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書二十二 末帝紀上
關燈
小
中
大
末帝,諱從珂,本姓王氏,鎮州人也。
母宣憲皇後魏氏,以光啟元年歲在乙巳正月二十三日,生帝于平山。
景福中,明宗為武皇騎将,略地至平山,遇魏氏,擄之,帝時年十餘歲,明宗養為己子。
小字二十三。
帝幼謹重寡言,及壯,長七尺餘,方頤大體,材貌雄偉,以骁果稱,明宗甚愛之。
在太原,嘗與石敬瑭因擊球同入于趙襄子之廟,見其塑像,屹然起立,帝秘之,私心自負。
及從明宗征讨,以力戰知名,莊宗嘗曰:「阿三不惟與我同齒,敢戰亦相類。
」莊宗與梁軍戰于胡柳陂,兩軍俱撓,帝衛莊宗奪土山,摧骁陣,其軍複振。
時明宗先渡河,莊宗不悅,謂明宗曰:「公當為吾死,渡河安往?」明宗待罪,莊宗以帝從戰有功,由是解愠。
天祐十八年,莊宗營于河上,議讨鎮州。
留守符存審在德勝寨未行,梁人謂莊宗已北,乃悉衆攻德勝,莊宗命明宗、存審為兩翼以抗之,自以中軍前進。
梁軍退卻,帝以十數騎雜梁軍而退,至壘門大呼,斬首數級,斧其望橹而還。
莊宗大噱曰:「壯哉,阿三!」賜酒一器。
同光元年四月,從明宗襲破郓州。
九月,莊宗敗梁将王彥章于中都,急趨汴州。
明宗将前軍,帝率勁騎以從,晝夜兼行,率先下汴城。
莊宗勞明宗曰:「複唐社稷,卿父子之功也。
」 二年,以帝為衛州刺史。
時有王安節者,昭宗朝相杜讓能之宅吏也。
安節少善賈,得相術于奇士,因事見帝于私邸,退謂人曰:「真北方天王相也,位當為天子,終則我莫知也。
」 三年,明宗奉诏北禦契丹,以家在太原,表帝為北京内衙指揮使;莊宗不悅,以帝為突騎都指揮使,遣戍石門。
四年,魏州軍亂,明宗赴洛,時帝在橫水,率部下軍士由曲陽、孟縣趨常山,與王建立會,倍道兼行,渡河而南,由是明宗軍聲大振。
天成初,以帝為河中節度使。
明年二月,加檢校太保、同平章事。
十一月,加檢校太傅。
長興元年,加檢校太尉。
先是,帝興樞密使安重誨在常山,因杯盤失意,帝以拳擊重誨腦,中其栉,走而獲免。
帝雖悔謝,然重誨終銜之。
及帝鎮河中,重誨知其出入不時,因矯宣中旨,令牙将楊彥溫遇出郭則閉門勿納。
是歲四月五日,帝閱馬于黃龍莊,彥溫閉城拒帝,帝聞難遽還,遣問其故,彥溫曰:「但請相公入朝,此城不可入也。
」帝止虞鄉以聞,明宗诏帝歸阙。
遣藥彥稠将兵讨彥溫,令生緻之,面要鞫問。
十一月收城,彥溫已死,明宗以彥稠不能生緻彥溫,甚怒之。
後數日,安重誨以帝失守,諷宰相論奏行法,明宗不悅。
重誨又自論奏,明宗曰:「朕為小将校時,家徒衣食不足,賴此兒荷石灰、收馬糞存養,以至今貴為天子,而不能庇一兒!卿欲行朝典,朕未曉其意,卿等可速退,從他私第閑坐。
」遂诏歸清化裡第,不預朝請。
帝尚懼重誨多方危陷,但日諷佛書陰禱而已。
二年,安重誨得罪,帝即授左衛大将軍。
未幾,複檢校太傅、同平章事、行京兆尹,充西京留守。
三年,進位太尉,移鳳翔節度使。
四年五月,封潞王。
闵帝即位,加兼侍中。
既而帝子重吉出刺亳州,女尼入宮,帝方憂不測。
應順元年二月,移帝鎮太原,是時不降制書,唯以宣授而已。
帝聞之,召賓佐将吏以謀之,皆曰:「主上年幼,未親庶事,軍國大政悉委硃宏昭等,王必無保全之理。
」判官馬裔孫曰:「君命召,不俟駕行焉。
諸君兇言,非令圖也。
」是夜,帝令李專美草檄求援諸道,欲誅君側之罪。
朝廷命王思同率師來讨。
三月十五日,外兵大集。
《九國志·李彥琦傳》:潞王守岐下,諸道将急攻其壘,彥琦時在圍中,罄家财以給軍用。
十六日,大将督衆攻城,帝登城垂泣,谕于外曰:「我年未二十從先帝征伐,出生入死,金瘡滿身,樹立得社稷,軍士從我登陣者多矣。
今朝廷信任賊臣,殘害骨肉,且我有何罪!」因恸哭,聞者哀之。
時羽林都指揮使楊思權謂衆曰:「大相公,吾主也。
」遂引軍自西門入,嚴衛都指揮使尹晖亦引軍自東門而入,外軍悉潰。
十七日,率居民家财以賞軍士。
是日,帝整衆而東。
二十日,次長安,副留守劉遂雍以城降,率京兆居民家财犒軍。
二十三日,次靈口,誅王思同。
二十四日,次華州,收藥彥稠系獄。
