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書八 莊宗紀六
關燈
小
中
大
同光二年夏五月己亥,帝禦文明殿,冊齊王張全義為太尉。
禮畢,全義赴尚書省領事,左谏議大夫窦專不降階,為禦史所劾,專援引舊典,宰相不能诘,寝而不行。
庚子,太常卿李燕卒。
壬寅,以教坊使陳俊為景州刺史,内園使儲德源為憲州刺史,皆梁之伶人也。
初,帝平梁,俊與德源皆為寵伶周匝所薦,帝因許除郡,郭崇韬以為不可,伶官言之者衆,帝密召崇韬謂之曰:「予已許除郡,經年未行,我慚見二人,卿當屈意行之。
」故有是命。
《清異錄》:同光既即位,猶襲故态,身預俳優,尚方進禦巾裹,名品日新。
今伶人所預,尚有傳其遺制者。
甲辰,以兗州節度使李紹欽依前檢校太保、兗州節度使,進封開國侯;以邠州節度使韓恭依前檢校太保、邠州節度使,進封開國伯。
丙午,以福建節度使、閩王王審知依前檢校太師、守中書令、福建節度使。
戊申,幸郭崇韬第。
己酉,诏天下收拆防城之具,不得修浚池隍。
以西都留守、京兆尹張筠依前檢校太保,充西都留守。
甲寅,以滄州節度使李紹斌充東北面招讨使,以兗州節度李紹欽為副招讨使,以宣徽使李紹宏為招讨都監,率大軍渡河而北,時幽州上言契丹将寇河朔故也。
乙卯,潞州叛将楊立遣使健步奉表乞行赦宥,帝令樞密副使宋唐玉赍敕書招撫。
幽州上言,契丹營于州東南。
丙辰,渤海國王大撰遣使貢方物。
以澶州刺史李審益為幽州行軍司馬、蕃漢内外都知兵馬使。
辛酉,故澤潞節度使丁會贈太師。
诏割複州為荊南屬郡。
壬戌,以權知鳳翔軍府事、泾州節度使李?嚴為起複雲麾将軍、右金吾大将軍同正,依前檢校太尉、兼中書令,充鳳翔節度使。
乙醜,以權知歸義軍留後曹義金為歸義軍節度使、沙州刺史、檢校司空。
丙寅,李嗣源奏收複潞州。
幽州上言,新授宣武軍節度使李存審卒。
六月甲戌,中書侍郎兼吏部尚書、平章事、宏文館大學士豆盧革加右仆射,餘如故;侍中、監修國史、兼樞密使、鎮州節度使郭崇韬進爵邑,加功臣号;中書侍郎、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趙光允加兼戶部尚書;禮部侍郎、平章事韋說加中書侍郎。
宋州奏,節度使李紹安卒。
丙子,李嗣源遣使部送潞州叛将楊立等到阙,并磔于市。
潞州城峻而隍深,至是帝命刬平之,因诏諸方鎮撤防城之備焉。
丁醜,有司上言:「洛陽已建宗廟,其北京太廟請停。
」從之。
甲申,以衛國夫人韓氏為淑妃,燕國夫人伊氏為德妃,仍令所司擇日冊命。
故河東節度副使、守左谏議大夫李襲吉贈禮部尚書;故河東節度副使、禮部尚書蘇循贈左仆射;故河東觀察判官、檢校右仆射司馬揆贈司空;故河東留守判官、工部尚書李敬義贈右仆射。
丙戌,以順義軍節度使李令錫為許州節度使,以前保義軍留後李紹真為徐州節度使,以徐州節度使李紹榮為宋州節度使。
戊子,汝州防禦使張繼孫賜死于本郡。
繼孫即齊王張全義之假子也,本姓郝氏,為兄繼業等訟其陰事,故誅之。
《冊府元龜》載:張繼業為河陽兩使留後。
莊宗同光二年六月,繼業上疏稱:「弟繼孫,本姓郝,有母尚在,父全義養為假子,令管衙内兵士。
自皇帝到京,繼孫私藏兵甲,招置部曲,欲圖不軌,兼私家淫縱,無别無義。
臣若不自陳,恐累家族。
」敕曰:「有善必賞,所以勸忠孝之方;有惡必誅,所以絕奸邪之迹。
