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書二十一 闵帝紀

關燈
闵帝,諱從厚,小字菩薩奴,明宗第三子也。

    母昭懿皇後夏氏,以天祐十一年歲在甲戌,十一月二十八日庚申,生帝于晉陽舊第。

    帝髫龀好讀《春秋》,略通大義,貌類明宗,尤鐘愛。

     天成元年,授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徒。

    二年四月,加檢校太保、同平章事、河南尹,判六軍諸衛事。

    十一月,加檢校太傅。

    三年三月,授汴州節度使。

    四年,移鎮河東。

    長興元年,改授鎮州節度使,尋封宋王。

    二年,加檢校太尉、兼侍中,移鎮鄴都。

    三年,加中書令。

    秦王從榮,帝同母兄也,以帝有德望,深所猜忌。

    帝在鄴宮,恆憂其禍,然善于承順,竟免閑隙。

      四年十一月二十日,秦王誅。

    翼日,明宗遣宣徽使孟漢瓊馳驿召帝,二十六日,明宗崩,二十九日,帝至自鄴。

    十二月癸卯朔,發喪于西宮,帝于柩前即位。

    丁未,群臣上表請聽政,表再上,诏允。

    己酉,中外将士給賜有差。

    庚戌,帝缞服見群臣于廣壽門之東庑下,宰臣馮道進曰:「陛下久居哀毀,臣等鹹願一睹聖顔。

    」硃宏昭前舉帽,群臣再拜而退。

    禦光政樓存問軍民。

    辛亥,賜司衣王氏死,坐秦王事也。

    癸醜,以前鎮州節度使、泾王從敏權知河南府事,尋以盧質代之。

    乙卯,賜司儀康氏死,事連王氏也。

    丙辰,以天雄軍節度判官唐汭為谏議大夫,掌書記趙彖為起居郎,元從都押衙宋令詢為磁州刺史。

    丁巳,以左仆射、平章事馮道為山陵使,戶部尚書韓彥恽為副,中書舍人王延為判官,禮部尚書王權為禮儀使,兵部尚書李鈴為鹵簿使,禦史中丞龍敏為儀仗使,右仆射、權知河南府盧質為橋道頓遞使。

    庚申,以前相州刺史郝瓊為右骁衛大将軍,充宣徽北院使;以光祿卿、充三司副使王玫為三司使。

    癸亥,故檢校太尉、右衛上将軍、充三司使孫嶽贈太尉、齊國公。

    丁卯,帝釋缞服,群臣三上表,請複常膳,禦正殿,從之。

    辛未,帝禦中興殿,群臣列位,馮道升階進酒。

    帝曰:「比于此物無愛,除賓友之會,不近樽斝。

    況在沉痛之中,安事飲啖!」命徹之。

     應順元年春正月壬申朔,帝禦廣壽殿視朝,百僚詣閣門奉慰。

    時議者雲,月首以朝服臨,不視朝可也。

    乙亥,契丹遣使朝貢。

    《遼史·太宗紀》:天顯九年閏月戊午,唐遣使來告哀,即日遣使祭吊。

    丁醜,以太常卿崔居儉為秘書監,以前蔡州刺史張繼祚為左武衛上将軍,充山陵橋道頓遞副使。

    戊寅,禦明堂殿,仗衛如儀,宮懸樂作,群臣朝服就位,宣制大赦天下,改長興五年為應順元年。

    時議者以梓宮在殡,宮縣樂作,非禮也,懸而不作可也。

    回鹘可汗仁美遣使貢方物,故可汗仁裕進遺留馬。

    是日,命中使三十五人以先帝鞍馬衣帶分賜籓位。

     庚辰,宰臣馮道加司空,李愚加右仆射,劉煦加吏部尚書,餘并如故。

    壬午,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河陽節度使康義誠加檢校太尉、兼侍中,判六軍諸衛事。

    甲申,以侍衛馬軍都指揮使、甯國軍節度使安彥威為河中節度使;以侍衛步軍都指揮使、忠正軍節度使張從賓為泾州節度使,并加檢校太傅;以捧聖左右廂都指揮使、欽州刺史硃洪實為甯國軍節度使,加檢校太保,充侍衛馬軍都指揮使;以嚴衛左右廂都指揮使、岩州刺史皇甫遇為中正軍節度使、檢校太保,充侍衛步軍都指揮使。

    戊子,樞密使、檢校太尉、同平章事硃宏昭,樞密使、檢校太尉、同中書門下二品馮赟并加兼中書令。

    北京留守、河東節度使兼大同彰國振武威塞等軍蕃漢馬步總管石敬瑭加兼中書令;幽州節度使、檢校太尉、兼中書令趙德鈞加檢校太師、兼中書令。

    樞密使馮赟表堅讓中書令,制改兼侍中,封邠國公。

    庚寅,鳳翔節度使、潞王從珂加兼侍中;青州節度使、檢校太尉、兼中書令房知溫加檢校太師。

    辛卯,以翰林學士承旨、尚書右丞李怿為工部尚書,以秘書監盧文紀為太常卿,充山陵禮儀使。

    壬辰,荊南節度使、檢校太尉、兼中書令高從誨封南平王;湖南節度使、檢校太尉、兼中書令馬希範封楚王。

    甲午,兩浙節度使、檢校太師、守中書令、吳王錢元瓘進封吳越王;前洺州團練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