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書二十三 末帝紀中
關燈
小
中
大
清泰二年春正月丙申朔,帝禦明堂殿受朝賀,仗衛如式。
乙巳,中書門下奏:「遇千春節,凡刑獄公事奏覆,候次月施行。
今後請重系者即候次月,輕系者即節前奏覆決遣。
」從之。
戊申,宗正寺奏:「北京、應州、曹州諸陵,望差本州府長官朝拜。
《五代會要》載宗正寺原奏雲:北京永興、長甯、建極三陵,應州遂、衍、奕三陵,準曹州溫陵例,下本州府官朝拜。
雍、坤、和、徽四陵,差太常宗正卿朝拜。
」從之。
己酉,北京奏,光祿卿緻仕周元豹卒。
庚申,鄴都進天王甲。
帝在籓時,有相士言帝如毗沙天王,帝知之,竊喜。
及即位,選軍士之魁偉者,被以天王甲,俾居宿衛,因诏諸道造此甲而進之。
三司奏,添征蠶鹽錢及增曲價。
先是曲斤八十文,增至一百五十文。
乙醜,雲州節度使張溫移鎮晉州,以西京留守安重霸為雲州節度使。
二月庚午,定州節度使王從溫移鎮兗州;振武軍節度使楊檀移鎮定州,兼北面行營馬步都虞候。
甲戌,以定州節度使李周為京兆尹,充西京留守;以樞密使、天雄軍節度使範延光為檢校太師、兼中書令,充汴州節度使;皇子鎮州節度使兼河南尹、判六軍諸衛事、左右街坊使重美加檢校太尉、同平章事,充天雄軍節度使,餘如故。
辛巳,以右谏議大夫盧損為禦史中丞,以禦史中丞張鵬為刑部侍郎。
壬午,甯遠軍節度使馬存加兼侍中,鎮南軍節度使馬希振加兼中書令。
诏順義軍節度使姚彥璋加兼侍中。
己醜,宰臣盧文紀等上皇妣魯國太夫人尊谥,曰宣憲皇太後,請擇日冊命。
從之。
三月戊戌,故太子太保趙鳳贈太傅。
辛醜,以前汴州節度使趙延壽為許州節度使兼樞密使;以夏州行軍司馬李彜殷為本州節度使,兄彜超卒故也。
癸卯,以靜海軍節度使、檢校太師、兼中書令、安南都護錢元球為留守太保,餘如故。
丙午,以給事中趙光輔為右散騎常侍。
戊申,皇妹魏國夫人石氏封晉國長公主,齊國公主趙氏封燕國長公主。
己酉,有司上言:「宣憲皇後未及山陵,權于舊陵所建廟。
」從之。
辛亥,功德使奏:「每年誕節,諸州府奏薦僧道,其僧尼欲立講論科、講經科、表白科、文章應制科、持念科、禅科、聲贊科,道士欲立經法科、講論科、文章應制科、表白科、聲贊科、焚修科,以試其能否。
」從之。
丙辰,以右龍武統軍李德珫為泾州節度使。
庚申,以鎮州節度使、知軍府事董溫琪為鎮州節度使、檢校太保。
壬戌,以左右彰聖都指揮使、富州刺史安審琦領楚州順化軍節度使,軍職如故。
審琦受闵帝命西征,至鳳翔而降,故有是命。
是月,太常丞史在德上疏言事,其略曰:「朝廷任人,率多濫進,稱武士者,不閑計策,雖被堅執銳,戰則棄甲,窮則背軍;稱文士者,鮮有藝能,多無士行,問策謀則杜口,作文字則倩人。
所謂虛設具員,枉耗國力。
逢陛下惟新之運,是文明革弊之秋,臣請應内外所管軍人,凡勝衣甲者,請宣下本部大将一一考試武藝短長,權謀深淺。
居下位有将才者便拔為大将,居上位無将略者移之下軍。
其東班臣僚,請内出策題,下中書令宰臣面試。
如下位有大才者便拔居大位,處大位無大才者即移之下僚。
」其疏大約如此。
盧文紀等見其奏不悅,班行亦多憤悱,故谏官劉濤、楊昭儉等上疏,請出在德疏,辨可否宣行,中書覆奏亦駁其錯誤。
