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書十二 明宗紀二
關燈
小
中
大
帶各二條、馬一百五十匹。
初,莊宗遣中官向延嗣就長安之殺王衍也,旋屬蕭牆之禍,延嗣藏竄,不知所之,而衍之資裝妓樂并為篯所有,複懼事洩,故聊有此獻。
戊寅,以樞密使安重誨兼領襄州節度使。
制下,重誨之黨謂重誨曰:「襄州地控要津,不可乏帥,無宜兼領。
」重誨即自陳退,許之。
以左金吾大将軍張遵誨為西京副留守、知留守事。
辛巳,以衛尉卿李怿為中書舍人,充翰林學士。
壬午,以前蔚州刺史張溫為振武留後,以左右廂突陣指揮使康義誠為汾州刺史,以左右廂馬軍都指揮使索自通為忻州刺史。
尚父、吳越國王錢镠遣使進金器五百兩、銀萬兩,绫萬匹謝恩,賜玉冊、金印。
初,同光季年,镠上疏密求玉冊、金印,郭崇韬進議以為不可,而樞密承旨段徊受其重賂,贊成其事,莊宗即允其請,至是故有貢謝。
甲申,幽州節度使、檢校太保李紹斌加檢校太傅、同平章事,複姓名為趙德鈞。
乙酉,诏百官朔望入閣,賜廊下食。
自亂離已前,常參官每日朝退賜食于廊下,謂之「廊餐」。
乾符之後,百司經費不足,無每日之賜,至是遇入閣即賜之。
《五代會要》:明宗初即位,命百官五日一起居,李琪以為非故事,請罷之。
惟每月朔望日合入閣賜食。
至是宣旨,朔望入閣外,仍五日一起居,遂為定式。
六月戊子,前襄州節度使李紹珙起複,依前襄州節度使,仍複本姓名曰劉訓。
以皇子河中留後從珂為河中節度使,百僚表賀。
以翰林承旨、兵部尚書、知制诰盧質為檢校司空,充同州節度使。
己醜,以使部尚書、判太常卿事李琪為禦史大夫;以禮部尚書崔協為太常卿、判吏部尚書铨事;以禦史中丞崔居儉為兵部侍郎;以太子賓客蕭頃為禮部尚書。
中書奏:「請以九月九日皇帝降誕日為應聖節,休假三日。
」從之。
故忠武軍節度使、檢校太師、兼尚書令、齊王張全義贈太師,以前尚書右丞崔沂為尚書左丞。
丙申,新州留後張庭裕、雲州留後高行珪并正授本軍節度使。
丁酉,诏曰:「四夷來王,曆代故事,前後各因強弱,撫制互有典儀。
大蕃須示于威容,即于正衙引對;小蕃但推于恩澤,仍于便殿撫懷。
憲府奏論,禮院詳酌,皆征故實,鹹有明文。
正衙威容,未可全廢;内殿恩澤,且可常行。
若遇大蕃入朝,即準舊儀,于正殿排比鋪陳立仗,百官排班,于正門引入對見。
」時百僚入閣班退後,卻引對朝貢蕃客,禦史大夫李琪奏論之,下禮院檢讨,而降是命焉。
戊戌,樞密使安重誨加檢校太保,行兵部尚書事如故。
以太子詹事劉嶽為兵部侍郎,以太子右庶子王權為戶部侍郎,以太子左庶子任贊為工部侍郎。
庚子,荊南節度使、檢校太師、兼尚書令、南平王高季興加守太尉、兼尚書令,澤潞節度使、檢校太傅、同平章事孔勍加兼侍中。
汴州屯駐控鶴指揮使張谏等謀叛伏誅,以樞密使孔循權知汴州軍州事。
甲辰,樞密使孔循加檢校太保、守秘書監,依前充使。
己巳,秘書少監姚顗為左散騎常侍,以太子左谕德陸崇為右散騎常侍,以兵部郎中蕭希甫為左谏議大夫,前幽州節度判官呂夢奇為右谏議大夫,以鄴都副留守孫嶽為颍州團練使。
诏曰:「古者酌禮以制名,懼廢于物;取其難犯而易避,貴便于時。
況'征''在'二名,抑有前例。
以太宗文皇帝自登寶位,不改舊稱,時即臣有世南,官有民部,靡聞曲避,止禁連呼。
朕猥以眇躬,托于人上,止遵聖範,非敢自尊。
應文書内所有二字,但不連稱,不得回避。
如是臣下之名,不欲與君親同字者,任自改更。
」丁未,中書門下奏:「京城潛龍舊宅,望以至德宮為名。
」從之。
戊申,夏州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師、兼中書令、朔方王李仁福加食邑一千戶。
以延州留後高允韬為延州節度使,以利州節度觀察留後張敬詢為利州節度使。
劍南西川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孟知祥加檢校太傅、兼侍中,劍南東川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董璋加檢校太傅。
壬子,鳳翔節度使、檢校太尉、兼中書令李從?嚴加檢校太師、兼中書令。
汴州知州孔循奏,召集謀亂指揮使趙虔已下三千人并族誅訖。
甲寅,以晉州留後符彥超為北京留守,以鎮州副使王建立為鎮州留後,以右龍武統軍安崇阮為晉州留後。
荊南節度使高季興上言「夔、忠、萬三州,舊是當道屬郡,先被西川侵據,今乞卻割隸本管。
