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書三十三 列傳九

關燈
異其事,且問其故。

    宦者曰:「見本朝長安大内,六宮嫔禦,殆及萬人,椒房蘭室,無不充牣。

    今宮室大半空閑,鬼神尚幽,亦無所怪。

    」由是景進、王允平等于諸道采擇宮人,不擇良賤,内之宮掖。

     三年夏,雨,河大水,壞天津橋。

    是時,酷暑尤甚。

    莊宗常擇高樓避暑,皆不稱旨。

    宦官曰:「今大内樓觀,不及舊時長安卿相之家,舊日大明、興慶兩宮,樓觀百數,皆雕楹畫栱,幹雲蔽日,今官家納涼無可禦者。

    」莊宗曰:「予富有天下,豈不能辦一樓!」即令宮苑使經營之,猶慮崇韬有所谏止,使謂崇韬曰:「今年惡熱,朕頃在河上,五六月中,與賊對壘,行宮卑濕,介馬戰賊,恆若清涼。

    今晏然深宮,不耐暑毒,何也?」崇韬奏:「陛下頃在河上,汴寇未平,廢寝忘食,心在戰陣,祁寒溽暑,不介聖懷。

    今寇既平,中原無事,縱耳目之玩,不憂戰陣,雖層台百尺,廣殿九筵,未能忘熱于今日也。

    願陛下思艱難創業之際,則今日之暑,坐變清涼。

    」莊宗默然。

    王允平等竟加營造,崇韬複奏曰:「内中營造,日有縻費,屬當災馑,且乞權停。

    」不聽。

      初,崇韬與李紹宏同為内職,及莊宗即位,崇韬以紹宏素在己上,舊人難制,即奏澤潞監軍張居翰同掌樞密,以紹宏為宣徽使。

    紹宏大失所望,泣涕憤郁。

    崇韬乃置内勾使,應三司财賦,皆令勾覆,令紹宏領之,冀塞其心。

    紹宏怏怅不已。

    崇韬自以有大功,河、洛平定之後,權位熏灼,恐為人所傾奪,乃謂諸子曰:「吾佐主上,大事了矣,今為群邪排毀,吾欲避之,歸鎮常山,為菟裘之計。

    」其子廷說等曰:「大人功名及此,一失其勢,便是神龍去水,為蝼蟻所制,尤宜深察。

    」門人故吏又謂崇韬曰:「侍中勳業第一,雖群官側目,必未能離間。

    宜于此時堅辭機務,上必不聽,是有辭避之名,塞其讒慝之口。

    魏國夫人劉氏有寵,中宮未正,宜贊成冊禮,上心必悅。

    内得劉氏之助,群閹其如餘何!」崇韬然之,于是三上章堅辭樞密之位,優诏不從。

    崇韬乃密奏請立魏國夫人為皇後,複奏時務利害二十五條,皆便于時,取悅人心;又請罷樞密院事,各歸本司,以輕其權,然宦官造謗不已。

     三年,堅乞罷兼領節钺,許之。

    《冊府元龜》雲:同光中,崇韬再表辭鎮,批答曰;「朕以卿久司樞要,常處重難。

    或遲疑未決之機,詢諸先見;或憂撓不定之事,訪自必成。

    至于贊朕丕基,登茲大寶,衆興異論,卿獨堅言,天命不可違,唐祚必須複,請納家族,明設誓文,及其密取汶陽,興師入不測之地;潛通河口,貢謀占必濟之津。

    人所不知,卿惟合意。

    迨中都嘯聚,群黨窺陵,朕決議平妖,兼收浚水,雖雲先定,更審前籌,果盡贊成,悉諧沈算,斯即何須冒刃,始顯殊庸。

    況常山陸梁,正虞未複,卿能撫衆,共定群心,惟朕知卿,他人甯表。

    所以賞卿之龐,實異等倫;沃朕之心,非虛渥澤。

    今卿再三謙遜,重疊退辭,始納常陽,請歸上将,又稱梁苑,不可兼權。

    如此周身,貴全名節,古人操守,未可比方,既覽堅辭,難沮來表。

    其再讓汴州,所宜依允。

    」 會客省使李嚴使西川回,言王衍可圖之狀,莊宗與崇韬議讨伐之謀,方擇大将。

    時明宗為諸道兵馬慈管當行,崇韬自以宦者相傾,欲立大功以制之,乃奏曰:「契丹犯邊,北面須藉大臣,全倚總管鎮禦。

    臣伏念興聖宮使繼岌,德望日隆,大功未著,宜依故事,以親王為元帥,付以讨伐之權,俾成其威望。

    」莊宗方愛繼岌,即曰:「小兒幼稚,安能獨行,卿當擇其副。

    」崇韬未奏,莊宗曰:「無逾于卿者。

    」乃以繼岌為都統,崇韬為招讨使。

    是歲九月十八日,率親軍六萬,進讨蜀川。

    崇韬将發,奏曰:「臣以非才,謬當戎事,仗将士之忠力,憑陛下之威靈,庶幾克捷。

    若西川平定,陛下擇帥,如信厚善謀,事君有節,則孟知祥有焉,望以蜀帥授之。

    如宰輔阙人,張憲有披榛之勞,為人謹重而多識。

    其次李琪、崔居儉,中朝士族,富有文學,可擇而任之。

    」莊宗禦嘉慶殿,置酒宴征西諸将,舉酒屬崇韬曰:「繼岌未習軍政,卿久從吾戰伐,西面之事,屬之于卿。

    」 軍發,十月十九日入大散關,崇韬以馬箠指山險謂魏王曰;「朝廷興師十萬,已入此中,傥不成功,安有歸路?今岐下飛挽,才支旬日,必須先取鳳州,收其儲積,方濟吾事。

    」乃令李嚴、康延孝先馳書檄,以谕僞鳳州節度使王承捷。

    及大軍至,承捷果以城降,得兵八千,軍儲四十萬。

    次至故鎮,僞命屯駐指揮使唐景思亦以城降,得兵四千。

    又下三泉,得軍儲三十餘萬。

    自是師無匮乏,軍聲大振。

    其招懷制置,官吏補置,師行籌畫,軍書告谕,皆出于崇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