帝召學士馬裔孫謂曰:「史在德語太兇,其實難容。
朕初臨天下,須開言路,若朝士以言獲罪,誰敢言者!爾代朕作诏,勿加在德之罪。
」诏曰: 左補阙劉濤等奏,太常丞史在德所上章疏,中書門下駁奏,未奉宣谕,乞特施行,分明黜陟。
朕常覽貞觀故事,見太宗之治理,以貞觀升平之運;太宗明聖之君,野無遺賢,朝無阙政,盡善盡美,無得而名。
而陝縣丞皇甫德參辄上封章,恣行讪謗,人臣無禮,罪不容誅,賴文貞之彌縫,恕德參之狂瞽。
魏征奏太宗曰:「陛下思聞得失,隻可恣其所陳,若所言不中,亦何損于國家。
」朕每思之,誠要言也。
遂得下情上達,德盛業隆,太宗之道彌光,文貞之節斯著。
朕惟寡昧,獲奉宗祧,業業兢兢,懼不克荷,思欲率循古道,簡拔時材。
懷忠抱直之人,虛心渴見,便佞詭随之說,杜耳惡聞。
史在德近所獻陳,誠無避忌,中書以文字纰缪,比類僭差,改易人名,觸犯廟諱,請歸憲法,以示戒懲。
蓋以中書既委參詳,合盡事理,朕缵承前緒,誘勸将來。
多言數窮,雖聖祖之所戒,千慮一得,冀愚者之可從。
因覽文貞之言,遂寬在德之罪,已令停寝,不遣宣行。
劉濤等官列谏垣,宜陳谠議,請定短長之理,以行黜陟之文。
昔魏征則請賞德參,今濤等請黜在德,事同言異,何相遠哉!将議允俞,恐虧開納。
方朝廷粗理,俊乂畢臻,留一在德不足為多,去一在德未足為少,苟可懲勸,朕何憂焉!但緣情在傾輸,理難黜責,濤等敷奏,朕亦優容,宜體含宏,勉思竭進,凡百在下,悉聽朕言。
夏四月辛巳,宰臣判三司張延朗奏:「州縣官征科條格,其令錄在任征科,依限了絕,一年加階,兩年與試銜,三年皆及限了絕,
乙巳,中書門下奏:「遇千春節,凡刑獄公事奏覆,候次月施行。
今後請重系者即候次月,輕系者即節前奏覆決遣。
」從之。
戊申,宗正寺奏:「北京、應州、曹州諸陵,望差本州府長官朝拜。
《五代會要》載宗正寺原奏雲:北京永興、長甯、建極三陵,應州遂、衍、奕三陵,準曹州溫陵例,下本州府官朝拜。
雍、坤、和、徽四陵,差太常宗正卿朝拜。
」從之。
己酉,北京奏,光祿卿緻仕周元豹卒。
庚申,鄴都進天王甲。
帝在籓時,有相士言帝如毗沙天王,帝知之,竊喜。
及即位,選軍士之魁偉者,被以天王甲,俾居宿衛,因诏諸道造此甲而進之。
三司奏,添征蠶鹽錢及增曲價。
先是曲斤八十文,增至一百五十文。
乙醜,雲州節度使張溫移鎮晉州,以西京留守安重霸為雲州節度使。
二月庚午,定州節度使王從溫移鎮兗州;振武軍節度使楊檀移鎮定州,兼北面行營馬步都虞候。
甲戌,以定州節度使李周為京兆尹,充西京留守;以樞密使、天雄軍節度使範延光為檢校太師、兼中書令,充汴州節度使;皇子鎮州節度使兼河南尹、判六軍諸衛事、左右街坊使重美加檢校太尉、同平章事,充天雄軍節度使,餘如故。
辛巳,以右谏議大夫盧損為禦史中丞,以禦史中丞張鵬為刑部侍郎。
壬午,甯遠軍節度使馬存加兼侍中,鎮南軍節度使馬希振加兼中書令。
诏順義軍節度使姚彥璋加兼侍中。
己醜,宰臣盧文紀等上皇妣魯國太夫人尊谥,曰宣憲皇太後,請擇日冊命。
從之。
三月戊戌,故太子太保趙鳳贈太傅。
辛醜,以前汴州節度使趙延壽為許州節度使兼樞密使;以夏州行軍司馬李彜殷為本州節度使,兄彜超卒故也。
