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書十六 明宗紀六
關燈
小
中
大
尉卿張遵誨為修裝法物使。
乙巳,黑水朝貢使郭濟等率屬來朝,授歸德司戈,放還蕃。
丁未,以翰林學士承旨、禮部侍郎、知制诰李愚為兵部侍郎,職如故。
以中書舍人盧詹為禮部侍郎,以兵部侍郎裴皞為太子賓客。
吐渾首領念公山來朝貢。
戊申,帝服衮冕,禦文明殿,追冊昭宣光烈孝皇帝。
庚戌,以宰臣、監修國史趙鳳兼判集賢院事,以左散騎常侍任贊判大理卿事。
己未,高麗王王建遣使貢方物。
辛酉,诏:「準往例,節度使帶平章事、侍中、中書令,并列銜于敕牒,側書'使'字。
今錢镠是元帥、尚父,與使相名殊,馬殷守太師、尚書令,是南省官資,不合署敕尾,今後敕牒内并落下。
」乙卯,黨項首領朝貢。
甲子,幸金真觀,改賜建法大師,賜紫尼智願為圓惠大師,即武皇夫人陳氏也。
丙寅,達靼來朝貢。
京城内有南州、北州,乃張全義光啟中所築。
至是,诏許人依街巷請射城濠,任使平填,蓋造屋宇。
九月丁卯,中書奏:「據宗正寺申,懿祖永興陵、獻祖長甯陵、太祖建極陵并在代州雁門縣,皇帝追尊四廟在應州金城縣。
」诏:「應州升為望州,金城、雁門并升為望縣。
」辛未,太常博士段颙奏:「切見大祠則差宰相行事,中祠則卿監行事,小祠則委太祝、奉禮,并不差官,今後請差五品官行事。
」從之。
癸巳,制天下兵馬元帥、尚父、吳越國王錢镠可落元帥、尚父、吳越國王,授太師緻仕,責無禮也。
先是,上将軍烏昭遇使于兩浙,以朝廷事私于吳人,仍目镠為殿下,自稱臣,谒镠行拜蹈之禮。
及回,使副劉玫具述其事,故停削镠官爵,令緻仕。
烏昭遇下禦史台,尋賜自盡。
後有自浙中使還者,言昭遇無臣镠之事,為玫所誣,人頗以為冤。
乙未,诏諸道通勘兩浙綱運進奉使,并下巡獄。
冬十月丙申朔,并吏部三铨為一铨,宜令本司官員同商量注拟,連署申奏,仍不得于私第注官。
戊戌,以襄州兵馬都監、守磁州刺史康福為朔方、河西等節度使,靈、威、雄、警、涼等州觀察使。
時朔方将吏請帥于朝廷,故命福往鎮之。
庚子,以右金吾上将軍史敬熔為左金吾上将軍,以左骁衛上将軍符彥超為右金吾上将軍,以前黔州節度使李承約為右骁衛上将軍,以雲州節度使張敬詢為左骁衛上将軍,以前華州節度使王景戡為右骁衛上将軍。
癸卯,太常少卿蕭願責授太子洗馬,奪绯。
願南郊行事,與祠官同飲,诘旦猶醉不能行禮,為禦史所劾也。
诏新授朔方節度使康福将兵萬人赴鎮。
己酉,制複故荊南節度使高季興官爵。
辛亥,升阆州為保甯軍。
壬子,以内客省使、左衛大将軍李仁矩為阆州節度使。
幸七星亭。
丙辰,夏州進白鷹,重誨奏曰:「夏州違诏進貢,臣已止約。
」帝曰:「善。
」朝退,帝密令左右進焉。
是日,幸龍門。
十一月丁卯,洛州水暴漲,壞居人垣舍。
戊辰,以刑部侍郎張文寶為右散騎常侍。
己巳,以尚書右丞李光序為刑部侍郎。
癸酉,升曹州濟陰縣為次赤,以昭宣光烈孝皇帝溫陵所在故也。
甲戌,奉國軍節度使王延禀加兼侍中,從福建節度使王延鈞請也。
車駕出近郊,試夏州所進白鷹,戒左右勿令重誨知。
己卯,日南至,帝禦文明殿受朝賀。
癸未,秘書少監于峤配振武長流百姓,永不齒任,為宰臣趙鳳誣奏也。
史官張昭遠等以新修獻祖、懿祖、太祖《紀年錄》共二十卷、《莊宗實錄》三十卷上之,賜器帛有差。
《五代會要》:監修趙鳳、修撰張昭遠、呂鹹休各賜缯彩、銀器等。
十二月丁酉,靈武康福奏:「破野利、大蟲兩族三百餘帳于方渠,獲牛羊三萬。
」戊戌,诏:「應授官及封贈官诰、舉人冬集等所費用物,一切官破。
」壬戌,中書奏:「今後宰臣緻齋内,不押班,不知印,不赴内殿起居。
或遇國忌,行事官已受誓戒,宜不赴行香,并不奏刑殺公事。
大祠緻齋内,請不開宴。
