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書十七 明宗紀七
關燈
小
中
大
長興元年春正月丙寅朔,帝禦明堂殿受朝賀,仗衛如常儀。
乙亥,國子監請以監學生束修及光學錢備監中修葺公用,從之。
丙子,帝謂宰臣曰:「時雪未降,如何?」馮道曰:「陛下恭行儉德,憂及蒸民,上合天心,必有春澤。
」是夜,降雪。
其夕,右散騎常侍蕭希甫封狀申樞密稱,得河堰衙官狀,告本都将校二十餘人欲謀不軌,至旦追問無狀,斬所告人。
是日,幸至德宮。
辛卯,中書奏,郊天有日,合差大内留守。
诏以宣徽南院使硃宏昭充。
二月戊戌,幸稻田莊。
己亥,黑水國主兀兒遣使貢方物。
翰林學士劉煦奏:「新學士入院,舊試五題,請今後停試詩賦,隻試麻制、答蕃書、批答共三道。
仍請内賜題目,定字數,付本院召試。
」從之。
《五代會要》載劉煦原奏雲:「舊例學士入院,除中書舍人不試,餘官皆先試麻制、答蕃、批答各一道,詩賦各一道,号曰五題,并于當日呈納。
從前每遇召試,多預出五題,潛令宿構,其無黨援者,即日起草,罕能成功。
今請權停詩賦,隻試三道,仍内賜題目,兼定字數。
」從之。
有司奏:「皇帝緻齋于明堂,按舊服通天冠、绛紗袍,文武五品已上著袴褶,近例隻著朝服。
」從之。
乙巳,中書奏:「皇帝朝獻太微宮、太廟,祭天地于圜丘,準禮例親王為亞獻行事,受誓戒。
」從之。
以天雄軍節度使石敬瑭為禦營使。
壬子,帝宿齋于明堂殿。
癸醜,朝獻太微宮。
是日,宿齋于太廟。
诘旦,請行飨禮。
甲寅,赴南郊齋宮。
是夜微雨,三鼓後晴明如晝。
乙卯,祀昊天上帝于圜丘,柴燎禮畢,郊宮受賀。
是日,禦五鳳樓,宣制:改天成五年為長興元年;大赦天下,除十惡五逆、放火劫舍、屠牛、官典犯贓、僞行印信、合造毒藥外,罪無輕重,鹹赦除之。
天成四年終諸道所欠殘稅及場院欠折,并特放免。
群臣職位帶平章事、侍中、中書令,并與改鄉名裡号。
朝臣及蕃侯郡守亡父母,及父母在并妻室未沾恩命者,并與恩澤。
應私債出利已經倍者,隻許微本;已經兩倍者,本利并放。
河陽管内人戶,每畝舊征橋道錢五文,今後不征。
諸道州府每畝先征曲錢五文,今特放二文雲。
商州吏民以刺史郭知瓊善政聞,诏褒之。
三月丁卯,幸會節園,遂幸河南府。
靈武奏,殺戮蕃賊二千人。
壬申,鳳翔節度使李從?嚴進封岐國公,移鎮汴州。
甲戌,延州節度使高允韬移鎮邢州。
丙子,以宣徽使硃宏昭為鳳翔節度使;潞州節度使硃漢賓加檢校太傅,移鎮晉州;徐州節度使房知溫移鎮郓州;郓州節度使王晏球移鎮青州。
宰臣馮道率百僚拜表,請上尊号曰聖明神武文德恭孝皇帝,诏報不允。
壬午,許州節度使孔循移鎮滄州;陝州節度使張延朗移鎮許州,加檢校太傅;滄州節度使張虔钊移鎮徐州,加檢校太保。
癸未,诏貶右散騎常侍、集賢殿學士、判院事蕭希甫為岚州司戶參軍,仍馳驿發遣,坐誣告之罪也。
宰臣馮道等再請上尊号,诏允之。
丙戌,以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河陽節度使康義誠為襄州節度使、檢校太傅;以左武衛上将軍劉彥琮為陝州節度使、檢校太保。
庚寅,制淑妃曹氏可立為皇後,仍令擇日冊命。
夏四月甲午朔,國子司業張溥奏,請複八館,以廣生徒。
按《六典》,監有六學,國子、太學、四門、律學、書學、算學是也,而溥雲八館,謬矣。
丁酉,前汴州節度使、檢校太尉、兼侍中符習加太子太師緻仕,進封衛國公。
戊戌,遂州節度使夏魯奇加同平章事,皇子河中節度使從珂進位檢校太尉,封開國公。
自是諸道節鎮皆次第加恩,以郊禋覃慶澤故也。
己亥,幸會節園。
壬寅,以樞密使安重誨為留守、太尉、兼中書令,使如故。
青州節度使王建立加侍中,移鎮潞州。
皇子河中節度使從珂奏:「臣今月五日,閱馬于黃龍莊,衙内指揮使楊彥溫據城叛,臣尋時诘問,稱奉宣命。
胡三省《通鑒注》雲:樞密院用宣,三省用堂帖。
臣見在虞鄉縣。
」帝遣西京留守索自通、侍衛步軍都指揮使藥彥稠等攻之,仍授彥溫绛州刺史,冀誘而擒之也。
诏從珂赴阙。
丁未,以戶部尚書李鈴為兗州行軍司馬,坐引淮南觇人贻安重誨寶帶也。
戊申,宰臣馮道加右仆射,趙鳳加吏部尚書。
乙酉,以左龍武統軍劉君铎卒廢朝。
