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書十四 明宗紀四
關燈
小
中
大
天成二年春正月癸醜朔,帝禦明堂殿受朝賀,仗衛如常儀。
制曰:「王者祗敬宗祧,統臨寰宇,必順體元之典,特新制義之文。
朕以眇躬,獲承丕構,襲三百年之休運,繼二十聖之耿光。
馭朽納隍,夕惕之心罔怠;法天師古,日跻之道惟勤。
今則載戢幹戈,渾同書軌,荷上穹之眷祐,契兆庶之樂推。
檢玉泥金,非敢期于薄德;耕田鑿井,誠有慕于前王。
将陳享谒之儀,即備郊丘之禮,宜更稱謂,永耀簡編。
今改名為亶,凡在中外,宜體朕懷。
」宣制訖,百僚稱賀,有司告郊廟社稷。
丙辰,诏:「端明殿學士班位宜在翰林學士之上,今後如有轉改,隻于翰林學士内選任。
」先是,端明殿學士班在翰林學士之下,又如三館例,官在職上,趙鳳轉侍郎日,諷宰相府移之。
既而禁林序列有不可之言,安重誨奏行此敕,時論便之。
癸亥,宰臣鄭珏加特進、門下侍郎兼太微宮使;崇文館大學士任圜加光祿大夫、門下侍郎、監修國史;以端明殿學士、尚書兵部侍郎馮道為中書侍郎、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以太常卿崔協為中書侍郎、平章事。
戊辰,以前鄧州節度使劉?卒,廢朝。
左拾遺李同上言:「天下系囚,請委長吏逐旬親自引問,質其罪狀真虛,然後論之以法,庶無枉濫。
」從之。
辛未,皇子河中節度使從珂加同平章事。
以鎮州留後、檢校司徒王建立為鎮州節度使、檢校太傅。
癸酉,皇第三子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徒從厚加檢校太保、同平章事、河南尹,判六軍諸衛事。
北面副招讨房知溫奏,營州界奚陀羅支内附。
乙亥,以監門衛大将軍傅琏為右武衛上将軍。
丙子,诏曰:「頃自本朝多難,雅道中微,皆尚浮華,罕持廉讓。
其有除官蘭省,命秩柏台,或以人事相疏,或以私雠見訝,稍乖敬奉,遽至棄捐,蓋司長之振威,處君恩而何地。
今後應新授官朝謝後,可準例上事,司長不得辄以私事阻滞。
其本官亦不得因遭抑挫,托故請假。
」 戊寅,皇子從厚領事于河南府,宰相鄭珏已下會送,非例也。
己卯,樞密使、光祿大夫、檢校太保、行兵部尚書安重誨加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傅、兼侍中;樞密使、檢校太保、守秘書監孔循加檢校太傅、同平章事。
诏崇文館依舊為宏文館。
初,同光中,宰相豆盧革以同列郭崇韬父名宏,希其意奏改之,今乃複焉。
辛巳,诏曰:「亂離斯久,法制多隳,不有舉明,從何禁止。
起今後三京及州使職員名目,是押衙兵馬使,騎馬得有暖坐。
諸都軍将衙官使下系名糧者,隻得衣紫皁,庶人商旅,隻著白衣,此後不得參雜。
兼有富戶,或投名于勢要,以求影庇;或希假于攝貴,以免丁徭。
仰所在禁勘,以肅奸欺。
」 二月壬午朔,新羅遣使朝貢。
丁亥,以北京皇城使李繼朗為龍武大将軍,北京都指揮使李從臻為左衛大将軍,捧聖都指揮使李從璨為右監門衛大将軍。
戊子,以前北面水陸轉運招撫使、守冀州刺史烏震領宣州節度使。
庚寅,陝州節度使、檢校司徒石敬瑭加檢校太傅兼六軍諸衛副使。
