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書二十二 末帝紀上
關燈
小
中
大
次靈寶,河中節度使安彥威來降,待罪,宥之,遣歸鎮。
陝州節度使康思立奉迎。
二十七日,次陝州,下令告谕京城。
二十八日,康義誠軍前兵士相繼來降,義誠詣軍門請罪,帝宥之。
駕下諸軍畢至,誅宣徽南院使孟漢瓊于路左。
是夜,闵帝與帳下親騎百餘出元武門而去。
夏四月壬申,帝至蔣橋,文武百官立班奉迎,教旨以未拜梓宮,未可相見,俟會于至德宮,時六軍勳臣及節将内職已累表勸進。
是日,帝入谒太後、太妃,至西宮,伏梓宮恸哭,宰相與百僚班見緻拜,帝答拜。
馮道等上箋勸進,帝立謂群臣曰:「予之此行,事非獲已,當俟主上歸阙,園陵禮終,退守籓服。
諸公言遽及此,信無謂也。
」衛州刺史王宏贽奏,闵帝以前月二十九日至州。
癸酉,皇太後下令降闵帝為鄂王。
又,太後令曰:「先皇帝誕膺天眷,光紹帝圖,明誠動于三靈,德澤被于四海,方期偃革,遽歎遺弓。
自少主之承祧,為奸臣之擅命,離間骨肉,猜忌磐維,既辄易于籓垣,複驟興于兵甲。
遂緻輕離社稷,大撓軍民,萬世鴻基,将墜于地。
皇長子潞王從珂,位居冢嗣,德茂沖年,乃武乃文,惟忠惟孝。
前朝廓清多難,有戰伐之大功;缵紹丕圖,有夾輔之盛業。
今以宗祧乏祀,園寝有期,須委親賢,俾居監撫,免萬機之壅滞,慰兆庶之推崇。
可起今月四日知軍國事,權以書诏印施行。
」是日,監國在至德宮,宰臣馮道等率百官班于宮門待罪。
帝出于庭,曰:「相公諸人何罪,請複位。
」乃退。
甲戌,太後令曰:「先皇帝栉風沐雨,平定華夷,嗣洪業于艱難,緻蒼生于富庶。
鄂王嗣位,奸臣弄權,作福作威,不誠不信,離間骨肉,猜忌磐維。
鄂王輕舍宗祧,不克負荷,洪基大寶,危若綴旒,須立長君,以紹丕構。
皇長子潞王從珂,日跻孝敬,天縱聰明,有神武之英姿,有寬仁之偉略。
先朝經綸草昧,廓靜寰區,辛勤有百戰之勞,忠貞贊一統之運,臣誠子道,冠古超今。
而又克己化民,推心撫士,率土之讴歌有屬,上蒼之眷命攸臨。
一日萬機,不可以暫曠;九州四海,不可以無歸。
況因山有期,同軌斯至,永言嗣守,屬任元良,宜即皇帝位。
」 乙亥,監國赴西宮,柩前告奠即位。
攝中書令李愚宣冊書曰: 維應順元年歲次甲午,四月庚午朔,六日乙亥,文武百僚,特進、守司空兼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充太微宮使、弘文館大學士、上柱國、始平郡公、食邑二千五百戶臣馮道等九千五百九十三人上言:帝王興運,天地同符,河出圖而洛出書,雲從龍而風從虎。
莫不恢張八表,覆育兆民,立大定之基,保無疆之祚。
人謠再洽,天命顯歸,須登宸極之尊,以奉祖宗之祀。
伏惟皇帝陛下,天資仁智,神助機權,奉莊宗于多難之時,從先帝于四征之際,凡當決勝,無不成功。
洎正皇綱,每嚴師律,為國家之志大,守臣子之道全。
自泣遺弓,常悲易月,欲期同軌,親赴因山。
而自鄂王承祧,奸臣擅命,緻神祇之乏飨,激朝野以歸心。
使屈者伸,令否者泰,人情大順,天象至明。
聚東井以呈祥,拱北辰而應運。
由是文武百辟,嶽牧群賢,至于比屋之倫,盡祝當陽之位。
今則承太後慈旨,守先朝遠圖,撫四海九州,享千齡萬祀。
臣等不勝大願,謹上寶冊,禀太後令,奉皇帝踐祚。
臣等誠慶誠忭,謹言。
帝就殿之東楹受群臣稱賀。
先是,帝在鳳翔日,有瞽者張濛自言知術數,事太白山神,其神祠即元魏時崔浩廟也。
時之否泰,人之休咎,濛告于神,即傳吉兇之言,帝親校房暠酷信之。
一日,濛至府,聞帝語聲,駭然曰:「非人臣也。
」暠詢其事,即傳神語曰:「三珠并一珠,驢馬沒人驅,歲月甲庚午,中興戊己土。
」暠請解釋,曰:「神言予不知也。
」長興四年五月,府廨諸門無故自動,人頗駭異。
遣暠問濛,濛曰:「衙署小異勿怪,不出三日,當有恩命。
」是夜報至,封潞王。
及帝移鎮河東,甚懼,問濛,濛曰:「王保無患。
」王思同兵至,又诘之,濛曰:「王有天下,不能獨力,朝廷兵來迎王也。
王若疑臣,臣唯一子,請王緻之麾下,以質臣心。
」帝乃以濛攝館驿巡官。
至是,帝受冊,冊曰:「維應順元年歲次甲午,四月庚午朔。