癸醜,索自通、藥彥稠等奏,收複河中,斬楊彥溫,傳首來獻。
初,
乙亥,國子監請以監學生束修及光學錢備監中修葺公用,從之。
丙子,帝謂宰臣曰:「時雪未降,如何?」馮道曰:「陛下恭行儉德,憂及蒸民,上合天心,必有春澤。
」是夜,降雪。
其夕,右散騎常侍蕭希甫封狀申樞密稱,得河堰衙官狀,告本都将校二十餘人欲謀不軌,至旦追問無狀,斬所告人。
是日,幸至德宮。
辛卯,中書奏,郊天有日,合差大内留守。
诏以宣徽南院使硃宏昭充。
二月戊戌,幸稻田莊。
己亥,黑水國主兀兒遣使貢方物。
翰林學士劉煦奏:「新學士入院,舊試五題,請今後停試詩賦,隻試麻制、答蕃書、批答共三道。
仍請内賜題目,定字數,付本院召試。
」從之。
《五代會要》載劉煦原奏雲:「舊例學士入院,除中書舍人不試,餘官皆先試麻制、答蕃、批答各一道,詩賦各一道,号曰五題,并于當日呈納。
從前每遇召試,多預出五題,潛令宿構,其無黨援者,即日起草,罕能成功。
今請權停詩賦,隻試三道,仍内賜題目,兼定字數。
」從之。
有司奏:「皇帝緻齋于明堂,按舊服通天冠、绛紗袍,文武五品已上著袴褶,近例隻著朝服。
」從之。
乙巳,中書奏:「皇帝朝獻太微宮、太廟,祭天地于圜丘,準禮例親王為亞獻行事,受誓戒。
」從之。
以天雄軍節度使石敬瑭為禦營使。
壬子,帝宿齋于明堂殿。
癸醜,朝獻太微宮。
是日,宿齋于太廟。
诘旦,請行飨禮。
甲寅,赴南郊齋宮。
是夜微雨,三鼓後晴明如晝。
乙卯,祀昊天上帝于圜丘,柴燎禮畢,郊宮受賀。
是日,禦五鳳樓,宣制:改天成五年為長興元年;大赦天下,除十惡五逆、放火劫舍、屠牛、官典犯贓、僞行印信、合造毒藥外,罪無輕重,鹹赦除之。
天成四年終諸道所欠殘稅及場院欠折,并特放免。
群臣職位帶平章事、侍中、中書令,并與改鄉名裡号。
朝臣及蕃侯郡守亡父母,及父母在并妻室未沾恩命者,并與恩澤。
應私債出利已經倍者,隻許微本;已經兩倍者,本利并放。
河陽管内人戶,每畝舊征橋道錢五文,今後不征。
諸道州府每畝先征曲錢五文,今特放二文雲。
商州吏民以刺史郭知瓊善政聞,诏褒之。
三月丁卯,幸會節園,遂幸河南府。
靈武奏,殺戮蕃賊二千人。
壬申,鳳翔節度使李從?嚴進封岐國公,移鎮汴州。
甲戌,延州節度使高允韬移鎮邢州。
丙子,以宣徽使硃宏昭為鳳翔節度使;潞州節度使硃漢賓加檢校太傅,移鎮晉州;徐州節度使房知溫移鎮郓州;郓州節度使王晏球移鎮青州。
宰臣馮道率百僚拜表,請上尊号曰聖明神武文德恭孝皇帝,诏報不允。
壬午,許州節度使孔循移鎮滄州;陝州節度使張延朗移鎮許州,加檢校太傅;滄州節度使張虔钊移鎮徐州,加檢校太保。
癸未,诏貶右散騎常侍、集賢殿學士、判院事蕭希甫為岚州司戶參軍,仍馳驿發遣,坐誣告之罪也。
宰臣馮道等再請上尊号,诏允之。
丙戌,以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河陽節度使康義誠為襄州節度使、檢校太傅;以左武衛上将軍劉彥琮為陝州節度使、檢校太保。
庚寅,制淑妃曹氏可立為皇後,仍令擇日冊命。
夏四月甲午朔,國子司業張溥奏,請複八館,以廣生徒。
按《六典》,監有六學,國子、太學、四門、律學、書學、算學是也,而溥雲八館,謬矣。
丁酉,前汴州節度使、檢校太尉、兼侍中符習加太子太師緻仕,進封衛國公。
戊戌,遂州節度使夏魯奇加同平章事,皇子河中節度使從珂進位檢校太尉,封開國公。
自是諸道節鎮皆次第加恩,以郊禋覃慶澤故也。
己亥,幸會節園。
壬寅,以樞密使安重誨為留守、太尉、兼中書令,使如故。
青州節度使王建立加侍中,移鎮潞州。
皇子河中節度使從珂奏:「臣今月五日,閱馬于黃龍莊,衙内指揮使楊彥溫據城叛,臣尋時诘問,稱奉宣命。
胡三省《通鑒注》雲:樞密院用宣,三省用堂帖。
臣見在虞鄉縣。
」帝遣西京留守索自通、侍衛步軍都指揮使藥彥稠等攻之,仍授彥溫绛州刺史,冀誘而擒之也。
诏從珂赴阙。
丁未,以戶部尚書李鈴為兗州行軍司馬,坐引淮南觇人贻安重誨寶帶也。
戊申,宰臣馮道加右仆射,趙鳳加吏部尚書。
乙酉,以左龍武統軍劉君铎卒廢朝。
癸醜,索自通、藥彥稠等奏,收複河中,斬楊彥溫,傳首來獻。
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