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書二十四 末帝紀下
關燈
小
中
大
清泰三年春正月辛卯朔,帝禦文明殿受朝賀,仗衛如式。
乙未,百濟遣使獻方物。
戊戌,幸龍門佛寺祈雪。
癸卯,以給事中、充樞密院直學士呂琦為端明殿學士;以六軍諸衛判官、尚書工部郎中薛文遇為樞密院直學士。
乙巳,以上元夜京城張燈,帝微行,置酒于趙延壽之第。
丁未,皇子河南尹、判六軍諸衛事重美封雍王。
己未,以前司農卿王彥镕為太仆卿。
二月戊辰,吐渾甯朔兩府留後李可久加檢校司徒。
可久本姓白氏,前朝賜姓。
庚午,監修國史姚顗,史官張昭遠、李祥、吳承範等修撰《明宗實錄》三十卷上之。
《五代會要》:同修撰官中書舍人張昭遠、李祥,直館左拾遺吳承範,右拾遺楊昭儉等各頒赉有差。
以大理卿窦維為光祿卿,以前許州節度判官張登為大理卿。
丁醜,以太常卿李鈴為兵部尚書,以兵部尚書梁文矩為太常卿。
庚辰,以前鄜州節度使皇甫立為潞州節度使。
辛巳,以前均州刺史仇晖為左威衛上将軍,保順軍節度使鮑君福加檢校太尉、同平章事。
丁亥,以昭義節度使安元信卒廢朝。
三月庚子,中書門下奏:「準閣門分析内外官辭見謝規例:諸州判官、軍将進奉到阙,舊例門見門辭;今後隻令朝見,依舊門辭。
新除諸道判官、書記以下無例中謝,并放謝放辭,得替到京無例見;今後兩使判官許中謝,赴任即門辭,其書記以下并依舊例。
朝臣文五品、武四品以上舊例中謝,其以下無例對謝;今請依天成四年正月敕,凡升朝官并許中謝。
諸道都押衙、馬步都指揮、虞候、鎮将、諸色場院,無例謝辭,并進榜子放謝放辭,得替到阙,無例入見。
在京鹽曲稅官、兩官巡即許中謝,新除令、錄并中謝,次日門辭,兼有口敕誡勵。
文武兩班所差吊祭使及告廟祠祭,隻正衙辭,不赴内殿。
諸道進奏官到阙,見,得假,進榜子門辭。
」從之。
辛醜,權知福建節度使王昶奏,節度使王延鈞以去年十月十四日卒。
是時延鈞父子雖僭竊于閩嶺,猶稱籓于朝廷,故有是奏。
甲辰,以右神武統軍楊漢章為彰武軍節度使。
丙午,以翰林學士、禮部侍郎馬裔孫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
丁巳,以端明殿學士呂琦為禦史中丞。
案《通鑒》:呂琦與李崧建和親契丹之策,為薛文遇所沮,改為禦史中丞,蓋疏之也。
戊午,禦史中丞盧損責授右贊善大夫,知雜侍禦史韋稅責授太仆寺丞,侍禦史魏遜責授太府寺主簿,侍禦史王嶽責授司農寺主簿。
初,延州保安鎮将白文審聞兵興岐下,專殺郡人趙思謙等十餘人,已伏其罪,複下台追系推鞫,未竟。
會去年五月十二日德音,除十惡五逆、放火殺人外并放。
盧損輕易即破械釋文審,帝大怒,收文審誅之。
台司稱奉德音釋放,不得追領祗證。
中書诘雲,德音言「不在追窮枝蔓」,無「不得追領祗證」六字,擅改敕語。
大理斷以失出罪人論,故有是命。
是月,有蛇鼠鬥于師子門外,鼠生而蛇死。
夏四月己未朔,以左衛上将軍王景戡為左神武統軍,以右領軍上将軍李頃為華清宮使。
戊辰,以太子詹事盧演為工部尚書緻仕。
辛未,以中書舍人、史館修撰張昭遠為禮部侍郎;以前滄州節度使李金全為右領軍上将軍。
是月,有熊入京城捕人。
五月辛卯,以河東節度使、兼大同彰國振武威塞等軍蕃漢馬步總管、檢校太師、兼中書令、驸馬都尉石敬瑭為郓州節度使,進封趙國公。