壬辰,西川節度使孟知祥奏,泗州防禦使、充西川兵馬都監李嚴,扇搖軍衆,尋已處斬。
以颍州刺史孫嶽為耀州團練使。
丙申,以從馬直指揮使郭從謙為景州刺史,尋令中使誅之,夷其族,以其首謀大逆以弑莊宗也。
以尚書左丞崔沂為太子少保緻仕。
壬寅,制曰:荊南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守太尉、兼尚書令、南平王高季興可削奪官爵,仍令襄州節度使劉訓充南面招讨使、知荊南行府事,許州節度使夏魯奇為副招讨使,統蕃漢馬步四萬人進讨,以其叛故也。
又命湖南節度使馬殷以湖南全軍會合。
以東川節度使董璋充東南面招讨使,新授夔州刺史西方鄴為副招讨使,共領川軍下峽州,三面齊進。
《通鑒考異》:梓、夔皆在荊南之西南,而雲東南面者,蓋據夔、梓所向言之。
甲辰,兗州節度使房知溫加同平章事,宋州節度使王晏球加檢校太傅。
丁未,以禮部尚書蕭頃為太常卿。
戊申,以禦史大夫李琪為右仆射,以太子賓客李鈴為戶部尚書,以吏部侍郎李德休為禮部尚書,以前吏部侍即崔贻孫為吏部侍郎,以端明殿學士、戶部侍郎趙鳳為兵部侍郎,依前充職。
庚戌,诏諸道節度使男及親嫡骨肉未沾恩命者,特許上聞。
河南府新安縣宜為次赤,以雍陵在其界故也。
辛亥,以刑部侍郎歸藹為戶部侍郎。
三月壬子朔,以中書舍人馬缟為刑部侍郎。
幸會節園,宰相、樞密使及在京節度使共進錢絹,請開宴。
癸醜,遣供奉官賈俊使淮南。
甲寅,以西川節度副使李敬周為遂州武信軍留後。
乙卯,開府儀同三司、司徒緻仕趙光逢可太保緻仕,仍封齊國公。
以武信軍節度使李紹文卒廢朝。
丙辰,宰臣判三司任圜奏:「諸道籓府,請依天複
制曰:「王者祗敬宗祧,統臨寰宇,必順體元之典,特新制義之文。
朕以眇躬,獲承丕構,襲三百年之休運,繼二十聖之耿光。
馭朽納隍,夕惕之心罔怠;法天師古,日跻之道惟勤。
今則載戢幹戈,渾同書軌,荷上穹之眷祐,契兆庶之樂推。
檢玉泥金,非敢期于薄德;耕田鑿井,誠有慕于前王。
将陳享谒之儀,即備郊丘之禮,宜更稱謂,永耀簡編。
今改名為亶,凡在中外,宜體朕懷。
」宣制訖,百僚稱賀,有司告郊廟社稷。
丙辰,诏:「端明殿學士班位宜在翰林學士之上,今後如有轉改,隻于翰林學士内選任。
」先是,端明殿學士班在翰林學士之下,又如三館例,官在職上,趙鳳轉侍郎日,諷宰相府移之。
既而禁林序列有不可之言,安重誨奏行此敕,時論便之。
癸亥,宰臣鄭珏加特進、門下侍郎兼太微宮使;崇文館大學士任圜加光祿大夫、門下侍郎、監修國史;以端明殿學士、尚書兵部侍郎馮道為中書侍郎、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以太常卿崔協為中書侍郎、平章事。
戊辰,以前鄧州節度使劉?卒,廢朝。
左拾遺李同上言:「天下系囚,請委長吏逐旬親自引問,質其罪狀真虛,然後論之以法,庶無枉濫。
」從之。
辛未,皇子河中節度使從珂加同平章事。
以鎮州留後、檢校司徒王建立為鎮州節度使、檢校太傅。
癸酉,皇第三子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徒從厚加檢校太保、同平章事、河南尹,判六軍諸衛事。
北面副招讨房知溫奏,營州界奚陀羅支内附。
