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書十一 明宗紀一
關燈
小
中
大
繼岌征蜀未還,帝謂硃守殷曰:「公善巡撫,以待魏王。
吾當奉大行梓宮山陵禮畢,即歸籓矣。
」是日,群臣諸将上箋勸進,帝面谕止之。
樞密使李紹宏、張居翰、宰相豆盧革、韋說、六軍馬步都虞候硃守殷、青州節度使符習、徐州節度使霍彥威、宋州節度使杜晏球、兗州節度使房知溫等頓首言曰:「帝王應運,蓋有天命,三靈所屬,當協冥符。
福之所鐘,不可以謙遜免;道之已喪,不可以智力求。
前代因敗為功,殷憂啟聖,少康重興于有夏,平王再複于宗周,其命維新,不失舊物。
今日廟社無依,人神乏主,天命所屬,人何能争!光武所謂'使成帝再生,無以讓天下'。
願殿下俯徇樂推,時哉無失,軍國大事,望以教令施行。
」帝優答不從。
壬辰,文武百僚三拜箋,請行監國之儀,以安宗社,答旨從之。
既而有司上監國儀注。
甲午,幸大内興聖宮,始受百僚班見之儀。
所司議即位儀注,霍彥威、孔循等言:「唐之運數已衰,不如自創新号。
」因請改國号,不從土德。
帝問籓邸侍臣,左右奏曰:「先帝以錫姓宗屬,為唐雪冤,以繼唐祚。
今梁朝舊人,不願殿下稱唐,請更名号。
」帝曰:「予年十三事獻祖,以予宗屬,愛幸不異所生。
事武皇三十年,排難解紛,栉風沐雨,冒刃血戰,體無完膚,何艱險之不曆!武皇功業即予功業,先帝天下即予天下也。
兄亡弟紹,于義何嫌。
且同宗異号,出何典禮?曆之衰隆,吾自當之,衆之莠言,吾無取也。
」時群臣集議,依違不定,惟吏部尚書李琪議曰:「殿下宗室勳賢,立大功于三世,一朝雨泣赴難,安定宗社,撫事因心,不失舊物。
若别新統制,則先朝便是路人,茕茕梓宮,何所歸往!不惟殿下追感舊君之義,群臣何安!請以本朝言之,則睿宗、文宗、武宗皆以弟兄相繼,即位柩前,如儲後之儀可也。
」于是群議始定。
河中軍校王舜賢奏,節度使李存霸以今月三日出奔,不知所在。
乙未,敕曰:「寡人允副群情,方監國事,外安黎庶,内睦宗親,庶諧敦惇之規,永保隆平之運。
昨京師變起,禍難薦臻,至于戚屬之間,不測驚奔之所,慮因藏竄,濫被傷痍,言念于茲,自然流涕。
宜令河南府及諸道,應諸王眷屬等,昨因驚擾出奔,所至之處,即時津送赴阙。
如不幸物故者,量事收瘗以聞。
」《北夢瑣言》:莊宗諸弟存紀、存确匿于南山民家,人有以報安重誨者,重誨曰:「主上以下诏尋訪,帝之仁德,必不加害,不如密令殺之。
」果并命于民家。
後明宗聞之,切讓重誨,傷惜久之。
以中門使安重誨為樞密使,以鎮州别駕張延朗為樞密副使,以客将範延光為宣徽使,進奏官馮赟為内客省使。
丙申,下敕:「今年夏苗,委人戶自供,通頃畝五家為保,本州具帳送省,州縣不得差人檢括。
如人戶隐欺,許人陳告,其田倍征。
」己亥,命石敬瑭權知陝州兵馬留後,皇子從珂權知河南府兵馬留後。
庚子,淮南楊溥進新茶。
以權知汴州軍州事孔循為樞密副使,以陳州刺史劉仲殷為鄧州留後,以鄭州防禦使王思同為同州留後。
敕曰:「租庸使孔謙,濫承委寄,專掌重權,侵剝萬端,奸欺百變。
遂使生靈塗炭,軍士饑寒,成天下之瘡痍,極人間之疲弊。
載詳衆狀,側聽輿辭,難私降黜之文,合正誅夷之典。
宜削奪在身官爵,按軍令處分。
雖犯衆怒,特貸全家,所有田宅,并從籍沒。
」是日,謙伏誅。
敕停租庸名額,依舊為鹽鐵、戶部、度支三司,委宰臣豆盧革專判。
中書門下上言:「請停廢諸道鹽運使、内勾司、租庸院大程官,出放豬羊柴炭戶。
括田竿尺,一依硃梁制度,仍委節度、刺史通申三司,不得差使量檢。
州使公廨錢物,先被租庸院管系,今據數卻還州府,州府不得科率百姓。
百姓合散蠶鹽,每年隻二月内一度亻表散,依夏稅限納錢。
夏秋苗稅子,除元征石鬥及地頭錢,餘外不得紐配。
先遇赦所放逋稅,租庸違制征收,并與除放。
今欲曉告河南府及諸道準此施行。
」從之。