以河陽節度使、充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宋審虔為河東節度使。
甲午,以前晉州節度使、大同彰國振武威塞等軍蕃漢副總管張敬達充西北面蕃漢馬步都部署,落副總管。
乙未,诏:「諸州兩使判官、畿赤令有阙,取省郎、遺補、丞博、少列宮僚,選擇擢任。
」以忠正軍節度使、侍衛步軍都指揮使張彥琪為河陽節度使,充侍衛馬軍都指揮使;以彰聖都指揮使、饒州刺史符彥饒為忠正軍節度使,充侍衛步軍都指揮使。
丙申,以雍王重美與汴州節度使範延光結婚,诏兗王從溫主之。
丁酉,以國子祭酒馬缟卒廢朝。
戊戌,昭義奏,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叛。
以鴻胪卿兼通事舍人、判四方館王景崇為衛尉卿,充引進使。
壬寅,削奪石敬瑭官爵,便令張敬達進軍攻讨。
乙卯。
以晉州節度使張敬達為太原四面兵馬都部署,尋改為招讨使;以河陽節度使、侍衛馬軍都指揮使張彥琪為太原四面馬步軍都指揮使;以邢州節度使安審琦為太原四面馬軍都指揮使;以陝州節度使相裡金為太原四面步軍都指揮使;以右監門上将軍武廷翰為壕寨使。
丙辰,以定州節度使楊光遠為太原四面兵馬副部署、兼馬步都虞候,尋改為太原四面副招讨使,都虞候如故。
以前彰武軍節度使高行周為太原四面招撫兼排陣使。
初,帝疑河東有異志,與近臣語及其事,帝曰:「石郎與朕近親,在不疑之地,流言毀譽,朕心自明,萬一失歡,如何和解?」左右皆不對。
翼日,欲移石敬瑭于郓州,房暠等堅言不可,司天監趙延乂亦言星辰失度,尤宜安靜,由是稍緩其事。
會薛文遇獨宿于禁中,帝召之,谕以太原之事。
文遇奏曰:「臣聞作舍于道,三年不成,國家利害,斷自宸旨以臣料之,石敬瑭除亦叛,不除亦叛,不如先事圖之。
」帝喜曰:「聞卿此言
乙未,百濟遣使獻方物。
戊戌,幸龍門佛寺祈雪。
癸卯,以給事中、充樞密院直學士呂琦為端明殿學士;以六軍諸衛判官、尚書工部郎中薛文遇為樞密院直學士。
乙巳,以上元夜京城張燈,帝微行,置酒于趙延壽之第。
丁未,皇子河南尹、判六軍諸衛事重美封雍王。
己未,以前司農卿王彥镕為太仆卿。
二月戊辰,吐渾甯朔兩府留後李可久加檢校司徒。
可久本姓白氏,前朝賜姓。
庚午,監修國史姚顗,史官張昭遠、李祥、吳承範等修撰《明宗實錄》三十卷上之。
《五代會要》:同修撰官中書舍人張昭遠、李祥,直館左拾遺吳承範,右拾遺楊昭儉等各頒赉有差。
以大理卿窦維為光祿卿,以前許州節度判官張登為大理卿。
丁醜,以太常卿李鈴為兵部尚書,以兵部尚書梁文矩為太常卿。
庚辰,以前鄜州節度使皇甫立為潞州節度使。
辛巳,以前均州刺史仇晖為左威衛上将軍,保順軍節度使鮑君福加檢校太尉、同平章事。
丁亥,以昭義節度使安元信卒廢朝。
三月庚子,中書門下奏:「準閣門分析内外官辭見謝規例:諸州判官、軍将進奉到阙,舊例門見門辭;今後隻令朝見,依舊門辭。
新除諸道判官、書記以下無例中謝,并放謝放辭,得替到京無例見;今後兩使判官許中謝,赴任即門辭,其書記以下并依舊例。
朝臣文五品、武四品以上舊例中謝,其以下無例對謝;今請依天成四年正月敕,凡升朝官并許中謝。
諸道都押衙、馬步都指揮、虞候、鎮将、諸色場院,無例謝辭,并進榜子放謝放辭,得替到阙,無例入見。
在京鹽曲稅官、兩官巡即許中謝,新除令、錄并中謝,次日門辭,兼有口敕誡勵。
文武兩班所差吊祭使及告廟祠祭,隻正衙辭,不赴内殿。
諸道進奏官到阙,見,得假,進榜子門辭。
」從之。
