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書十二 明宗紀二

關燈
天成元年夏四月丙午,帝自興聖宮赴西宮,文武百僚缟素于位,帝服斬衰,親奉攢,塗設奠,哭盡哀,乃于柩前即皇帝位。

    百官易吉服班于位,帝禦衮冕受冊訖,百僚稱賀。

    丁未,群官缟素赴西宮臨。

    以樞密使安重誨為檢校司空,守左領軍大将軍,依前充樞密使。

    宰臣豆盧革等三上表請聽政,從之。

    遣使往諸道及淮南告哀。

    辛亥,帝始聽政于中興殿。

    壬子,西南面副招讨使、工部尚書任圜率步騎二萬六千人入見。

    甲寅,帝禦文明殿受朝。

    制改同光四年為天成元年,大赦天下。

    後宮内職量留一百人,内官三十人,教坊一百人,鷹坊二十人,禦廚五十人,其餘任從所适。

    諸司使務有名無實者并停。

    分遣諸軍就食近畿,以減饋送之勞。

    秋夏稅子,每鬥先有省耗一升,今後隻納正數,其省耗宜停。

    天下節度、防禦使,除正、至、端午、降誕四節量事進奉,達情而已,自于州府圓融,不得科斂百姓。

    其刺史雖遇四節,不在貢奉。

    諸州雜稅,宜定合稅物色名目,不得邀難商旅。

    租庸司先将系省錢物,與人回圖,宜令盡底收納,以塞幸門雲。

    乙卯,渤海國王大諲譔遣使朝貢。

    是月,北京副留守、知留守事張憲賜死,以其失守故也。

     五月丙辰朔,帝不視朝,臨于西宮。

    宰相豆盧革進位左仆射,韋說進位門下侍郎兼戶部尚書、監修國史,并依舊平章事。

    兗州節度使、檢校太傅硃守殷加同平章事,充河南尹,判六軍諸衛事;滄州節度使、檢校太傅安元信加同平章事,移鎮徐州;邠州節度使、檢校太保毛璋加同平章事。

    以太子賓客鄭珏為中書侍郎兼刑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以工部尚書任圜為中書侍郎兼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判三司。

    徐州節度使李紹真、貝州刺史李紹英、齊州防禦使李紹虔、河陽節度使李紹奇、洺州刺史李紹能等上言,前朝寵賜姓名,今乞還舊。

    内李紹虔上言:「臣本姓王,後移杜氏,蒙前朝賜今姓名,乞複本姓。

    」诏并可之。

    李紹真複曰霍彥威,李紹英複曰房知溫,李紹虔複曰王晏球,李紹奇複曰夏魯奇,李紹能複曰米君立。

    青州節度使、檢校太傅、同平章事符習加兼侍中,徐州節度使、檢校太傅霍彥威加兼侍中,移鎮郓州。

    丁巳,初诏文武百僚正衙常參外,五日一度内殿起居。

    《五代會要》:天成元年五月三日敕:今後宰臣文武百官,除常朝外,每五日一度入内起居。

    其中書非時有急切公事請開延英,不在此限。

    麟州奏,指揮使張延寵作亂,焚剽市民,已殺戮訖。

     戊午,河陽節度使夏魯奇加檢校太傅,以貝州刺史房知溫為兗州節度使,以齊州防禦使王晏球為宋州節度使,以洺州刺史米君立為邢州節度使。

    己未,賜文武百官驢馬各一。

    西都知府張篯進魏王繼岌打球馬七十二匹。

    北京馬步都指揮使李從溫奏,準诏誅宦官。

    初,莊宗遇内難,宦者數百人竄匿山谷,落發為僧,奔至太原七十餘人,至是盡誅于都亭驿。

    辛酉,诏華州放散西川宮人各歸骨肉。

    壬戌,以前相州刺史、北京左右廂都指揮使安金全為安北都護、振武節度使、同平章事。

    甲子,前西都留守、京兆尹張筠加檢校太傅,充山南西道節度使;以夔州節度使李紹文為遂州節度使;以前鄧州留後戴思遠為洋州節度使。

    丁卯,以金吾将軍張實為金州防禦使。

    戊辰,以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空趙在禮為滑州節度使,加檢校太保。

    制下,在禮以軍情不順為辭,不之任。

    以許州留後陶?為鄧州留後,以諸道馬步副都指揮使安審通為齊州防禦使。

    庚午,以權知北京軍府事、汾州刺史符彥超為晉州留後,以前陳州刺史劉伸殷為陝州留後。

    癸酉,以前磁州刺史劉彥琮為同州留後。

    甲戌,福州節度使、檢校太傅王延翰加檢校太尉、同平章事。

     乙亥,翰林學士、戶部侍郎、知制诰馮道,翰林學士、中書舍人趙鳳,俱以本官充端明殿學士。

    端明之職,自此始也。

    《五代會要》:明宗初登位,四方書奏,多令樞密使安重誨讀之,不曉文義。

    于是孔循獻議,因唐室侍讀之号,即創端明學士之名,命馮道等為之。

    丙子,诏:「故西道行營都招讨制置等使、守侍中、監修國史、兼樞密使郭崇韬宜許歸葬,其世業田宅并還與骨肉。

    故萬州司戶硃友謙可複護國軍節度使、守太師、兼尚書令、河中尹、西平王,所有田宅财産,并還與骨肉。

    」丁醜,西都衙内指揮使張篯進納僞蜀主王衍犀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