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書二十八 列傳四
關燈
小
中
大
,莊宗不聽。
繼韬潛令紀綱書谕繼遠,欲軍城更變,望天子遣己安撫。
事洩,斬于天津橋南。
二子龆年質于汴,莊宗收城得之,撫其背曰:「爾幼如是,猶如能佐父造反,長複何為!」至是亦誅。
乃遣使往潞州斬繼遠,函首赴阙,命繼俦權知軍州事,繼達充軍城巡檢。
未幾,诏繼俦赴阙。
時繼俦以繼韬所畜婢仆玩好之類悉為己有,每日料選算校,不時上路。
繼達怒謂人曰:「吾仲兄被罪,父子誅死,大兄不仁,略無動懷,而便烝淫妻妾,诘責貨财,慚恥見人,生不如死!」繼達服缞麻,引數百騎坐于戟門,呼曰:「為我反乎!」即令人斬繼俦首,投于戟門之内。
副使李繼珂聞其亂也,募市人千餘攻于城門。
繼達登城樓,知事不濟,啟子城東門,至其第,盡殺其孥,得百餘騎,出潞城門,将奔契丹。
行不十裡,麾下奔潰,自刭于路隅。
天成初,繼能為相州刺史,母楊氏卒于太原,繼能、繼襲奔喪行服。
繼能笞掠母主藏婢,責金銀數,因笞至死。
家人告變,言聚甲為亂,繼能、繼襲皆伏誅。
嗣昭諸子自相屠害,幾于溘盡,惟繼忠一人僅保其首領焉。
裴約,潞州之舊将也。
初事李嗣昭為親信,及繼韬之叛,約方戍澤州,因召民泣而谕之曰:「餘事故使,已餘二紀,每見分财享士,志在平雠,不幸薨殁。
今郎君父喪未葬,即背君親,餘可倳刃自殺,不能送死與人。
」衆皆感泣。
繼而梁以董璋為澤州刺史,率衆攻城,約拒久之,告急于莊宗。
莊宗知其忠懇,謂諸将曰:「朕于繼韬何薄,于裴約何厚?裴約能分逆順,不附賊黨,先兄一何不幸,生此鸱枭!」乃顧李紹斌曰:「爾識機便,為我取裴約來,朕不藉澤州彈丸之地。
」即遣紹斌率五千騎以赴之。
紹斌自遼州進軍,未至,城已陷,約被害,時同光元年六月也。
帝聞之,嗟痛不已。
李嗣本,雁門人,本姓張。
父準,銅冶鎮将。
嗣本少事武皇,為帳中紀綱,漸立戰功,得補軍校。
乾甯中,從征李匡俦為前鋒,與燕人戰,得居庸關,以功為義兒軍使,因賜姓名。
從讨王行瑜,授檢校刑部尚書,改威遠、甯塞等軍使。
五年,讨羅宏信于魏州,嗣本為前鋒,師還,改馬軍都将。
從李嗣昭讨王晖于雲州,論功加檢校司空。
汴将李思安之圍潞州也,從周德威軍于餘吾,嗣本率騎軍日與汴人轉鬥,前後獻俘千計,遷代州刺史。
六年,從攻晉、绛,為蕃漢副使都校。
及武皇喪事有日,嗣本監護其事,改雲中防禦使、雲蔚應朔等州都知兵馬使,加特進、檢校太保。
九年,周德威讨劉守光,嗣本率代北諸軍、生熟吐渾,收山後八軍,得納降軍使盧文進、武州刺史高行珪以獻。
幽州平,論功授振武節度使,号「威信可汗」。
十二年,莊宗定魏博,劉鄩據莘縣,命嗣本入太原巡守都城,十三年,從破劉鄩于故元城,收洺、磁、衛三郡。
六月,還鎮振武。
八月,契丹安巴堅傾塞犯邊,其衆三十萬攻振武,嗣本嬰城拒戰者累日。