癸卯,以靜海軍節度使、檢校太師、兼中書令、安南都護錢元球為留守太保,餘如故。
丙午,以給事中趙光輔為右散騎常侍。
戊申,皇妹魏國夫人石氏封晉國長公主,齊國公主趙氏封燕國長公主。
己酉,有司上言:「宣憲皇後未及山陵,權于舊陵所建廟。
」從之。
辛亥,功德使奏:「每年誕節,諸州府奏薦僧道,其僧尼欲立講論科、講經科、表白科、文章應制科、持念科、禅科、聲贊科,道士欲立經法科、講論科、文章應制科、表白科、聲贊科、焚修科,以試其能否。
」從之。
丙辰,以右龍武統軍李德珫為泾州節度使。
庚申,以鎮州節度使、知軍府事董溫琪為鎮州節度使、檢校太保。
壬戌,以左右彰聖都指揮使、富州刺史安審琦領楚州順化軍節度使,軍職如故。
審琦受闵帝命西征,至鳳翔而降,故有是命。
是月,太常丞史在德上疏言事,其略曰:「朝廷任人,率多濫進,稱武士者,不閑計策,雖被堅執銳,戰則棄甲,窮則背軍;稱文士者,鮮有藝能,多無士行,問策謀則杜口,作文字則倩人。
所謂虛設具員,枉耗國力。
逢陛下惟新之運,是文明革弊之秋,臣請應内外所管軍人,凡勝衣甲者,請宣下本部大将一一考試武藝短長,權謀深淺。
居下位有将才者便拔為大将,居上位無将略者移之下軍。
其東班臣僚,請内出策題,下中書令宰臣面試。
如下位有大才者便拔居大位,處大位無大才者即移之下僚。
」其疏大約如此。
盧文紀等見其奏不悅,班行亦多憤悱,故谏官劉濤、楊昭儉等上疏,請出在德疏,辨可否宣行,中書覆奏亦駁其錯誤。
帝召學士馬裔孫謂曰:「史在德語太兇,其實難容。
朕初臨天下,須開言路,若朝士以言獲罪,誰敢言者!爾代朕作诏,勿加在德之罪。
」诏曰: 左補阙劉濤等奏,太常丞史在德所上章疏,中書門下駁奏,未奉宣谕,乞特施行,分明黜陟。
朕常覽貞觀故事,見太宗之治理,以貞觀升平之運;太宗明聖之君,野無遺賢,朝無阙政,盡善盡美,無得而名。
而陝縣丞皇甫德參辄上封章,恣行讪謗,人臣無禮,罪不容誅,賴文貞之彌縫,恕德參之狂瞽。
魏征奏太宗曰:「陛下思聞得失,隻可恣其所陳,若所言不中,亦何損于國家。
」朕每思之,誠要言也。
遂得下情上達,德盛業隆,太宗之道彌光,文貞之節斯著。
朕惟寡昧,獲奉宗祧,業業兢兢,懼不克荷,思欲率循古道,簡拔時材。
懷忠抱直之人,虛心渴見,便佞詭随之說,杜耳惡聞。
史在德近所獻陳,誠無避忌,中書以文字纰缪,比類僭差,改易人名,觸犯廟諱,請歸憲法,以示戒懲。
蓋以中書既委參詳,合盡事理,朕缵承前緒,誘勸将來。
多言數窮,雖聖祖之所戒,千慮一得,冀愚者之可從。
因覽文貞之言,遂寬在德之罪,已令停寝,不遣宣行。
劉濤等官列谏垣,宜陳谠議,請定短長之理,以行黜陟之文。
昔魏征則請賞德參,今濤等請黜在德,事同言異,何相遠哉!将議允俞,恐虧開納。
方朝廷粗理,俊乂畢臻,留一在德不足為多,去一在德未足為少,苟可懲勸,朕何憂焉!但緣情在傾輸,理難黜責,濤等敷奏,朕亦優容,宜體含宏,勉思竭進,凡百在下,悉聽朕言。
夏四月辛巳,宰臣判三司張延朗奏:「州縣官征科條格,其令錄在任征科,依限了絕,一年加階,兩年與試銜,三年皆及限了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