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書二十九 列傳五
關燈
小
中
大
,複姓孫氏,尋授彰國軍留後,累加檢校太保。
長興中,為洋州節度使。
《九國志》:闵帝嗣位,加特進,漢韶以其父名上表讓之,改檢校左仆射。
制曰:「改會稽之字,抑有前聞;換瑰寶之文,非無故事。
」末帝之起于鳳翔也,漢韶與興元張虔钊各帥部兵會王師于岐山下,及西師俱叛,漢韶逃歸本鎮。
聞末帝即位,心不自安,乃與張虔钊各舉其城送款于蜀。
洎至成都,孟知祥以漢韶故人,尤善待之。
《九國志》:漢韶與知祥叙汾上舊事,及洛中更變,相對感泣。
知祥曰:「豐沛故人,相遇于此,何樂如之!」于是賜第宅金帛,供帳什物,悉官給之。
僞命永平軍節度使,孟昶嗣僞位,曆興元、遂州兩鎮連帥,累僞官至中書令,封樂安郡王。
年七十餘,卒于蜀。
李存璋,字德璜,雲中人。
武皇初起雲中,存璋與康君立、薛志勤等為奔走交,從入關,以功授國子祭酒,累管萬勝、雄威等軍。
從讨李匡俦,改義兒軍使。
光化二年,授澤州刺史,入為牢城使。
從李嗣昭讨雲州叛将王晖,平之,改教練使、檢校司空。
五年,武皇疾笃,召張承業與存璋授遺顧。
存璋爰立莊宗,夷内難,頗有力焉。
改河東馬步都虞候,兼領鹽鐵。
初,武皇稍寵軍士,籓部人多幹擾廛市,肆其豪奪,法司不能禁。
莊宗初嗣位,銳于求理。
存璋得行其志,抑強撫弱,誅其豪首,期月之間,紀綱大振,弭群盜,務耕稼,去奸宄,息幸門,當時稱其材幹。
從破汴軍于夾城,轉檢校司徒。
柏鄉之役,為三鎮排陣使。
十一年,從盟硃友謙于猗氏,授汾州刺史。
汴将尹皓攻慈州,逆戰敗之。
十三年,王檀逼太原,存璋率汾州之軍入城固守,授大同防禦使、應蔚朔等州都知兵馬使。
秋,契丹攻蔚州,安巴堅遣使馳木書求賂,存璋斬其使。
契丹逼雲州,存璋拒守,城中有古鐵車,乃熔為兵仗,以給軍士。
敵退,以功加檢校太傅、大同軍節度使、應蔚等州觀察使。
十九年四月,以疾卒于雲州府第。
同光初,追贈太保、平章事。
晉天福初,追贈太師。
有子三人,彥球為裨校,戰殁于鎮州。
李存賢,字子良,本姓王,名賢,許州人。
祖啟忠,父恽。
賢少遇亂,入黃巢軍;武皇破賊陳、許,存賢來歸。
景福中,典義兒軍,為副兵馬使,因賜姓名。
天祐三年,從周德威赴援上黨,營于交口。
五年,權知蔚州刺史,以禦吐渾。
六年,權沁州刺史。
先是,州當賊境,不能保守,乃于州南五十裡據險立栅為治所,已曆十餘年矣。
存賢至郡,乃移複舊郡,劃辟荊棘,特立廨舍,州民完集。
莊宗嘉之,轉檢校司空,真拜刺史。
九年,汴人乘其無備,來攻其城,存賢擊退之。
十一年,授武州刺史、山北團練使。
十二年,移刺慈州。
七月,汴将尹皓攻州城,存賢督軍拒戰,汴軍攻擊百端,月餘遁去。
十八年,河中硃友謙來求援,命存賢率師赴之。
十九年,汴将段凝軍五萬營臨晉,蒲人大恐,鹹欲歸汴。
或問于存賢曰:「河中将士欲拘公降于汴。
」厚賢曰:「吾奉命河中,死王事固其所也。
」汴軍退,以功加檢校司徒。
同光初,授右武衛上将軍。
十一月,入觐洛陽。
二年三月,幽州李存審疾笃,求入觐,議擇帥代之。
方内宴,莊宗曰:「吾披榛故人,零落殆盡,所殘者存審耳。
今複衰疾,北門之事,知付何人!」因目存賢曰:「無易于卿。
」即日授特進、檢校太保,充幽州盧龍節度使。
五月,到鎮。
時契丹強盛,城門之外,烽塵交警,一日數戰。
存賢性忠謹周慎,晝夜戒嚴,不遑寝食,以至憂勞成疾,卒于幽州,時年六十五。
诏贈太傅。
存賢少有材力,善角牴。
初,莊宗在籓邸,每宴,私與王郁角牴鬥勝,郁頻不勝。
莊宗自矜其能,謂存賢曰:「與爾一博,如勝,賞爾一郡。
」即時角牴,存賢勝,得蔚州刺史。
史臣曰:昔武皇之起并、汾也,會鹿走于中原,期龍戰于大澤,蓄骁果之士,以備鷹犬之用。
故自存信而下,皆錫姓以結其心,授任以責其效。
與夫董卓之畜呂布,亦何殊哉!惟存孝之勇,足以冠三軍而長萬夫,苟不為叛臣,則可謂良将矣。