是日,宋州節度使元行欽伏誅。
壬寅,以樞密副使孔循為樞密使。
吾當奉大行梓宮山陵禮畢,即歸籓矣。
」是日,群臣諸将上箋勸進,帝面谕止之。
樞密使李紹宏、張居翰、宰相豆盧革、韋說、六軍馬步都虞候硃守殷、青州節度使符習、徐州節度使霍彥威、宋州節度使杜晏球、兗州節度使房知溫等頓首言曰:「帝王應運,蓋有天命,三靈所屬,當協冥符。
福之所鐘,不可以謙遜免;道之已喪,不可以智力求。
前代因敗為功,殷憂啟聖,少康重興于有夏,平王再複于宗周,其命維新,不失舊物。
今日廟社無依,人神乏主,天命所屬,人何能争!光武所謂'使成帝再生,無以讓天下'。
願殿下俯徇樂推,時哉無失,軍國大事,望以教令施行。
」帝優答不從。
壬辰,文武百僚三拜箋,請行監國之儀,以安宗社,答旨從之。
既而有司上監國儀注。
甲午,幸大内興聖宮,始受百僚班見之儀。
所司議即位儀注,霍彥威、孔循等言:「唐之運數已衰,不如自創新号。
」因請改國号,不從土德。
帝問籓邸侍臣,左右奏曰:「先帝以錫姓宗屬,為唐雪冤,以繼唐祚。
今梁朝舊人,不願殿下稱唐,請更名号。
」帝曰:「予年十三事獻祖,以予宗屬,愛幸不異所生。
事武皇三十年,排難解紛,栉風沐雨,冒刃血戰,體無完膚,何艱險之不曆!武皇功業即予功業,先帝天下即予天下也。
兄亡弟紹,于義何嫌。
且同宗異号,出何典禮?曆之衰隆,吾自當之,衆之莠言,吾無取也。
」時群臣集議,依違不定,惟吏部尚書李琪議曰:「殿下宗室勳賢,立大功于三世,一朝雨泣赴難,安定宗社,撫事因心,不失舊物。
若别新統制,則先朝便是路人,茕茕梓宮,何所歸往!不惟殿下追感舊君之義,群臣何安!請以本朝言之,則睿宗、文宗、武宗皆以弟兄相繼,即位柩前,如儲後之儀可也。
」于是群議始定。
河中軍校王舜賢奏,節度使李存霸以今月三日出奔,不知所在。
乙未,敕曰:「寡人允副群情,方監國事,外安黎庶,内睦宗親,庶諧敦惇之規,永保隆平之運。
昨京師變起,禍難薦臻,至于戚屬之間,不測驚奔之所,慮因藏竄,濫被傷痍,言念于茲,自然流涕。
宜令河南府及諸道,應諸王眷屬等,昨因驚擾出奔,所至之處,即時津送赴阙。
如不幸物故者,量事收瘗以聞。
」《北夢瑣言》:莊宗諸弟存紀、存确匿于南山民家,人有以報安重誨者,重誨曰:「主上以下诏尋訪,帝之仁德,必不加害,不如密令殺之。
」果并命于民家。
後明宗聞之,切讓重誨,傷惜久之。
以中門使安重誨為樞密使,以鎮州别駕張延朗為樞密副使,以客将範延光為宣徽使,進奏官馮赟為内客省使。
丙申,下敕:「今年夏苗,委人戶自供,通頃畝五家為保,本州具帳送省,州縣不得差人檢括。
如人戶隐欺,許人陳告,其田倍征。
」己亥,命石敬瑭權知陝州兵馬留後,皇子從珂權知河南府兵馬留後。
庚子,淮南楊溥進新茶。
以權知汴州軍州事孔循為樞密副使,以陳州刺史劉仲殷為鄧州留後,以鄭州防禦使王思同為同州留後。
敕曰:「租庸使孔謙,濫承委寄,專掌重權,侵剝萬端,奸欺百變。
遂使生靈塗炭,軍士饑寒,成天下之瘡痍,極人間之疲弊。
載詳衆狀,側聽輿辭,難私降黜之文,合正誅夷之典。
宜削奪在身官爵,按軍令處分。
雖犯衆怒,特貸全家,所有田宅,并從籍沒。
」是日,謙伏誅。
敕停租庸名額,依舊為鹽鐵、戶部、度支三司,委宰臣豆盧革專判。
中書門下上言:「請停廢諸道鹽運使、内勾司、租庸院大程官,出放豬羊柴炭戶。
括田竿尺,一依硃梁制度,仍委節度、刺史通申三司,不得差使量檢。
州使公廨錢物,先被租庸院管系,今據數卻還州府,州府不得科率百姓。
百姓合散蠶鹽,每年隻二月内一度亻表散,依夏稅限納錢。
夏秋苗稅子,除元征石鬥及地頭錢,餘外不得紐配。
先遇赦所放逋稅,租庸違制征收,并與除放。
今欲曉告河南府及諸道準此施行。
」從之。
是日,宋州節度使元行欽伏誅。
壬寅,以樞密副使孔循為樞密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