其或罪狀騰于衆口,醜行布于近親,須舉朝章,冀明國法。
汝州防禦使張繼孫,本非張氏子孫,自小丐養,以至成立,備極顯榮,而不能酬撫育之恩,履謙恭之道,擅行威福,常恣奸兇,侵奪父權,惑亂家事,縱鳥獸之行,畜枭獍之心,有識者所不忍言,無賴者實為其黨。
而又橫征暴斂,虐法峻刑,藏兵器于私家,殺平人于廣陌。
罔思悛改,難議矜容,宜竄逐于遐方,仍歸還于姓氏,俾我勳賢之族,永除污穢之風。
凡百臣僚,宜體朕命。
可貶房州司戶參軍同正,兼勒複本姓。
」尋賜自盡,仍籍沒資産。
己醜,以回鹘可汗仁美為英義可汗。
诏改輝州為單州。
庚寅,故左仆射裴樞,右仆射裴贽、崔遠并贈司徒;故靜海軍節度使獨孤損贈司空;故吏部尚書陸扆贈右仆射;故工部尚書王溥贈右仆射。
裴樞等六人皆前朝宰輔,為梁祖所害于白馬驿,至是追贈焉。
壬辰,以天平軍節度使、蕃漢總管副使、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尉、兼中書令李嗣源為宣武軍節度使、蕃漢馬步總管,餘如故。
甲午,以樞密使、特進、左領軍衛上将軍、知内侍省事張居翰為骠騎大将軍、守左骁衛上将軍,進封開國伯,賜功臣号。
秋七月戊戌朔,故宣武軍節度使李存審男彥超進其父牙兵八千七百人。
己亥,中書門下奏:「每年南郊壇四祠祭,太微宮五薦獻,并宰臣攝太尉行事,惟太廟遣庶僚行事,此後太廟祠祭,亦望差宰臣行事。
」從之。
乙巳,汴州雍丘縣大風,拔木傷稼。
曹州大雨,平地水三尺。
丙午,以襄州節度使孔勍為潞州節度使,李存霸為郓州節度使。
乙酉,幸龍門之雷山,祭天神,從北俗之舊事也。
辛亥,以郓州副使李紹珙為襄州留後,以前澤州刺史董璋為邠州留後。
戊午,西川王衍遣僞署戶部侍郎歐陽彬來朝貢,稱「大蜀皇帝上書大唐皇帝」。
庚申,
禮畢,全義赴尚書省領事,左谏議大夫窦專不降階,為禦史所劾,專援引舊典,宰相不能诘,寝而不行。
庚子,太常卿李燕卒。
壬寅,以教坊使陳俊為景州刺史,内園使儲德源為憲州刺史,皆梁之伶人也。
初,帝平梁,俊與德源皆為寵伶周匝所薦,帝因許除郡,郭崇韬以為不可,伶官言之者衆,帝密召崇韬謂之曰:「予已許除郡,經年未行,我慚見二人,卿當屈意行之。
」故有是命。
《清異錄》:同光既即位,猶襲故态,身預俳優,尚方進禦巾裹,名品日新。
今伶人所預,尚有傳其遺制者。
甲辰,以兗州節度使李紹欽依前檢校太保、兗州節度使,進封開國侯;以邠州節度使韓恭依前檢校太保、邠州節度使,進封開國伯。
丙午,以福建節度使、閩王王審知依前檢校太師、守中書令、福建節度使。
戊申,幸郭崇韬第。
己酉,诏天下收拆防城之具,不得修浚池隍。
以西都留守、京兆尹張筠依前檢校太保,充西都留守。
甲寅,以滄州節度使李紹斌充東北面招讨使,以兗州節度李紹欽為副招讨使,以宣徽使李紹宏為招讨都監,率大軍渡河而北,時幽州上言契丹将寇河朔故也。
乙卯,潞州叛将楊立遣使健步奉表乞行赦宥,帝令樞密副使宋唐玉赍敕書招撫。
幽州上言,契丹營于州東南。
丙辰,渤海國王大撰遣使貢方物。
以澶州刺史李審益為幽州行軍司馬、蕃漢内外都知兵馬使。
辛酉,故澤潞節度使丁會贈太師。
诏割複州為荊南屬郡。
壬戌,以權知鳳翔軍府事、泾州節度使李?嚴為起複雲麾将軍、右金吾大将軍同正,依前檢校太尉、兼中書令,充鳳翔節度使。
乙醜,以權知歸義軍留後曹義金為歸義軍節度使、沙州刺史、檢校司空。