乙亥,以監門衛大将軍傅琏為右武衛上将軍。
丙子,诏曰:「頃自本朝多難,雅道中微,皆尚浮華,罕持廉讓。
其有除官蘭省,命秩柏台,或以人事相疏,或以私雠見訝,稍乖敬奉,遽至棄捐,蓋司長之振威,處君恩而何地。
今後應新授官朝謝後,可準例上事,司長不得辄以私事阻滞。
其本官亦不得因遭抑挫,托故請假。
」 戊寅,皇子從厚領事于河南府,宰相鄭珏已下會送,非例也。
己卯,樞密使、光祿大夫、檢校太保、行兵部尚書安重誨加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傅、兼侍中;樞密使、檢校太保、守秘書監孔循加檢校太傅、同平章事。
诏崇文館依舊為宏文館。
初,同光中,宰相豆盧革以同列郭崇韬父名宏,希其意奏改之,今乃複焉。
辛巳,诏曰:「亂離斯久,法制多隳,不有舉明,從何禁止。
起今後三京及州使職員名目,是押衙兵馬使,騎馬得有暖坐。
諸都軍将衙官使下系名糧者,隻得衣紫皁,庶人商旅,隻著白衣,此後不得參雜。
兼有富戶,或投名于勢要,以求影庇;或希假于攝貴,以免丁徭。
仰所在禁勘,以肅奸欺。
」 二月壬午朔,新羅遣使朝貢。
丁亥,以北京皇城使李繼朗為龍武大将軍,北京都指揮使李從臻為左衛大将軍,捧聖都指揮使李從璨為右監門衛大将軍。
戊子,以前北面水陸轉運招撫使、守冀州刺史烏震領宣州節度使。
庚寅,陝州節度使、檢校司徒石敬瑭加檢校太傅兼六軍諸衛副使。
壬辰,西川節度使孟知祥奏,泗州防禦使、充西川兵馬都監李嚴,扇搖軍衆,尋已處斬。
以颍州刺史孫嶽為耀州團練使。
丙申,以從馬直指揮使郭從謙為景州刺史,尋令中使誅之,夷其族,以其首謀大逆以弑莊宗也。
以尚書左丞崔沂為太子少保緻仕。
壬寅,制曰:荊南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守太尉、兼尚書令、南平王高季興可削奪官爵,仍令襄州節度使劉訓充南面招讨使、知荊南行府事,許州節度使夏魯奇為副招讨使,統蕃漢馬步四萬人進讨,以其叛故也。
又命湖南節度使馬殷以湖南全軍會合。
以東川節度使董璋充東南面招讨使,新授夔州刺史西方鄴為副招讨使,共領川軍下峽州,三面齊進。
《通鑒考異》:梓、夔皆在荊南之西南,而雲東南面者,蓋據夔、梓所向言之。
甲辰,兗州節度使房知溫加同平章事,宋州節度使王晏球加檢校太傅。
丁未,以禮部尚書蕭頃為太常卿。
戊申,以禦史大夫李琪為右仆射,以太子賓客李鈴為戶部尚書,以吏部侍郎李德休為禮部尚書,以前吏部侍即崔贻孫為吏部侍郎,以端明殿學士、戶部侍郎趙鳳為兵部侍郎,依前充職。
庚戌,诏諸道節度使男及親嫡骨肉未沾恩命者,特許上聞。
河南府新安縣宜為次赤,以雍陵在其界故也。
辛亥,以刑部侍郎歸藹為戶部侍郎。
三月壬子朔,以中書舍人馬缟為刑部侍郎。
幸會節園,宰相、樞密使及在京節度使共進錢絹,請開宴。
癸醜,遣供奉官賈俊使淮南。
甲寅,以西川節度副使李敬周為遂州武信軍留後。
乙卯,開府儀同三司、司徒緻仕趙光逢可太保緻仕,仍封齊國公。
以武信軍節度使李紹文卒廢朝。
丙辰,宰臣判三司任圜奏:「諸道籓府,請依天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