」帝回視房暠曰:「張濛神言甲庚午,不亦異乎!」帝令暠共術士解三珠一珠事,言:
陝州節度使康思立奉迎。
二十七日,次陝州,下令告谕京城。
二十八日,康義誠軍前兵士相繼來降,義誠詣軍門請罪,帝宥之。
駕下諸軍畢至,誅宣徽南院使孟漢瓊于路左。
是夜,闵帝與帳下親騎百餘出元武門而去。
夏四月壬申,帝至蔣橋,文武百官立班奉迎,教旨以未拜梓宮,未可相見,俟會于至德宮,時六軍勳臣及節将内職已累表勸進。
是日,帝入谒太後、太妃,至西宮,伏梓宮恸哭,宰相與百僚班見緻拜,帝答拜。
馮道等上箋勸進,帝立謂群臣曰:「予之此行,事非獲已,當俟主上歸阙,園陵禮終,退守籓服。
諸公言遽及此,信無謂也。
」衛州刺史王宏贽奏,闵帝以前月二十九日至州。
癸酉,皇太後下令降闵帝為鄂王。
又,太後令曰:「先皇帝誕膺天眷,光紹帝圖,明誠動于三靈,德澤被于四海,方期偃革,遽歎遺弓。
自少主之承祧,為奸臣之擅命,離間骨肉,猜忌磐維,既辄易于籓垣,複驟興于兵甲。
遂緻輕離社稷,大撓軍民,萬世鴻基,将墜于地。
皇長子潞王從珂,位居冢嗣,德茂沖年,乃武乃文,惟忠惟孝。
前朝廓清多難,有戰伐之大功;缵紹丕圖,有夾輔之盛業。
今以宗祧乏祀,園寝有期,須委親賢,俾居監撫,免萬機之壅滞,慰兆庶之推崇。
可起今月四日知軍國事,權以書诏印施行。
」是日,監國在至德宮,宰臣馮道等率百官班于宮門待罪。
帝出于庭,曰:「相公諸人何罪,請複位。
」乃退。
甲戌,太後令曰:「先皇帝栉風沐雨,平定華夷,嗣洪業于艱難,緻蒼生于富庶。
鄂王嗣位,奸臣弄權,作福作威,不誠不信,離間骨肉,猜忌磐維。
鄂王輕舍宗祧,不克負荷,洪基大寶,危若綴旒,須立長君,以紹丕構。
皇長子潞王從珂,日跻孝敬,天縱聰明,有神武之英姿,有寬仁之偉略。
先朝經綸草昧,廓靜寰區,辛勤有百戰之勞,忠貞贊一統之運,臣誠子道,冠古超今。
而又克己化民,推心撫士,率土之讴歌有屬,上蒼之眷命攸臨。
一日萬機,不可以暫曠;九州四海,不可以無歸。
況因山有期,同軌斯至,永言嗣守,屬任元良,宜即皇帝位。
」 乙亥,監國赴西宮,柩前告奠即位。
攝中書令李愚宣冊書曰: 維應順元年歲次甲午,四月庚午朔,六日乙亥,文武百僚,特進、守司空兼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充太微宮使、弘文館大學士、上柱國、始平郡公、食邑二千五百戶臣馮道等九千五百九十三人上言:帝王興運,天地同符,河出圖而洛出書,雲從龍而風從虎。
莫不恢張八表,覆育兆民,立大定之基,保無疆之祚。
人謠再洽,天命顯歸,須登宸極之尊,以奉祖宗之祀。
伏惟皇帝陛下,天資仁智,神助機權,奉莊宗于多難之時,從先帝于四征之際,凡當決勝,無不成功。
洎正皇綱,每嚴師律,為國家之志大,守臣子之道全。
自泣遺弓,常悲易月,欲期同軌,親赴因山。
而自鄂王承祧,奸臣擅命,緻神祇之乏飨,激朝野以歸心。
使屈者伸,令否者泰,人情大順,天象至明。
聚東井以呈祥,拱北辰而應運。
由是文武百辟,嶽牧群賢,至于比屋之倫,盡祝當陽之位。
今則承太後慈旨,守先朝遠圖,撫四海九州,享千齡萬祀。
臣等不勝大願,謹上寶冊,禀太後令,奉皇帝踐祚。
臣等誠慶誠忭,謹言。
帝就殿之東楹受群臣稱賀。
先是,帝在鳳翔日,有瞽者張濛自言知術數,事太白山神,其神祠即元魏時崔浩廟也。
時之否泰,人之休咎,濛告于神,即傳吉兇之言,帝親校房暠酷信之。
一日,濛至府,聞帝語聲,駭然曰:「非人臣也。
」暠詢其事,即傳神語曰:「三珠并一珠,驢馬沒人驅,歲月甲庚午,中興戊己土。
」暠請解釋,曰:「神言予不知也。
」長興四年五月,府廨諸門無故自動,人頗駭異。
遣暠問濛,濛曰:「衙署小異勿怪,不出三日,當有恩命。
」是夜報至,封潞王。
及帝移鎮河東,甚懼,問濛,濛曰:「王保無患。
」王思同兵至,又诘之,濛曰:「王有天下,不能獨力,朝廷兵來迎王也。
王若疑臣,臣唯一子,請王緻之麾下,以質臣心。
」帝乃以濛攝館驿巡官。
至是,帝受冊,冊曰:「維應順元年歲次甲午,四月庚午朔。
」帝回視房暠曰:「張濛神言甲庚午,不亦異乎!」帝令暠共術士解三珠一珠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