契丹為火車地道,晝夜急攻,城中兵少,禦備罄竭,城陷,嗣本舉族入契丹。
有子八人,四人陷于幕庭。
嗣本性剛烈,有節義,善戰多謀,然治郡民,頗傷苛急,人以此少之也。
李嗣恩,本姓駱。
《歐陽史》:嗣恩本吐谷渾部人。
年十五,能騎射,侍武皇于振武;及鎮太原,補鐵林軍小校。
從征王行瑜,奉表獻捷,加檢校散騎常侍,漸轉突陣指揮使,賜姓名。
天祐四年,逐康懷英于河西,解汾州之圍,加檢校司空,充左廂馬軍都将。
戰王景仁有功,加檢校司徒。
救河中府,與梁人接戰,應弦斃者甚衆,而槊中其口;及退,莊宗親視其傷,深加慰勉,轉内衙馬步都将、遼州刺史。
十二年,從莊宗入魏,擊劉鄩有功,轉天雄軍都指揮使。
劉鄩之北趣樂平也,嗣恩襲之,倍程先入晉陽。
時城中無備,得嗣恩兵至,人百其勇,鄩聞其先過,乃遁。
莘之戰,以功轉代州刺史,充石嶺關以北都知兵馬使,稍遷振武節度使。
十五年,追赴行在,卒于太原。
天成初,明宗敦念舊勳,诏贈太尉。
有子二人,長曰武八,騎射推于軍中。
嘗有時輩臂饑鷹,矜其搏擊,武八持鳴镝一隻,賭其狩獲,暮乃多之。
戰契丹于親州,殁焉。
幼曰從郎,累為行軍司馬。
史臣曰:嗣昭以精悍勤勞,佐經綸之業,終沒王事,得以為忠,然其後嗣皆不免于刑戮者,何也?蓋貨殖無窮,多财累愚故也。
抑苟能以清白遺子孫,安有斯禍哉!裴約以偏裨而效忠烈,尤可貴也。
嗣本、嗣恩皆以中涓之效,參再造之功,故可附于茲也。
繼韬潛令紀綱書谕繼遠,欲軍城更變,望天子遣己安撫。
事洩,斬于天津橋南。
二子龆年質于汴,莊宗收城得之,撫其背曰:「爾幼如是,猶如能佐父造反,長複何為!」至是亦誅。
乃遣使往潞州斬繼遠,函首赴阙,命繼俦權知軍州事,繼達充軍城巡檢。
未幾,诏繼俦赴阙。
時繼俦以繼韬所畜婢仆玩好之類悉為己有,每日料選算校,不時上路。
繼達怒謂人曰:「吾仲兄被罪,父子誅死,大兄不仁,略無動懷,而便烝淫妻妾,诘責貨财,慚恥見人,生不如死!」繼達服缞麻,引數百騎坐于戟門,呼曰:「為我反乎!」即令人斬繼俦首,投于戟門之内。
副使李繼珂聞其亂也,募市人千餘攻于城門。
繼達登城樓,知事不濟,啟子城東門,至其第,盡殺其孥,得百餘騎,出潞城門,将奔契丹。
行不十裡,麾下奔潰,自刭于路隅。
天成初,繼能為相州刺史,母楊氏卒于太原,繼能、繼襲奔喪行服。
繼能笞掠母主藏婢,責金銀數,因笞至死。
家人告變,言聚甲為亂,繼能、繼襲皆伏誅。
嗣昭諸子自相屠害,幾于溘盡,惟繼忠一人僅保其首領焉。
裴約,潞州之舊将也。
初事李嗣昭為親信,及繼韬之叛,約方戍澤州,因召民泣而谕之曰:「餘事故使,已餘二紀,每見分财享士,志在平雠,不幸薨殁。
今郎君父喪未葬,即背君親,餘可倳刃自殺,不能送死與人。
」衆皆感泣。
繼而梁以董璋為澤州刺史,率衆攻城,約拒久之,告急于莊宗。