二十五日,次阌鄉,王仲臯父子迎谒,命誅之。
二十六日,
母宣憲皇後魏氏,以光啟元年歲在乙巳正月二十三日,生帝于平山。
景福中,明宗為武皇騎将,略地至平山,遇魏氏,擄之,帝時年十餘歲,明宗養為己子。
小字二十三。
帝幼謹重寡言,及壯,長七尺餘,方頤大體,材貌雄偉,以骁果稱,明宗甚愛之。
在太原,嘗與石敬瑭因擊球同入于趙襄子之廟,見其塑像,屹然起立,帝秘之,私心自負。
及從明宗征讨,以力戰知名,莊宗嘗曰:「阿三不惟與我同齒,敢戰亦相類。
」莊宗與梁軍戰于胡柳陂,兩軍俱撓,帝衛莊宗奪土山,摧骁陣,其軍複振。
時明宗先渡河,莊宗不悅,謂明宗曰:「公當為吾死,渡河安往?」明宗待罪,莊宗以帝從戰有功,由是解愠。
天祐十八年,莊宗營于河上,議讨鎮州。
留守符存審在德勝寨未行,梁人謂莊宗已北,乃悉衆攻德勝,莊宗命明宗、存審為兩翼以抗之,自以中軍前進。
梁軍退卻,帝以十數騎雜梁軍而退,至壘門大呼,斬首數級,斧其望橹而還。
莊宗大噱曰:「壯哉,阿三!」賜酒一器。
同光元年四月,從明宗襲破郓州。
九月,莊宗敗梁将王彥章于中都,急趨汴州。
明宗将前軍,帝率勁騎以從,晝夜兼行,率先下汴城。
莊宗勞明宗曰:「複唐社稷,卿父子之功也。
」 二年,以帝為衛州刺史。
時有王安節者,昭宗朝相杜讓能之宅吏也。
安節少善賈,得相術于奇士,因事見帝于私邸,退謂人曰:「真北方天王相也,位當為天子,終則我莫知也。
」 三年,明宗奉诏北禦契丹,以家在太原,表帝為北京内衙指揮使;莊宗不悅,以帝為突騎都指揮使,遣戍石門。
四年,魏州軍亂,明宗赴洛,時帝在橫水,率部下軍士由曲陽、孟縣趨常山,與王建立會,倍道兼行,渡河而南,由是明宗軍聲大振。
天成初,以帝為河中節度使。
明年二月,加檢校太保、同平章事。
十一月,加檢校太傅。
長興元年,加檢校太尉。
先是,帝興樞密使安重誨在常山,因杯盤失意,帝以拳擊重誨腦,中其栉,走而獲免。
帝雖悔謝,然重誨終銜之。
及帝鎮河中,重誨知其出入不時,因矯宣中旨,令牙将楊彥溫遇出郭則閉門勿納。
是歲四月五日,帝閱馬于黃龍莊,彥溫閉城拒帝,帝聞難遽還,遣問其故,彥溫曰:「但請相公入朝,此城不可入也。
」帝止虞鄉以聞,明宗诏帝歸阙。
遣藥彥稠将兵讨彥溫,令生緻之,面要鞫問。
十一月收城,彥溫已死,明宗以彥稠不能生緻彥溫,甚怒之。
後數日,安重誨以帝失守,諷宰相論奏行法,明宗不悅。
重誨又自論奏,明宗曰:「朕為小将校時,家徒衣食不足,賴此兒荷石灰、收馬糞存養,以至今貴為天子,而不能庇一兒!卿欲行朝典,朕未曉其意,卿等可速退,從他私第閑坐。
」遂诏歸清化裡第,不預朝請。
帝尚懼重誨多方危陷,但日諷佛書陰禱而已。
二年,安重誨得罪,帝即授左衛大将軍。
未幾,複檢校太傅、同平章事、行京兆尹,充西京留守。
三年,進位太尉,移鳳翔節度使。
四年五月,封潞王。
闵帝即位,加兼侍中。
既而帝子重吉出刺亳州,女尼入宮,帝方憂不測。
應順元年二月,移帝鎮太原,是時不降制書,唯以宣授而已。
帝聞之,召賓佐将吏以謀之,皆曰:「主上年幼,未親庶事,軍國大政悉委硃宏昭等,王必無保全之理。
」判官馬裔孫曰:「君命召,不俟駕行焉。
諸君兇言,非令圖也。
」是夜,帝令李專美草檄求援諸道,欲誅君側之罪。
朝廷命王思同率師來讨。
三月十五日,外兵大集。
《九國志·李彥琦傳》:潞王守岐下,諸道将急攻其壘,彥琦時在圍中,罄家财以給軍用。
十六日,大将督衆攻城,帝登城垂泣,谕于外曰:「我年未二十從先帝征伐,出生入死,金瘡滿身,樹立得社稷,軍士從我登陣者多矣。
今朝廷信任賊臣,殘害骨肉,且我有何罪!」因恸哭,聞者哀之。
時羽林都指揮使楊思權謂衆曰:「大相公,吾主也。
」遂引軍自西門入,嚴衛都指揮使尹晖亦引軍自東門而入,外軍悉潰。
十七日,率居民家财以賞軍士。
是日,帝整衆而東。
二十日,次長安,副留守劉遂雍以城降,率京兆居民家财犒軍。
二十三日,次靈口,誅王思同。
二十四日,次華州,收藥彥稠系獄。
二十五日,次阌鄉,王仲臯父子迎谒,命誅之。
二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