辛醜,權知福建節度使王昶奏,節度使王延鈞以去年十月十四日卒。
是時延鈞父子雖僭竊于閩嶺,猶稱籓于朝廷,故有是奏。
甲辰,以右神武統軍楊漢章為彰武軍節度使。
丙午,以翰林學士、禮部侍郎馬裔孫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
丁巳,以端明殿學士呂琦為禦史中丞。
案《通鑒》:呂琦與李崧建和親契丹之策,為薛文遇所沮,改為禦史中丞,蓋疏之也。
戊午,禦史中丞盧損責授右贊善大夫,知雜侍禦史韋稅責授太仆寺丞,侍禦史魏遜責授太府寺主簿,侍禦史王嶽責授司農寺主簿。
初,延州保安鎮将白文審聞兵興岐下,專殺郡人趙思謙等十餘人,已伏其罪,複下台追系推鞫,未竟。
會去年五月十二日德音,除十惡五逆、放火殺人外并放。
盧損輕易即破械釋文審,帝大怒,收文審誅之。
台司稱奉德音釋放,不得追領祗證。
中書诘雲,德音言「不在追窮枝蔓」,無「不得追領祗證」六字,擅改敕語。
大理斷以失出罪人論,故有是命。
是月,有蛇鼠鬥于師子門外,鼠生而蛇死。
夏四月己未朔,以左衛上将軍王景戡為左神武統軍,以右領軍上将軍李頃為華清宮使。
戊辰,以太子詹事盧演為工部尚書緻仕。
辛未,以中書舍人、史館修撰張昭遠為禮部侍郎;以前滄州節度使李金全為右領軍上将軍。
是月,有熊入京城捕人。
五月辛卯,以河東節度使、兼大同彰國振武威塞等軍蕃漢馬步總管、檢校太師、兼中書令、驸馬都尉石敬瑭為郓州節度使,進封趙國公。
以河陽節度使、充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宋審虔為河東節度使。
甲午,以前晉州節度使、大同彰國振武威塞等軍蕃漢副總管張敬達充西北面蕃漢馬步都部署,落副總管。
乙未,诏:「諸州兩使判官、畿赤令有阙,取省郎、遺補、丞博、少列宮僚,選擇擢任。
」以忠正軍節度使、侍衛步軍都指揮使張彥琪為河陽節度使,充侍衛馬軍都指揮使;以彰聖都指揮使、饒州刺史符彥饒為忠正軍節度使,充侍衛步軍都指揮使。
丙申,以雍王重美與汴州節度使範延光結婚,诏兗王從溫主之。
丁酉,以國子祭酒馬缟卒廢朝。
戊戌,昭義奏,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叛。
以鴻胪卿兼通事舍人、判四方館王景崇為衛尉卿,充引進使。
壬寅,削奪石敬瑭官爵,便令張敬達進軍攻讨。
乙卯。
以晉州節度使張敬達為太原四面兵馬都部署,尋改為招讨使;以河陽節度使、侍衛馬軍都指揮使張彥琪為太原四面馬步軍都指揮使;以邢州節度使安審琦為太原四面馬軍都指揮使;以陝州節度使相裡金為太原四面步軍都指揮使;以右監門上将軍武廷翰為壕寨使。
丙辰,以定州節度使楊光遠為太原四面兵馬副部署、兼馬步都虞候,尋改為太原四面副招讨使,都虞候如故。
以前彰武軍節度使高行周為太原四面招撫兼排陣使。
初,帝疑河東有異志,與近臣語及其事,帝曰:「石郎與朕近親,在不疑之地,流言毀譽,朕心自明,萬一失歡,如何和解?」左右皆不對。
翼日,欲移石敬瑭于郓州,房暠等堅言不可,司天監趙延乂亦言星辰失度,尤宜安靜,由是稍緩其事。
會薛文遇獨宿于禁中,帝召之,谕以太原之事。
文遇奏曰:「臣聞作舍于道,三年不成,國家利害,斷自宸旨以臣料之,石敬瑭除亦叛,不除亦叛,不如先事圖之。
」帝喜曰:「聞卿此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