莊宗知其忠懇,謂諸将曰:「朕于繼韬何薄,于裴約何厚?裴約能分逆順,不附賊黨,先兄一何不幸,生此鸱枭!」乃顧李紹斌曰:「爾識機便,為我取裴約來,朕不藉澤州彈丸之地。
」即遣紹斌率五千騎以赴之。
紹斌自遼州進軍,未至,城已陷,約被害,時同光元年六月也。
帝聞之,嗟痛不已。
李嗣本,雁門人,本姓張。
父準,銅冶鎮将。
嗣本少事武皇,為帳中紀綱,漸立戰功,得補軍校。
乾甯中,從征李匡俦為前鋒,與燕人戰,得居庸關,以功為義兒軍使,因賜姓名。
從讨王行瑜,授檢校刑部尚書,改威遠、甯塞等軍使。
五年,讨羅宏信于魏州,嗣本為前鋒,師還,改馬軍都将。
從李嗣昭讨王晖于雲州,論功加檢校司空。
汴将李思安之圍潞州也,從周德威軍于餘吾,嗣本率騎軍日與汴人轉鬥,前後獻俘千計,遷代州刺史。
六年,從攻晉、绛,為蕃漢副使都校。
及武皇喪事有日,嗣本監護其事,改雲中防禦使、雲蔚應朔等州都知兵馬使,加特進、檢校太保。
九年,周德威讨劉守光,嗣本率代北諸軍、生熟吐渾,收山後八軍,得納降軍使盧文進、武州刺史高行珪以獻。
幽州平,論功授振武節度使,号「威信可汗」。
十二年,莊宗定魏博,劉鄩據莘縣,命嗣本入太原巡守都城,十三年,從破劉鄩于故元城,收洺、磁、衛三郡。
六月,還鎮振武。
八月,契丹安巴堅傾塞犯邊,其衆三十萬攻振武,嗣本嬰城拒戰者累日。
契丹為火車地道,晝夜急攻,城中兵少,禦備罄竭,城陷,嗣本舉族入契丹。
有子八人,四人陷于幕庭。
嗣本性剛烈,有節義,善戰多謀,然治郡民,頗傷苛急,人以此少之也。
李嗣恩,本姓駱。
《歐陽史》:嗣恩本吐谷渾部人。
年十五,能騎射,侍武皇于振武;及鎮太原,補鐵林軍小校。
從征王行瑜,奉表獻捷,加檢校散騎常侍,漸轉突陣指揮使,賜姓名。
天祐四年,逐康懷英于河西,解汾州之圍,加檢校司空,充左廂馬軍都将。
戰王景仁有功,加檢校司徒。
救河中府,與梁人接戰,應弦斃者甚衆,而槊中其口;及退,莊宗親視其傷,深加慰勉,轉内衙馬步都将、遼州刺史。
十二年,從莊宗入魏,擊劉鄩有功,轉天雄軍都指揮使。
劉鄩之北趣樂平也,嗣恩襲之,倍程先入晉陽。
時城中無備,得嗣恩兵至,人百其勇,鄩聞其先過,乃遁。
莘之戰,以功轉代州刺史,充石嶺關以北都知兵馬使,稍遷振武節度使。
十五年,追赴行在,卒于太原。
天成初,明宗敦念舊勳,诏贈太尉。
有子二人,長曰武八,騎射推于軍中。
嘗有時輩臂饑鷹,矜其搏擊,武八持鳴镝一隻,賭其狩獲,暮乃多之。
戰契丹于親州,殁焉。
幼曰從郎,累為行軍司馬。
史臣曰:嗣昭以精悍勤勞,佐經綸之業,終沒王事,得以為忠,然其後嗣皆不免于刑戮者,何也?蓋貨殖無窮,多财累愚故也。
抑苟能以清白遺子孫,安有斯禍哉!裴約以偏裨而效忠烈,尤可貴也。
嗣本、嗣恩皆以中涓之效,參再造之功,故可附于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