每遇大忌前一日,請不坐朝。
」從之。
乙巳,黑水朝貢使郭濟等率屬來朝,授歸德司戈,放還蕃。
丁未,以翰林學士承旨、禮部侍郎、知制诰李愚為兵部侍郎,職如故。
以中書舍人盧詹為禮部侍郎,以兵部侍郎裴皞為太子賓客。
吐渾首領念公山來朝貢。
戊申,帝服衮冕,禦文明殿,追冊昭宣光烈孝皇帝。
庚戌,以宰臣、監修國史趙鳳兼判集賢院事,以左散騎常侍任贊判大理卿事。
己未,高麗王王建遣使貢方物。
辛酉,诏:「準往例,節度使帶平章事、侍中、中書令,并列銜于敕牒,側書'使'字。
今錢镠是元帥、尚父,與使相名殊,馬殷守太師、尚書令,是南省官資,不合署敕尾,今後敕牒内并落下。
」乙卯,黨項首領朝貢。
甲子,幸金真觀,改賜建法大師,賜紫尼智願為圓惠大師,即武皇夫人陳氏也。
丙寅,達靼來朝貢。
京城内有南州、北州,乃張全義光啟中所築。
至是,诏許人依街巷請射城濠,任使平填,蓋造屋宇。
九月丁卯,中書奏:「據宗正寺申,懿祖永興陵、獻祖長甯陵、太祖建極陵并在代州雁門縣,皇帝追尊四廟在應州金城縣。
」诏:「應州升為望州,金城、雁門并升為望縣。
」辛未,太常博士段颙奏:「切見大祠則差宰相行事,中祠則卿監行事,小祠則委太祝、奉禮,并不差官,今後請差五品官行事。
」從之。
癸巳,制天下兵馬元帥、尚父、吳越國王錢镠可落元帥、尚父、吳越國王,授太師緻仕,責無禮也。
先是,上将軍烏昭遇使于兩浙,以朝廷事私于吳人,仍目镠為殿下,自稱臣,谒镠行拜蹈之禮。
及回,使副劉玫具述其事,故停削镠官爵,令緻仕。
烏昭遇下禦史台,尋賜自盡。
後有自浙中使還者,言昭遇無臣镠之事,為玫所誣,人頗以為冤。
乙未,诏諸道通勘兩浙綱運進奉使,并下巡獄。
冬十月丙申朔,并吏部三铨為一铨,宜令本司官員同商量注拟,連署申奏,仍不得于私第注官。
戊戌,以襄州兵馬都監、守磁州刺史康福為朔方、河西等節度使,靈、威、雄、警、涼等州觀察使。
時朔方将吏請帥于朝廷,故命福往鎮之。
庚子,以右金吾上将軍史敬熔為左金吾上将軍,以左骁衛上将軍符彥超為右金吾上将軍,以前黔州節度使李承約為右骁衛上将軍,以雲州節度使張敬詢為左骁衛上将軍,以前華州節度使王景戡為右骁衛上将軍。
癸卯,太常少卿蕭願責授太子洗馬,奪绯。
願南郊行事,與祠官同飲,诘旦猶醉不能行禮,為禦史所劾也。
诏新授朔方節度使康福将兵萬人赴鎮。
己酉,制複故荊南節度使高季興官爵。
辛亥,升阆州為保甯軍。
壬子,以内客省使、左衛大将軍李仁矩為阆州節度使。
幸七星亭。
丙辰,夏州進白鷹,重誨奏曰:「夏州違诏進貢,臣已止約。
」帝曰:「善。
」朝退,帝密令左右進焉。
是日,幸龍門。
十一月丁卯,洛州水暴漲,壞居人垣舍。
戊辰,以刑部侍郎張文寶為右散騎常侍。
己巳,以尚書右丞李光序為刑部侍郎。
癸酉,升曹州濟陰縣為次赤,以昭宣光烈孝皇帝溫陵所在故也。
甲戌,奉國軍節度使王延禀加兼侍中,從福建節度使王延鈞請也。
車駕出近郊,試夏州所進白鷹,戒左右勿令重誨知。
己卯,日南至,帝禦文明殿受朝賀。
癸未,秘書少監于峤配振武長流百姓,永不齒任,為宰臣趙鳳誣奏也。
史官張昭遠等以新修獻祖、懿祖、太祖《紀年錄》共二十卷、《莊宗實錄》三十卷上之,賜器帛有差。
《五代會要》:監修趙鳳、修撰張昭遠、呂鹹休各賜缯彩、銀器等。
十二月丁酉,靈武康福奏:「破野利、大蟲兩族三百餘帳于方渠,獲牛羊三萬。
」戊戌,诏:「應授官及封贈官诰、舉人冬集等所費用物,一切官破。
」壬戌,中書奏:「今後宰臣緻齋内,不押班,不知印,不赴内殿起居。
或遇國忌,行事官已受誓戒,宜不赴行香,并不奏刑殺公事。
大祠緻齋内,請不開宴。
每遇大忌前一日,請不坐朝。
」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