺題,皆賂遺中貴人,荛知其由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