丙寅,李嗣源奏收複潞州。
幽州上言,新授宣武軍節度使李存審卒。
六月甲戌,中書侍郎兼吏部尚書、平章事、宏文館大學士豆盧革加右仆射,餘如故;侍中、監修國史、兼樞密使、鎮州節度使郭崇韬進爵邑,加功臣号;中書侍郎、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趙光允加兼戶部尚書;禮部侍郎、平章事韋說加中書侍郎。
宋州奏,節度使李紹安卒。
丙子,李嗣源遣使部送潞州叛将楊立等到阙,并磔于市。
潞州城峻而隍深,至是帝命刬平之,因诏諸方鎮撤防城之備焉。
丁醜,有司上言:「洛陽已建宗廟,其北京太廟請停。
」從之。
甲申,以衛國夫人韓氏為淑妃,燕國夫人伊氏為德妃,仍令所司擇日冊命。
故河東節度副使、守左谏議大夫李襲吉贈禮部尚書;故河東節度副使、禮部尚書蘇循贈左仆射;故河東觀察判官、檢校右仆射司馬揆贈司空;故河東留守判官、工部尚書李敬義贈右仆射。
丙戌,以順義軍節度使李令錫為許州節度使,以前保義軍留後李紹真為徐州節度使,以徐州節度使李紹榮為宋州節度使。
戊子,汝州防禦使張繼孫賜死于本郡。
繼孫即齊王張全義之假子也,本姓郝氏,為兄繼業等訟其陰事,故誅之。
《冊府元龜》載:張繼業為河陽兩使留後。
莊宗同光二年六月,繼業上疏稱:「弟繼孫,本姓郝,有母尚在,父全義養為假子,令管衙内兵士。
自皇帝到京,繼孫私藏兵甲,招置部曲,欲圖不軌,兼私家淫縱,無别無義。
臣若不自陳,恐累家族。
」敕曰:「有善必賞,所以勸忠孝之方;有惡必誅,所以絕奸邪之迹。
其或罪狀騰于衆口,醜行布于近親,須舉朝章,冀明國法。
汝州防禦使張繼孫,本非張氏子孫,自小丐養,以至成立,備極顯榮,而不能酬撫育之恩,履謙恭之道,擅行威福,常恣奸兇,侵奪父權,惑亂家事,縱鳥獸之行,畜枭獍之心,有識者所不忍言,無賴者實為其黨。
而又橫征暴斂,虐法峻刑,藏兵器于私家,殺平人于廣陌。
罔思悛改,難議矜容,宜竄逐于遐方,仍歸還于姓氏,俾我勳賢之族,永除污穢之風。
凡百臣僚,宜體朕命。
可貶房州司戶參軍同正,兼勒複本姓。
」尋賜自盡,仍籍沒資産。
己醜,以回鹘可汗仁美為英義可汗。
诏改輝州為單州。
庚寅,故左仆射裴樞,右仆射裴贽、崔遠并贈司徒;故靜海軍節度使獨孤損贈司空;故吏部尚書陸扆贈右仆射;故工部尚書王溥贈右仆射。
裴樞等六人皆前朝宰輔,為梁祖所害于白馬驿,至是追贈焉。
壬辰,以天平軍節度使、蕃漢總管副使、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尉、兼中書令李嗣源為宣武軍節度使、蕃漢馬步總管,餘如故。
甲午,以樞密使、特進、左領軍衛上将軍、知内侍省事張居翰為骠騎大将軍、守左骁衛上将軍,進封開國伯,賜功臣号。
秋七月戊戌朔,故宣武軍節度使李存審男彥超進其父牙兵八千七百人。
己亥,中書門下奏:「每年南郊壇四祠祭,太微宮五薦獻,并宰臣攝太尉行事,惟太廟遣庶僚行事,此後太廟祠祭,亦望差宰臣行事。
」從之。
乙巳,汴州雍丘縣大風,拔木傷稼。
曹州大雨,平地水三尺。
丙午,以襄州節度使孔勍為潞州節度使,李存霸為郓州節度使。
乙酉,幸龍門之雷山,祭天神,從北俗之舊事也。
辛亥,以郓州副使李紹珙為襄州留後,以前澤州刺史董璋為邠州留後。
戊午,西川王衍遣僞署戶部侍郎歐陽彬來朝貢,稱「大蜀皇帝上書大唐皇帝」。
庚申,