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書三十 列傳六

關燈
王镕,其先回鹘部人也。

    遠祖沒諾幹,唐至德中,事鎮州節度使王武俊為騎将。

    武俊嘉其勇幹,畜為假子,号王五哥,其後子孫以王為氏。

    四代祖廷湊,事鎮帥王承宗為牙将。

    長慶初,承宗卒,穆宗命田宏正為成德軍節度使。

    既而鎮人殺宏正,推廷湊為留後,朝廷不能制,因以旄钺授之。

    廷湊卒,子元逵尚文宗女壽安公主。

    元逵卒,子紹鼎立。

    紹鼎卒,子景崇立。

    皆世襲鎮州節度使,并前史有傳。

    景崇位至太尉、中書令,封常山王,中和二年卒。

     镕即景崇之子也,年十歲,三軍推襲父位。

    大順中,武皇将李存孝既平邢、洺,因獻謀于武皇,欲兼并鎮、定,乃連年出師以擾鎮之屬邑。

    镕苦之,遣使求救于幽州。

    《舊唐書》雲:時天子蒙塵,九州鼎沸,河東節度使李克用虎視山東,方謀吞據。

    镕以重賂結納,請以修和好。

    晉軍讨孟方立于邢州,镕常奉以刍糧。

    及方立平,晉将李存孝侵镕于南部,镕求援于幽州。

    自是燕帥李匡威頻歲出軍,以為镕援。

    時匡威兵勢方盛,以镕沖弱,将有窺圖之志。

     景福二年春,匡威率精騎數萬,再來赴援,會匡威弟匡俦奪據兄位,匡威退無歸路,镕乃延入府第,館于寶壽佛寺。

    镕以匡威因己而失國,又感其援助之力,事之如父。

    五月,镕谒匡威于其館,匡威陰遣部下伏甲劫镕,抱持之。

    镕曰:「公戒部人勿造次。

    吾國為晉人所侵,垂将覆滅,賴公濟援之力,幸而獲存。

    今日之事,本所甘心。

    」即并辔歸府舍。

    镕軍拒之,竟殺匡威。

    镕本疏瘦,時年始十七,當與匡威并辔之時,電雨驟作,屋瓦皆飛。

    有一人于缺垣中望見镕,镕就之,遽挾于馬上,肩之而去。

    翼日,镕但覺項痛頭偏,蓋因為有力者所挾,不勝其苦故也。

    既而訪之,則曰墨君和,乃鼓刀之士也,遂厚賞之。

    《太平廣記》引《劉氏耳目記》雲:真定墨君和,幼名三旺。

    眉目棱岸,肌膚若鐵,年十五六。

    趙王镕初即位,曾見之,悅而問曰:「此中何得昆侖兒也?」問其姓,與形質相應,即呼為墨昆侖,因以皁衣賜之。

    是時,常山縣邑屢為并州中軍所侵掠,趙之将卒疲于戰敵。

    告急于燕王,李匡威率師五萬來救之。

    并人攻陷數城。

    燕王聞之,躬領五萬騎徑與晉師戰于元氏,晉師敗績。

    趙王感燕王之德,椎牛灑酒,大犒于稾城,辇金二十萬以謝之。

    燕王歸國,比及境上,為其弟匡俦所拒,趙人以其有德于我,遂營東圃以居之。

    燕王自以失國,又見趙王之幼,乃圖之。

    遂伏甲俟趙王,旦至,即使擒之。

    趙王請曰:「某承先代基構,主此山河,每被鄰寇侵漁,困于守備,賴大王武略,累挫戎鋒,獲保宗祧,實資恩力。

    顧惟幼懦,夙有卑誠,望不匆匆,可伸交讓。

    願與大王同歸衙署,即軍府必不拒違。

    」燕王以為然,遂與趙王并辔而進。

    俄有大風并黑雲起于城上,大雨雷電,至東角門内,有勇夫袒臂旁來,拳毆燕之介士,即挾負趙王逾垣而走,遂得歸公府。

    問其姓名,君和恐其難記,但言曰:「硯中之物。

    」王心志之。

    左右軍士既見主免難,遂逐燕王。

    燕王退走于東圃,趙人圍而殺之。

    趙王召墨生以千金賞之,兼賜上第一區,良田萬畝,仍恕其十死,奏授光祿大夫。

     镕既失燕軍之援,會武皇出師以逼真定,镕遣使謝罪,出絹二十萬匹,及具牛酒犒軍,自是與镕俱修好如初。

    洎梁祖兼有山東,虎視天下,镕卑辭厚禮,以通和好。

    《新唐書》:羅紹威諷镕絕太原,共尊全忠,镕依違,全忠不悅。

    光化三年秋,梁祖将吞河朔,乃親征鎮、定,縱其軍燔鎮之關城。

    镕謂賓佐曰:「事急矣,謀其所向。

    」判官周式者,有口辯,出見梁祖。

    梁祖盛怒,逆謂式曰:「王令公朋附并汾,違盟爽信,敝賦業已及此,期于無舍!」式曰:「公為唐室之桓、文,當以禮義而成霸業,反欲窮兵黩武,天下其謂公何!」《新唐書》:李嗣昭攻洺州,全忠自将擊走之,得镕與嗣昭書,全忠怒,引軍攻镕。

    周式請見全忠,全忠即出書示式曰:「嗣昭在者,宜速遣。

    」式曰:「王公所與和者,息人鋒镝間耳。

    況繼奉天子诏和解,能無一番紙墜北路乎?太原與趙本無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