」
初,莊宗遣中官向延嗣就長安之殺王衍也,旋屬蕭牆之禍,延嗣藏竄,不知所之,而衍之資裝妓樂并為篯所有,複懼事洩,故聊有此獻。
戊寅,以樞密使安重誨兼領襄州節度使。
制下,重誨之黨謂重誨曰:「襄州地控要津,不可乏帥,無宜兼領。
」重誨即自陳退,許之。
以左金吾大将軍張遵誨為西京副留守、知留守事。
辛巳,以衛尉卿李怿為中書舍人,充翰林學士。
壬午,以前蔚州刺史張溫為振武留後,以左右廂突陣指揮使康義誠為汾州刺史,以左右廂馬軍都指揮使索自通為忻州刺史。
尚父、吳越國王錢镠遣使進金器五百兩、銀萬兩,绫萬匹謝恩,賜玉冊、金印。
初,同光季年,镠上疏密求玉冊、金印,郭崇韬進議以為不可,而樞密承旨段徊受其重賂,贊成其事,莊宗即允其請,至是故有貢謝。
甲申,幽州節度使、檢校太保李紹斌加檢校太傅、同平章事,複姓名為趙德鈞。
乙酉,诏百官朔望入閣,賜廊下食。
自亂離已前,常參官每日朝退賜食于廊下,謂之「廊餐」。
乾符之後,百司經費不足,無每日之賜,至是遇入閣即賜之。
《五代會要》:明宗初即位,命百官五日一起居,李琪以為非故事,請罷之。
惟每月朔望日合入閣賜食。
至是宣旨,朔望入閣外,仍五日一起居,遂為定式。
六月戊子,前襄州節度使李紹珙起複,依前襄州節度使,仍複本姓名曰劉訓。
以皇子河中留後從珂為河中節度使,百僚表賀。
以翰林承旨、兵部尚書、知制诰盧質為檢校司空,充同州節度使。
己醜,以使部尚書、判太常卿事李琪為禦史大夫;以禮部尚書崔協為太常卿、判吏部尚書铨事;以禦史中丞崔居儉為兵部侍郎;以太子賓客蕭頃為禮部尚書。
中書奏:「請以九月九日皇帝降誕日為應聖節,休假三日。
」從之。
故忠武軍節度使、檢校太師、兼尚書令、齊王張全義贈太師,以前尚書右丞崔沂為尚書左丞。
丙申,新州留後張庭裕、雲州留後高行珪并正授本軍節度使。
丁酉,诏曰:「四夷來王,曆代故事,前後各因強弱,撫制互有典儀。
大蕃須示于威容,即于正衙引對;小蕃但推于恩澤,仍于便殿撫懷。
憲府奏論,禮院詳酌,皆征故實,鹹有明文。
正衙威容,未可全廢;内殿恩澤,且可常行。
若遇大蕃入朝,即準舊儀,于正殿排比鋪陳立仗,百官排班,于正門引入對見。
」時百僚入閣班退後,卻引對朝貢蕃客,禦史大夫李琪奏論之,下禮院檢讨,而降是命焉。
戊戌,樞密使安重誨加檢校太保,行兵部尚書事如故。
以太子詹事劉嶽為兵部侍郎,以太子右庶子王權為戶部侍郎,以太子左庶子任贊為工部侍郎。
庚子,荊南節度使、檢校太師、兼尚書令、南平王高季興加守太尉、兼尚書令,澤潞節度使、檢校太傅、同平章事孔勍加兼侍中。
汴州屯駐控鶴指揮使張谏等謀叛伏誅,以樞密使孔循權知汴州軍州事。
甲辰,樞密使孔循加檢校太保、守秘書監,依前充使。
己巳,秘書少監姚顗為左散騎常侍,以太子左谕德陸崇為右散騎常侍,以兵部郎中蕭希甫為左谏議大夫,前幽州節度判官呂夢奇為右谏議大夫,以鄴都副留守孫嶽為颍州團練使。
诏曰:「古者酌禮以制名,懼廢于物;取其難犯而易避,貴便于時。
況'征''在'二名,抑有前例。
以太宗文皇帝自登寶位,不改舊稱,時即臣有世南,官有民部,靡聞曲避,止禁連呼。
朕猥以眇躬,托于人上,止遵聖範,非敢自尊。
應文書内所有二字,但不連稱,不得回避。
如是臣下之名,不欲與君親同字者,任自改更。
」丁未,中書門下奏:「京城潛龍舊宅,望以至德宮為名。
」從之。
戊申,夏州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師、兼中書令、朔方王李仁福加食邑一千戶。
以延州留後高允韬為延州節度使,以利州節度觀察留後張敬詢為利州節度使。
劍南西川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孟知祥加檢校太傅、兼侍中,劍南東川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董璋加檢校太傅。
壬子,鳳翔節度使、檢校太尉、兼中書令李從?嚴加檢校太師、兼中書令。
汴州知州孔循奏,召集謀亂指揮使趙虔已下三千人并族誅訖。
甲寅,以晉州留後符彥超為北京留守,以鎮州副使王建立為鎮州留後,以右龍武統軍安崇阮為晉州留後。
荊南節度使高季興上言「夔、忠、萬三州,舊是當道屬郡,先被西川侵據,今乞卻割隸本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