長興中,為洋州節度使。
《九國志》:闵帝嗣位,加特進,漢韶以其父名上表讓之,改檢校左仆射。
制曰:「改會稽之字,抑有前聞;換瑰寶之文,非無故事。
」末帝之起于鳳翔也,漢韶與興元張虔钊各帥部兵會王師于岐山下,及西師俱叛,漢韶逃歸本鎮。
聞末帝即位,心不自安,乃與張虔钊各舉其城送款于蜀。
洎至成都,孟知祥以漢韶故人,尤善待之。
《九國志》:漢韶與知祥叙汾上舊事,及洛中更變,相對感泣。
知祥曰:「豐沛故人,相遇于此,何樂如之!」于是賜第宅金帛,供帳什物,悉官給之。
僞命永平軍節度使,孟昶嗣僞位,曆興元、遂州兩鎮連帥,累僞官至中書令,封樂安郡王。
年七十餘,卒于蜀。
李存璋,字德璜,雲中人。
武皇初起雲中,存璋與康君立、薛志勤等為奔走交,從入關,以功授國子祭酒,累管萬勝、雄威等軍。
從讨李匡俦,改義兒軍使。
光化二年,授澤州刺史,入為牢城使。
從李嗣昭讨雲州叛将王晖,平之,改教練使、檢校司空。
五年,武皇疾笃,召張承業與存璋授遺顧。
存璋爰立莊宗,夷内難,頗有力焉。
改河東馬步都虞候,兼領鹽鐵。
初,武皇稍寵軍士,籓部人多幹擾廛市,肆其豪奪,法司不能禁。
莊宗初嗣位,銳于求理。
存璋得行其志,抑強撫弱,誅其豪首,期月之間,紀綱大振,弭群盜,務耕稼,去奸宄,息幸門,當時稱其材幹。
從破汴軍于夾城,轉檢校司徒。
柏鄉之役,為三鎮排陣使。
十一年,從盟硃友謙于猗氏,授汾州刺史。
汴将尹皓攻慈州,逆戰敗之。
十三年,王檀逼太原,存璋率汾州之軍入城固守,授大同防禦使、應蔚朔等州都知兵馬使。
秋,契丹攻蔚州,安巴堅遣使馳木書求賂,存璋斬其使。
契丹逼雲州,存璋拒守,城中有古鐵車,乃熔為兵仗,以給軍士。
敵退,以功加檢校太傅、大同軍節度使、應蔚等州觀察使。
十九年四月,以疾卒于雲州府第。
同光初,追贈太保、平章事。
晉天福初,追贈太師。
有子三人,彥球為裨校,戰殁于鎮州。
李存賢,字子良,本姓王,名賢,許州人。
祖啟忠,父恽。
賢少遇亂,入黃巢軍;武皇破賊陳、許,存賢來歸。
景福中,典義兒軍,為副兵馬使,因賜姓名。
天祐三年,從周德威赴援上黨,營于交口。
五年,權知蔚州刺史,以禦吐渾。
六年,權沁州刺史。
先是,州當賊境,不能保守,乃于州南五十裡據險立栅為治所,已曆十餘年矣。
存賢至郡,乃移複舊郡,劃辟荊棘,特立廨舍,州民完集。
莊宗嘉之,轉檢校司空,真拜刺史。
九年,汴人乘其無備,來攻其城,存賢擊退之。
十一年,授武州刺史、山北團練使。
十二年,移刺慈州。
七月,汴将尹皓攻州城,存賢督軍拒戰,汴軍攻擊百端,月餘遁去。
十八年,河中硃友謙來求援,命存賢率師赴之。
十九年,汴将段凝軍五萬營臨晉,蒲人大恐,鹹欲歸汴。
或問于存賢曰:「河中将士欲拘公降于汴。
」厚賢曰:「吾奉命河中,死王事固其所也。
」汴軍退,以功加檢校司徒。
同光初,授右武衛上将軍。
十一月,入觐洛陽。
二年三月,幽州李存審疾笃,求入觐,議擇帥代之。
方内宴,莊宗曰:「吾披榛故人,零落殆盡,所殘者存審耳。
今複衰疾,北門之事,知付何人!」因目存賢曰:「無易于卿。
」即日授特進、檢校太保,充幽州盧龍節度使。
五月,到鎮。
時契丹強盛,城門之外,烽塵交警,一日數戰。
存賢性忠謹周慎,晝夜戒嚴,不遑寝食,以至憂勞成疾,卒于幽州,時年六十五。
诏贈太傅。
存賢少有材力,善角牴。
初,莊宗在籓邸,每宴,私與王郁角牴鬥勝,郁頻不勝。
莊宗自矜其能,謂存賢曰:「與爾一博,如勝,賞爾一郡。
」即時角牴,存賢勝,得蔚州刺史。
史臣曰:昔武皇之起并、汾也,會鹿走于中原,期龍戰于大澤,蓄骁果之士,以備鷹犬之用。
故自存信而下,皆錫姓以結其心,授任以責其效。
與夫董卓之畜呂布,亦何殊哉!惟存孝之勇,足以冠三軍而長萬夫,苟不為叛臣,則可謂良将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